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19 12:01: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虽然封侯与封君都是一样的爵位,但事实上,封侯者都是因功勋而获得的爵位,一般都有大量的封邑,而封君就有些模糊不清了,很多诸侯国的君位不过就是给王族宗室的爵位,或是给予近臣的。可以理解为一种荣耀的象征,封邑一般不大,且可能还会没有实权。
爵位自周朝开始,爵位就大抵被分为五等,也就是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是最高等,而侯爵是仅次于公爵的爵位,也就是第二等爵位。在周朝,爵位是可以世袭罔替,爵位是荣耀与财富,所以一点都不能混淆,也就是不同的爵位代表了不同的等级。在春秋时期,爵位都是诸侯国国君的,虽然各个诸侯国可以将自己的臣子封爵,但肯定不能高于自己的爵位。可见在春秋时期,最高爵位也就是公侯,而且一般小的诸侯国还没有封侯的权力。
王室到了战国时期,东周王室没落,各个诸侯也不安分起来,先是几个诸侯国君开始称王,直接与东周天子平起平坐,后又有秦王灭了东周,实际上整个战国时期,已经没了周朝时期那严苛的爵位等级制度。在各个诸侯国中,已经俨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国家,诸侯国国君的宗室也就成为新兴的王室,成为一个个诸侯王的支持力量。
别看这些王室之人或许都没有什么太大贤能,甚至有可能成为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但在战国时期,宗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却是维护王室集团利益最好的力量,毕竟那时的诸侯王们还是奉东周天子为主,自己的王位都不算名正言顺。所以能够依靠且维护自己统治的最好力量,那便是有血缘关系的宗亲氏族了。
尤其是诸侯王们为了争霸天下,不断招揽人才来到自己国家之时,必然会让很多异国势力渗透到自己的国家,这时候,宗亲氏族的力量就是维护王权的最后盾牌。就像三家分晋之时,因为晋国打压国内王室,最后晋国没了王室捍卫,晋国成功被三家士大夫瓜分,可见王室的力量在战国时期多么重要。为了维护王权,诸侯王们纷纷给宗亲与近臣封爵,培养自己的势力拱卫自己的王位,那时候最好的爵位便是封侯。
当然宗亲氏族太过强大,也不利于诸侯王的王位安稳,而近臣们没有功勋与王室出身,也给不了高爵位,所以宗亲氏族与近臣的封爵不能给太高的爵位,可也不能太低,不然宗室氏族与近臣的势力太弱,也就不能拱卫王权了。而当时最好的爵位应该就是二等爵位侯爵,既不算太高,也不算低等,中上爵位,让荣耀与身份相匹配。
不过自周朝开始,封侯都是立有巨大功勋之人,比如姜子牙就是因为辅助周武王开创西周王朝,才受封为侯爵,封邑为齐国。又回到了刚才那个问题,即便有意降低宗室氏族与近臣的爵位,封侯给他们,可还是让王权有些危机。于是就有了新爵位,也就是封君位。
表面上来看,封侯与封君是同等爵位,但事实上,封侯者必然是因为巨大功勋才获得爵位,也必然是诸侯国的重臣,所以爵位对应的封邑以及赏赐丰厚,并且在前朝居要员。可封君就得看情况,如果有才,可能会在前朝居要员重位,如果不是很得诸侯王重用,那就是一个荣耀象征的爵位,不仅没有实权,可能封邑也少得不少。
简而言之封侯与封君在爵位等级上是一致的,在荣耀方面也是不分上下的。可要在实际好处上来看,封侯者就是重臣待遇,封君者大多都是荣耀称谓,不可同日而语。
先秦时代的爵位从高到低依次是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天子称王,诸侯分公、侯、伯、子四等。战国中期,战国七雄纷纷称王,王爵不再能代表天子,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立皇帝这一职位来代表天子。因此人臣功勋的爵位就有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这些诸侯的爵位都是王爵,于是渐渐形成了王爵为诸侯,公、侯、伯、子为人臣爵位的传统。
韩信当齐王、楚王时,他是一国之君;当淮阴侯的时候,他就仅仅是一位人臣了。刘邦当了皇帝后,致力于消灭异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被灭后就立刘氏宗亲为诸侯。比如韩信的楚国被取消后,刘邦封异母弟刘交为楚王。刘邦不放心外姓为诸侯王,为了防止他死后后代分封异姓为诸侯,刘邦又杀白马为盟,与功臣宗亲共同立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从此确立了只有皇室宗亲可以被封王,人臣最高爵位只能是公爵。
皇帝一般会留一级爵位给人臣功勋死后用,专业用语为“追赠”,以体现皇恩浩荡。人臣最高爵位是公爵,那么就把公爵留下来,等功臣死后,追封其为公爵,以此笼络群臣。在这种情况 下,人臣功勋能取得的最高爵位就是侯爵了!比如后人曾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生的最高追求就是得一个侯爵。曹操打破了这种传统,他身前就先后被封为魏公、魏王,曹操取得魏王之位,就意味着魏国成立了。
历史长河中,总是有一些特例的,人臣功勋死后也有被追封为王的。比如岳飞死后,就被宋孝宗追封为鄂王;明代功臣沐英生前是西平侯,死后追封为黔宁王。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
每一个朝代都有着自己分封官员的职位,有的是封王,有的是封侯,有的则是封爵。在秦朝建立的时候,统治者就创办了一套完善的在官员之间的分封体系,基本上就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每一个官职都有着自己的职责和权力,都能够调动一定的人马,而且官职的名称也不相同。在汉朝的时候,爵位才是最重要的,几乎全国上下都以爵位来分封,爵位高的人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吉祥三宝”
自古以来,有很多的事物都会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寄托,比如说红色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在汉朝的时候,人们都比较信奉“猴子,马,雀鸟”这三种动物,这三种动物也被称为汉朝时期的“吉祥三宝”。因为汉朝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顺利的仕途,能够封侯封爵,“猴,雀”与“侯,爵”同音,所以就会比较崇拜和信奉这两种动物。而马则是很多的将领比较信奉的,希望自己能够在马背上获得荣耀,斩杀敌人,所向披靡。
侯爵制度的承袭
侯爵制度并不是在汉朝才出现了,早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侯爵制度了,汉朝只不过是沿袭了前朝的封官制度,并且加以改进和发扬而已。汉朝是开始封侯是从卫青开始的,卫青是抗击匈奴有功的大将军,所以就被君王封了一个“长平侯”,并且得到了许多的赏赐,正是因为这些田地和房产,所以汉朝的很多人都对“封爵”趋之若鹜,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封爵,可以获得这么丰厚的待遇。
爵位的普遍化
因为爵位背后的丰厚奖励,所以很多人都挤破了头想要有一个爵位,对于爵位的追逐大大的提高了全国上下人民的积极性,统治者看到这样的局面,非常的开心,于是一高兴就把爵位变得普遍化了。在汉朝最兴盛的时候,随随便便的一个农民甚至都有可能被封爵,大家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自然都以爵位为尊,很少有人会关注原来的职位,只是把自己的爵位拿出来比拼。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