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20 13:01: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属于是家天下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遇上诸如秦皇汉武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王朝自然是开疆拓土高歌猛进。但坏处也很明显,如果遇上中庸之主甚至是昏君,那么王朝自然是江河日下,国力大衰,甚至有亡国之危。
而且家天下的模式之中,皇位的传递往往是伴随着血雨腥风,容易造成朝局动荡。新皇帝如果个人能力不强的话,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架空或者出现谋逆之事。
相信很多人心中有一个疑问,既然家天下模式中皇位的传递拥有风险,容易造成朝局不稳,那么为什么老皇帝不提前几年退位,成为太上皇来帮助新皇帝坐稳皇位呢,使朝局处于稳定之中呢?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因为皇权的唯一性,所以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老皇帝提前退位几年,往往做不到替新皇帝坐稳皇位打下基础,反而会出现父子自相残杀的局面。
纵观中国古代的皇帝主动禅位成为太上皇之事,其实很少。而且他们这些皇帝的提前退位,并非是为了新皇帝坐稳皇位而打好基础。
这些皇帝提前退位,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被儿子架空。诸如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以后被秦王李世民架空,所以三个月以后禅位于李世民。
二是自己依旧拥有权力,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所以要禅位于儿子。诸如清高宗乾隆帝为了表示对爷爷康熙帝的尊重,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他于是在在位的第六十年就禅位于第十五子嘉庆帝。
像乾隆帝禅位这种情况,虽说他是太上皇,但是“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可以说实际大权还在于乾隆帝手中。
可以说历史上虽然有皇帝提前禅位于儿子的情况,但综合来说,所谓的皇权,只能在于一人手中。要么是新皇帝,要么是太上皇。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那便是皇权具有唯一性,是不能被共享,哪怕是皇帝和太上皇父子两个共享也不可能。
而且中国的封建王朝家天下模式中,是不允许“虚君”存在的,皇帝受世人敬仰的前提在于权力。所以历史上皇帝一旦大权旁落,哪怕旁落于至亲之手,诸如西汉之王莽、唐之武则天(唐中宗母亲),也难免被取而代之,甚至有着性命之虞。因为皇权具有唯一性,这些掌握大权之人自然要迫不及待的取而代之。
再反观东瀛天皇之所以可以“万世一系”,就是因为皇权并非具有唯一性。因为天皇长期是虚君,没有大权,所以时间久了反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因此这些虚君被人尊重的前提不是权力,而是他们大多数时间没有实权,长久以往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的不是大权,而是一种正统性,所以受世人尊重。
正因为中国古代的家天下特色,所以皇权往往具有唯一性,皇帝最不能容忍的是大权旁落。因此如果皇帝提前几年退位,往往不会为新皇帝打下基础,使新皇帝坐稳皇位,而是出现另一个更大问题,那便是大权到底在于谁手中?
老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多年,成为太上皇,让他放弃大权,很明显不太现实。最高权力的诱惑,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
更何况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肯定要扶持自己的心腹把控要害部门。而如果有老皇帝还在的情况,老皇帝往往代表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要害部门就那么多,肯定是老皇帝的心腹把控,新皇帝如果换掉他们,老皇帝作何感想?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是家天下,一个国家由一家一姓管理,皇帝是一个封建国家的最好统治者。
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由皇帝来管,所以在皇位交接的时候政局最为不稳定,这段时间老皇帝驾崩,新皇帝根基不稳,大家都对皇位虎视眈眈,不仅仅是皇子争位,一些权臣也对于那个皇位也是梦寐以求。
太子是国之储君,是国之本,许多皇帝都会选择早早的立太子以让其他人断了对皇位的想法,但是太子毕竟不是皇帝,在先皇去世后哪怕是太子顺利登基,这个时候政局也是不稳的,那为什么少有皇帝提前几年退位让太子继位以帮新帝稳定政局呢?小编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皇权的诱惑,一个人一旦坐上了皇位想让他放弃谈何容易,如何舍得手上的权力,就拿乾隆帝来说,由于乾隆四处说自己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康熙帝,于是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也是依依不舍的让出皇位,但是他没有放权,太上皇或者皇帝都只是一个称号而已,只要能行驶皇帝的权力就够了。
所以没有哪个皇帝愿意早几年退位让权给太子。
其次就是皇位继承问题,古代皇帝是个高危职业,平均寿命连四十岁都没有,指不定太子坐上皇位后没多久就嗝屁了,那时候如果太上皇还在,皇位究竟是传给太上皇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历史上太上皇篡位的也有,比如明朝明英宗在明代宗一朝是太上皇,明代宗病重后太上皇明英宗就复位了,哪有明代宗儿子的事情。
还有就是皇帝并不知道自己的寿命是多少,如何能提前几年传位给太子?
有的皇帝活的比太子还久,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常有,比如明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就早于朱元璋去世,所以皇帝跟太子的寿命不是能人为决定的,皇帝无法确定该哪一年传位给太子合适,还不如自己做皇帝到驾崩,身后事也就不用自己管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