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鄂国存在吗 有什么历史依据

时间: 2022-01-02 21:02: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古鄂国存在吗 有什么历史依据

云是哪个省的简称

云南,简称云(滇),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是“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西汉元封二年,武帝开西地南夷,云南为其一。开元十六年,唐王封阁罗凤为“云南王”。元十一年设云南行中书省,“云南”正是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



昆明市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享有“春城”的美誉。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安宁市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在此置连然县,设盐官。《安宁县地志资料调查书》:“唐武德元年(618年)东川人阿宁牧牛砥出盐井,特改连然县为阿宁州,阿与安音近,又改安宁。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称安宁县。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称安宁州。民国2年(公元1913年),复称安宁县。



曲靖市

曲靖是云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东部,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南与文山州、红河州接壤,西与昆明市连接,北靠昭通市和贵州省毕节市,是边疆中的内地。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

沾益县

秦修五尺道即经沾益,境内有七八十公里。唐置西平州,治今沾益。州志载:“西平废州在城东二里。”西平州城即为沾益州城之始。

富源县

康熙三十四年,以平彝废卫、亦佐废县,建平彝县,属曲靖军民府。

1954年,改称富源县至今。

宣威市

清雍正四年,设宣威州。民国2年裁州设县,改宣威州为宣威县。1954年6月30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改宣威县为榕峰县,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宣威县。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威县,改设宣威市(县级市)。

寻甸县

南宋立仁德万户府,元至元八年,改称仁德府,后改浔甸府、州。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玉溪市

1916年,“玉溪”因横贯玉溪市区的珠江源头之一的玉溪大河(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带潺潺流淌在万亩田畴之中而得名,沿用至今。澄江县

元三年,改万户府为中路。元至元十六年,升为澄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称澄江府。民国2年,撤销澄江府,改称河阳县。后
云南省有两个简称,一个叫云,一个叫滇。“云”这个简称主要用于车牌号,而“滇”用于一些比较正式的地方,比如历史名词、地理名词,像抗战时的滇缅战役,地理上214国道称为滇藏线,
云南之所以简称云,和江苏简称苏、浙江简称浙一样,都是取省名中的一个字,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简称方式。而另一个简称滇,就和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湖北简称鄂、安徽简称皖一样,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我们前面写过,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很好理解,就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鲁国和晋国。而湖北的“鄂”和安徽的“皖”,这两个字看起来很少见,但其实也是因为先秦时代曾经存在过的古鄂国和古皖国,只是这两个国的名气远不如鲁国和晋国。

那么以此类推,云南的简称“滇”会不会也是因为历史上有个滇国?

你别说,还真是的。而且,“滇”这个简称比“云南”还要悠久。

“云南”这个名字,起名者是汉武帝。云南的地方志《滇略》里记载了一个事件,说有一次汉武帝出去打猎,突然天生异象,彩云出现在南中。在古代,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称为南中。汉武帝马上派人去寻找彩云,因为出现彩云说明上天有什么话要和皇帝说,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信仰。

后来果然在一个地方找到了彩云。西汉朝廷马上在这里新设立了一个县,就叫云南县,意思是彩云出现在南中。这个云南县就是现在的云南祥云县。

云南县成立后属于益州郡。到了三国时期,云南县升级了,变成了云南郡。这个云南郡的建立者是诸葛亮,他平定南中后,新设立了云南郡。而云南郡的治所仍然在云南县。

汉朝给云南起了名后,这个名字就深入人心了。唐朝时,南诏第五代王阁罗凤被封为云南王,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后,设立了云南行中书省,再经明清的继承,一直传到了今天。云南最早是一个县名,后来变成郡名,今天又变成省名,一直在升级。

而历史最悠久的那个云南县,民国时为了防止省县同名,就把云南县改为了祥云县。所以可以说,祥云县是云南历史最悠久的县。

云南历史最悠久的县——祥云

云南这个名字从汉武帝开始,到今天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然而它的简称“滇”,比它还要早几百年。

战国时代,七雄名气很大,但其实除了这七国外还有很多小国,其中就有一个滇国。战国末期,楚国有个将军叫庄硚,他带领部队来到了云南一带,本来是想征服云南一带的人归顺楚国,结果等他打完了仗,发现回不去了,因为秦国当时已经势不可挡,阻断了楚国的路。庄硚是个很有创意的人,既然回不了家了,那就不回了,我们再建一个新国家不就完了。于是庄硚带领原先的楚军以及当地人民,在云南一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名为滇国。

为什么庄硚会把自己的国名起名为“滇”呢?很简单,因为滇池,《汉书·西南夷列传》说:“地有滇池,因为名也。”

在上古时代,滇池是一片巨大的湖,非今天的滇池可比。当时生活在滇池周围的部落,名字就叫滇部落,这一个族群名字叫滇族。所以庄硚在滇池边建立的国家也取名滇国。这就是“滇”字的来历,就因为滇池。可以说,滇池对云南当地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一片水域,人们用它的名字来指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经过两千年的传承到今天,“滇”一直都是云南省的别称。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中国23个省之一,位于西南地区,省会昆明。介于北纬21°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云南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有8个州(市)的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28]
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为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8.64%,地跨长江、珠江、元江、澜沧江、怒江、大盈江6大水系。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滇西北属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截至2021年8月,云南省下辖16个地级行政区,其中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65个县,29个自治县,合计129个县级区划。[2]截至2021年末,云南省常住人口4858.3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28.8万人,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1]
云南省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入选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文旅大省。2021年,云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521.90亿元,比上年增长4.0%。[50]
云是云南省的简称,那里气候宜人,属于一个偏远的省份,云南的省会是昆明
云是云南省的简称,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

云是哪个省的简称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一说因境内有滇池,故简称“滇”。

云南省是中国23个省之一,位于西南地区,省会昆明。界于北纬21°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8月,云南省下辖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67个县,29个自治县,合计129个县级区划。177个街道、683个镇、400个乡、140个民族乡,合计1400个乡级区划。

金牛镇的历史沿革

金牛殷为鄂国。鄂王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村境内。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古代它是扬越族的一支鄂氏族的活动中心,是古鄂国的都城。古鄂国是鄂氏族所建的诸侯国。
西周中期至战国,鄂属楚。周夷王之时,王室衰微,诸候互相征伐。楚公熊渠兴兵伐扬越,至于鄂。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楚公熊渠封次子熊红为鄂王,都于鄂王城,从此鄂属楚。西周末叶,鄂曾为楚国都城。春秋时,鄂为楚国别都。楚怀王时,鄂为楚国大贵族启的封邑。
秦为鄂县,鄂县属南郡,鄂王城为鄂县县治,后迁至江边,即今鄂州市城内。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楚,取楚元郢都,置南郡,鄂邑属南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此时,鄂为县,属南郡。
汉属鄂县,鄂王城仍为鄂县县治,鄂县属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至江夏郡,鄂县属江夏郡。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江夏郡属荆州,鄂县仍属江夏郡。东汉沿西汉旧制,鄂县建制未变。
三国属吴,改名武昌。魏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孙权都鄂,将鄂县县治迁往今鄂州。金牛镇龙山东三里之山曰武昌山,以此山名取“武力昌盛”之义,改鄂为武昌。此为鄂县改武昌之始。同年八月筑武昌城,徙建业(今南京)之民千家至此。并划分江夏郡的东部立为武昌郡,郡治设在武昌。领武昌、下雉、阳新、柴桑、寻阳、沙羡六县。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于武昌,至九月迁都建业,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甘露元年(265年)九月,末帝孙浩又自建业迁都武昌。宝鼎元年(266年)十二月,仍还都建业,留卫将军腾胤镇守武昌。
晋金牛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鄂县属武昌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武昌郡仍属荆州。又分武昌复立鄂县。武昌郡统辖武昌、柴桑、阳新、沙羡、寻阳、鄂、官陵等县。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因荆、杨二州疆土广远,统治困难,于是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城等十郡置江州。武昌郡自此属江州。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移武昌。武昌县仍属武昌郡。
南朝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宋永初元年(420年),沿用晋制,武昌郡仍属江州,领辖武昌、鄂、阳新三县。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荆州的江夏、竟陵、武陵三郡,湘州的巴陵郡、江州的武昌郡、豫州的西阳郡设置郢州,武昌郡从此属郢州,仍领3县。
齐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齐建元元年(479年),武昌郡仍属郢州,下辖武昌、鄂、阳新、义宁(寄治于鄂)、真阳。
梁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梁天监元年(502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阳新、安昌(分阳新立)4县。中大通四年(532年),分郢州置北新州,不久州治南移于武昌。
陈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陈永定元年(557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3县。
隋属武昌县。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直接统县,开皇九年(589年)罢武昌郡存武昌县,又废西陵、鄂二县归武昌县。同年改鄂州为郢州,改江夏郡为江夏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鄂州改为江夏郡。武昌县先隶鄂州,后隶江夏郡。其时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大业九年(613年)废,仍并入武昌。
唐属武昌县。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为鄂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鄂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改为十五道,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鄂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重改鄂州为江夏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江夏郡为鄂州。道、州、郡之名虽几经变更,而武昌县上属关系未变。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置武昌军节度使,驻鄂州(今武昌,武汉市之武昌区),而武昌县名如故。
五代十国属武昌县。南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起,昭宗封杨行密为吴王(史称“杨吴”),武昌属杨吴的鄂州。经历后梁、后唐两代,武昌县属吴国(史称“杨吴”);自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到五代末年(960年),武昌县属南唐鄂州。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割武昌三乡之地置大冶县(另一说:保大十三年即公元955年置)。
宋代属武昌县,武昌县后升寿昌军,领本县。至道二年(996年),武昌县属鄂州江夏郡归武昌军节度。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鄂州属荆湖路。咸平二年(999年),荆湖路分为荆湖南路、荆湖北路,鄂州属荆湖北路。自此,武昌县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归武昌军节度。宋南渡后,金兵骚扰江北,因武昌地扼上游,为江西要冲隘口,遂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升武昌县为武昌军使,次年,续升为武昌军。因军名与鄂州武昌军节度之名相类,乃取“玉宝寿昌”之义改名寿昌军,领武昌本县,直隶武昌军节度。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仍为武昌县,还隶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又升为寿昌军,仍领本县。
金牛镇,嘉定甲申十七年(1224年)议升金牛镇为县,以费重事竟止。后,设巡检司。
元代,属武昌县。元代初沿宋制,仍为寿昌军。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散府,仍治武昌本县。成宋大德五年(1301年)废散府复为武昌县,属湖广行省湖北道的武昌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吴王朱元璋改武昌路为武昌府。
明代,属武昌县。武昌县属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
清代,属武昌县。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为湖南、湖北布政司(省)。后湖北省分为五道。武昌县属武昌盐法道武昌府。
中华民国,属武昌县,武昌县后改名为寿昌县,继而改名为鄂城县。民国元年(1912年),武昌县仍属武昌盐法道武昌府。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政府改湖北为三道,武昌县属武汉黄德道,同年三月,废武昌府,并改武昌府治江夏县为武昌县,而将武昌县改为寿昌县。民国三年(1914年)元月,因县名与浙江的寿昌县名相同,始改称鄂城县。同年,武汉黄德道改为鄂东道,后改为江汉道,鄂城县属湖北鄂东道(江汉道)。民国21年(1932年),鄂城县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5-38年(1936-1949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时期鄂城县的内四乡归金牛镇管理,1946年成立金牛区署,明确内四乡属金牛区署管理。金牛解放后成立鄂城县工作委员会,管辖原内四乡(解放后改为几个区)的行政事务,直到1955年金牛划归大冶为止。
建国之初,设湖北省大冶专区,鄂城县归大冶专区管辖,并为专区治所。1952年7月撤销大冶专区后,鄂城县划属黄冈专区。同时议升金牛为县,未果。1955年11月13日,金牛划归大冶。
1949年5月17日,金牛地区解放,此时至1955年11月13日,金牛仍属鄂城县。1949年6月,鄂城县设金牛为金牛区,区公所设在距金牛街约十华里的晏公庙附近的沙子垴吴村。8月,金牛区改为第七区,将民生、民权、民族三个旧制乡和金牛镇组建而成。区公所仍设在沙子垴吴村。
1951年元月,鄂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从第七区中将杨葆、高桥、巫山、峡山、孙鉴、刘铺、学堂、李铺、高铺等十个乡划出,成立三十二区(即高桥区),并将第七区改名为第十二区,区公所于1950年由沙子垴吴村迁往金牛街当铺屋,1951年又迁往卢詹雯村。
1952年3月,十二区改为十区,11月又改为十一区,区属金牛镇划为县属镇,并将原十四区的胡铺、胡铁、下边、黄泥、下田划归十一区管辖。1954年元月十一区区公所由卢詹雯迁往晏公庙。
1955年11月13日,上级决定将鄂城县的十一区、十二区和金牛镇由鄂城县划出,归大冶县管辖。十一区、十二区合并为金牛区,金牛镇为大冶县直管。金牛区公所设在金牛街上。
1956年5月,大冶县委、县政府决定:撤区改组。金牛区改为三个指导组(十四组、十五组、十六组)。十四组辖西畈、晏公、高河三个乡,驻地西畈;十五组辖南城、堰口、胜桥、胡铺四个乡,驻地当铺贺;十六组辖毛铺、谈桥、大桥、罗桥四个乡,驻地谈桥。
1957年4月,大冶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销指导组,恢复金牛区。金牛区辖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指导组的辖区,区公所设在金牛镇。
1958年9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金牛区,成立上游人民公社,撤销县属金牛镇,划归上游人民公社管辖,社址在金牛镇。辖区为原金牛区加金牛镇。同年十二月上游人民公社改名为金牛人民公社,辖区未变,社址未变,下属营有所调整,并将营改为管理区。金牛镇为金牛管理区。
1959年12月,大冶县制取销,改属黄石市。大冶县金牛人民公社改为黄石市金牛人民公社。1961年春,黄石市委、市政府将金牛人民公社改为金牛区,金牛管理区改为区属金牛镇,其余十一个管理区改为十一个小公社。
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制,金牛又隶属大冶县。谈桥、大桥、罗桥、毛铺划出,其余七个小公社和金牛镇组建成金牛区。区址仍设在金牛镇。
1963年4月,大冶县委、县政府将灵乡区的毛铺、罗桥两个小公社划回金牛区管辖。此时金牛区辖九个小公社和金牛镇。一直到1975年10月,金牛区辖九社一镇未变。
文革中的1968年5月,成立了三结合的金牛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8月,成立了金牛区委员会、区政府。
1975年10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撤区并社,金牛区改为金牛人民公社。县政府将原属毛铺人民公社划出与铜矿区的汀桥人民公社合并成立毛铺人民公社;划出罗桥人民公社并入矿山区的灵乡人民公社;划出西畈、高河、晏公三个人民公社成立西畈人民公社。金牛人民公社党委、政府将剩下的南城、堰口、胜桥、胡铺四个小公社改编成二十八个大队。撤销金牛镇。镇属桥东、桥西两个居委会隶属金牛人民公社。此时金牛人民公社隶二十八个大队,两个居委会。社址设在金牛镇。
1976年11月,公社革委会改为管委会,辖区未变,社址未变。1977年管委会对辖区进行了改编,将原来的二十八个大队改编成十八个大队。此时金牛人民公社辖十八个大队和桥东、桥西两个居委会。
1980年4月,金牛人民公社社镇分家。金牛镇为县辖镇。金牛人民公社社址仍设在金牛镇。
1984年3月成立金牛乡至1984年11月乡镇合一。金牛乡人民政府改名为金牛镇人民政府。
1995年元月1日大冶撤县建市,将大冶县改为大冶市。金牛镇更名为大冶市金牛镇。
2001年3月高河乡并入金牛镇。

中国历史上未知的小国,像古鄂国,冉魏等昙花一现的政权和上古小国

冉魏可不是小国,那可是做出了一笔轰轰烈烈业绩的。
主要小国也就是在春秋及之前了,比如鄫国、吕国、虞国、州国、莱国、萧国、舒国、谭国,百度百科都有。五代也有闽、南平、楚之类的小国。
1、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国(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
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2、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合称十国。
3、南宋时期,中国的版图上共有南宋,金朝,西夏,大理,吐蕃,蒙古,西辽等众多政权。
都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时期,与一般的改朝换代不同,这几个特殊阶段,混乱的时期很长,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小国。
文章标题: 古鄂国存在吗 有什么历史依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1279.html
文章标签:有什么  历史  古鄂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