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2-21 16:00: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古代有古代的好处和坏处。现代也有现代的好处与坏处。
由于我们无法亲眼所见,所以只能从历史资料、影视里面了解。我这里回答的古人,不包括原始时期的古人,是社会条件相对成熟时期的古人生活。
归纳:生活包括吃、穿、住、行。(这四样是基准)
一. 吃
古代人吃的时间与次数主要分:早餐+晚餐,附加午餐,这个说法在很多历史剧里也可以找到。
一日三餐应该是从宋代后期,开始有人推行直到今天。
我们现代人把”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归为古人说,不是很准确,”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已经明确古人早晚两餐,没有午饭吃饱的时间。
附加午餐估计就吃点补充能量的东西,算不上正餐,还得看家庭条件。
吃的内容就不说了,都知道中国人满汉全席,再说各地方菜系的菜,让看菜谱的人都想吃了!这是别国无法比拟的。
二. 穿
记得我几年前看了次展览,展览内容就是古人的服饰,朝代不同款式就不同,但服装所用材料给我留下印象。
古人按照职业分,就有”蚕人“这个职业,还是专业户,当时华南地区多一些。所以古代汉人穿的服装,材料是很好的,外国人都会来购买我国丝绸。
古人在服装样式上面,用”巧‘字形容恰当,唐朝、明朝和宋朝要更讲究些。
清朝建立后,服装各方面有了改变,特别是材料不再以丝绸为主,有机、无机布料也多起来。
三. 住
不管是那个阶级,盖房子都需要木匠,因为用木头修建房屋。后来时代进步,多了修建房屋的东西,但木匠这类鲁班后人,始终很吃香。
按阶级划分房屋大小和位置,反正那时平民有一套遮风躲雨的地方,都会满足。贵族房子就是在比美、比大,但是不比高。
四. 行
步行这是最基本,平民部分好过的人家,会使用自家牲畜,比如马车、牛车比较常见。
坐轿这是皇族、官宦人家,富裕商贾多使用。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着许多传奇的美女,最著名的就是古代民间传说的四大美女: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蝉,羞花杨玉环。
本文,抱着严谨的史学态度跟大家详细聊一聊这四位美女的下场。
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很可能是被人投江淹死
古代四大美女中,西施出现最早,是春秋末期越国的一个卖柴人家的女儿,她生来就明艳动人,有一次她在河边浣纱时从清澈的河水印出了她尤为美丽的身影,居然使得水中的鱼儿忘记了游水从而慢慢的沉下了水底,故此西施便有了“沉鱼”这个名号。
因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为报灭国之仇,想要对吴王夫差实施“美人计”,而西施因其美貌被选中。
这虽是一个妙计,但却也活生生的拆散了一对好鸳鸯,当时范蠡与西施是一对两情相悦的璧人,但为了国家,西施只能舍弃两人的小情小爱,投身于国家的大爱中,于是她忍辱负重,决定以身救国,成为夫差的女人。
在西施的努力下,夫差荒于国政,最终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击败。
越国复国,吴国灭亡后,关于西施的结局也有了众多的版本。
关于西施下场最美好的说法是,西施在越国灭亡后,跟范蠡走了,在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蟊,同泛五湖而去。”此种说法,流行较广,尤其与范蠡后来急流勇退形成呼应。
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可见这种说法还是很流传的。
但是,正常来说,西施的下场都不是太好,基本不是自杀,就是自缢,一种说法是,西施帮助越国灭掉吴国后,虽然立有功劳,但是却因为对不起范蠡,最终感到内疚自缢而死。
除了自杀之外,还有更多凄惨的结局版本,一种说法是,吴国灭亡后,勾践也因为对西施的美貌差点误国,范蠡害怕勾践走夫差的旧路,就将西施淹死在太湖。
也有说是,被吴人或者勾践投江淹死,总之,他们都认为西施是一个红颜祸水的女人,尽管她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并不社会所容纳,最终被投江淹死。
尽管关于西施的版本众多,总体来说,文学作品中基本认为其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而在更多的史料性的作品,如《吴越春秋》《史记》等作品中,都认为西施是被沉江淹死。
为了和平嫁到匈奴的王昭君因为战事爆发,悲愤而死
王昭君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她在汉元帝即位时便被选入宫中,但因她坚信自己的美貌,在画师为她画像时没有贿赂画师而被画师故意丑化,当时皇帝见妃子前会先看画像,如果画像不好看的话根本没有机会跟皇帝见面,因此她一直不能与皇帝见面,备受冷落。
在与匈奴和亲时,王昭君权衡轻重之后决定自愿嫁到匈奴去,当时和亲是需要向皇帝行礼后才能走的,这是皇帝第一次见到王昭君,一看到王昭君,皇帝就特别心动,但此时皇帝只能忍痛割爱,将她送给了匈奴,“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的王昭君也为维护汉匈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王昭君嫁到匈奴后,成为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宁胡阏氏,在王昭君的努力下,匈奴与汉朝有六十年没有发生战争。
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向汉庭上书,想要回到中原,但是汉成帝却希望她能够“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岀发,答应了这场婚事。当然,最后王昭君的下场也是挺凄惨的,在王莽篡汉之后,新政权随即与匈奴发生战乱,王昭君也因为悲愤成疾,最终去世。
三国里最为出名的女性貂蝉,历史上可能并不存在
在历史上,并没有关于貂蝉这个人的任何记载,现在很多史学家都怀疑,貂蝉可能只是一个被杜撰出来的角色。
我们所了解的貂蝉,大多出于《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之前说书话本的故事整理创作的。
传说貂蝉是东汉末年时期大臣王允府上的一名歌姬,因她能歌善舞,并且美貌超群,一直深得王允的宠爱。
当时正是董卓专权之际,独揽朝政,东汉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司马王允为了要杀董卓,夺回权利,决定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设下了连环计。先假意将年仅16岁的貂蝉许配给吕布,之后又将貂蝉当礼物送给董卓,造成一种董卓要夺吕布所爱的假象。从此貂蝉便周旋在吕布与董卓二人之间。
某次貂蝉故意在后花园勾引吕布,又特意让董卓看见,终于成功挑拨了他们二人原本亲密的养父子关系,导致董卓与吕布干戈相见,最终董卓为吕布所杀,吕布也如愿抱得美人归,娶了貂蝉为妾。
关于貂蝉最后的结局,基本都出自戏剧,有说吕布被杀后,人们将貂蝉送给关羽,但是关羽不为所动,最终杀死了貂蝉,还有说关羽赞同貂蝉舍身救国的报复,最后在关羽的掩护下逃走,削发为尼,孤独终老。
还有比较奇葩的版本,说貂蝉压根就是曹操安置在董卓身边,迷惑他的一名美女,是一名美女间谍,在完成了任务后,最后回到了曹操的身份。
杨贵妃享尽荣华富贵,最后被李隆基三尺白绫赐死
民间四大美女中,因为西施年代久远,貂蝉所处时代混乱,两个人的事迹都不是很清楚,王昭君是远嫁匈奴,记载也不是很多,只有杨玉环所处时代最近,又是贵妃,所以记录最多,结局版本也最少。
杨贵妃,原本是洛阳一个小官吏的养女,小字玉环。杨玉环最初是唐玄宗李隆基儿子寿王李瑁的一名妃子,因天生丽质,被李隆基一眼看中,经过一番暗箱操作,最后把儿媳妇变成了老婆,封为贵妃。
公元756年,备受李隆基宠信的大臣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爆发安史之乱,矛头直指杨贵妃的兄长杨国忠。
在李隆基的一顿乱指挥下,叛军打入长安,李隆基携带杨贵妃仓皇出逃。
当时李隆基打算逃往杨国忠的老巢四川,这里面原因比较复杂,因为杨国忠与杨贵妃的关系,一旦到了四川,李隆基可能就会落入任人摆布的地步,而当时的太子李亨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于是与禁军首领陈玄礼合谋发动了马嵬坡兵变。
在这场兵变中,杨国忠被愤怒的士兵以通敌的罪名杀死,随即包围了李隆基所在的驿站,尽管李隆基尽力安抚士兵,并且表示既往不咎,但是这些士兵仍然不肯退去,最后陈玄礼说,将士们之所以会杀死杨国忠,是因为不满杨国忠专权,而杨国忠专权的罪魁祸首是杨贵妃,陈玄礼建议,只要赐死杨贵妃,士兵就会退去。
李隆基说杨贵妃在深宫,不可能参与叛变,这是李隆基最为宠信的宦官高力士劝李隆基说:“争论杨贵妃是否有罪没有意义,将士们杀了杨国忠,留着杨贵妃的话,将士是不会安心的,那陛下的处境就危险了。”
最后李隆基将白绫带给了杨玉环,将其赐死。可怜这位备受皇恩的“绝代佳人”,被李白高度评价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美人,有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的杨贵妃,最终也不幸沦为了皇帝为保命的殉葬品。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5、总角:幼年泛称。
6、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7、黄口:十岁以下。
8、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9、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0、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11、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2、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3、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14、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15、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6、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17、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18、不惑:四十岁。
19、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21、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22、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23、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注:在年轻的时候男女之间的称谓是有着差别的,而当步入中年之后的称谓大多都是相同的。
扩展资料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_百度百科汤饼:出生三天。
初度:周岁。
生小:幼年。
总角: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及笄:指女子15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黄发:指长寿老人。
扩展资料
称谓来历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其他年龄层的女子的形容方式有:
1、髫年:指7岁的小女孩。幼童时期。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2、金钗之年:12岁的女孩形容为“金钗之年”,因为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3、“二七”之年:形容14岁的女孩子,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4、及笄或笄年:形容15岁的女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5、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的女子,“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
6、“二九”:指18岁的女子,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7、桃李年华:形容20岁的女子,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8、花信年华:形容24岁的女子,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9、摽梅之年:形容至婚嫁年龄的女子。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10、半老徐娘:形容至30的女人,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扩展资料:
还有其他年龄别称,男女通用,所以也可以用来形容女子: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教数:9岁。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2、始龀、髫年:女孩七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3、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4、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未成年。
5、及笄:年满15岁的女子。
6、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7、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也有的说双十年华。
8、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9、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扩展资料: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