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只从军事角度,如何看清朝在全国驻防八旗兵

时间: 2022-01-11 23:02: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只从军事角度,如何看清朝在全国驻防八旗兵

清国晚期说其军队战斗力差,是指绿营还是八旗兵??我看末代都是团练的军队,也没有八旗兵为什么战斗力差

  您好。
  八旗军在后金时代与入关初期,勇猛剽悍战力高强,更兼身份特殊荣誉感强,即使到了清末面对外国军队,已经基本是平民性质,没受过军事训练的八旗军也敢于拼死一战无一投降。但是八旗军的战斗力整体来看到康熙年就大不如前了,到乾隆年就更糟糕,过了乾隆年以后,似乎除了守城以外啥用都没有,而且就算顽强战斗也没多大战斗力,只是敢于死战而已,和皇太极时期的八旗军相比简直就不是同一支部队,毫不夸张的说,八旗军到了嘉庆时期以后就只是个吓唬人的作用了,真拉到战场上冲锋陷阵,我怕连带队的指挥官都不相信他那八旗军能发挥多大作用。

  八旗军衰落到如此地步,以前皆认为是入关以后贪图享乐腐化导致,似乎有点根据,但绝对不充分,因为查八旗军军饷也就是个绿营军的水平,能有几个八旗军有资本去腐化呀,再则绿营军实际平时多是干衙役/警口察性质的任务,他有机会捞外水收黑钱,有腐化的资本,例如鸦战时期林则徐问关天培,你那绿营官兵生计如何,关天培答曰实不相瞒,只要是绿营兵即使朝廷无饷也生活无忧,因为他们都在吃黑钱,查私放私,捉人放人,每岁所得为正饷十倍以上,而查放烟土正是主要收入!!!这样的军队你还指望他去打败英夷自砸饭碗呀???再加上大烟利润链牵动的是不知道多少人,你还怕英夷没汉奸内应呀???所以到后来林则徐谈到战况都说,现在就是诸葛神侯在此也只束手无策矣。

  但八旗军不同,他们是纯粹的军队,没有什么查私捕人的任务,更不会去设卡抽税,没有黑钱可收,绝大多数过的也就是个温饱而已,他们有什么资本去腐化???因此腐化之说难以服众。

  八旗军迅速失去战斗力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实际是八旗人口增长太少的缘故。在皇太极病逝时,满洲八旗只有311个牛录,其中100个是编入满洲的蒙古牛录,纯满洲牛录仅仅211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打仗一般一个牛录只能出动30-60人,也就是满洲八旗充顶能有20000兵力可用于战争,例如皇太极征棒子号称10万大军,实际就9000满洲八旗兵,加上蒙古军,蒙军旗,汉军旗(当时只有一旗)与三顺王汉军合计最多20000人。那时清军是300个男丁里抽30-60出来打仗,那当然都很精锐,即使抽100个出来也是相当精锐。

  但入关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当时八旗入关90%的人口都入了关,关外只剩10%的人口,可以说是接近全族入关了,顺治时期就有人描述八旗入关后的情况是辽东千里无人烟,满洲人在关外就只剩3万人口看护龙兴之地,这么大片土地,3万人在这最多能维持2-3千八旗兵,不然没办法生产了,说实话这点兵连边境巡逻都不够,怎么能确保龙兴之地???这不是开玩笑嘛。

  所以入关以后必需要从关内抽调一部分八旗军轮流驻守满洲,叫做满洲驻防八旗,而那3万留守旗民也不用承担军事任务了,好好搞生产发展算了。这个满洲驻防十分重要,那是老家,万一在关内待不下去,那老家就是退路,所以清朝一贯非常重视,常年部署有接近八旗军总数1/4的兵力轮流驻防满洲。也就是说有接近1/4八旗军被钉在了满洲故土,不可能用于其他地方作战了。那么剩下3/4数量的八旗军是怎么安置的呢???

  入关后清朝把全部八旗人口都集中在北京居住,有27万男女老少,这是准备万一在关内稳不住,挺不下去了,一声令下,全族人口所有男女老少,背上铺盖卷就可以直接回到满洲老家,能完完整整的出去,也能完完整整的回来,只有区区27万人口呀,不做两手准备是不行的,因为对方是8000万人口,满洲人进了北京是一回事,能不能坐稳天下,当时那是不知道的。全族的人都住在北京,这京师防御自然就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比任何地方都重要,因此八旗军总兵力的50%都部署在北京,这就是驻京八旗。

  而确保京师安全,必须要在京师附近重要位置构筑城堡要塞,部署兵力,作为依托和预警,所以又把接近10%的兵力部署在京师附近四周的重镇里,这就是畿辅驻防八旗。

  1、湖南、四川、重庆

  湖南,不用多说,“无湘不成军”。川军和重庆兵,吃苦耐劳,山地作战能力奇强,看看对越自卫反击战就知道了,青藏高原很多驻军都是这三个地方的人。清末重臣曾国藩数次受命领清军绿营想剿平太平军却一再失利,后来他回家乡组建湘军地方团练,对抗数十万太平军,旋败旋起,终于消灭太平天国。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因而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民谚。湘人骁勇悍战,视死如归,所以良将甚多,如:晚清的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民国初年的黄兴、蔡锷;国民党中湘籍将领不多,但廖耀湘、陈明仁均勇冠三军,为解放军劲敌;而解放军中湘籍高级将领灿若繁星,十大元帅、十大将中占9人,几占一半,元帅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恒,大将有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劲光、黄克诚、谭政等6人。湖南地处气候潮湿的江南,需要吃辣椒去风湿,所以湘人脾性也是火辣辣的,民风强悍,好勇斗狠。君不见,清末重臣曾国藩数次受命领清军绿营想剿平太平军却一再失利,后来他回家乡组建湘军地方团练,对抗数十万太平军,旋败旋起,终于消灭太平天国。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因而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民谚。

  2、东三省

  之所以排第二就是因为不适应山地作战,但在平原地区所向无敌,想想林彪的四野就知道了,很多攻坚战都是四野打先锋。可叹当年陈诚不识货啊。豪爽,重义气,血气方刚,打红了眼,连老娘都可以不要了。

  3、陕西、山东

  虽然亢奋人心的秦腔已快随风而逝,但彪捍的大秦雄风还在。据说,越战时陕西兵很厉害,战斗力很强.而陕西兵里面最让越南人害怕的就是延安兵。

  山东兵,憨厚,老实,坚决贯彻上级的命令,上了阵地,说顶住,就是打到最后一个人也坚决不撤。可惜是不够灵活,有越战老兵说山东兵越战时经常傻乎乎的直接就用明码发电报了,我估计是打急了,呵呵。抗日战争的时候牺牲了不少。

  4、河北、河南、山西

  河南,中原之地,历来想要在中国当皇帝,必逐鹿中原。也许是你来我往的净在自己家地盘上打来打去的,烦都烦死了,还招了不少罪,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在这里打,所以也看不出本地人的作战能力,不过,战争期间也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

  山西,虽多出商人,像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清朝的时候山西商号更是遍布全国各地,但这丝毫不影响山西人的作战能力,地道战,地雷战确实让日本人伤透了脑筋,但也伤了不少自己人。而且山西人的大规模作战能力比较弱,省内小打小闹还行,出了省就不行了。

  河北,和山西一样,当年属赵国,令强秦头痛不已。八国联军的时候曾取得震惊中外的“廊坊大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英雄辈出,有兴趣可以看看《河北抗日英烈传》。

  晋察冀边区可是抗日战争中中国GCD和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

  5、湖北

  湖北人素有九头鸟之称,但打起仗来,也是敢杀敢拼的,感谢楚南公的那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让大家知道,虽然在那片富饶之地,还是有一种不屈的精神存在的。不过似乎湖北兵不太听指挥?呵呵。

  6、安徽、江苏

  安徽和江苏(主要指苏北)得益于李鸿章的淮军,当年灭掉太平天国,三支大军,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还是李鸿章的淮军抢了头功。可惜后来的平壤之战败的一塌糊涂,就此抹上一个莫大的污点。再后来的甲午之战,更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啊,只怪李鸿章用人不当啊(叶志超,丁汝昌皆是淮系的)。江南之地就不用说了,当年还曾打败楚国,可现在,您要想风月雪月,就去那儿吧。

  7、贵州、云南

  贵州兵,同样的吃苦耐劳,山地作战能力尚可,平原不行,越战的时候打的不错。抗日时期建立了独立团、游击队、黔东纵队、贵州抗日救国军等十几支革命队伍。

  云南,吴三桂待过的地方,当年倒是挺强的,把康熙也愁个半死。最有名的是滇西抗战,而后出了不少少数民族抗日游击队。越战的时候出力不少,毕竟对那一片的地形熟悉。

  8、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

  遥想当年的成吉思汗,金戈铁马,所向披靡,所到之处无不跪倒拜服,可惜现在再也不是马背上的民族可以驰骋大地的时候了,但民风依旧彪悍。

  因为有了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宁夏人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回族人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可惜生不逢时啊。现在用飞机大炮,不用马了。

  甘肃,青海,解放前也是马氏家族的地盘,据说战斗力挺强,结果还是被王震的359旅横扫。这里曾令历朝历代都头痛不已。估计打起仗,不会太差。

  9、北京

  北京人娇气,喜欢自夸,但打起战来还是有的一拼的,不过前提是你把他惹急眼了,呵呵。

  10、浙江、福建、江西

  浙江人,福建人当年被倭寇害惨了,直到后来来了戚继光,才免遭欺辱,更将倭寇赶下海去。

  福建人当年打台湾的时候,出力甚巨,也是一大功臣。而且华侨甚多,极大的支持了抗日。

  这两省陆战不行,但海战很好,毕竟靠海嘛,呵呵。中山舰上有不少福建人。

  江西人一句“老表”就可以把关系拉的很近,但似乎有些狡猾,呵呵,有点贬意了,打仗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掉链子。南昌起义为其增色不少,可惜没几个是本地人。

  11、广东、广西

  广西人在越战时出力不少。其实这个地方我也不太了解,只是觉得两广是不可分开的,见谅啊。

  广东人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出尽风头,三元里抗英。北伐时候的黄埔军校,解放战争时候的东江纵队。后来就不行了,越战后,有越战老兵说,广东兵最狡猾,冲锋的时候假装摔倒,呵呵。

  12、新疆、西藏

  西藏,当年的吐蕃,跟内地分分和和的,可惜太落后,解放西藏的时候,被解放军打的一塌糊涂,虽说还有英国人暗地支持,可惜也是扶不起的阿斗啊。不过还好,打印度的时候还是出了力的。

  13、天津

  天津人,呵呵,看到天津人就想到张大民。不过天津人还行,平津战役的时候也出了不少力。查了查网页,好像抗日救亡运动多,可上战场的没多少。天津的一个网页上列出了很多名人,但大多是在天津就读或短暂生活的,像吉鸿昌,张自忠等,本地人好像不多,只有聂士成,王锡朋。

  14、台湾

  台湾,在明末的时候抗击外来侵略还是很有骨气的,也抗击了几次,虽然失败了。但到后来日本人统治时期,嘿嘿,嘿嘿。。。不过,蒋介石的兵还是可以的,不过都是大陆去的,现在嘛,估计勉强。
1、八旗军队数量在清末大约是25万!绿营是40万!纸面上的数字。当时(1895年前后),全中国常备军队69万。这些都是政府军,类似现在的正规军。湘军等团练是民兵。这些军队质量都很差!不堪一击!
2、团练,在中国称为练军。主要就是淮军、湘军等。做些大约在45万左右。这些军队有一定战斗力。但比外国军队,战斗力还是很差。

到了甲午战争后,以上三种部队堕落腐朽,不适应现代化战争!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
也就是后来的北方的北洋军!
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战斗力都不行,只不过八旗兵更差些。
没有八旗兵是因为只有八旗子弟没有八旗兵了(不论是满军旗、蒙军旗或者汉军旗),或者说根本就不是兵,是一群懒散少爷。
绿营兵是八旗兵衰落(满清中期)以后开始成为顶梁柱的,满清后期绿营兵也成了废物兵,无奈之下鼓励地主势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练团练(就是私兵)公用。
团练兵的战斗力比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强不少,但跟列强的军队没法比,毕竟还是私兵。
那是因为八旗兵比团练的军队更差!其实你可以看看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袁世凯等这些汉将成长的大格局:就是八旗成了老爷兵,所以需要汉人来培养团练兵。然后才有了后来的这些。

清朝在各个地方驻守的八旗兵是到底怎么编制的?

相关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封建社会时期中不同的朝代,他们对军队的编制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当时军队的编制一般是步兵,而到了商朝的时候,他们的军队编制采用了什伍制。到了我国明朝的时候,反而按营来对当时的军队进行编制,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当时的国王选择了八旗兵这种编制。那有人就会问了,清朝时期在各个地方镇守的八旗兵,它是怎样编制的呢?清朝时期的八旗拼简单的来说,把清朝的总共兵力分为八个队,每一个队都有一个首领,主持者整一个军队的活动。

一、八旗兵的介绍

在了解清朝时期八旗兵是怎样编制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八旗兵。所谓的八旗兵就是当时清朝的国王,把整一个国家的人们分成了八个方阵,而每一个方阵对应着一面旗子。每一个面棋子都有着一位首领统领着这一面旗子下面的所有士兵。士兵只要看到对应的旗子,他就会认为那一个人就是整一个军队的首领。

二、八旗兵的编制

在清朝时期,八旗兵又可以分为驻防八旗和驻京八旗。而由于驻防八旗和驻京八旗的任务不同,从而导致他们所拿着旗子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看驻京八旗主要是保卫整一个国都的安全以及整一个国王的安全。而驻防八旗其更多的职责是守卫国土,防止有其他国家来入侵整一个国家的领土,一般是在一些国家的边境中驻守着。我在八旗下面,他们也会进行一些编制,例如把八旗分为协、标、营、队、排、棚。从上面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知道是以高级的就是协,最低级的就是棚。

三、综述

八旗兵是把国家军队分成八大块进行管理。

八旗兵堪称是清朝最好的部队,但很快就衰落了,他们是怎么衰落的呢?

清朝军队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和绿营,其中最骁勇善战的,是最初跟随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多尔衮等人打天下的满八旗,可惜满八旗虽然战功赫赫,入关以后,战力衰落的速度,却非常惊人。

许多人认为八旗兵夺得天下,安于享乐,导致兵备松弛,最后连仗都不会打了,其实这只是表象之一,真正的原因在于封建体制,皇权对军队的严格管控,致使八旗兵一生只能当官或当兵,不能从事工、农、商等职业,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而军队需要的军人是有定额,当不了兵的满人,国家又发不了多少钱粮来养,以至于能当兵的人要养一大家子人,日子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为了维持生活,只好将田地典当或租借出去,最后慢慢的沦为权贵手下的农奴或饥民,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八旗兵制度改革,由强变弱的开始

清军入关前和入关后的兵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初级阶段的清兵在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以旗统民,以民为兵。

八旗兵制的根本是兵民合一的,战时为兵,闲时为民,武器,马匹都是自备。这一点类似于隋唐时期的府兵制。而由于清军未入关之前,还处在奴隶制社会,满人是自由民,如果想变成奴隶主,只能走军功这条路,所以清军作战总是奋勇当先。他们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在萨尔浒以弱胜强,击败四十七万明军,杀的浑河之水尽赤。

而后又在一片石击败闯王的大顺军团,占据北京,其后又在潼关将大顺军主力完全击溃。随着明军投降人数越来越多,清朝使吴三桂,耿仲明等人,率领明军作为南征先锋,开疆辟土,而清军主力,一部分驻防北京,一部分随军南下。南下的这部分军队其实是作为监军使用,对投降的明军起震慑作用。

二,第二阶段是帝国形成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皇权对军队的严格控制,导致战力衰退。

满清打天下,靠满八旗起家,所以统治者只信任满八旗,对蒙八旗、汉八旗和绿营是加以防范的。这样就形成了满八旗的两种军制,一是驻京部队,拱卫京师。另一种是地方驻防兵,在全国战略要地驻防,防止叛乱。由于形势的变化,原先的兵民结合体制已经不适应局势。清朝皇帝开始改革兵制,由原来的兵民一体改为兵民分离。

这又类似于明朝的卫所制。但是明军是自种自收,战时打仗,而清军却变为国家养兵,军人按月领取工资。而且清朝为保持军队战斗力,严格规定旗人不得从事工、农、商等行业,只管训练。

这一开始是好事,可是随着八旗兵后代越来越多,顺治年间,住在北京的旗人就有四十万之多,而军队人数是有定额的,这样多出来的人口,既不能从事工农赏等行业,又不能当兵,成了社会闲散人员。无所事事就只能玩鸟斗蛐蛐。

这一部分人迅速腐化。已经开始影响社会稳定,到雍正年间,矛盾加剧,雍正皇帝只好开辟出新兵种,称为养育兵,使闲散人员也能当兵吃军粮。

可是这治标不治本。

能当兵的要养家,可是家里人口又多,仅靠士兵的工资又难以维持,所以他们越来越入不敷出,直到破产。而八旗兵的各级军官,由于战争少,很多人一生几乎无仗可打,而且他们的军职是父死子承的,他们占据了上升的渠道,为了生活更好,他们一级又一级的克扣军饷。

贪污腐败使得将与兵发生了对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兵的战斗力完全败坏,拉不开弓,骑不了马成为现实。

清朝本来是想用工资养兵,让他们生活无忧,安心训练,保持战斗力,可是事与愿违的是,这反而使得八旗兵迅速衰落下来。

朝廷对这些士兵给了太多的优待,所以这些人后面的思想就变得不思进取,慢慢的衰落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据说民国初期,全国有许多地方围攻满人的,他们真的很弱吗,又会查查公布出来,看看八旗到底衰落到了什么程度。
因为清朝在治理国家之后,战争减少了,当时的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让这支部队疏于锻炼。
因为清朝的制度,也是因为当时的战争减少了,他们少于战斗,让自己的实力下降了。

在清朝拥有兵权的八旗是哪八旗?

八旗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八旗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编制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兴衰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 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是正黄旗和镶黄旗 还有就是镶蓝旗和正白旗
正黄、正白、正红、正蓝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黄,白,蓝,红
分正和镶
文章标题: 只从军事角度,如何看清朝在全国驻防八旗兵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1682.html
文章标签:驻防  清朝  如何看  角度  在全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