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07 20:04: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府兵制,起于西魏,终于天宝年间。特点是兵农合一。指由平时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间隙训练军事打仗技能,战争之时随军去打仗。要自备兵器和马匹等。不世袭。府兵们南征北战开创了大唐盛世。
卫所制,由朱元璋参照府兵制而设定,为解决帮朱元璋打天下供给问题,直接把分散到卫所,卫所兵平时为农民耕种,闲时训练,作战从军,且编入军籍为军户,世袭。
卫所制是解决了给养问题,可是弊端极大。因为明朝规定:凡军、民、医、匠、阴阳等各户,只能从事本户籍的职业,且为世袭!!比如军籍,只能耕立国时分下的田和从军,受卫所节制。不能经商,也不能从事其他职业。
这个问题就大条了,为什么呢?明初可能弊端不大,到了中后期,世袭问题和户籍问题就暴露了。
世袭军籍,子孙后代都耕种那一份土地,且受上司节制。上司就会以权谋私,那份土地耕种产生的经济价值就会被上司以权力巧取豪夺。且不能从事本职业外的其他生计。就会被剥削得越来越穷,军人穷了,吃都不饱,更不用说训练,更不用说自买装备。
且因为世袭,假如军户生下的后代,体弱,残疾,低能,一样要被拉去充数。
所以卫所兵军籍世袭,是造成良莠不齐,战斗力低下的原因。这就需要各个将军们手下有一支能打的,于是将军们一是为了自己的地位,而是在现场上有足够的战斗力,也就诞生的家丁部队,比如辽东有兵十万,但是除了空响,有战斗力的部队也就五万多,其中精锐也就三万甚至不到。这种结果造成明朝精锐部队是真精锐。所以,明朝全国两百多万,实际上真正的精锐也就几十万,而且分布散。
安史之乱时发生在唐玄宗末年与唐代宗初年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主要发起之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在当时的唐朝,正是值繁荣时期,人民安居乐业,共享盛世太平,唐玄宗是一位好的君主,但却不是一位打仗的好将领,他擅长吟诗作画,与他人分享快乐,喜欢看百姓在盛世年间的幸福生活,可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内乱即将掀起,这位君主却毫不察觉。
安禄山是一个奸诈狡猾之徒,但是由于在战争中多次立功,被君王看重,一路之上云霄,飞黄腾达,可以说仕途顺畅了,得到皇帝的宠爱,可是他却不甘于为人臣,多年蛰伏在唐玄宗身边的他,终于有一天露出了阴险的笑脸,他像狼一样狡猾的想要把天下收入囊中,诺大的江上没有谁不动心的,遗憾的是生在盛世的君主面对战争没有励精图治的能力,没有任何准备,对他人也没有什么戒备之心。
安史之乱中持续之久,唐军与叛军多次交战而败,但是由于叛军是一些身经沙场之人,即使数量上胜过叛军,可是实力还是输了,守城将领不敢出城迎敌,只能关门死守城门,这样子的战争确实需要较长的时间。
除了安史之乱,其实唐朝那时候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导致了其它的矛盾,这戏矛盾日渐锐化,所以唐朝主君需要时间来平复战乱,这就是安史之乱后,唐军在占优势的情况下还持续了六年的原因。
一提起盛唐,我们就容易想到使得唐朝盛极而衰的那一场“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叛军攻入长安后,叛军高层内讧不断,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随后安庆绪又被老爹的部将史思明所杀,不久,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唐军平叛竟用了八年之久!
从这之后,大唐王朝荣光不复,虚弱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不禁让人深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大唐王朝府兵制的转变。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起了大唐王朝,在统一天下后,开始实行府兵制,先后设立了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其中有二百六十一个位于关中,用以保卫京师长安,形成了外轻内重的军事局面。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几代君王屡次开边和吐蕃等国的崛起,大唐王朝的边境需要更多的军事力量部署,为了加强对边境的控制,唐玄宗在公元七百二十三年设立九边节度使,共计十个兵镇,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严重的威胁到了中央朝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没来列举一组数据:
在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拥兵二十余万,九边十镇的总兵力更是到达了五十万之众,而驻扎关中各地的中央直属御林军、宿卫只有八万人不到!如果中央朝廷能够一直强盛,边镇还不敢轻举妄动,可中央一旦出现动荡,边镇便会失控......
唐玄宗在开元之治的后期,随着能够劝谏他励精图治的姚崇等人去世,他渐渐走上了耽于享乐的路子,改元天宝之后,更加昏聩,先后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为相,朝政日益腐败,给了一些野心家有机可乘的机会,例如安禄山。
公元七百五十五年年底,因为将相失和,安禄山悍然叛乱,率军十五万南下讨伐无道的中央朝廷,这个时候,因为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大唐王朝一时之间无法调动大军平叛,唐玄宗派出了名将封常清前往洛阳募兵,守卫洛阳,可是刚刚募集的市井子弟,又怎么会是久经沙场的边镇精锐的对手呢?
封常清不敌之后,弃守东都洛阳,退守潼关,唐玄宗罢黜了封常清,命他以戴罪之身辅佐即将前来的元帅高仙芝,抵御叛军。不久,因为高仙芝、封常清坚守潼关不出,被宦官边令诚诬告,唐玄宗愤然杀之,改任老将哥舒翰为帅,强令哥舒翰出关与敌决战,结果,承平已久的大唐中央军大败,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
此时,因为丧母被唐玄宗“夺情”启用的郭子仪正在朔方统兵,积极打击叛军,准备进攻叛军老巢——范阳,另一位名将李光弼收复河东镇,攻下常山,准备与郭子仪配合,进攻范阳。可是随着大唐王朝在潼关连折三将,郭子仪等人不得不退兵,前往关中接应准备“西巡”的中央朝廷,以待天下勤王大军抵达。
如果唐玄宗不是尽出昏招的话,有着高仙芝等人固守潼关,郭子仪等人攻略边镇,安史叛军覆亡指日可待。
太子李亨在百姓的挽留之下,没有跟随唐玄宗“西巡”,而是前往灵武,在郭子仪等人的支持之下,登基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并且继续大力支持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在唐军与叛军相持之际,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而叛军近半兵力又被张巡牵制在睢阳,郭子仪等人率军从容收复了长安城,随后又趁势收复洛阳。
在局势一片大好之际,唐肃宗出了一记昏招,调集九大节度使共二十万主力大军发动邺城之战,却只设监军,不设统帅!最后,唐军在邺城惨败,军械辎重全部被叛军获得,叛军再度实力大涨。
后来,叛军接连内讧,郭子仪联合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这才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