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甲申易枢”,对晚清政局影响有多大

时间: 2022-01-18 22:00: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如何评价“甲申易枢”,对晚清政局影响有多大

甲申易枢?

在今天的[百家讲坛]听到讲“慈禧”时讲到{甲申易枢},请详细讲述什么是{甲申易枢}?
光绪十年(1884),法国侵略越南。奕?及其主持下的军机处不想轻易开启战端,引起朝臣交章弹劾。适值清军在前线溃败,慈禧太后同醇亲王奕譞合作,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停奕?亲王双俸,命他“家居养疾”。又命礼亲王世铎主持军机处,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命遇有重大事件,先与醇亲王商办。奕譞为幼帝生父,照例不能主持朝政,但有“商办”之名,实际隐操枢府大权。慈禧太后这次改组军机处,因发生在甲申年,史称“甲申易枢”。奕劻、奕譞、世铎的行政能力远不如奕?,所以时人把这次中枢机构的大换班比喻为:

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

驽马即笨马,柴胡是比芦苇价高的一味中药,以讽刺这些新进王公的庸懦。后者的共同特点是对太后无不惟命是从。所以,“甲申易枢”后,太后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实际标志着她专权统治的确立。
光绪十年(1884),法国侵略越南。奕?及其主持下的军机处不想轻易开启战端,引起朝臣交章弹劾。适值清军在前线溃败,慈禧太后同醇亲王奕譞合作,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停奕?亲王双俸,命他“家居养疾”。又命礼亲王世铎主持军机处,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命遇有重大事件,先与醇亲王商办。奕譞为幼帝生父,照例不能主持朝政,但有“商办”之名,实际隐操枢府大权。慈禧太后这次改组军机处,因发生在甲申年,史称“甲申易枢”。奕劻、奕譞、世铎的行政能力远不如奕?,所以时人把这次中枢机构的大换班比喻为:

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

甲申易枢什么事件,慈禧太后是如何将共同执政的奕

1861年咸丰帝死后,任命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帝,但不久,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将八大臣一网打尽,权力尽收其下。而慈禧当时之所以能够与八大臣抗衡,更多的依靠的是恭亲王奕欣,在二人的联手下,慈禧成功登上了大清朝的权力之巅。

奕欣(1832—1898),爱新觉罗氏。其为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弟。咸丰元年(1851年)被封为和硕恭亲王,1853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1859年被授予内大臣一职,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被任命为与英法两国议和的全权大臣。1861年奏请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主持总理衙门的日常工作,同年辛酉政变发生。在辛酉政变后,奕欣被任命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与总理衙门。在辛酉政变后,由于慈禧太后羽翼未满,因此,对于权力尚未表露出野心。但显然慈禧已有对付奕欣的想法,时值19世纪60年代,清朝开始洋务运动,以奕欣为代表的洋务派赞成“以夷制夷”,并对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而慈禧也正利用这一点,开始通过顽固派制衡奕欣。

和硕恭亲王奕欣

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终于开始她的第二次政变,奕欣被罢免议政王等职务,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奕欣与慈禧之间再无任何缓冲,且对于颐和园的修建,奕欣并不赞成,所以慈禧对其更加不满。此时的奕欣无疑已经感受到了慈禧的威胁,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光绪十年十年三月初四日,“恭邸述醇邸语请旨,则十月中进献事也,极琐细不得体。慈御谓本不可进献,何用请旨,且边事如是,尚顾此耶。意在责备。而邸犹刺刺不已,竟跪六刻,几不能起”,通过翁同龢日记可知,为缓和与慈禧关系,奕欣对与慈禧的大寿可谓是大费周章,但慈禧对于奕欣这个潜在的威胁,是不可能放下屠刀的,和当年的辛酉政变一样,慈禧在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动手。

慈禧太后

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与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该事给清廷造成极大震动,而在越南遭受法国入侵后,作为越南的宗主国,清廷理应出兵,但奕欣认为与法国开战不妥,胜算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在前线,由于清军的保守作战,清军在前线节节败退,对此,主战派对奕欣口诛笔伐,慈禧的机会终于来了,光绪十年三月初八(1884年),在慈禧的授意下,日讲起居注官左庶子盛昱上奏《疆事败坏请将军机处交部严议》,要求严惩以奕欣为首的主和派,对于前线失利要负全权之责,慈禧随后以“委靡因循”迅速罢免奕欣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随后慈禧以自己的亲信奕譞为军机处领班。

中法战争

仅一周时间,慈禧便将大清朝的中枢神经大换血,但之后奕譞等慈禧亲信的表现显然不及易奕欣,因此当时人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以此讽刺慈禧的用人不堪与野心。但无论怎样,慈禧通过此事,成功的消除了自己的绊脚石,确立了自己的极权统治,中国第二个“女皇”由此诞生了。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

体制决定的,封建体制决定的,作为皇帝的生母,慈禧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反对慈禧就是反对皇帝,反对皇帝就是要造反,再一点就是满清宗室没有反对的,更没有起事的,而晚清时期汉臣基本上掌控了实际权利,但无意去挑战慈禧的地位。再一点就是慈禧的政治能力。

慈禧能够在27岁刚刚出道的时候,就把一生宦海沉浮的八大臣一举罢黜。

就充分展现出了政治才能,其心机之深,手段之高绝非一个27岁的寡妇可以做到的,可以是说,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最大的错误就是小瞧了慈禧

。但又何止肃顺小瞧了慈禧,恭亲王奕忻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一句我乃先帝之子,其乃我和,

但慈禧一句话就让恭亲王奕忻在家闲居十年,慈禧应该天生政治动物。就能力而言,慈禧是很高的。

在同治时期,是应该慈禧,慈安,恭亲王。三方共同实政,同治这个年号是两宫和恭亲王内外同治的意思。在这个时期才慈禧还比较稚嫩,不成熟、三方维持一个基本平衡。


慈禧的政治力量还是比较弱的,力量在有限,如果此时候,慈安和恭亲王如果联手应该可以架空慈禧,但谁也没有预料到。光绪七年地位高于慈禧的慈安突然薨世,这样就造成恭亲王固执孤掌难鸣,三年以后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满班军机班底),这时候的慈禧才是真正的一言九鼎大权独揽,由此也看出慈安和恭王是政治结盟、慈安一死,恭亲王也不是慈禧对手。而晚清两位皇帝就别提了,同治是个彻底的昏君,他绝对是死于梅毒,光绪的的品质是不错,但品质和治国没有半毛钱关系,政治幼稚。能力也欠缺。对比康熙14岁亲政实在是相差太远,可以数满清宗室里已经没有一个出才的人物了。

而在光绪年间,

已经实际掌控满清权力的汉族士绅,以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与慈禧是利益共同体,第一他们知道,如果慈禧倒台,他们也必然跟着倒霉,

二是满清的宗室没有一个比得上慈禧的。三是不便于干预皇家内部事物。尤其还是汉臣。

换言之,即便新的皇帝上台。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也会继续用他们

可以说,皇帝生母的身份决定了慈禧的政治地位和人身安全,这就首先确保了他不败的地位。再加上慈禧的能力手段。满清的宗室无能,汉臣不愿管。这样就让慈禧能够执掌晚清政局四十七年。也让中国沦落到最衰弱的地方。

因为慈禧太后的实力更加强大。当时并没有人敢去反驳她。很有可能会被她杀死。
因为在当时,慈禧太后的地位很高,而且在清朝有很多的支持者,这也就使得没人敢动她。
因为慈禧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人,她的权利特别的大,所以朝廷的很多能人都对付不了慈禧。
慈禧是太后,同治是自己掌握大权的,光绪年幼她垂帘听政是历史上都有的祖制,地方大权都在湘淮汉人手里,都东南互保了,地方汉人督抚谁也压不住谁,就干脆将就下去,可惜要是把左宗棠和曾国潘换一下就早就推翻清庭了

如何评价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

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
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
鬼子六嘛~
总体来说,奕欣是个兼具才华抱负与胸怀气度的人物,在皇族中极其难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满清皇室教育的成功。
他能够接纳西洋事物,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对当时政局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只是晚清政局云波诡谲,而奕欣此人权谋水平一般,辛酉政变后逐渐受制于慈禧,屡次遭到罢免,直至赋闲在家心灰意冷。
个人感觉,与曾国藩、李鸿章这种草根出身的政治巨擘相比,奕欣缺少的是一种韧性,而这种韧性有时决定了一个政治家的成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奕欣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了,只是光芒未能持久。
以上,十分粗浅~
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
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甲申易枢”,对晚清政局影响有多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1971.html
文章标签:晚清  政局  有多大  评价  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