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说「守江必守淮」

时间: 2022-01-08 02:00: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为什么说「守江必守淮」

孙权宁可选择偷袭盟友,为啥也不愿攻取毗邻东吴的两淮?

本次的话题,又来到了三国中后期发展所围绕的核心——荆州。荆州,谈到三国的故事,没有人能够绕开荆州,自袁绍官渡战败开始,整个天下的局势,都转移到了南方,围绕荆州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方向。

而东吴夺荆州,更是成了千百年以来,后人最喜欢,也是议论最多的三国问题。刘备为何要强占荆州不还?曹操南下为何一定要过荆州?东吴为何非要夺荆州?

而这三大问题中,又以最后一个问题最为受人欢迎,议论者,和议论次数最多。

故事的起因和发展:

故事要从刘备强夺汉中,关羽兴兵北伐说起。因为不是话题的主要答案,只是一个前因后果,所以在这里,只会简单讲一下。



因为汉中之地对益州的重要性至关重要,所以刚刚拿下益州不久,还没有来得及怎么修养声息,安抚手下的刘备,没多久就厉兵秣马地再次对曹魏发动了汉中之战。为了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刘备一方可谓是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了,连女子都用到了战争之中。

而汉中之战刚刚结束,刘备的部将关羽就统帅荆州之兵,向荆州北部的樊城发起进攻。虽然正史上没有说是刘备下的命令,但是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最起码,刘备对关羽攻打樊城持一种默认或者乐意的态度。而刘备之所以会这样,其一可能是因为大战过后益州实力耗尽,害怕强敌再度来攻,所以需要从其他方向强制曹魏实力,好让益州可以好好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其二,可能是因为明白曹魏在汉中之战中也有极大的折损,此时是北伐的一大良机,而益州却实力不足,所以只能以荆州之兵,从荆州发起进攻。



但关羽的北伐之路,虽然刚刚开始捷报频传,甚至一度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虽然关羽之后水淹七军,于禁大败,庞德被俘身死,可好景不长,骄傲的关羽很快就尝到了失败的味道,之后便是一路败北。先是徐晃支援曹仁,将关羽给死死地拦在了樊城之外,之后本应是盟友的东吴,又派遣大都督吕蒙渡江夺荆州,一锅端了关羽的大后方。关羽前无坦途,后无退路,连逃亡益州的道路都被东吴给锁死了。

最后,关羽兵败麦城,东吴终于如愿以偿地夺取了荆州。也因此,东吴和蜀国的盟友关系长期都处于破裂关系,直到诸葛亮南征之前,两国才重新修缮了关系。

两淮与荆州一样,对于东吴都十分的重要,且此时两地都给了东吴机会。可东吴为什么宁可选择偷袭盟友,也要攻打荆州?尤其是看上去,他们好像还有更优的选择,攻取毗邻东吴的两淮。



尤其是在真实历史上,在两淮重镇合肥驻守的张辽,当时也曾经分兵支援襄樊。所以在当时来说,趁着关羽攻略襄樊之时,对曹魏带来的巨大强制力,导致合肥的守卫势力得到削弱。此时趁虚而入,进攻合肥,无疑是一个大好机会。

当然,关羽倾巢而出攻打襄樊,这一样是给了东吴大好的机会。而在这两者之间的选择,就成了东吴发展方向的重中之重。荆州对于东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下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两淮对于东吴来说也十分重要。

首先淮南的土地是出了名的肥沃,袁术曾经就是单单靠着一块淮南的土地就胆敢冒天下先而称帝,可见淮南的富庶程度。再者守江必守淮,自古以来,南方的割据势力都必须占据两淮之地,没有两淮之地的南方割据势力,一般都难以长久,当然,东吴是个例外。



两淮的防线有多么厉害呢?看看战国时期的楚国,当时大家都称楚国为南蛮,楚国后期的统治者也是不辨忠奸,荒淫无道,把楚国都给糟蹋得不成样子,连荆南大片土地割给了秦朝,这其中就包括了荆州。但是后期秦国灭楚,依旧是足足发动了60万大军才灭掉就苟活于两淮之地的楚国。

常言道“守江必守淮”,淮南对江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道理来讲,东吴想要守住长江以南的地区,就必须拿下淮南才可行。可东吴却并没有选择攻取淮南,而是依旧选择了优先夺取荆州。

可两淮之地明明如此重要,已有前车之鉴摆在那里,可为何东吴还是选择的背叛盟友而优先攻取荆州呢?这其中当然是大有原因的。

一、荆州的战略位置,对东吴十分重要



这里我要讲的战略位置,是就处于当时情况来分析。首先和其他时间段的局势不一样,当时的南北割据,是就限于南北双方对峙,而此时东吴所面临的压力并不止有北方的曹魏一家,盟友刘备,其实也是一个隐藏的敌人。

荆州对北方势力南下的帮助太大,当然,对西方蜀国也是一样。荆州和江东各占一半长江的守卫优势。如果荆州在他人手上,根本就谈不上长江天险是谁的天险,直接就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

虽然说东吴还是能够依靠长江之险防备北方而来的攻伐,但如此一来也等于说明江东根本就只能防守,毫无向外发展的机会。最后坐拥江东就会成为坐困江东,东吴会一步步慢慢地走向死亡。

所以说,荆州在不在自己手里,就是东吴的未来在不在自己手里。

二、荆州在蜀国手中,对东吴的威胁太大



再则,不谈荆州在东吴手中的重要性,只谈荆州在他人手中对江东的威胁性。如果,把荆州比作吴国的咽喉,对于魏国来说,就犹如一个人手执刀剑的锋刃,对于蜀国来说,就如同一只右手。

为什么我要说是右手呢?因为在我看来手的威胁性肯定大于刀剑,因为要用刀剑,必需手握,蜀国在未来实力壮大之后,拥有江东,取江东就如同右手,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首先,前文已经说了。长江之险于江东和荆州来说,是一半一半,如此一来,一旦打起来,就只能是两者互相抵消的结果。那么这两者互相抵消之后呢?蜀国还可以走南中直取江东,从益州到江东,沿江而下几乎毫无任何天险。所以如果蜀国坐拥荆州的蜀国要对江东动手,那简直不要太简单。

如果有人要拿盟友来说话,你见过哪个古时候的国家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毕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刘备一心想要恢复汉室天下,就迟早有一天会和东吴对上。

三、两淮之地行军困难,对江东来说攻略的难度太大



其实早在汉中之战还在进行的时候,孙权便趁机发动了合肥之战,当时的曹操新败,再加上汉中之战投入了大量兵力,导致曹操合肥只留下了七千的兵马守卫。可哪怕孙权出动了十万大军,也依然没有拿下合肥。

其实以曹操的头脑,怎么会不知道合肥的重要性呢?哪怕他当时还有一点余力,也不至于只留下了七千人马防守合肥。只是当时的曹操确实折损太多,且其他地方的战场更需要主力军队的投入。所以显然易见,当时的合肥守卫力已经是历史最低了。

所以在当时那种情况东吴都拿不下合肥,更别说是在汉中之战都结束之后了,曹操肯定早已经给合肥增兵了。哪怕张辽分出部分兵力支援襄樊,守卫力量依旧是强于合肥之战时期的。

总而言之,就是东吴攻略两淮地区的难度实在太大。有人会说是因为曹魏名将张辽太过厉害,东吴没有能够胜过他的将领。其实不然,当时周瑜还没有去世,而是在襄樊对付曹仁。此外还有吕蒙、鲁肃、甘宁、太史慈等人,等是可以和张辽相提并论的将领。

东吴难以成功攻取两淮地区的原因是因为两淮地区地形复杂,很多丘陵和洼地,所以行军极其困难。正因为如此,所以东吴们想要从南攻北,夺取江淮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哪怕暂时取得了一点战果,但如果在短时间内扩大不了战果,也实现不了战略的意图,而如果被合肥拖到了那么曹魏的援军到达,东吴大军的后果将会难以想象。

四、张辽对东吴的威慑力太大,难以克服



前文已经提到了三国时期至关重要的合肥之战。合肥之战,张辽以八百勇士击退东吴十万大军,虽说是占了先声夺人的偷袭便宜,但事实就是事实。这件事情导致张辽对东吴军队有了无人可比的威慑力。尤其是对孙权来说,遭到夜袭差点被生擒,这简直是无法忘怀的噩梦。

所以张辽只要坐镇合肥,在士气上就先压了东吴一截。所以孙权才会找张辽重病的时候都会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张辽在一日,东吴就一日不敢对合肥轻举妄动。

五、东吴没很有机会攻取淮南,而关羽给了攻取荆州的机会

前文已经说了关羽虽然强制了曹魏的大量兵力,但是此时的关羽对曹魏的强制,并没有之前周瑜以及刘备对曹魏的强制力强。

所以总结下来,东吴之所以选择宁愿偷袭盟友破坏盟约也要优先夺取荆州,而趁机去夺取两淮之地的原因就是两点:

1,荆州在当时的局势来说,在外人手中比两淮在外人手中的威胁性更大。

2,在当时的情况下,夺取荆州远远比夺取合肥更容易。

这是因为如果再向东的话,那里的资源匮乏,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但是如果可以夺回荆州,那么就意味着迈出了向中原地区前进的一步。
因为对孙权来说,荆州就是江东的一根刺,只要荆州在刘备手里一天,孙权就寝食难安一天,所以他才会选择偷袭盟友,为的就是拿回荆州。
那是因为两淮属于魏国的领土,如果去攻打两淮,就会导致魏国进攻自己,当时魏国的实力比东吴要强大得多,所以孙权宁愿去偷袭盟友。

在古代为啥南方政权守长江不可靠,而淮河流域才能未必输?

长江由西向东奔流6300多公里,水量充沛,江面宽阔,流域面积覆盖了我国五分之一的国土。自古以来,长江数次阻隔了北方军队进攻的步伐,促使中国陷入南北对峙的局面。“划江而治”成为双方缓解政治矛盾的最佳方案。

事实上,长江受到“西高东低”的地形影响,分为上游、中游、下游等三部分。每个部分,

受地形和条件的限制,防御重心各有侧重,防御体系不可能面面俱到,进攻方抓住防御弱点,顺势突破,长江防线随即崩塌。可见,长江并非牢不可破的。

长江上游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尤以四川和重庆为防御重心,占据此地,可觊觎关陇,剑指中原,又可顺江南下,机动突袭。三国时期,钟会、邓艾率军伐蜀,逼迫蜀后主刘禅出降,由此,东吴侧翼洞开,奠定了三分归晋的基础。


上图_ 长江流域

长江中游,丘陵交错,植被茂密,绵延数千公里,无法进行全面防御,只能依托武汉、荆州、岳阳、宜昌等沿江重镇

,位于支流的要害险地,同样不可或缺,得失之间,关乎国运。表面上互为犄角,以点代面,实际上防御体系漏洞百出。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宋蒙鏖战襄阳。双方你争我夺,相互攻防,历时六年。咸淳九年(1273年)宋将吕文焕力竭降蒙,襄阳宣告失陷,南宋遭遇重大挫折。享国三百年的宋室危如累卵,岌岌可危,灭亡已成定局。


上图_ 长江 淮河

相比之下,长江下游气候湿润,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晋室南渡和靖康之难后,经济文化繁荣,江南地区更以“鱼米之乡”著称。

而长江号称天堑,下游水流减缓,浅滩遍布,如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田家镇(今湖北省武穴市西南)等地,是渡江作战的良好地域,适合大兵团渡江作战。

此外,南昌、合肥、南京、扬州等经济中心城市沿江林立,缺乏战略纵深,北方军队一旦过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和反击,功亏一篑,遗憾落幕。

南明、南唐和吴越死守长江下游,困兽犹斗,难逃战败或投降的宿命,沦为历史发展的路人甲。


上图_ 淮河流域图

面对持续增加的防守压力,兵家提出将战略前线北移至淮河流域,产生了“守江必守淮”的观点。

地理名著《禹贡》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淮河,中国七大河之一,位于华北平原南部,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淮河全长1000公里,横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公元581年二月,杨坚代周建隋,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有吞并天下之势。南陈后主陈叔宝对此不屑一顾,扬言:“王气在此,自有天佑。齐兵三来,周师两至,无不摧败.隋军此行,又能何为?”

事实很快打脸。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军南渡广陵,韩摛虎夜袭采石,双方东西夹击,势如破竹。陈后主如梦初醒,亲率陈军御敌。仅仅二十天,南陈倾覆,后主沦为阶下囚。


上图_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其实,陈后主的“王气”并非长江,而是淮河。

此地早已落入隋军之手。失去淮河作为战略依托,长江不可能处处设防,难以发挥阻遏进攻的作用。隋军能够分分钟过江。可见,隋灭陈是必然趋势,无可挽回。

守江靠不住,守淮未必输。

淮河的优势在于支流湖泊众多,位置适中。淮河共有58条支流,有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五大湖泊,沿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沼泽。如今,从淮河中游的安徽蚌埠到长江下游的江苏南京,坐高铁仍需一小时才能到达。这一地域成为南方政权的战略缓冲区。

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名将刘裕率晋朝水师,由建康(今江苏南京)出发,过长江,溯淮水,入泗水,长驱直入,利用南燕弃险恃强的失误,以车制骑,取得先手。随后,晋军围攻广固城(今山东青州西北),采取久围攻疲的战术,一举破城,南燕国灭。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刘备感叹:

“南人驾船,北人乘马。”

这句话道出了南北双方军队的主要特点。南方水系众多,气候温暖,冬季河流不封冻。船只运货拉人,快捷便利。北方产马,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大,由此带来的巨大消耗,需要车载马驮长途运输。

在效率上,北方明显弱于南方。刘裕熟练运用了南方水军的优势,在淮河上频繁调动军队和物资,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上图_ 淝水之战

淮河的作用不只是后勤组织,以此为凭,进可攻,退可守。

控制淮河,等于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既能北上中原,扩大战略空间,又能南下淮扬,威胁长江防线。在历史上,在淮河流域爆发的战争,屡见不鲜,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源自淮南将军岭,著名的淝水之战在此爆发。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112万联军攻晋。谢玄指挥八万北府兵应战,双方鏖战淝水。东晋以伤亡五千人的代价,团灭前秦嫡系主力三十万,联军多有叛亡。东晋死里逃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作为防守方,以淮河为防线,正面硬扛对方进攻,辅以游骑骚扰敌后,迟滞了对方的攻势,以空间换时间,同时,后方调动大量战略物资,以便开展战略反击。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北魏世祖拓跋焘率六十万骑兵,来势汹汹,肆虐淮南。刘宋节节抵抗,边战边退。

北魏兵抵瓜步山后,已成强弩之末,只得含恨北还。淮河再次成为南方政权的救命稻草。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以淮河作为基地,东捣幽燕,西指中原,对北方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朱元璋在兼并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后,立足长江下游,兵精粮足。

趁元帝国内耗之际,朱元璋提出“先江后淮”的战略。

先肃清沿江元军据点,再控制淮河两岸,最后围攻元大都。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战略中正确的,稳扎稳打,效果显著,是古代北伐成功的孤立个案。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出:

南方政权“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

这是对“守江必守淮”的最好注解。有些人妄图仰仗江淮形胜,打着“划江而治”的如意算盘。江淮虽险,无法阻挡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大势,更不是某些人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心意相通,“划江而治”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

为什么白崇禧说守江必守淮

守江必守淮,其实对应的是整个南北朝对峙状态,如果只是把眼光放到江淮区域来看,纵然明白了长江无法成为防线,但也相对局限。
让我们把眼界抬高一点,从南北朝分解或者中国地理分解来看,中国的南和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是地缘决定的,那么南北朝在对峙的时候,如果达到均势,也必然以这一条线为界,毕竟双方的粮草产区距离也基本一致。
秦岭一线,高山险阻,北方很难突破进攻四川盆地。中部缺口,是著名的襄阳城,也是南北交战必争之地。东部,则是江淮一线,与秦岭-襄阳连成一体。这是一条整体防线,任何一点被突破,带来的后果都是致命的。
假如说,江淮一线被突破,南朝退守长江,北朝大可以直接围攻襄阳,拿下襄阳以后,顺江而下,长江防线基本不复存在。而且长江在中下游有一个大弯,水流很慢,两边的滩涂很多,基本上不能作为防御阵线。
因此,从整个南北朝地缘对峙来说,要维持均势,必须是守住秦岭襄阳淮河一线,任何一点被突破都会带来大的问题,如果已经直接退守长江,那么离覆灭基本不远了。
文章标题: 为什么说「守江必守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1487.html
文章标签:守江必守淮

[为什么说「守江必守淮」]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