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怎样发展到顶峰的?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清朝统治者把中国传统君主政治发展到最完美成熟的地步。在清朝,中国传统君主政治上常见的弊端:如皇帝的严重失德,权臣、外戚、宦官的专权乱政,文官党争,藩镇割据等等,统统都被压缩到最小程度。当然,清朝末年西太后专权是个美中不足。不过考虑到太后的特殊身份,让太后来专权,总比汉唐明的宦官乱权强得多!清朝是中国传统君主政治的真正颠峰,汉唐宋明不能比。 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框架都是世袭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在这种政体下,整个国家机器就好比一个大金字塔: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而世袭的皇帝作为国家最高负责人则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对国事拥有最高决定权。这种政体在现实中要能正常有效运做,就必须同时做到以下三点: 1,皇帝本人大权独揽,防止任何形式的臣下专权乱政和由此引发的政局动荡。
2,皇位交接要顺利,防止由于皇位争夺引发政局动荡乃至战争。著名的例子如西晋的“八王之乱”。
3,皇帝本人要有良好素质,包括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清醒的头脑、勤政的作风。 我们来看清朝的表现: 一,皇帝大权独揽 清朝皇权高度强化。在制度建设上,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在清朝发展到最完备程度。这方面雍正的贡献最突出。为强化皇权,雍正的措施主要有三条: 1,设立军机处。以军机处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协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内阁则协助皇帝处理一般性政务。通过这样的机构设置与分工,解决皇帝如何以一人之身有效统揽军国一切政务的问题。 2,建立奏折制度。通过奏折制度,解决皇帝如何了解下情和监督臣下的问题。 3,文武官员的引见制度。解决用人权和有效控制整个国家机器的问题。 由于清朝皇权高度强化,真正做到皇帝大权独揽,有效防止臣下专权乱政,再加上清朝皇帝头脑比较清醒,所以在皇权的制约下,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比前代有所降低,反映在政局上,就是清朝的政局总体而言较前代平稳。一种政体发展得越成熟,它就越能协调好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实现统治集团内部的整合,它的政局也就越平稳。清朝就做到这一点。 二,皇位交接顺利 清朝雍正皇帝创立秘密立储制,保证皇位交接顺利,有效防止由于皇位争夺破坏国家政局稳定。 三,皇帝的良好素质 历代帝王,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最优秀,没有严重失德。用前代学者的说法,就是:“清代多令主,最下亦不失为中主”,用我们现代人最熟悉的说法,就是:“清朝无昏君”。清朝皇室家法森严,对皇子教育高度重视,同时在立储问题上扬弃了前代王朝必须立嫡立长的做法,能有一个选择余地,做到在不改变世袭君主制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素质优秀的皇子继承皇位。 综合以上几点的表现,清朝当然是中国传统君主政治的最高峰。 从辩证法的原理上讲,最后一个总是最完美的。因为事物发展总是由不完善到完善。中国封建王朝的君主专制政体也是如此。在封建社会早期,封建王朝的君主专制政体在实践上肯定很简陋很粗糙,随着封建社会的向前发展和统治经验的不断积累,封建王朝的君主政体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直到最后在清朝达到最完美颠峰。同样的道理,历代典章制度也是清朝最完备。清朝的典章制度和君主政治都是对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集大成。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类比孔子推崇的周朝。 有些人因为宋朝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皇权高度强化就批评清朝政治,认为清朝比汉唐退步。这种观点是偏见。这些人实际上都受了近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所以对皇权强化有种厌恶情绪,并在评价历史时把自己的这种主观成见带了进来。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在这种政体下,皇帝作为国家最高负责人对国家大事拥有最高权力。儒家思想则是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儒家在政治上就是主张维护一个统一强大的皇权。儒家的祖师孔子在《论语》里说得很清楚:“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注意,是“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不是“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或自士大夫出或庶民出”。所以宋朝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皇权强化,本质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在实践中的自我完善。所以清朝政治相对汉唐而言,只能说是进步而非退步。 评价清朝皇权强化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君相分权”。从古到今,一直有一些学者认为理想的君主政治应该是君相分权,并以此为依据批评清朝的皇权强化。我的看法:在世袭君主专制的条件下,君相分权不可行。理由从道义上讲,皇帝把国事托给宰相而自己只管个人道德修养,是对国家不负责,从利害上讲,把国事托给宰相时间长了必会导致权柄下移,以致最后改朝换代。在封建时代,这种情况是最不允许出现的!所以皇帝必须大权独揽。君相分权只是某些文人不切实际的幼稚想法。 辩证法认为一个事物发展到最完美程度的时候,它自身的发展也就到了顶点。因为当事物发展到最完美程度,就意味着在它自身之内已无再发展改进的余地,所以它自身的发展也就到了顶点。如果你一定要再向前发展,那就必须否定自身实现自我突破。在明朝,封建王朝君主政治上的传统弊端还很严重,如皇帝的严重失德、文官党争、宦官乱权等。在清朝,这些弊端则统统都被压缩到最小程度。这就说明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但还未达到顶点,清朝才是顶点。所以清朝相对于明朝,只能是进步而非退步。因为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点和颠峰,所以清朝的罪恶就不是统治者个人的品质和能力问题,而是封建制度本身无可救药了。所以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彻底改造社会。用某网友的话说,就是清朝后期是“中华民族到了真正必须浴火重生的时候了”。再看实际情况,清朝后期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社会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纵观清朝历史,既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又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令人感慨。
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军机处
请问清朝前期的皇权加强过程是什么啊?
在康熙亲政后,为了扩大皇权,在宫内设置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政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到了雍正帝时,有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又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军机处的机构非常简单,只有几间入值房舍.皇帝每天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编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全国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字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也撤消了,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清人关后,仍保留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最高军政机构,为加强皇权,清朝皇帝对权力机构进行了调整。虽仍保留着明代的内阁,但清代内阁的职权明显减小了,内阁一直只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从未掌管重大的机密重务。清初,凡军国要务,“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为防范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威胁,康熙帝设立南书房,由皇帝挑选亲信组成执掌机要的秘书班子,很多政务不再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执掌,而由南书房办理。到雍正七年,为办理对西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由军机处处理一切军国要政,成为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核心机构。此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已名存实亡,到乾隆末年被直接撤销。纵观明清最高军政机构的沿革,是“经历了一个先对前朝政治的沿袭,继则审时度势而演化、发展之的过程。”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君主不断消除对皇权的威胁,皇权逐渐强化,从而使君主专制进入顶峰。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取消族内八旗主议政,设立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平三藩,设立南书房,取消8大贝勒!
二楼的朋友真是一个 军师
军机处啊,八旗制度的延续和完善啊,都是
康熙是如何将八旗旧势力彻底瓦解,根除八旗旗主对皇权威胁的?
从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以来,这个脱胎于女真渔猎方式的军事制度,就留有非常浓重的兵为将有的部落制度残余。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除了努尔哈赤这个毋庸置疑的领导人之外,他麾下的八个旗往往各行其是,旗主在旗内拥有巨大的权力,旗丁在人身关系都依附于旗主。
八旗
八旗之中的每一旗,都相当于旗主的独立王国。努尔哈赤和各旗主的关系,非常类似于民国时期大军阀头子和小军阀头子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从努尔哈赤开始,八旗诸王们的实力与其麾下的八旗军战斗力有直接的关系,同时,随着旗主们的势力膨胀,也屡次发生了旗主威胁皇权的事情。
例如,皇太极死后,掌握着两白旗的多尔衮,甚至差点儿直接坐上了皇位。即便是甚至因为政治妥协,六岁的福临渔翁得利,但是,多尔衮依然以其强横的实力成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死后,被顺治皇帝任命为顾命大臣的鳌拜再次成为威胁皇权的权臣。
要知道,鳌拜当年曾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甚至不惜性命反对多尔衮,支持皇太极一系,然而,当鳌拜掌权后,他却开始趁康熙年幼,欺凌幼主、专权跋扈。
康熙皇帝
从多尔衮到鳌拜,这些凭借麾下八旗强悍的实力,威胁到皇权的举动,给予康熙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因此,极具眼光的康熙,决定从根本上肢解八旗的旧有势力,彻底根除八旗旗主们对于皇权的威胁。
康熙最先做的,就是肢解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皇太极设立的、由满洲贵族组成的颇具军事民主意味的军事会议,其目的,也有削弱抑制权力过大的各大贝勒的意思。按照皇太极的设想,能够参与议政王会议的成员包括亲王、贝勒、贝子、国公以及八旗固山额真等八旗贵族们。
皇太极也给予这些成员很大的权力,关键时刻,他们甚至能够左右朝堂,面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议,甚至连皇帝都难以轻易改变,这自然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极大不满。其实,对于议政王大臣会议,早在尚未入关之前,一直致力于加强皇权的皇太极就开始削弱该会议的权力。
努尔哈赤
但是,由于皇太极去世过早,八旗的旧有势力又过于强大,因此,议政王会议到康熙时期,依然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清军入关,曾经统领八旗们的亲王贵族们纷纷去世,这些贵族的继任者们比之乃父乃祖,相差甚远。
例如,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议政王大臣们的表现就令人十分失望。康熙曾在吴三桂等人叛乱时,按照祖制的要求派出了八名宗氏王公大臣充当了领军大将,但是,除了安亲王岳乐屡立战功之外,其他人都表现乏善可陈,甚至屡战屡败。
有了这样的理由,再加上康熙早有打算,因此,康熙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和地位。康熙先是将哥哥福全、弟弟常宁放入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之中。而按照八旗祖制,仅是皇帝兄长弟弟的身份,是不足以进入议政王大臣会议行列的,他们必须有足够的战功,但是很显然,福全和常宁是没有的。
皇太极
其次,随着议政王大臣中的亲王被贬斥、夺爵、去世,康熙也不再递补任何一位亲王和郡王。到了康熙统治的后半阶段,也就是康熙36年一直到康熙去世,议政王大臣里面的宗氏最高爵位,居然只有公爵。到康熙王朝末期,甚至连奉国将军这样的低等爵位都开始进入议政处充数。曾经能够左右八旗乃至于女真军事集团战略方向、决定八旗集团前途命运的议政王会议大臣,已经沦为了一个连参谋权利都没有的荣誉会议。
康熙做的第二步,也是直指要害的一步,即开始调换各旗都统。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努尔哈赤从创立八旗制度开始,就赋予了八旗旗主很大的权力,在本旗的内部,旗主们不仅仅拥有军事指挥权,同时,他们还拥有行政权和裁判权。该旗的旗丁们除了战时要听从旗主的指挥,在非战时,人身关系也属于旗主,旗丁与旗主的关系,其实就是主仆关系,旗主甚至可以对旗内的旗丁生杀予夺。
八旗
这样巨大的权力,正是八旗诸王们敢与汗王乃至于后来的皇帝相抗衡的最大底气。随着康熙权力的逐渐巩固和手段的日渐成熟,康熙对于这些与独立王国无异的旗主自然十分不满。
因此,针对于这一情况,康熙直接釜底抽薪,康熙36年7月,康熙下诏:“嗣后都统、副都统员缺,应于左右翼内,不论旗分补授”。什么意思呢?康熙皇帝直接打破了原来八旗旗主出缺后有本旗内大员补任的规则,开始调令其他旗的大员担任这一旗旗主之职。
例如,正蓝旗满洲都统出缺时,该旗的都统也就是旗主,并没有由正蓝旗出身的人担任,而是由康熙调了一名隶属于正白旗的满洲大员补任。而随后,镶蓝旗满洲都统出缺后,康熙又再次调了一名原隶属于镶红旗的满洲大员补任。也从这时候开始,康熙皇帝成功地剥夺了各旗旗主的旗权和军权。
八旗旗帜
而随着康熙皇帝对于各旗旗主的互调,新上任的旗主虽然依然拥有十分高的政治地位,但是,他对于被调往的旗完全不了解,更没有亲信可以依靠,他的权利保证,只能来自于皇帝,因此,新的旗主只能一方面对于皇帝感恩戴德,另一方面听从皇帝的指挥。
正是靠着这一高超的手段,康熙皇帝彻底将八旗掌握在手中,从此以后,八旗无论是原属于皇帝的上三旗,还是下五旗,都成为皇帝直接掌握的武力,八旗旗主们再无与皇室分庭抗礼的可能。后来,八旗的各旗都统甚至变成了荣誉职位,虽然政治地位依然很高,却并无多少实际权力。
剥夺八旗旗主和诸王的权力,加强皇权的最后一步,康熙用的是重用皇子这一招。堪称雄才大略的皇太极死后,他的长子豪格却未能顺理成章的继位,皇太极打下的权力基础更几乎被多尔衮剥夺一空,如此惨痛的教训,康熙认为,这正是皇太极没有扶持皇子势力所造成的。
八旗兵丁
因此,康熙皇帝从皇长子成年之后,就十分注意重用皇子,给予皇子足够的权利。从他将毫无功绩,庸庸碌碌的哥哥和弟弟封为和硕亲王,到将年仅18岁、刚刚成年的皇长子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的副手,再到康熙的每一次重要政治活动,皇子都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康熙赋予他儿子们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子们在清廷的权力也越来越膨胀。
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随着康熙的一步步扶持和刻意倾斜,他的皇子们在军事、政治上都拥有极大的权力。甚至在朝廷中央,内阁六部和诸王贵族的权利都远不如皇子们的权力。可以说,到康熙晚年时,很少有哪一王朝的皇帝儿子们能拥有如此广泛巨大的权力。
更重要的是,康熙的儿子们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与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们在血雨腥风之中成长是完全不同的。这大概也是康熙王朝后期诸王夺权,朝堂一片混乱的原因。
九子夺嫡
康熙利用给予他的儿子们足够的权力,将原属于亲王和八旗贵族们的权利剥夺一空,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给予皇子们过于巨大的权力,也造成了各个皇子在专权的同时,也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大名鼎鼎的九子夺嫡,正是康熙赋予皇子们过多权力造成的直接结局。
不过不得不说,清朝乃至于康熙实在太过幸运,虽然九子夺嫡十分残酷,朝堂也被弄得一团糟,但是,胜出的雍正皇帝却十分优秀,雍正不但彻底扭转了康熙王朝后期朝堂混乱的局面,也从根本上稳定和巩固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当然,也靠着康熙皇帝彻底剥夺八旗旧势力的权力,从康熙之后,清朝的各个皇帝,再没有受过八旗权臣专权之苦。康熙皇帝确实在根本上彻底肢解了八旗旧势力的权力,瓦解了八旗旗主专权的可能。
后期的八旗是越来越没用了,所以势必要铲除。康熙先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削弱这些人的权力,然后调换各旗都统,最后重用皇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首先肢解议政王会议,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削弱大臣的权利和地位,然后把各大旗的旗主换掉。
康熙是采取个个击破的原则,没有一下子树敌太多,这样也就不会有很大的反弹
康熙所使用的战略其实就是将这几个首领各个击破的,把他们各个击破,其实对于皇权是没有威胁的
“清朝八旗”是如何进行等级划分的?
清朝八旗是哪八旗?分等级吗?清朝的八旗制度人员以满族的人为主,同时也会吸纳了少部分的汉族和蒙古族的人,清朝的八旗制度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八旗汉军及八旗蒙古都是有由投降的的汉人跟蒙古人所组成,八旗制度是清朝非常重要的制度,创始人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朝的八旗制度主要包括正蓝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下面有21个牛录,正白旗下辖18个牛录,香白旗下辖15个牛录,正红旗下辖25个牛录,镶红旗下26个牛录,镶蓝旗下辖有33个牛录,正黄旗下辖45个牛录,镶黄旗下辖20个牛录。每一个牛录,约有300人。
清朝时期,八旗旗主的权力非常的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继承权。为了加强皇权,后来皇太极,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都不断的削弱八旗旗主的权力,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后将八旗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到了皇帝的手中。
八旗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被号称为上三旗,上三旗的族人比下五旗拥有更多的机会,八旗中地位最高的还是镶黄旗,镶黄旗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军队,镶黄旗的旗主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员担任,所以他们的身份都非常的高贵。
因此十分受到皇帝的重视,所以镶黄旗的旗人人数众多,权力也最大,镶黄旗的将领都是满清贵族才能担任,而且八旗制度明确规定镶黄旗的地位在八旗中最高,所以八旗实力最强的是镶黄旗。
在努尔哈赤那会就已经分好四旗,是正字辈;剩下的镶字辈是慢慢的后来扩展的。
八旗由上三旗和下五旗组成,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多掌握在皇帝手中,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由满清贵族统管。
是有上三旗跟下五旗吧,等级肯定是分的,差一级就是一个代沟呢,各种待遇都会不一样的。
清朝八旗分为上八旗和下五旗,八旗的旗主都是有满清的贵族担任,旗主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文章标题: 清朝是如何从最初的八旗制衡皇权,到最后皇权高度集中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