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真正的孝道到底是什么

时间: 2021-11-29 21:01: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真正的孝道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真正孝道?

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在儒学伦理里,父母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相应地,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也必须作出回报,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就是“孝”。在封建伦理文化相当发达的古代中国,孝在《孝经》里有着十分明确的阐释和规定,犹如封建法律条文一般。而事实上,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孝”虽起源于道德的约束,但最终却转化为封建法制(实际上是人治)的一部分。在讲究封建门第和“光宗耀祖”的传统中,“孝”竟表现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特色,传宗接代成为“孝”之最重,这又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中孝文化的一大特色了。

  有意思的是,佛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受到中国孝文化的影响,也讲起“孝”来。由于佛教规定信徒必须剃度、出家修行,才能得其正果,这跟中土伦理有很大的出入,佛教初传中土时,不行孝道往往成为排佛之士的口实,也确实成为佛教普及和中国化的一大障碍。虽然有居家带发修行(居士)这样的变通方式,但毕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能在“孝”上与儒学伦理沟通,成为历代高僧不断努力的一个难题。经过前代高僧的不断总结和开拓,五代北宋之时,“辅教大师”契嵩在全面钻研儒学经典的基础上,对佛学教仪全面系统地进行儒学化的解释。《刹津文集》中,他大声宣称佛家也讲“孝”而且,佛家之“孝”的理解还远胜于儒学对孝的定义。在契嵩眼里,作为凡俗尘世的“我”,是父母所生,但是,这个“我”只是“我”的法身所经历的亿万“劫”中的一个轮回。这个“我”的生身父母只不过通过他们的一夜偷欢,使“我”历此一“劫”而已。那么,“我”对生身父母行孝,也只能是暂时,因而也是虚妄的。而“我”为了在“劫”满之后,修得“法身”,就必须累世苦修,以便功德圆满。因此,“我”舍弃对生身父母行小“孝”,而出家修行向“法身”行大“孝”,才是正途,才是真正行了孝。

  佛教如此论“孝”,以求得与儒学的融通,真可谓苦心孤诣。但通过这样的阐述,“孝”的内涵在发生改变的同时,也更加深入人心且表现出主体的自觉来。难怪宋初诸儒在听完契嵩高论之后,虽心有不服,却又不得不承认大开眼界
  总而言之,不管对“孝”作何种特别会解,“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西方思想中“孝”的意识很淡,子女成人之后,纷纷离开父母过自己独立的生活,这种行为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文化氛围却自始至终充满着人性和人伦色彩,“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当然,“孝”中某些封建性的内涵却是必须剔除的。子女对长辈尽“孝”,也并不是要他们真的付出多少什么,往往是只要一点点感情交流,一小会儿的陪伴,就能使长辈获得满足。再说,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冷漠的时候,能在长辈那里寻找到往日成长的欢乐与爱抚,也必然使子女获得身心的愉悦。
中国传统的孝道,并非是孝敬父母。《孝经》里真正讲孝敬父母的文字也不多,真正孝道的含义,就是皇权思维的延续,所谓“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真正目的是落在最后一句上。

实质目的是维护“家天下”的思维。比如《二十四孝》里面的“郭巨埋儿”,就是典型的杀人犯思维,不但不犯罪,反而要学习,歌颂。

宣扬孝道,就是宣扬精神束缚,保持高度统一,无条件遵从上级。

于丹:什么是真正的孝

究竟什么真正的孝道呢?

养亲与敬亲 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种情况,即“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在这五种不孝的情况中,有三种均为“不顾父母之养”,这也可以从反面证明养亲是为人子的基本义务。 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孔子对“敬亲”特别重视,而且把能否敬爱父母作为人与畜、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传统孝观念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孝。只有上升到敬亲顺亲与谏亲 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礼记.祭统》)这里的畜即顺之意。“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但如果认为,只要是长辈的,无论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对的,并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显然是片面的。那么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应怎么办呢?儒家伦理给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谏诤。孔子主张“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即委婉劝谏。孟子也曾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过失,违背道义的行为不怨,不谏,甚至盲目顺从,就是不孝。丧亲与祭亲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孟子曰:“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滕文公上》)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礼记.祭义》)从以上可看出传统孝观念非常重视“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说的丧亲。曾子将丧亲之孝概括为“慎终追远。”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行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礼仪。可见,子女表达丧亲之孝的形式就是丧葬和祭祀,也就是说父母或长辈去世后要举行葬礼和祭礼。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礼记.祭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 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中庸》)。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什么是孝道?农村老妈言传身教

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于丹:什么是真正的孝

孝道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能做好的人估计很少。老年人年纪大了,多一点陪伴就是孝道,他们喜欢什么送给他们就是孝道。现在中年以上的人群度很喜欢喝茶,家里待客茶也必不可少,送他们一套茶具是很好的孝道。

蓝芙茶具,高端茶具礼品,蓝芙铁壶、蓝芙锡罐是茶具中的精品。

善事父母为孝。

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需要做到哪些事情?

据我观察,很多做子女的,对“孝道”这个词都是有误解的,他们认为“孝道”就是长大以后让父母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有的子女常年在外地工作,找各种理由不回家,好像只有混得有出息了,给父母花不完的钱,好的房子住,才算是衣锦还乡,尽孝道了。但是,真正的“孝道”并非如此。

给父母提供足够丰厚的物质保障,不一定是“孝道”,真正的尽“孝道”,无关金钱,也无关年龄。这一点,是我在昨天在网上看到,某地15岁双胞胎兄妹,放暑假后,在获得清洁公司的准许后,准备让一年到头都在工作的父亲休息两个月,他们代替父亲工作。当我看见兄妹俩拿起扫帚,围着垃圾桶工作,在炎热的太阳下工作,感觉自己看到了真正的孝道。

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孝道”?

在我看来真正的“孝道”,就是眼里有父母,随时随地心疼父母、牵挂父母、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做点事情。像上面提到的双胞胎兄妹,尽管他们还没有成年,帮父亲做的清洁工作,也主要是出一点力气,对父亲的帮助很小。但是,从他们代替父亲拿起扫帚,一心想让父亲多休息开始,就能看出他们对父亲浓厚的爱。这一点,是千金难买的。

现在的很多子女,把不能对父母尽孝道,归结为忙、没时间、没能力、没钱等等,但归根到底就是,对父母没有上心。在当下,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是该考虑一下,如何对父母尽“孝道”。


如何给父母尽孝道?

纵然,很多父母对孩子抱有“志存高远”的情怀,希望年轻的孩子外出闯荡,能够打下一片自己的天地,在面临孩子需要出国留学进修或者其他工作要求时,也会给与理解和支持,但是还是希望想要尽孝道的子女,做到以下几点:

①有时间多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

在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但是身处于这个时代下的子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多数人只要完成学业,就要远离家乡和父母去别的城市打拼。不过,子女再忙,也应该设法回家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以慰父母的相思之情,近距离观察父母目前的生活状态,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可能回家以后,也没什么大事,只是帮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扫扫地、聊聊天,但都会让父母高兴不已。更何况,这对我们子女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并不费事。


②珍重好自我,不要让父母担忧

子女对父母来说,既承担着生物上传宗接代、宗族延续的意义,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希望的载体。父母自己过得好不好无所谓,关键是子女要生活得幸福。正所谓,“痛在儿身,疼在娘心”,身为子女照顾不好自己,父母也没有幸福可言。所以,希望所有子女都能够懂得珍重好自我,不要让父母担忧。在外面遇到任何难事,都不要有自残或者自暴自弃的想法。

③给父母提供基础的物质生活保障,让父母有人监护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多亏父母的朝夕陪伴、谆谆教诲,才能长大成人。“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子女长大成人后,父母也已慢慢步入年迈,劳动能力变弱,身体机能变差,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有个人安全监护方面,子女都要提供帮助。让父母有一个安全的、富足的晚年生活,就像父母当年养育我们一样,衣食供给不断,终身有依靠。简单来说,子女要好好赚钱,同时要舍得为父母花钱,且为父母的养老付出耐心,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好好照顾。


子女尽孝道,要及时,不要拖延

如何为父母尽孝道很多人道理都懂,但是却总有人觉得来日方长,不着急尽孝。其实,如果你仔细算一笔账,就会发现多数人陪伴父母的时间并不长。比如,假设子女长大成人,离开父母时,父母是50岁,考虑到他们的平均年龄活到90岁就非常不错了,还有40年的时间。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如果每年只能陪伴父母10天,计算下来,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时间,也不到一年半。所以说,子女尽孝道,要及时,不要拖延。不然,可能到最后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只能后悔莫及了。

真正的“孝道”,就是眼里有父母,随时随地心疼父母、牵挂父母、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做点事情。

①有时间多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

在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但是身处于这个时代下的子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多数人只要完成学业,就要远离家乡和父母去别的城市打拼。不过,子女再忙,也应该设法回家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以慰父母的相思之情,近距离观察父母目前的生活状态,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可能回家以后,也没什么大事,只是帮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扫扫地、聊聊天,但都会让父母高兴不已。更何况,这对我们子女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并不费事。

②珍重好自我,不要让父母担忧

子女对父母来说,既承担着生物上传宗接代、宗族延续的意义,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希望的载体。父母自己过得好不好无所谓,关键是子女要生活得幸福。正所谓,“痛在儿身,疼在娘心”,身为子女照顾不好自己,父母也没有幸福可言。所以,希望所有子女都能够懂得珍重好自我,不要让父母担忧。在外面遇到任何难事,都不要有自残或者自暴自弃的想法。

③给父母提供基础的物质生活保障,让父母有人监护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多亏父母的朝夕陪伴、谆谆教诲,才能长大成人。“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子女长大成人后,父母也已慢慢步入年迈,劳动能力变弱,身体机能变差,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有个人安全监护方面,子女都要提供帮助。让父母有一个安全的、富足的晚年生活,就像父母当年养育我们一样,衣食供给不断,终身有依靠。简单来说,子女要好好赚钱,同时要舍得为父母花钱,且为父母的养老付出耐心,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好好照顾。

子女尽孝道,要及时,不要拖延

如何为父母尽孝道很多人道理都懂,但是却总有人觉得来日方长,不着急尽孝。其实,如果你仔细算一笔账,就会发现多数人陪伴父母的时间并不长。比如,假设子女长大成人,离开父母时,父母是50岁,考虑到他们的平均年龄活到90岁就非常不错了,还有40年的时间。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如果每年只能陪伴父母10天,计算下来,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时间,也不到一年半。所以说,子女尽孝道,要及时,不要拖延。不然,可能到最后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只能后悔莫及了。

1、有时间多陪陪父母,其实父母要的不多,只是在身边没人的时候,子女多回来陪陪自己,这就是父母最大的满足。2、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很多父母都是自己过得好不好无所谓,关键是子女要生活得幸福。3、给父母最基础的生活保障。
真正的孝道,是做到真正意义的对父母感恩,和长大后努力回馈自己的父母。需要做到,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多关心自己的父母,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
我认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以解释什么是孝道,尊重孝敬父母,才有做人的资格与意义。孝敬父母我们不仅要多陪伴父母,与父母聊天,而且要事事为父母着想,比如天气突然转凉,问父母身体有无不适、父母家的空调卫生需不需要处理等等。小小的细节也为父母考虑,我们当子女的才合格。
文章标题: 真正的孝道到底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9469.html
文章标签:孝道  到底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