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2-14 17:30:19 | 作者:老旦聊历史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1950年12月31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正式开打。
首当其冲的战斗,发生在双方的两个王牌之间:志愿军39军116师,师长汪洋;联合国军南1师,师长白善烨。
在表现一片惨淡的韩军之中,南1师一直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朝鲜战争打到现在,南1师不仅从未遭受过太大的打击(除了最开始在汉城被自家人炸了后路那次),而且还是第一个攻进平壤的联合国军。
南1师的师长白善烨毫无疑问是韩军中的最强指挥官,在第二次战役中,联合国军包括美军大多抵挡不住志愿军的冲击,白善烨却能指挥南1师跟当面的66军打得有来有回,最后几乎毫发无损地安然撤走,导致66军未能完成突破包围的任务。
美国顾问曾经如此评价:“南1师的战斗力可以跟美军媲美。”
鉴于过往的优异战绩,白善烨本人对自己的部队有着充足的信心,他在临津江边摆好阵势,决定死守首都防线。
不过,这一次南1师遇见的对手,跟以前有点不同。
39军116师,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这支源自陕北红军的老牌劲旅,是整个四野毫无疑问的顶级王牌。
116师师长汪洋在当年的志愿军高级指挥官里也有点特别——他毕业于陕北公学,是一位熟读《孙子兵法》的儒将。
这是志愿军的最强王牌师之一,在每一次战役中,116师都担负着39军最艰巨、最辛苦的战斗任务——并且每一次都圆满地完成了。
其实,在临津江,已经不是116师和南1师第一次见面。
第一次战役中,39军就已经打算吃掉云山的南1师,没想到一开打南1师就觉得情况不对,紧急呼叫美军掩护他们撤退。结果,南1师快乐地跑了,前来掩护南1师的美骑兵1师8团却被116师一波带走,一半多人被埋在了云山。
这一次,身后就是汉城的南1师已经无路可退,两支王牌将在临津江一决胜负。
面对着严阵以待的敌人跨江进攻,是难度最大的战斗之一,为了打好这一仗,116师把准备工作做到了极致。
除了让部队准备好一切能够准备的渡江器材之外(其中甚至还有一批防冻的猪油),汪洋要求侦查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渡江条件和敌人的防守部署探听明白。
而汪洋最为重视的准备,是如何用好手上珍贵的50门火炮——是的,志愿军终于能用上火炮了,能不能用好这来之不易的重武器,将是第三次战役成败的关键。
最终,汪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了能够用最高效率压制敌人的防御工事,并在最短时间内一举过江,部队和火炮,全部放到敌人都眼皮子底下!
在开战的前一夜,整整8000名战士进入了江边的隐蔽阵地,所有的火炮几乎都放在了能够直瞄射击的位置上,最近的火炮离对岸不到300米。
116师下达了非常严厉的作战命令:“进入攻击阵地后,任何暴露目标的人员都将受到战场纪律的制裁!”
除了大胆的作战准备,汪洋还有一个更大胆的进攻计划:他向39军建议,39军的主攻地点不选择容易渡江的浅滩,而是易守难攻的悬崖一段。
如此兵行险着,汪洋当然有充分的考虑:浅滩看似容易渡过,但同时也是敌人防守的重点,敌人必然将所有的火力和部署都瞄准了浅滩,从这里走几乎必然要死伤惨重;而悬崖因为易守难攻,敌人反而不太可能放重兵防守,只要突破守军,后面的损失会更少。
而汪洋不仅考虑了过江的问题,他还帮军部考虑了战线延伸的问题,汪洋向39军建议,把作战计划从116、117师并肩过江改为116师单独进行突破,117师可以保留实力,以便在打开突破口后更好地扩大战果。
如此大胆的计划,汪洋居然还打算让116师独立去完成,这背后的原因非常简单:
对116师的实力,汪洋有着绝对坚定不移的信心。
1950年12月31日下午17时,沉寂许久的临津江上响起了隆隆的炮火声,原本看似空无一人的江北岸突然人头涌动,无数的信号弹腾空而起。
志愿军的总攻开始了。
终于能用上成规模火炮的志愿军如虎添翼,116师的直瞄炮火精准地摧毁了南1师静心布置的几乎每一个防御工事。看到这副景象的战士们士气大振,一边冲锋一边高声叫好。
在炮火掩护下,志愿军战士开始冲锋过江。
12月,正是朝鲜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一位住在临津江边上的朝鲜向导说:“我在这里住了40年,从未听说过谁敢在这个时候涉水渡江。”
志愿军没有任何的渡船和摆渡设备,战士们义无反顾地踏入冰水混合的江中。
极寒的冰河在疯狂消耗着战士们的体力,不幸中弹的战士几乎立刻就被江水卷走。
然而,这根本不足以阻挡志愿军勇士们的脚步,在满天的枪林弹雨中,战士们争先恐后地扑向南岸。
最先登岸的,是担任特殊任务的扫雷部队,他们要负责帮后续登陆的部队扫除障碍。
116师346团的扫雷组长张财书,带着一个扫雷小组在一个个弹坑中灵活地转移着,用自己自制扫雷长杆拼命地引爆地雷。
敌人的火力太猛了,尽管张财书他们奋不顾身地引爆了一串又一串的地雷,可是,冲锋的时间已经临近,地雷还没有扫完。
张财书的扫雷杆被打断了,他着急的回头大喊其他组员补上,才发现原来其他组员已经全部牺牲。
张财书听见了冲锋的号角,战友们的呐喊在身后已经清晰可闻。
张财书回头看了一眼。
随后,他一跃而起,朝着雷区决然地横滚了过去。
在地雷连续的爆炸声中,张财书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
116师的战士们朝着这条生命开出的通道冲了上去。
这场王牌对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结束,志愿军总攻发起之后2个小时,南1师的阵线已经全面崩溃。
39军的渡江作战能够如此顺利,首要原因是汪洋的正确指挥。
从后来的资料来看,白善烨在南岸部署的防守阵型呈现出一个倒三角的形态,南1师主动放弃了难以防守的浅滩,但是却在后面摆好了反击的完整架势,把所有的火力都对准了浅滩的登陆阵地。
也就是说,白善烨本来算好了要放志愿军过河,然后集中打击杀伤刚刚登陆,立足不稳的志愿军,通过巨大的杀伤来守住阵地。
换句话来说——汪洋战前的判断,完全正确!
因此,当116师出其不意地从侧翼渡河,猛攻悬崖时,白善烨静心布置的防御体系完全失效。
除了汪洋的正确指挥,南1师迅速崩溃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战斗力的直接差距。
这一次,白善烨终于见识到了志愿军的王牌:39军116师在1个小时之内渡过了临津江,冲垮了南1师悬崖上苦心设置的每一个防御阵地;而下1个小时,南1师的预备阵地也全部失守。
面对如此凶猛的冲击,白善烨被彻底打懵了。
这位韩军中少有的坦诚将军,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到:
随着夜幕降临,前方战况出现混乱,各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一度中断。最后,我甚至将师部的工兵和通信兵组织起来紧急投人到前线中,但要想在黑夜中把失去的阵地夺回来,凭这点兵力绝非易事。当听说右翼的2个团已希望不大时,我两眼一片漆黑,感到全身虚脱,不禁问自己:“骁勇善战的第1师难道就这么被打败了吗?第1师就这么完了吗?”悲愤和羞耻让我的精神无法振作起来。三个参谋和我留了下来,竭尽全力地用电台呼叫各下属部队。我的精神一直恍恍惚惚的。战争打响以来,我所带的部队从来没有被打得这么惨,我的自尊心在这一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我感到极度的虚脱,甚至连撤退的力气都没有了。用一直跟在我身边的通信处处长的话说,当时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了,看上去表情非常悲壮,已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在巨大的打击之下,白善烨甚至一度摆出了要就此“殉国”的架势,最后是南1师的美军顾问硬把失魂落魄的白善烨拽上吉普车逃走,南1师随之全体溃逃。
这场临津江上的王牌对决,以志愿军毫无悬念的完胜而告终。
韩军唯一能打的南1师都被打成这副惨状,其他韩军的表现就不用说了。
韩军另一只防守临津江的主力南6师,自从被联合国军派到这个白给位置上之后就非常警惕——时时刻刻紧盯着其他“友军”部队的动向,可不能让人给卖了。
南6师的警觉果然起了大作用:在志愿军发起总攻后不久,南6师就突然发现自己右翼的美24师居然已经开始要撤退了。
美24师也是没办法,因为负责进攻美24师阵地的是刚刚荣获“万岁军”称号的38军——万岁军的战士们一看自己这么快又对上美军了,全军上下立刻来了精神,简直是争先恐后地扑了上去。美24师哪里受得了这个,麻溜地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南6师这下子不干了:你要论打仗,我们肯定是不如美军的,论逃跑,怎么能让你美军抢了风头!
于是,韩军几乎是在一瞬间撤出了防守阵地,战术动作那叫一个熟练,志愿军追都追不上。
这还不算完,南6师撤出阵地之后脚步丝毫不停,来了个后发先至、弯道超车,一路上那是火花带闪电,风驰电掣般一口气跑到了议政府南部的仓洞——这个时候,先于南6师跑路的美24才刚刚跑到抱川,被南6师远远甩在后面。
南6师用实际行动给美军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想卖我,没门!
美军在战前自作聪明的部署收到了意料之中的结果:开战仅仅1天,一线的韩军部队就已经发起了全体冲锋——向后冲锋。
驻守汉城的李奇微亲自去路上拦截溃兵,举着手枪让溃逃的韩军回头——李奇微拦住的很可能就是南6师的兵——但是就连李奇微身边的将领都说:“没用的,一会儿他们又会继续跑的。”
1951年1月1日,志愿军已经全面突破联合国军的临津江防线,开始向着朝鲜南部大踏步前进。
第三次战役的胜负至此已经注定,接下来就是怎么扩大战果的问题了。
令人意外的是,第三次战役中,取得最辉煌战果的是一只沉寂了许久的队伍。
50军,前身为滇军60军,是一支来自云南的队伍。
滇军60军曾经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在抗日战场最激烈的1937-39年,60军参加了全部的重要战役,这支部队打仗硬气,战场上表现出色,得到中日双方的一致认可。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云南王龙云被老蒋软禁,60军也被老蒋硬拉去东北战场,失去战斗意志的60军从此一蹶不振,表现一拉到底,在国军内部被人称为“60熊”。
后来,60军在长春起义,被改编为解放军第50军。
朝鲜战争爆发后,周总理首先把四野的四只精锐调去中朝边境,仔细看看还是不太够,但是国内其他部队都有任务在身,周总理一时没找到其他部队,于是把当时在两湖地区搞建设的50军拉来了东北。
从志愿军的构成就能看出,主要的作战任务肯定是四野的大哥们顶上去,50军主要是来支援战场、打打助攻什么的。
不过,前两次战役中,50军的表现拉胯得有点过头,他们前两次战役中的战绩一句话就能总结:连美国鬼子长啥样都没见着。
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50军军长曾泽生怀着非常忐忑的心情去参加志愿军的总结会,毕竟上次开会连梁兴初都被骂成那样,自己这次空手而归,恐怕要被彭老总给骂死了。
等开完会,曾泽生脸都绿了:不要说挨骂,整个总结会开完,50军连名字都没被提到过。
合着挨骂也是需要资格的。
曾泽生回到50军之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底下各级干部怨声载道:“走糊涂路,吃糊涂饭,打糊涂仗,糊里糊涂在朝鲜!”
从别地方调过来的干部情绪尤其激烈:“这什么部队,想挨骂都挨不着!”
曾泽生最后也没忍住憋出一句:“50军军长我也不想干了,情愿到38军当一名炊事员!”
不过,抱怨归抱怨,曾泽生还是把思想扭转了过来,第二次战役结束后,50军专门召开了整整1周的思想整顿会,重点提高全军上下单“战斗意志”和“战斗积极性”,经过整顿,50军的求战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想着要在下一仗中打出个好成绩。
因此,第三次战役对50军尤为重要,曾泽生和50军憋足了一口气,一定要在这次战役里,打一个翻身仗!
上天有时候还是非常公平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临津江防线被全面突破后,50军在39军掩护下过了临津江,并携手击溃了南1师最后的一条防线。
这个时候,志愿军已经全面转入追击态势,50军也接到了自己的任务“向高阳地区攻击前进”。
接到命令后,50军的前锋149师立刻派出了两个加强营作为侦查部队,主力紧跟在后向高阳开进。
1月3日凌晨,侦查部队之一的149师446团1营在高阳附近发现了美军部队。
作为侦查部队,1营实际上并没有背负着战斗任务,然而,1营侦查后发现美军部队人数不多,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向敌人主动发起进攻。
1营的突袭获得了巨大成功,美军丢下几具尸体后慌忙放弃了阵地。
在赶走了美军后,1营从当地百姓口中得知高阳此时已经有撤退的联合国军路过。
于是,1营做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既然我们知道了眼前敌人正在逃跑,就决不能放他们走!
149师446团1营决定:主动向高阳地区前进,尽全力拖住敌人,等待主力抵达。
1营的战士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这一个决定,对50军的历史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逆转50军命运的战斗,从这一刻正式开始。
被446团1营击退的,是美25师的一只部队,他们的任务是掩护身后的英29旅撤退。
被1营袭击之后,美25师这支部队居然一声不吭地逃离了阵地,英29旅整个撤退道路彻底地暴露在志愿军眼前。
也就是说,1营即将孤军插入联合国军防线的纵深。
1951年1月3日凌晨,主动出击的1营越过了英美联军的防线,在仙游里195.3高地发现英29旅皇家乌勒斯特步枪团一部,1营立刻发动突袭,把这支英军击溃,一举夺下了195.3高地。
这下子,可要了英军的命了——195.3高地就在英29旅撤退的主要通道上,446团1营的主动进攻,直接打乱了美英军的整个撤退部署。不拿下这个高地,英29旅全部都要交代在这里。
1月3日白天,英军在坦克和美空军的掩护下,向着195.3高地发起不间断的猛攻,试图打通自己的逃亡通道。
50军在朝鲜战场上第一场艰苦的战斗开始了,面对联合国军全方位的强大火力,446团1营死守阵地一步不退,一个上午打退英军十几次进攻,最前线的1连打到只剩下17个人。
1月3日中午,交战的双方都着急了:英军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退路居然被一支不要命的小部队给堵死,着急地想要打出一条通道;50军军长曾泽生更着急,在得知战况的第一时间,曾泽生已经命令149师主力立刻向446团1营靠拢,务必要接应这支勇敢的部队,截住英29旅。
149师政委代师长金振钟连一秒钟都没有浪费,带着149师死命往446团1营的方向靠拢,结果是,金振钟本人第一个赶到了1营的指挥部——这位政委跑在了整个师的前面。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149师的大部队还没有赶到,3日晚,坚持了一天的446团1营终于无力支持,防守阵地一度被英军突破,英军部队如潮水般开始撤退。
就在英军以为自己已经逃出生天时,3日晚上7时30分,445团1营、446团2营终于赶到,截住了走在最后的奥斯特来复枪团1营和皇家重坦克营,血战随即开始。
事实上,这个时候都不知道是谁包围谁,50军赶到一线的兵力仅仅只有2个营,而他们要面对的是接近1个营的英军和超过30辆坦克,这其中大部分是先进的“百夫长”坦克,而50军手上没有任何的反坦克装备。
50军的战士根本没有一丝犹豫,他们扛着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义无反顾地向坦克群发起冲锋。
十几年前,他们的前辈就是这样冲向日本侵略者的。
这是英军从未见过的对手,这群人没有反坦克炮、没有反坦克火箭筒、甚至连专门的反坦克手雷都没有,志愿军战士们仅有的,只是巨大而笨拙的炸药包、和效果有限的爆破筒。
为了能够炸毁坦克,这群勇士甚至干脆直接趴在坦克面前,直到坦克压到眼前才拉响炸药包的导火索——坦克被炸毁的同时,炸坦克的勇士也被炸晕过去。
后来,就连炸药包也不够用了,志愿军战士干脆就往坦克上爬,死命掀开坦克上面的盖子,把一束束手榴弹扔进去。“掀盖盖!”的怒吼,响彻了整个山谷。
英军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被悍勇的志愿军彻底打懵了。随着坦克一辆接一辆起火燃烧,被围的英军失去了全部抵抗的勇气。
没过多久,这批英军全部举手投降。
在高阳一战中,50军取得的战绩如下:炸毁敌坦克27辆,缴获坦克4辆,毙伤敌500余人,俘英军少校1人及以下227人。
这是在志愿军也绝无仅有的,仅靠着2个营和简陋步兵武器就成功歼敌一个坦克营的辉煌战绩。
在50军上报战绩时,志愿军司令部一度不敢相信,连续两次打回来要求50军“重新核实”,50军于是跑去战场,把坦克残骸的照片给拍回来交了上去。
50军得到了志愿军的通报表扬:
我50军149师446团在新年攻势中,由于全体指战员迅速积极行动,于高阳附近抓住英29旅及美军一部,给予沉重打击,打死打伤敌500余人,生俘英军少校营长以下227人,炸毁坦克27辆,缴获汽车18辆、装甲车3辆、榴弹炮两门。此种果敢战斗行动,值得全军学习,特通令表扬。高阳一战,其关键意义并不在于敲掉了英军的几辆坦克,关键在于,从这一刻起,50军的精气神,回来了。
50军从此一扫往日的“熊风”,结束了自己的挣扎,蜕变成为志愿军中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
1、50军的前身,当年的滇军60军由云南各地精锐编组而成,是滇军压箱底的王牌军,在60军出征抗日时,冼星海和安娥特地为他们创作了一首《六十军军歌》:
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走过了丛山峻岭,开到抗敌的战场。弟兄们,用血肉争取民族的解放,发扬我们护国靖国的荣光。不能让敌人横行在我们的国土,不能任敌机在我们的天空翱翔。云南是六十军的故乡!六十军是保卫中华的武装!2、60军参加抗日的第一仗是第二次台儿庄战役(发生在台儿庄大捷之后),全军跟日军血战27昼夜,始终坚守阵地一步不退,参战的3万8千人里阵亡了1万3千,军官阵亡超过一半,旅团长阵亡了6个。滇军战场上表现极为凶猛,经常是军官带着队伍往上冲,遇上日本坦克就直接往上爬,掀开盖子往里面扔手榴弹,日本报纸说“自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见。”仅此一仗,60军就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威名。
2、台儿庄打完,60军继续参加了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每次都表现不俗。打完一仗,云南就派出新兵来补,补充完接着打,抗日战争刚打了2年,60军的伤亡率已经超过了100%,整个军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1939年,一个滇军士兵跟美国记者说:“看到我棉衣上的这两个弹洞没,前边两个穿这件棉衣的滇军兄弟就是这么死的。”
4、这么一只敢打敢拼的凶猛王牌,在国军中就没打出什么真正的成绩,因为他们从参加的第一场战役开始就被友军卖,经常是自己的阵线守住了,旁边的国军已经跑了,后来42年日军攻入缅甸,60军赶紧回云南防守去了。
5、解放战争开始后,60军成了老蒋眼里的碍眼杂牌,被拉去东北就是要让他们当炮灰,装备给养要什么没什么,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干啥啥不行,打仗是一泻千里,军纪败坏得一塌糊涂,就连国军都嫌弃他们,“60熊”这个称号基本符合实情。最后在长春又被其他国军欺压,结果战场起义,整个军被改编成了解放军50军。
6、后来50军跟着南下大军打了几仗,经过几次改编,不过队伍主要还是原来那批人。然而,就是这么一批人,到了抗美援朝的时候,已经跟当年国军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7、其实,50军在前两次战役表现不好有很多客观原因:10月初本来说50军不会马上参战,全军准备成建制改编为炮兵,连装备都已经上交,结果因为战况紧急突然要求50军立刻入朝,于是在没有地图,没有翻译,没有作战动员的情况下仓促入朝;此外,50军的指挥员严重不足,3个步兵师缺2个师长、2个副政委,团以下缺编更多。
8、而在这种不利情况下,50军又是检讨又是抱怨的是什么事?——“没打上敌人,没能立下功!”(这要是国军,检讨个啥呀,应该开瓶喝两杯!)
9、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这个时候的志愿军50军,在思想上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解放军,他们不再是那个人人嫌弃的60熊,他们已经是充满了荣誉感的爱国军人。
10、高阳一战后,50军彻底找回了自我,那个曾经在抗日战场上以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王牌军回来了。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将亲手写下那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传奇。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