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2-16 01:01: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通过“过客”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作者鲁迅在上下求索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过客和老翁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们的对话,批判了老翁代表的那种在探索中半途退缩,颓唐消沉的庸人思想,概括了辛亥革命以来革命探索者的不同道路和命运。
虽是散文,但呈现方法却更像一幕戏剧。戏剧式的散文定是由鲁迅开辟先河。再是在于它的要素:三个人物,老翁、女孩、过客。背景也是“或一日的黄昏”,仅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画面所表达出来的意味却是耐人寻味,耐人寻思。
扩展资料:
《野草》是鲁迅唯一一部短篇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所写的散文诗二十三篇,包括《秋夜》、《复仇》、《希望》、《雪》、《死火》、《过客》、《立论》、《一觉》、《风筝》等。
《野草》于1927年由北新书局初版,后收入《鲁迅全集》。《野草》则以尼采式的散文诗形式,以抒情为主,“是散文,是诗;既有思想,也有诗的感情和意境,诗的美。而又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是思想感情集中的散文诗”,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
反映了作者当时虚无主义的悲观心境。语言色彩艳丽而冷峻峭拔,意象独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被誉为鲁迅“最伟大的艺术品”。[15]对日后中国白话散文诗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客
赏析:
剧本《过客》写的是一个赶路人经过一户人家的事。这个赶路人不是一个普通的赶路人,是鲁迅自己的生存状态的隐射。而那一户人家的一个老翁和一个小姑娘在生活中也有符号象征的意义。当我们仔细品味文中昏暗、阴沉、荒凉的背景,
那个赶路者毫无目的地向远方疲惫的赶路,而且在路途中流血将尽的苍凉,我们对于这个疲惫者是否有一丝的尊敬和同情。
人世沧桑,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其实也是如过客一般的。所以,过客——即作者自己在大多数人心中是留不下什么影象的。所以,“别人随便称呼我”。而且走路的过程是每个人的生命状态,而且是唯一的生命状态。
他说“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而且,这种人生的走是没有方向和终点的。这更增加了人生的悲凉和无奈。
更尤其留意的是,这条人生道路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社会加之于他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着厚厚的障壁。不被人理解甚至是迫害和压抑。
当人生的意义变成对黑暗的逃避时,这样的逃亡和向往是多么的可怜而可贵。他是一路心灵的浪漫,一路对自由的渴望,同时又是品尝孤独和感知生命渐渐消尽的过程。但是,他不愿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中被人吃或吃掉更弱的别人。
扩展资料
创造背景:
五四运动后,革命队伍“同一战阵中的伙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坚持继续前进,进行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残酷的斗争面前,消极退隐。
而部分文人则投向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敌人,成为资产阶级右冀;而作者鲁迅不倦地寻求革命真理,探索革命道路,坚持前进,反对倒退,故作此文以记录这一历程,也以文中”过客“为自己的精神画像,予以自勉。
此文写于1925年3月2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3月9日《语丝》周刊第17期。
主题思想:
在写作和发表《过客》之后一个月左右,作者鲁迅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过一段非常明确的自述,其中说到《过客》的主题:《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
作者鲁迅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也就是说,作者鲁迅本人其实早已交代了《过客》的主题,
就是:“反抗绝望”,“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是一种“更勇猛,更悲壮”的反抗。这个精神,充分地体现在“过客”这个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性格当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客
《过客》作于1925年3月2日,是《野草》中唯一一篇以诗剧形式创作而成的散文诗。据说,这篇散文诗,作者精心构思了十年的时间。作者精心打造这篇散文诗,其用意在哪里?作品借助过客这一形象,表现了鲁迅对黑暗的态度、对绝望的态度,表现了一种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战士精神。过客,就是鲁迅本人的形象,鲁迅借过客的言与行,诠释的是鲁迅式的生命哲学。
《过客》故事的时间安排在或一日的黄昏。地点是或一处。这一处的东边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边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门侧有一段枯树根。
这故事总共三个人。一位老翁,约七十岁,白须发,黑长袍。一个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一位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着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太阳要下去了,老翁和小女孩正准备进到小土屋去,就在这时候,过客从东面的杂树间跄踉着走出来了。过客走近老翁,向老翁请教前边的路,“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老翁明确地告诉过客,前面是坟。过客又问,“走完了那坟之后呢?”老翁说“我可不知道”。老翁劝告过客,不要向前走了,不如回转去。过客说“那不行,我只得走”。过客憎恶人间牢笼,憎恶人间皮面的笑容和眶外的眼泪,坚决不回转。过客说,前面有一个声音叫唤着“我”使“我”息不下。即使过客的脚早已走破,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但他仍坚持走。老翁劝过客休息一会儿,过客说“我不能”,“还是走好”。老翁劝转完全无效,在夜色越来越浓的时候,过客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即向荒凉破败的丛葬走去了。
作者精心构思的故事,其象征意义是很值得玩味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即黄昏,实际上象征了社会的黑暗,后面的“夜色越来越浓”实指社会越来越黑暗,一丝光明都没有。那小土屋,那杂树、瓦砾,枯树根,象征了一种极端落缺乏生机的现实。那荒凉破败的丛葬,那坟,象征了一种死亡,一种绝望。文中三四十岁的状态困顿倔强的中年人,明显地象征了一个不断思索不断探求并屡遭创伤的战士。文中所写的过客明知前面是黄昏,明知夜色越来越浓,明知前面是坟,是丛葬,但仍要昂然走过去,这实际上象征了鲁迅本人明知前路无望便仍努力向前走的勇敢精神。
晚安的真正含义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