要是不“三征高句丽”,大隋还能这么快亡国吗?
当时隋朝兵强马壮,而且军队之中能人辈出,隋炀帝想扩大疆土,便下令出兵讨伐,大军所向披靡。但是连年征战,让士兵和百姓们早已厌倦不堪,都想早点结束,好好的休养生息一番。隋炀帝也有此打算,但是他计划在灭了高句丽以后再收兵停战。但是接下来接连两次出征,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种结果隋炀帝怎么能够接受,他认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最强,应该战无不胜,更何况是被小小的高句丽给打败了,简直就是一种很耻辱。
隋炀帝当即决定第三次征兵讨伐。但是由于皇帝连年以来战争不断,搞得社会动荡;再加上征调百姓修筑运河、长城,早已经是民不聊生了,因此国内各地都有反抗之声,局势非常动荡。可是隋炀帝一心想要征服高句丽,认为国内这些乱臣贼子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成不了什么气候,等结束了外战给他们奉官进爵,稍加安抚就能解决。终于,在第三次作战中,高句丽终于惨败,隋军大胜而归。但是这个时候,国内的局面已经失去了控制,各路反王纷纷起义,攻破城池山寨,国家已经四分五裂,形式岌岌可危。倘若隋炀帝不是那么在意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一心以百姓的生活为首要的任务,恐怕也不会落得被部下逼死的悲惨结局。
杨广虽然是一位昏君,但并不能否认他的历史功绩。修筑长城,抵御外来侵略;开运河,连接了南北方的河运。这些对于国家的发展甚至后世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他并没有以造福百姓为己任,为了这些,征调千百万农夫,本来就已经伤害到了人民的根本,更何况连年征战,最终落得个国家灭亡的下场。
一个帝王,应该在自己的政治野心和百姓生存这两件大事上处理得当,做好取舍,不然到最后会得不偿失。
依然会,因为隋炀帝的统治非常腐朽无能,而且由于他自己贪图享受,所以使得老百姓生活得非常困难,因此导致了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我觉得不能,这是因为在征战中让他们的损失惨重,还有就是人民的生活极度下降所造成的结果。
你不趁着兵强马壮的时候消灭强敌,不止是坐失良机的问题,甚至是在自取灭亡。等到兵不强、马不壮的时候,就只能是人为刀俎而己为鱼肉。
从这个角度看,杨广三征高句丽的决策方向没错。因为当时的高句丽已是东北亚强国。这家伙不仅控制了大半个朝鲜半岛和辽东地区,而且开始收服契丹、靺鞨等东胡系。所以,此时不消灭或不削弱高句丽,中原帝国可能重蹈西晋的覆辙。这才是养虎为患。
但是,大隋还没有完成彻底转型,征服人心的工作还在路上。所以,大隋也就只能在征高丽中二世而亡了。如果杨广能够成功征服高句丽,或者采取大唐的策略,那么大隋便会完成转型,进入到一个低头走流程的过程,成为一个长寿王朝。甚至,大隋可能会比大唐更成功。
所谓“三征高句丽”导致隋灭的说法是片面的,一个朝代的灭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句丽,高句丽有没有可能提前成为后金
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远征高句丽。哪里灭掉了?隋唐两朝和高句丽整整打了一百年。
唐太宗最大的惨败就是去打高句丽。要不是和新罗勾结。大概也灭不掉高句丽。
强大的高句丽和当时弱小的满州人怎么可以同日而语。
隋唐能提前灭掉高句丽为什么大明就不能提前灭掉满清
性质完全不一样啊
隋炀帝三征高丽搞得国破家亡,唐朝虽然打败了高丽但也不是完全亡其国,而是对朝廷称藩纳贡
明朝和后金的战争,刚开始只能算小打小闹,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大家最多只能算僵持。后金占到的便宜不多,在皇太极时期趁着明朝把注意力对准了农民起义军,满清政府了蒙古增加了实力,但就是这样满清也一直没有认为自己有和大明抗衡的实力。如果没有民乱,明朝和后金最后的结局还真说不定。
没钱。张居正死后明朝国库就开始没钱了,富国强兵自然谈不上了。
另外,古代有钱也未必能克服远征困难(包括内政和后勤),比如隋就没有灭成高句丽
楼上的回答的有道理,满清起兵的时候正是明朝焦头烂额的时候,国内灾荒,流寇李自成张献忠还四处劫掠,最后京城附近还闹了一场鼠疫,可以说满清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了~
不是打过萨尔浒,明军战败了
大明内忧外患太多了,而且腐败严重,西部百姓民不聊生
如果当年唐朝没有灭高句丽的话那后来的辽国和金国是不是不可能崛起?
影响不大。
唐朝高宗时期灭亡高句丽。大概是在650年左右。
而辽国崛起就要到唐末,800多年。
金朝崛起在1127年左右。
时间跨度太长。
不可能有一个王朝长盛不衰,因此,应该该崛起的还是会崛起的
影响不大
文章标题: 如果隋唐没有倾国之力灭亡高句丽,高句丽有没有可能提前成为后金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