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从造型设计和动作气势等方面看,大家觉得南派和北派的舞狮哪个更帅更霸气

时间: 2022-01-04 16:04: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7次

从造型设计和动作气势等方面看,大家觉得南派和北派的舞狮哪个更帅更霸气

舞狮子的由来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於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著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於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於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於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著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著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裏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著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但中国大陆的民间舞狮实际已经日渐减少。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汉代起源: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

北魏起源说: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

唐代起源说: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传说明朝期间,成立东西二厂,宦官把持朝政,极力禁止练武,以防民间作乱。民间义士,为加强武备,以便起义。故以练习舞狮,在民间表演,增加节日气氛,表达歌舞升平为名,实作强身健体,义士集会,议论革命场所。

狮子采青,含意「反清复明」。清朝期间,文字狱盛行,文人义士多在字里行间表达反清复明句子,但多被清朝官吏所捉捕,而舞狮这项民间习俗色彩,由义士加插醒狮吃生菜,(采青)因生菜是青色,代表清朝,其意思是将清朝吃掉,使其灭亡。现时舞狮采青,则采其意头,即生生发发,生意兴隆。

中国的舞狮,分北狮舞和南狮舞两大类型,狮子的造型也南北各异,舞法也不尽相同。

粤俗语好斗,常体现在舞狮活动上。舞狮活动在民间广泛开展,形成了许多门派,直接因舞狮引起的冲突时有发生,狮头撞狮头的打斗,在许多冲突的场面曾出现过多次。所以,有一位舞狮老师傅说:"在狮头上安一个角,初时还是铁造的呢!"这样,一种铁角、青鼻、獠牙、牙刷须(短髯)的打斗型狮子出现了,广东人称这种狮子为"张飞狮",又叫"武狮"。

后来,这个角成为南方狮的一种装饰物。广东的醒狮,其形像还有小异,一般都是以狮头的图案设计加以分别,比如额头、脸面、面颊(腮)、舌头、胡须等等的着色和图案不同,分别有关刀纹、螺旋纹、如意纹(采用佛教的纹饰)等等,因而也分别称?quot;刘备狮"(也叫成文狮)、"关公狮"(属武狮一类)、"张飞狮"等,此外,还有金狮、彩狮、虎斑狮,或者鹤(山)装狮、(香)港装狮等等,其名称之多,不胜枚举。

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佛山起源说: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称为舞圣头。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舞狮时的乐器便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各处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只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优、合境安宁、五谷丰收。
清朝末期
广东中山

舞狮流派分为南派和北派,它们各有不同的外观。请问:把舞狮人全部包在里面的是南派还是北派?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把舞狮人全部包在里面的是北派,专门的舞狮服,造型全身都是毛,南派的主要是狮头,身子就是一块布
把舞狮人包起来的是北狮。南狮以武为道,表现步法轻灵,身法矫健。雅派北狮以舞卫道,以艺为魂,以意为神,神行并茂。北狮威武霸气,钢猛有力。如有不解,请关注:雅派北狮张树堂,为你答疑解惑。
南派。狮王争霸中的就是南派。
南派。狮王争霸中的就是南派。

南狮和北狮有什么区别?

1、造型不同

北狮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南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

2、动作不同

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舞动时注重马步。

3 、舞法不同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

扩展资料:

南狮点睛

南狮点睛是南狮传统习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吉祥喜庆之意。一般新的狮头扎成还没有启用前就要举行点晴仪式。在古代,富贵人家请狮子,都要求狮队扎作新狮子,在舞狮之前举行点睛仪式,由邀请狮队的主人点睛。

主人来到雄狮面前,妙笔数落,分别在狮子的双目、额和舌头三处点上殷红朱砂漆,随即礼成。

到了现代,无论是企业开张庆典或奠基,还是表演比赛集会,都会启用一批新狮子,在活动前均要举行点睛仪式。一般认为,南狮点睛之举能使每个狮子都充满希望和祝福,点睛后的狮子才有生命。

点睛仪式很隆重,点烛焚香,拜过祖师爷后,就开始点晴。点睛的原料由朱砂、金粉、红水、白酒调成,有资格开光点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一般点六下,取“六六大顺”之意。

醒狮采青

在南狮表演与比赛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采青。相传,“采青”原来有“反清复明”之意,缘于清代统治者施行暴政,大兴文字狱,滥杀无辜,激起群众义愤,百姓反清活动风起云涌,将南狮称为醒狮就有暗示国人应该觉醒之意。

采青有“采清”与“踩清”的谐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意。之后,采青遂变成娱乐升平的狮艺表演的一个环节,“青”普遍用生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狮

1、南狮轻灵,北狮威武

南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

北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北狮"狮头一般是木雕,舞者下身需着和狮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

2、南狮重写意,北狮重写实

南狮中主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神态,以采青为己任,历尽艰险取得胜利。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

随着锣鼓的节奏, 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 "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狮子在人们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逗人喜爱。

醒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一句话,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就是南狮重"意"的舞法。

北狮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者舞持球翻腾滚鹤,表现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

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使能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方上称舞技。

3、南狮劲健,北狮委婉

南狮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驯而和善,舞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舞狮同场表演。南狮造型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北狮舞时全身披狮被遮盖,只露出双脚;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北狮的"摆阵"(即摆青)和"破阵"(即采青)十分惊险,显示出奇、难、险特色。

扩展资料

1、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

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新春佳节,一支支舞狮队伍给节日增添了不少的气氛,但同时也有不少的禁忌,旧时如果不小心犯了禁忌,轻则被赶出门,重则惹上是非。

2、舞狮禁忌

(1)舞狮禁见神不参拜

客家传统中多神论,每村每屋都有守护神,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狮队伍经过神坛,一定要参拜,否则视为不懂礼节,看不起本村人,村中乡人也不会出钱请舞狮队。

(2)舞狮禁先从新屋表演

传统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狮者,其后裔新屋,不能请其舞狮。据传此规矩与客家崇拜祖先有关。

(3)舞狮禁从右边进入围屋

传统民俗中,认为右边为小片,左边为大片,围屋来龙处在左边,所以舞狮队伍一定要从左片进入围屋,左边(大片)来龙来狮,意兆龙腾狮跃,人财二旺。所以舞狮队伍 禁忌从右边进入围屋。而且进入围屋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锣进入围屋参拜,意在祝此屋添丁发财,新年万事如意。

(4)舞狮队员禁与围屋相对而坐

传统民俗中,舞狮队员禁与围屋相对面而入坐,相传围屋中女子一般都在屋檐下看舞狮,舞狮队员坐在屋檐下,背向着屋檐,女子站在其背后看舞狮,如果相对向而坐,会视为轻眺,而遭冷落。

(5)禁打乱鼓

传统打鼓分快锣、慢锣,狮锣与龙锣,如果乱打一通,视为不尊敬本屋,而受到驱逐。

(6)参神禁吹灭神前及花灯灯盏

神前及花灯灯盏,每一盏代表一位新丁,灯火愈旺,代表新丁愈兴,如果不小心吹灭了灯火,轻则赔礼,重则驱逐出门。

(7)礼让

舞狮队如果遇上本围屋的狮子,或是比自已早来的舞狮队伍,要拱三下狮头,以示礼让尊重。

3、南狮比赛种类可分为高椿狮艺竞赛和传统狮艺竞赛,其中较主流的为高椿狮艺的比赛。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大赛。而较有著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 舞狮(春节习俗)

南狮和北狮的区别有:

1、地区不一样:北狮是盛行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一种传统舞狮技术。南狮是起源于广东南海的传统民俗文化。一个在长江以北,一个在广东。

2、特点不一样:南狮和北狮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南狮以广东舞狮最有代表性,而广东的舞狮则以广州、佛山较有特色。

3、外形不一样:南狮外形与北狮外形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北狮以写实为基础,它的造型、结构、色彩、装饰和表演以模仿狮子为主。近年也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4、程序不一样:南狮表演有采青过程。北狮的“引狮员”不仅是表演者也是指挥者,但没有采青程序。南狮“狮头”与“狮被”紧密相连,而北狮是分开的,表演时捆绑在一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南狮

百度百科-北狮

1、表演形式不同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2、穿着不同

北派狮舞: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南派狮舞: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3、表演内容不同

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

南狮表演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南狮

百度百科-北狮

区别一:起源不同

南狮

南狮是起源于广东南海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汉族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是民间体育艺术的典型代表。龙舟和南狮,在南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例如迎春赛会等,必有赛龙舟、敲锣打鼓,舞狮子助兴,自古至今,长盛不衰。

北狮

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区别二:造型不同

南狮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 

北狮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区别三:舞姿不同

南狮

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驯而和善,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舞狮同场表演。南狮造型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北狮

北狮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者舞持球翻腾滚鹤,表现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

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使能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方上称舞技。

南方的舞狮子与北方的有啥区别吗

有区别,主要区别有,造型不同、舞动不同、风格不同,具体如下:

一、造型不同

1、南狮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2、北狮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妙维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

二、舞动不同

1、南狮

南狮舞动造型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

2、北狮

北狮舞动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三、风格不同

1、南狮

南狮一般是单狮表演,表演中要体现狮子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诙谐,要将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2、北狮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舞狮

中国是舞狮的发源地,大约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较多,其中南狮和北狮的分类法是以风格和流派来分的。
大体来讲,南北狮的差异可用“南狮重意 北狮重技”来概括。

"南狮"就是俗称的佛山醒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主要有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为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为勇猛而刚烈;少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南狮在造型上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南狮中表现的主要是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8种神态,以采青为己任,历尽艰险取得胜利。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
随着锣鼓的节奏, 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 "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时候的狮子在人们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逗人喜爱。醒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一句话,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可以说南狮是重"意"的舞法。

北狮,顾名思义,即北方的狮子。北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皮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北狮"狮头一般是木雕,舞者下身需着和狮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舞时全身披狮皮遮盖,只露出双脚;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北狮的"摆阵"(即摆青)和"破阵"(即采青)十分惊险,显示出奇、难、险特色。
北狮在舞姿上,主要表演狮子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舞者持球翻腾滚动,表现出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动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使能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可以说,北狮是一种重“技”的舞法。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文章标题: 从造型设计和动作气势等方面看,大家觉得南派和北派的舞狮哪个更帅更霸气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1346.html
文章标签:舞狮  等方面  霸气  气势  造型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