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英国衰亡记5——帝国实亡于内循环

时间: 2021-12-11 11:31:36 | 作者:托卡马克之冠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英国衰亡记5——帝国实亡于内循环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卡尔·马克思

世界之蛇

实际上以世界市场作为生产方式基础和生活条件的,又何止是资本主义呢?自从大航海时代带来了全球化,工业革命助推了全球化,电报的发明起飞了全球化之后,世界上就已经没有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经济体能在免于匮乏的前提下隔绝于世界市场。

构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社会化。那些分散的,孤立的,自发的小生产者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而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体系的一部分,且技术越进步,涉及生产要素越多,业态越丰富,产业链越漫长,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程度也就越高,人类也就越依赖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任何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准的人类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这不以主观意愿、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为转移。

铼,化学符号Re,原子序数75,地球地壳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常伴生于辉钼矿中,是制造难熔合金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喷气发动机或者航天发动机的燃烧室、涡轮叶片及排气喷嘴,关键战略资源,全球探明储量2500吨,智利占了1300吨,不论什么社会制度你都得去智利买铼

世界市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它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开展经济活动,进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谁掌控了世界市场,谁就掌控了世界。

英帝国是世界市场的管理者,但它主动向全世界开放世界市场,除非交战,否则不搞贸易壁垒,关税之少形同虚设,而同一时期其它列强效仿英国搞工业革命,并用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但英帝国依然对全世界开放,并没有同样使用贸易壁垒去进行回击。

从1895年到1907年,不列颠对欧陆出口仅仅增长44%,而同期德国对欧陆出口增长125%,美国暴涨5倍,还是在这一时期,不列颠对英帝国出口增长91%。德国对英帝国出口增长129%,美国暴涨3.5倍。

这在我们今天来看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自由贸易应该是双向的,单方面的贸易壁垒就是一种不公,另一方面,开放的世界市场无疑有利于其它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这在一般观念看来恐怕会对英帝国造成威胁,但英帝国直到大萧条到来前几乎一直保持世界市场向全世界的开放,哪怕对方与自己存在竞争关系也是如此。

英国和美国不同,对技术扩散并不怎么敏感,向竞争对手乃至敌人进行技术出口属于常态,但这并不妨碍英国在产业技术上长期保持领先位置,并创造出光纤,万维网,不锈钢,CT机等改变世界的发明,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依然是美国最大的技术进口来源,图为英格人约翰·吉洛·贝尔德,电视机之父

英国人当时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举国上下对于自由贸易非常迷信,几乎将其奉为祖制,任何主张形成贸易壁垒的行为都会遇到全社会的巨大阻力,之前几篇我说过,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极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活成本,在1895年到1907年这一世纪之交,不列颠人所吃的鸡蛋35%是进口的,牛油60%是进口的,奶酪干80%,猪肉44%,牛肉60-70%,这还没算烟酒糖茶咖啡这些消费品,而在19世纪中期开始,不列颠人消费的丝织品所需原料80%依赖进口,棉纺织品原料更是接近100%,廉价的进口产品让全社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由贸易保证了同一时期不列颠的普通公众享有远比世界上其它大部分国家相同阶层高的多得多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不列颠本身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转口贸易地区,在19世纪60年代,不列颠每进口5英镑食品,就有2英镑是用于出口,不列颠每进口2英镑的工业原料,就有1英镑(甚至以上)是用于出口,大量其它国家的出口商品在英帝国转了一圈之后又莫名其妙返销回了本土,英帝国本身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倒爷。

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亚当·斯密在英帝国的地位形同先知,被视为经济理论的绝对权威,以至于日后凯恩斯尝试创新经济学理论时最大的困难并非来自学术,而是那些把亚当·斯密奉若神明的学究,《国富论》的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更能体现该书的内容

最后,自由贸易政策本身是作为殖民贸易政策的替代品推出的,通过自由贸易政策,帝国的海外领可以更广泛的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并从中获利,以海外领和不列颠之间的贸易为例,1854-1913年,帝国对不列颠出口额从39236000英镑增长至172678000英镑,不列颠向帝国出口额由2996000英镑增长至12779000英镑,而帝国产品对外出口额由32550000英镑增长到161157000英镑。

换言之,自由贸易政策让海外领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被剥削,被剪刀差的境地,能够对外凭本事吃饭,事实上具有了帝国中枢对海外领进行转移支付的性质,而不是单纯把它们做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这一政策极大加强了海外领对帝国的政治认同,让不列颠之外的部分领土从殖民地变成了行省,以至于19世纪70年代英国发起轰轰烈烈的帝国统一运动时,海外领的反响远远超过本土。

是谓自古京畿多虫蠹,反是边地有孤忠。

约瑟夫·张伯伦,19世纪70年代最伟大的帝国主义者,对内主张市政社会主义,将自来水和煤气供应收归国有,暴力消灭水霸气霸,重建贫民区并为穷人提供廉价住房和低息贷款,对外呼吁扩充军备,拓展帝国领土,打压帝国的竞争对手,发起帝国统一运动,主张授予海外领平等权利并改土归流

自由贸易政策还有一个当时的英国人没有意识到的好处,它构建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多边支付体系,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北美普遍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向英帝国出口由此大幅增加,而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其它工业国家开始对不列颠形成贸易顺差,而不列颠对非工业化国家形成顺差,工业国家需要从非工业国家进口大量初级产品,而非工业国家的市场则被不列颠或者帝国产品占领,通过这么一个二传手的方式,在世界市场上围绕英帝国形成了多边贸易支付体系,除不列颠外,全世界的工业国对全世界的非工业国形成了贸易逆差,不列颠利用对非工业化国家的贸易顺差支付对工业国家的贸易逆差,工业国家利用对不列颠的贸易顺差支付对非工业国的贸易逆差,非工业国再利用对除不列颠外的其它工业国的贸易顺差支付对不列颠的逆差。

世界经济完全在不列颠的操控下运转。

通过这种多边支付体系的枢纽地位,英镑成为了世界储备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汇率基准货币,由此成为世界通货,那些后发工业化国家越工业化,越繁荣,它们对英帝国的依附就越严重,能够对英帝国构成的实际威胁就越小。

19世纪后期的英镑,其前身是英格兰银行券,最初是通过融资方式为帝国筹集军费的债券,在1816年确立金本位之后成为事实上的纸黄金,1833年经议会批准获得法定货币地位,成为首个具备无限法偿资格的主权货币,上百年时间不曾失信的历史让它成为被普遍认可的世界货币

也恰恰是以此为底气,英帝国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欧陆国家的抨击、谩骂下发起两次布尔战争并最终把超过布尔人总人口的军队投送到南非以粉碎布尔人的抵抗,英帝国能够狠狠羞辱以欧洲仲裁者的派头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不仅让他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建议”成为笑话(魏玛德国之所以愿意投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任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建议,因而此事令美德两国极其愤恨),还让美国愤而拒绝加入美国自己倡议建立的国际联盟,英帝国能够把综合国力特别是工业产值在纸面数据上于1909年已经超越了不列颠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争中活活饿死。

这就是帝国的力量。

巴黎和会,前排从左至右分别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中国一样,巴黎和会也被美国视为一次惨痛的外交失败,会上威尔逊受到英法的严重羞辱,其十四点和平建议和民族自决皆被驳回,热脸贴了冷屁股,巴黎和会失败是导致美国孤立主义盛行的重要原因

大扯皮

一战结束了没几年,大萧条来了。

大萧条造成的惨状这里不做赘述,英帝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当家人尝试过挽救局势,它在1930年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与荷兰一起提出希望与会各国能共同降低25%的关税,以此换取英帝国和荷兰继续承担自由贸易义务,同时这次会议上英法美三方还就德国的战争赔款和金融信贷问题进行了一次令人眼花缭乱的协商,但此次会议最终没有达成任何结果,与会的27个国家中只有7个国家在会议的最终期限11月1日之前同意签署协议,任凭英帝国用尽各种威逼利诱妥协交易的手段,各国拿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摆烂姿态,因为此时经济危机的愈演愈烈已经让各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成野火燎原之势。

大萧条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截然不同,在纽约和芝加哥等地,街上满是胸前挂着求职信息的失业人员,领救济粮的队伍总是大排长龙,而在迈阿密,这群女孩子忙着嘲弄清教徒竖立的要求穿全身覆盖泳装的告示牌,在加州,健美操和女子拳击则盛行一时,萧条?什么萧条?没听说过

此时就连英帝国内部都开始激烈反对自由贸易政策,之前所述的19世纪中期开始的英国农业大萧条,以及1903年到1906年由英国著名政治家约瑟夫·张伯伦发起的关税改革运动早已为贸易保护主义埋下了思想种子,大萧条的残酷让贸易保护的呼声甚嚣尘上,1930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当年12月22日,英帝国在没有通知其它国家的情况下与挪威,瑞典,比利时单独签署了关税增加协议,此举标志着英帝国开始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经济形式的恶化引发了英国政府的更迭,麦克唐纳领导的工党政府上台后依然继续坚持自由贸易政策,并想尽办法向他国提供巨额贷款,试图挽回危局,但事态已经崩盘,帝国无能为力,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商业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倒闭,英国在这家银行约400万英镑的存款和100万英镑以上的有价债券损失殆尽。7月13日,德国达姆斯塔特银行倒闭,超过7000万英镑的英国贷款被冻结。7月15日,以乔治·梅爵士为首的委员会递交报告,报告预计在1932-1933年,英国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亿2千万英镑,这份报告引发了市场恐慌,英镑被市场恐慌性抛售,因此迅速贬值,在短短两周半时间里,英国黄金以每天250万英镑的速度外流,英格兰银行丧失了3300万英镑的黄金和2100万英镑的外汇,英镑的金本位由此开始动摇。

拉姆齐·麦克唐纳,首任工党首相,首任劳工出身首相,首任没有读过大学的首相,1931年因接受美国要求削减公共开支才能提供贷款的条件而引发内阁垮台,随后和自由党,保守党组建联合政府,并因此被工党开除左籍,讽刺的是,1924年他首次就任首相后恰恰是因为公众怀疑工党通苏而在大选中落败

工党政府无奈只能向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保守党求助,在8月24日成立工党,保守党,自由党联合执政的国民政府,9月宣布放弃金本位,在当时金本位被普遍视为自由贸易政策的关键支柱,随后固守自由贸易政策的工党财政大臣斯诺登下台,保守党领袖亚瑟·张伯伦上位,10月保守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从此,贸易保护主义开始主导英国的对外政策。

11月不列颠出台了《非常进口法》,几个星期后又出台了《紧急关税法》,次年2月出台了《进口关税法》,该法案奠定了此后英国的关税结构,同时还成立了进口关税咨询委员会,大幅提高对外关税。

英镑脱离金本位,系列法案的出台,进口关税咨询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英帝国主导下的,以金本位和自由贸易政策为根基的世界市场体系的总瓦解,为帝国特惠制的最终出台打下了基础。

1932年7月21日,来自不列颠,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纽芬兰,印度和南罗德西亚等地的代表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了一次经济会议,这次会议一直持续到8月20日,史称渥太华帝国会议,也恰恰是在这次会议上,英国人亲手为帝国掘好了坟墓,备好了棺材,写好了墓志铭,刻好了墓碑,然后自己躺进去。

凯恩斯的思想转变经历恰如英帝国贸易政策的转变过程,早年凯恩斯也曾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甚至反对提高关税,激烈抨击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但后来反而成了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代表性人物,可谓时也命也,他始终反对英镑脱离金本位,此后曾倡议建立国际金本位,并受到美国的热烈支持

整场渥太华帝国会议共召开了5次全体会议,5次代表团首脑会议和49次委员会和子委员会会议,实际上会议的初衷并非仅仅讨论关税问题,而是要讨论事关整个帝国的一切经济和社会问题,但由于其它议题未能达成实质性结论,所以可以说这次会议完全就是在围绕贸易问题,或者说围绕关税问题进行了一次帝国级别的撕扯。

撕扯的整个过程不做详述,但妙趣横生,帝国各地代表为了自己山头的利益闹的面红耳赤,唾沫横飞,丑态百出,堂堂帝国会议如同马戏团大乱斗。

加拿大总理贝内特喋喋不休的念叨着加拿大的咸鱼和木材出口问题,怒斥不列颠代表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为什么主张从苏联进口咸鱼,而鲍德温则对新西兰首相科茨大发牢骚,因为新西兰在不列颠出售牛油和奶油的价格甚至低于在新西兰本土的价格,科茨也不甘示弱,愤怒声讨澳大利亚贸易部长哈利·格莱特竟敢用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在新西兰倾销牛肉,而澳大利亚驻不列颠公使斯坦利·布鲁斯则对印度的长绒棉让澳大利亚的种植园血本无归大为不满。

简单来说,这次会议让以往被帝国的权势和自由贸易的繁荣所掩盖的诸多帝国内部矛盾第一次被彻底暴露出来,各方代表毫不顾忌基本体面,为了哪怕是脱脂羊毛的期货头寸这么一丁点鸡毛蒜皮的事情闹的鸡飞狗跳,特别是会议东道主,加拿大总理贝内特,在会议召开的8月19日至20日夜间对“会议目标是为了促进和扩大帝国内部的自由贸易”这一宗旨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攻击,并把攻击上升为对会议的起草人,不列颠代表亚瑟·张伯伦的人身攻击,此举导致后者在暴怒之下退出会议。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这位以“带来了一代人的和平”和绥靖政策而臭名昭著的英国首相时任英国财政大臣,他本人其实是个出色的外交官,是渥太华帝国会议的起草人和不列颠代表团的成员,事后来看,他一开始为渥太华帝国会议定下的基调恰恰是最优解,不过历史没有如果

南非代表昆茨也认为贝内特“太过分了,毫无教养”,贝内特则反唇相讥,认为南非和不列颠代表“令人失望透顶”,而张伯伦则怒斥“贝内特极其狂暴,在谈判中遇到的绝大多数困难都直接源于他糟糕的个人品性”,新西兰另一个代表福布斯和不列颠另一代表坎利夫-李斯特则引用加拿大反对党自由党的话说,认为贝内特“混合了芝加哥警察的作风和好莱坞明星的脾气”,这在当时的英帝国是极其严重的羞辱。

经过这种撕扯,帝国内部各部分还是勉强达成了妥协,不列颠与除爱尔兰外各海外领签订了7份双边协议,加拿大与爱尔兰,南非,南罗德西亚签订了3份补充协议,南非则与爱尔兰和新西兰签订了2份协议,一共12份协议,有效期5年,除非期满前6个月提出废除声明,否则自动延期。

帝国特惠制

总得来说,这个制度亡了帝国。

帝国特惠制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本国第一,帝国第二,外国最后”的高低次序,划定了帝国内部的关税优惠和贸易待遇,让帝国内部各部分互相给与关税优惠和贸易优待,对帝国之外则高举贸易保护大旗立起贸易壁垒,使帝国作为一个整体实现经济活动的内循环。

虽然撕扯的非常难看,但帝国内部各部分总体来看还是相互给予了优惠关税税率,并承诺给予帝国商品在本国内部享有较外国商品的优越地位。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在渥太华帝国会议期间做出了重大努力,特别是废除了对帝国的进口禁令,并且主动取消了多项附加税收,还提出了“国内竞争者原则”,即只保护那些有经济效益,能继续适当维持的工业,从而让帝国商家有机会进行合理竞争,并把帝国关税限制在较低水准,还给予了优惠差额,虽然保留了在特殊情况下减少优惠的权力,但部分优惠差额甚至高达65%,事实上形成了“本国和帝国并列第一,外国最后”的局面,另外澳大利亚代表,驻不列颠公使斯坦利·布鲁斯在会议期间发挥自己极强的交际应酬能力,极大缓和了各方代表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调解了不列颠代表张伯伦和加拿大代表贝内特之间势同水火的关系,从而让会议议程得以继续下去。

斯坦利·布鲁斯,时任澳大利亚驻不列颠公使,一战期间曾参加澳新军团驰援法国,1915年因战功而获勋章并晋升为中尉,同年9月因膝盖中了一枪而退役,1923年成为澳大利亚总理,渥太华帝国会议期间积极充当和事佬,调解各代表团之间矛盾,对会议的顺利进行功不可没,死后极尽哀荣

有澳大利亚做出表率,加拿大也做出承诺,在财政状况好转后取消对帝国征收的附加税,同时承诺不列颠商品将免于关税评估,将考虑减少甚至废除对帝国征收的外汇倾销税,另外也将接受“国内竞争者原则”,还给予了部分帝国商品以免税待遇。

新西兰也紧随其后接受了“国内竞争者原则”,统一承诺在财政状况好转之后取消对帝国内部征收的附加税,保持不列颠商品可以享受的关税优惠差额并降低部分税率。

南非虽然拒绝做出同等程度的让步,且拒绝承诺进一步降低关税和给与帝国关税优惠,仅仅愿意给与不列颠关税优惠,但它承诺将以优惠价格向帝国提供黄金。

纽芬兰,印度,南罗德西亚的情况差不太多,都同意给予帝国和不列颠以不同程度的关税优惠,其中南罗德西亚愿意逐步扩大优惠范围和优惠力度,印度则对不列颠向印度出口的钢铁,棉花和人造丝绸额外征税。

不列颠允许以往免税的帝国商品继续免税,对帝国之外的部分商品增加征税以确保帝国商品在不列颠占据优势地位,限制从帝国之外进口商品的数量以保护不列颠和帝国商品,对帝国商品提供一系列税率优惠。

澳大利亚作为盎撒文明与异质文明接触对抗的前沿地带,对盎撒文明具有极为强烈的文明认同,历史上多次做出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行为,在渥太华帝国会议上主动对自己割肉放血做出表率就是一例,如果盎撒文明能出夏完淳,李定国,文天祥,大概率不是出自英美,而是出自澳大利亚

另外当时以加拿大为代表的海外领还在从苏联进口问题上和不列颠发生了一点争执,主要是不列颠在1930年与苏联签订了基于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贸易协定,加拿大要求排斥苏联产品以保护帝国产品,此举得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附和,但苏联市场对工业品和产业技术进口的饥渴对于不列颠来说难以割舍,所以不列颠只好做了一系列安抚工作,并承诺如果苏联的倾销对帝国商品构成了威胁,那么不列颠将会采取行动,2个月后,英国正式声明废除1930年《英苏贸易协定》。

除此之外,就是针对小麦,面粉,肉类等问题进行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撕扯,还统一调高了对外关税,确保肥水不流外人田,总体来说帝国内部还是达成了一致。

1932年8月20日,帝国内部12份双边协议完成签署,这12份协议合称《渥太华帝国经济协定》,帝国特惠制从签约之日起即刻生效。

一切看上去似乎还好,不是吗?虽然经过争吵,但终究达成妥协,各方在一系列讨价还价之后还是能秉持公心,权衡左右,最终拿出一个不求尽如人意,但求事有可为的协议,帝国内的自由贸易格局在不高的税率基础上似乎维持了下来,内循环形成。

那为什么要说这一协定是帝国的掘墓人呢?

因为天底下不是只有你英帝国!

太阿倒持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假如江浙沪包邮区自己开个小会,规定从今以后包邮区内部经济往来一律免税且自由化,但是对于江浙沪包邮区之外的其他地区则征收重税,且排斥这些地区的商品和人员进入当地,甚至还将其他地区在江浙沪现有的经济活动以歧视性政策扫地出门,猜猜看之后会发生什么?

很简单,接下来的局势就是全国统一市场被彻底破坏,经济大循环被完全打乱,百业凋敝,民不聊生,那么日子过不下去的其它省份,自然就只能提兵进沪,与诸公痛陈利害了。

帝国特惠制,干的就是这种关起小楼成一统的蠢事。

上世纪80-90年代一直到2000年初,国内为了消灭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地头蛇斗的是飞沙走石,尤其是各种厘卡和小金库,一度是国内办案的老大难问题,现在防地方保护主义比防贼还积极,而世界帝国搞内循环,本质上就是在搞世界市场规模的地方保护主义,属于祸国殃民的自戕行为

不错,英帝国确实是世界市场的枢纽,同时也是世界市场最大的一部分,但问题在于在世界市场这口锅里吃饭的不止你一家,身为世界市场最大的一部分,开门迎客乃是分内之事,用帝国特惠制形成的贸易壁垒把其他参与方排斥在世界市场最大的一部分之外,这直接就破坏了原有的世界经济循环,若是承平时节也就罢了,可当时正处于大萧条,美国这种不知饥馑的国家都开始领救济粮了,这么搞就是给大萧条推波助澜,火上泼油,犯天下之众怒。

谁都可以搞内循环,世界帝国不可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让世界市场保持开放,维持全球经济秩序是世界帝国的义务和责任,你若是不肯做,自有人帮你做。

最先发难的,是美国。

1933年6月12日,为了应对越来越严重的大萧条和世界各国此起彼伏的关税大战,国际联盟于伦敦主持召开了世界货币与经济会议,为了让会议顺利召开,还召集各国签订了《贸易停战协定》,但会议本身彻底失败,英美两国就如何解决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分歧,同时这次会议也成为美国剥夺英国对世界经济的主导权,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全球贸易和金融秩序的转折点。

日内瓦万国宫,国际联盟总部,国际联盟由美国在巴黎和会上倡议成立,结果由于美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倍感羞辱的美国愤而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出现了威尔逊做为国联条约起草委员会主席并主持宣布国联成立仪式,但美国却没有加入国联的旷世奇景,1946年解散,职能和财产交付联合国

这次会议发生于英帝国成功建立了帝国特惠制之后,此时因为内循环构建完毕而洋洋自得的英帝国充满信心,决心依托此次会议与美国合作,稳定各国货币汇率,从而稳住国际金融秩序,特别是要扫清德国战争赔款导致的贸易结算障碍,从而恢复世界经济秩序。

但美国方面则另有算盘,美国的态度简单又明确,会议的主题应该是扫除关税壁垒。由于在巴黎和会上严重受辱,此时的美国社会坚决拒绝讨论任何与战争赔款相关的问题,美国国会发表声明:任何在战争赔款问题上的讨论都将使会议本身不再有任何意义,时任总统小罗斯福也强调会议将只能讨论贸易壁垒,建立国际金本位等问题,而绝不应该触碰战争赔款问题。

双方围绕是要谈贸易壁垒还是要谈战争赔款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又在关于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和税收优惠问题上大打出手,会议召开了10天后的6月22日,这次会议已经事实上失败,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他们提出的多项贸易倡议在其它与会国那里陷入了“不知道,不了解,不询问”的尴尬中。

德国战争赔款问题是一战后的国际撕逼重点,因为事关贸易结算问题,英国长期坚持应该削减或者取消德国战争赔款,而美国法国则坚决反对,法国反对情有可原,美国反对则有巨大的怄气成分,因为战争赔款本身就与十四点和平建议相悖,图为制定德国赔款方案的道威斯计划签署仪式,后来被杨格计划取代

事情僵持到7月2日,耐不住性子的小罗斯福向会议发去一封电报,明确表示拒绝立即稳定美元汇率,这封被后世称为“炸弹电报”的信件彻底引爆国联,与会各国愤怒声讨美国的不负责任,7月6日美国代表国务卿赫尔再次提出一份关于降低贸易壁垒和关税的议案,小罗斯福在国会呼吁减让关税以配合赫尔,但由于“炸弹电报”的恶劣影响,赫尔的议案被否决,英国代表亚瑟·张伯伦怒斥美国的议案完全只考虑了美国的利益,在其他国家的重要关切上无所作为,特别是议案中要求各国关税集体削减10%的要求,在英帝国的对外税率为一般商品10%,工业品20%,而美国的对外税率为农产品50%,其它商品34.3%的大背景下,这种要求极其虚伪。

7月27日,伦敦世界货币与经济会议在无休止的撕扯和争吵中落幕,用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的话说“这次会议没有减掉一个便士的关税,没有拿下铁丝网上的一根铁刺”,英美两国在经济问题上的矛盾全面爆发,为了报复美国,英帝国在会后更加坚定推行其既定经济政策,加速推动帝国特惠制。

劳合·乔治说这话颇为无耻,因为若是没有他和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在巴黎和会上把威尔逊当猴耍的鬼把戏,美国不至于在经济问题上对欧陆诸国如此强硬,这种强硬很大程度上源自孤立主义,而孤立主义是对欧式阴谋的戒备,巴黎和会之后,美国人对国际事务的态度彻底变为无利不起早

由于美元的迅速贬值,曾参与《贸易停战协定》的各国在1933年10月陆续脱离该协定,英帝国也顶不住压力于11月17日退出该协定,11月底,英帝国和法国殖民帝国爆发全面贸易战,12月,英帝国对土耳其和瑞士等国发起贸易战,1934年,英帝国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对日本发起贸易战。

英帝国一边四面出击大打出手,一边加紧和各国开展双边贸易谈判,并从1933年9月到1938年12月陆续与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苏联,法国殖民帝国,荷兰,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巴西,意大利,乌拉圭,土耳其,西班牙,匈牙利,丹麦,秘鲁,南斯拉夫,阿根廷,泰国,古巴,智利,萨尔瓦多,波兰,德国,哥伦比亚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同时在1937年完成了不列颠与多个帝国海外领之间的《牛肉换文》,废除了一系列征税-补贴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关税优惠的范围和力度,由此强化了帝国特惠制,把美国排斥在英帝国这一世界市场最大的一部分之外。

面对英帝国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美国发起了反击。

未完待续

文章标题: 英国衰亡记5——帝国实亡于内循环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0202.html
文章标签:英国历史  英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