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当代中国汉服复兴运动大事记

时间: 2021-11-08 14:39:48 | 作者:21青代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当代中国汉服复兴运动大事记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世多险阻,人间亦然。汉服的实践从无到有,也已历经十数年。执炬者渐成燎原之势,前人跬步,早已积行过千里。汉服运动开始距今已近二十年了,在接下来的“汉服运动大事记”系列中,我们将汉服运动至今的历程划分为5个阶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梳理和记录。

目录

1. 启蒙期 2001-2003 民族主义思想和汉民族服装讨论期。

2. 实践期 2003-2007 汉网论坛,天汉网论坛、百度汉服贴吧主导的线下实践期。

3. 活动期 2007-2021 地方性社团主导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期。

4. 分化期 2021-2021 既有大量“野生”同袍,也有礼乐大会、西塘汉服文化周等全国性聚会。

5. 圈层期 2021-2021 互联网汉服圈的形成,圈内有形制党与鄙视链,圈外资本大规模涌入。

启蒙期:2001年-2002年

弹指一挥间,已是二十载……

●2001年初网友“南乡子”针对网络上歧视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言论进行回应和澄清的言论开始受到关注,“南乡子”被视为汉民族思潮的启蒙奠基人。

“南乡子”为一名旅日华人,曾居住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认为我国现行民族政策存在隐患。1996年起针对网络上 “汉族血统不纯正”、“汉语中有广泛的外来词”、“儒家文明的道德缺陷”等文章开始澄清。21世纪初在“三股势力”猖狂时,他针对“文天祥阻碍民族团结” “孙中山引起中国政局动荡” “日本侵华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等谬论的回应与反击,后吸引旅居瑞典的华人“赵丰年”等网友的支持,认为是在“南乡子”的引领下才有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共同呼吁网友们不要民族自卑、不能自认劣等,更不能赞美侵略、屠杀,而是要重拾汉文明灿烂的一面,牢记祖先勤劳、善良、创造的理念,才能共同推动国家繁荣。

●2. 2001年10月21日 APEC上海会议闭幕式上,20位领导人穿“唐装”合影,引发关于“中国传统民族服装到底是什么?”的讨论,成为“汉服”这一概念浮出水面的导火索。

历来APEC会议的看点不仅在于经济合作成就,还有闭幕式上东道主提供的民族服饰集体合影,通常会成为文化热点。APEC会议后,领导人们的“唐装”合影,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应, “唐装”成为年度“流行语”,同年销售额高达4亿元人民币。然而,网友对“唐装”设计的评价可谓贬多于褒,认为:“该服装是根据清朝的‘马褂’设计而来,与真正的唐朝服装没有任何关系 ,也不属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服装范畴。”毕竟,从剪裁制作方式上看,“唐装”改中式剪裁为西式裁剪,肩部连袖变为绱袖,外观则是以清代的对襟马褂为基础,它的对襟、立领、盘扣等特征更是“马褂”的保留与延续,是曾经流传200余年的特定时代装束,不应代表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于是,网络上兴起了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服装到底是什么?”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3.2002年2月14日,网友“华夏血脉”发表图文《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是当代第一次提出“汉民族服饰”这一概念的主题性文章。

赵军强(网名“华夏血脉”)2001年5月在舰船军事论坛中曾经指出代表中国人的民族服装应该是源自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民族服装,并发表帖子《建议恢复汉民族服饰》,但定义并不清晰,很快“石沉大海”。2001年唐装亮相后,“华夏血脉”在网络上被人讽刺:“汉族是个民族吗?你们的民族服饰又是什么?”在“刺痛”下,赵军强查阅了大量有关先秦、两汉、隋唐和明代的服饰资料,2002年2月14日在舰船军事论坛上发表文章《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并以历史文本、古书插画和影视剧照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汉族服饰的历史范畴、消失原因及对日本和服的影响。该文章两年内点击量接近30万,并被转发至新浪军事论坛、铁血论坛、天涯论坛等热门社区,引起很多人对“汉民族服饰”的思考,也成为一些汉服爱好者的“启蒙级”资料。

实践期:2003年-2007年

当代第一件公开的汉服……

●1. 2003年7月21日网友“青松白雪”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多年后首次以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澳大利亚的19岁华裔青年王育良(网名“青松白雪”)自幼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他对中国的记忆很多来自于电视剧,在他印象里中国古人的袖子都是宽大的,正如《西游记》里镇元大仙的袖子一般。

2001年APEC会议后“青松白雪”看到“唐装”并没有宽大的袖子,心理有些失落,只是觉得那种拘谨的衣服跟记忆中的衣服不一样。2002年日韩的世界杯上,再次看到邻国人物衣裾翩翩,不仅像着镇元大仙的风采,还会被年轻人穿着出门,在赛场上给他们的国家队加油。为什么别人会像我们,而我们却不像我们自己呢?

APEC会议后,“青松白雪”参照比较典型的样式,猜想制作了第一件汉服,并于2003年7月21日在网络上发布,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的第一人。他让汉服再次以汉民族传统服饰进入大众视野,同时也带动了网友自制汉服、网络公开穿着展示华夏民族的传统衣冠的热情。

汉服再一次走上街头……

●2.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穿汉服上街,成为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人。汉服复兴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局面为之一新,这一年也被称为汉服运动元年。

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网名“壮志凌云”)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郑州街头。这是自"薙发易服"令下,汉族传统服饰禁断了三百多年以后,再次重现街头。这套汉服由“采薇作坊”的阿秋根据《大汉天子》中的服装样式仿制而成。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汉服重现街头》,这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王乐天上街的事件也标志着汉服运动从网络上的讨论、实践转换为现实生活中的实践,2003年也被称为汉服运动元年。

王乐天在采访中说,“在行人的眼睛里,我就是一个出土文物,一个怪物。有一个路边小店的店员说,快来看,日本人来了。还有很多小孩对我说八格牙路!在街上,没有一个人说我是中国人,这是中国最大的悲哀!”报道中写道:“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3.2003年12月网友“天涯在小楼”撰写文章《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也是当代汉服运动中里程碑的一篇文章,后来鲜有文字能超越。

2003年12月方哲萱(网名“天涯在小楼”)开始编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文章在汉网发表后被转载到很多网站以及报纸,名字有的改成《为汉服的低声吟唱》,有的改成《你的祖先名叫炎黄》。文章有两段话时常被引用:“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两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这篇文章是汉服运动中里程碑式的一篇,后来鲜有文字能超 越这篇文章的影响力,其中也包括“天涯在小楼”本人。正如她在论坛的帖子 中所写的:“很多人看着这篇文章流下热泪,回复说:‘你引起了我的共 鸣。’是呀,原本粗陋的文笔,只因是发自肺腑的声音,只因用了一腔热 血一气呵成,只因糅进了最最真实的情感、最最深切的悲伤,所以才获得 了成功,这成功不在于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的挣扎吧。”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天涯在小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尖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当代第一次传统成人礼

●4. 2005年5月6日礼仪研究者网友"ufe"为网友“周天晗”着汉服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5年5月6日,礼仪研习者吴飞(网名“ufe”)为吉恩煦(字与嘉,网名“周天晗”)着汉服加冠,或为汉服消失三百多年来的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成人礼完全按照明代礼仪的“三加”进行“: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仪式上所用的服装、冠等物品均由吴飞依据史书记载制作。这场冠礼由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组织,学堂由傅路江先生于2003年2月18日创办,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塾学堂。

●5. 2006年1月3日严姬的笄礼在武汉举行,是近200多年来笄礼的首次重现。

2006年1月3日武汉纺织大学学生严姬(字 铉姬,又字 令望,网名“残夜魅”),根据天汉网和汉服吧《追寻失落的成年礼计划》礼仪流程进行,采用“三加”的形式初加为木笄,由采衣更换为襦裙,一拜父母,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二加为簪,并换上曲裾,簪是笄的进化版,曲裾属深衣制,它是女子的礼服制式,喻示女子的德行贵重,二拜来宾,面向正宾,行顿首拜礼,表示对师长的尊敬。三加为花钗,并加大袖衫,添华丽和威仪感,三拜国旗与轩辕黄帝像,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湖北电视台、武汉晨报、楚天金报等均作了报道,礼仪方案在参考古制的前提下又结合当代思想文化,于细节上做了一些创新,虽有争议,但此笄礼意义重大,皆因古代笄礼并不会对外公开举办,一般都是邀请女性在家中私密进行仪式,而此次礼仪流程则是打破以往桎梏,以公开展示的方式体现时代进步、男女平等之意,昭示女性也是齐头并肩建设美好社会不可或缺之人。

●6. 2006年7月31日四川的孙异和吕晓玮用汉服照登记结婚,或是当代最早用汉服照登记成功的结婚证件。2006年7月31日的四川的孙异和的照片,一位是对襟襦裙装束,一位是交领深衣装束,都是典型的汉服款式,女士也采用简单的妆容造型。此后,山东、云南、福建、陕西各地都有登记成功的案例。

●7. 2006 年7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将汉族着装图片更为“汉服”,这是汉服运动的一次突破。

2006年7月19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简称政府网)在“56个民族介绍”的页面中,55个少数民族都穿着传统民族礼服,但汉族只穿了内衣“肚兜”。看到图片后许多网友写了建议信或打了电话,2006年7月,政府网撤掉了“肚兜”图片,改为空白。网友再次与网站编辑部人员交流。2006年7月20日,网站将汉族图片更换为汉服,但网友发现该汉服为左衽,再次与网站人员交涉。7月21日,政府网将汉族着装更换图片为汉服,不久之后,新华网也更正了“肚兜”图片。政府网和新华网更换汉族图片,也是汉服消失以来的一次历史性回归。

然而,这件事的后续却并不乐观:2021年1月政府网在汉民族服饰的文章后附加了“唐装”照片,随后很多人打电话或写信向政府网投诉。1月15日,政府网站干脆把56个民族介绍中各民族的所有照片全部删掉。仅以名称出现,以此杜绝投诉。

对于文章中的争议部分,政府网称内容来自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简称民委网)。2021年4月,多伦多汉服复兴会写信,通过中国驻加拿大领事馆、国务院侨办、中国文化部转交,希望民委网能更正内容。2021年7月,民委网删除了对汉服发饰和发饰的表述,内容全部改为转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粗略介绍,把责任推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回看这件事情,改或不改,或许就是几个编辑的想法和观点,代表不了什么,而对于汉服的宣传和推广,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8、2006年11月12日“共工滔天”和“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婚礼,是当代第一对依古礼举办婚礼的夫妇,他们婚礼也成为了众多汉式婚礼的模版。

婚礼上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象征着神圣)。整个仪式宁静安详,黄昏中开始,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杂耍般项目,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安静细致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此次婚服制式、布料选择、婚服设计图等内容,都由网友“青松白雪”负责,他还担任了婚礼的赞者。有了这一次的周制婚礼,又有更多网友选择举办传统婚礼。

如2008年网友“花雨吟衣”和其丈夫举行的唐制婚礼、2009年网友“宋军遗民”和其丈夫举行的明制婚礼、2009年网友“兰芷芳兮”和其丈夫举行的汉式婚礼。与此同时,更多的专业化的汉式婚礼策划机构应运而生。另外,“女友网”从2021年起开始在西安古城墙推行汉服集体婚礼,邀请百对夫妇参加,这也是比较成功的汉式婚礼商业运作案例。

●9、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

为什么要确立汉服为“国服”?叶委员解释说,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语是中国的“国语”,因此确立汉服为“国服”,既代表了汉民族的传统,体现了汉文化的历史沿革,又能增强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侨同胞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国服”的标准上,叶宏明建议,可以在多种民族服装中选择元素,也可以从古代汉服中选择元素,还可以汲取少数民族服装和西式服装的长处。“标准不在‘服’,而在‘国’。”他还建议公务员应有统一着装的意识。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说,汉服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针对目前国内授予学位时穿戴的都是有着浓厚西方特色的服装,刘明华表示,中国完全可以自行设定代表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为中国式学位服,以此来推动中国的汉服复兴。在汉服的推广上,叶宏明和刘明华均建议,可以在婚礼、节日庆典以及传统文化活动中提倡使用。

10. 2007年10月28日百度汉服吧首任吧主“溪山琴况”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

网友“溪山琴况”(又名“天风环佩”),本名汪洪波,生于1977年,安徽宿州人。因心疾逝于2007年10月28日上午9点50分,卒年30岁。他生前任“天汉网”管理员及百度“汉服吧”吧主职务,一直致力于汉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

作为汉服运动的重要倡导人物之一,他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文章,指明了汉服运动的前进方向;他提出并主持“天汉网”民族礼仪复兴、节日复兴和汉服产业化三大计划,为此撰写了大量文章,为汉服运动构建了理论体系。他在弥留之际,仍留下如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裏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

“溪山琴况”逝世后,他所撰写的复兴计划被网友编辑成《溪山琴况文集》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11.2008年12月22日首部以汉服为主题的电视短剧《谁是你的梦》在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播出。

国内首部以汉服为主题的电视短剧《谁是你的梦》在2008年12月拍摄完成,并于2008年12月22日在成都电视台3频道——都市生活频道的《成都情事》栏目播出。故事以孙异和吕晓玮(网名“绿珠儿”)为故事原型,讲述了一个叫苏茜的记者,在采访中偶遇一名在酒吧里经常穿着中国古典服饰并演唱中国风曲子的歌手陈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本剧由黎冷(笔名,网名“霜冷寂衣寒”)担任导演,孙晓春和叶丹负责编剧,前后花费一年多时间拍摄完成。其间,由黎冷和电视台联系筹资拍摄。节目首播后还多次被重播。此后,也有各地的社团参与到以汉服为主题的短片拍摄活动中来,并根据当事人亲身经历向观众传达汉服复兴的主题,宣传效果十分良好。

54. 2009年3月7日,英国网友以穿汉服巡游伦敦的的方式,揭开了海外汉服复兴运动的序幕。

来自英国四面八方的留学生身穿着汉服聚首在伦敦,发起了英国首次群体汉服宣传活动,参与者有彭涛、杨娜、符姚、唐迪、张宇林等,先去大英博物馆,参观了大量原本属于华夏却流落他乡的国宝,随后在中国城聚餐,向华人和外国人介绍汉服的历史及民族意义,最后在大本钟合唱《我的中国心》《重回汉唐》等歌曲,这是第一次把喜欢汉服的网友从英国各地聚集在一起,进行宣传,媒体报道的形式,全方位宣传汉民族服饰,并以汉服组织的形式,定期举办汉服聚会。

文章标题: 当代中国汉服复兴运动大事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8216.html
文章标签:汉服  传统文化  中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