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温峤为何能够先后击败王敦,苏峻

时间: 2021-10-29 10:03: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温峤为何能够先后击败王敦,苏峻

气吞山河的东晋北府兵,兴起和衰落分为哪些阶段?

北府兵的成名,是在淝水之战。此战,谢玄以8万北府兵大胜苻坚80万大军,解除了东晋王朝的灭顶之灾,同时也成就了北府兵在历史上的赫赫威名。

那么,北府兵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叫北府兵?最终又走向了何方?接下来,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北府兵在东晋的兴亡史。

1、北府兵的产生——郗鉴阶段(328-369年)

北府兵最早并非产生于谢氏一族。

公元317年,晋室南渡,琅琊王司马睿和琅琊王氏结合,在建康(今南京)重建了晋朝,即东晋。

可是,东晋初年,政局并不稳固。“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皇室成了门阀世家的装饰品,并由此导致了王敦、苏峻之乱。

王敦之乱

王敦之所以要造反,原因在于司马睿想要削弱琅琊王氏的势力力。司马睿提拔刘隗、刁协等人,目的就是制衡琅琊王氏。

王敦起兵于322年,尚未篡位便于324年病逝,在平定王敦之乱的过程中,苏峻功勋卓著,被授予冠军将军。

苏峻之乱

王导之后,出身颍川庾氏的庾亮执政。不久,庾亮解除了苏峻的兵权,征为大司农。

328年,苏峻以讨伐庾亮为名,联合祖约起兵反叛,攻入建康,专擅朝政。同年,温峤、陶侃起兵讨伐,苏峻战败被杀。

王敦、苏峻之乱,之所以能迅速攻入国都建康,其主要原因便是建康周边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而北府兵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

328年,郗鉴将广陵、京口等地不断南下的北方流民和流民帅组织起来,建立了北府重镇。

京口

东晋都建康,以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姑孰为南州。

郗鉴组织的军队镇京口,而东晋以京口为北府,所以称“北府兵”,京口就在现在的江苏镇江。京口之于建康,犹如孟津之于洛阳,京口是建康的门户和锁钥之地。

这一阶段的北府兵主要用来稳定东晋朝政,保持各世家大族间的平衡,消除潜在的叛乱。东晋初年的门阀三巨头是王导、庾亮、郗鉴,而郗鉴和王导死于339年,庾亮死于340年,三巨头的相继去世使东晋朝廷暂时稳定了下来。

郗氏掌控京口北府兵直至369年被桓温逼走,有41年的时间。

2、北府兵的鼎盛期——谢玄阶段(377-387年)

谢氏统领北府兵的时间不长,但却是北府兵的全盛时期,我们可以将郗鉴时期的北府兵称为“旧北府兵”,谢玄时期称为“新北府兵”。

377年,前秦苻坚统一我国北方,气势如虹。东晋在北方受到了空前的军事压力,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孝武帝下诏求良将镇御北方。于是,谢安便举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之后谢玄被任命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后镇京口。

谢玄的做法与郗鉴相同,通过大量征召广陵和京口从北方避乱而来的流民来组建北府兵,而领兵者一部分是郗鉴时期的旧部,一部分是新募的流民帅,比如刘牢之。

这一阶段的北府兵主要用于外战,即淝水之战和谢玄北伐,同时用来平衡长江上游的桓温一族。

如果说“新北府兵”与“旧北府兵”有什么不同的话,旧北府兵完全属于门阀士族的军队,而新北府兵不仅仅属于谢氏,东晋的中央政府也开始掌控军队,这一点使谢玄的北府兵在衣甲兵器上都要强于旧北府军。同时新北府兵还出现了许多名将,比如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孙无终等等,这也是谢玄在淝水能够击败前秦苻坚的底气和基础。

谢玄北伐

淝水之战后,谢玄开始北伐,并收复兖、青、司、豫四州,而刘牢之作为前锋一直杀到邺城,但刘牢之最终被慕容垂所败,北伐失败。

387年,谢玄交出北府兵权,而此前谢安已经让出了宰相之位,至此谢氏职掌北府兵的时期结束。

3、北府兵的瓦解——刘牢之阶段(398-402年)

谢氏离开东晋中枢之后,皇族司马道子掌权,京口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恭徒有虚名而无实力,于是刘牢之的北府兵便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刘牢之从王恭府司马逐渐成为了都督数州诸军事。

从刘牢之开始,北府兵从世家大族的“工具”变成了一支独立的力量,没有任何一个世家大族可以掌控刘牢之。

但刘牢之在军事上独立之后,并无明确的方向和准则。刘牢之先叛王恭归顺朝廷,之后斩杀王恭,代之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

400年,刘牢之平定孙恩起义,战功赫赫,声望大振。

402年,桓温之子桓玄造反,朝廷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征西将军,兼任江州刺史讨伐桓玄。可是刘牢之不听外甥何无忌与部将刘裕的极力劝阻,执意投降桓玄,之后刘牢之被桓玄迅速调离京口,夺去了兵权。

最后,刘牢之在是否再反叛桓玄时犹豫不决,心灰意冷,上吊而死。

从此,北府兵为桓玄吞并后瓦解,北府兵重要将领高素、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武、孙无终均被杀,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投奔南燕慕容德。

至此,北府兵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4、刘裕重组北府兵——代晋建宋

刘牢之死后,北府旧将刘裕404年在京口重组了北府势力。刘裕虽然出于北府,而跟随刘裕的部将其实基本上都已经与原来的北府兵无关了。

刘裕

这一时期的北府兵已不再只是原来的兴复东晋的军队,而是逐渐变成了“造宋”之兵。

刘裕一生,从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开始,后来成为刘牢之的参军,追随刘牢之平定孙恩之乱。刘牢之死后,刘裕自立。

对内,刘裕平定了桓玄之乱,并相继消灭了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地方割据势力,使东晋真正出现了统一之局;

对外,刘裕灭南燕、后秦等国,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了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

这一时期的东晋版图达到了极盛,约有280万平方公里,与后世的北宋面积相当。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或“南朝宋”。而当年的北府兵,历经郗鉴、谢玄、刘牢之、刘裕四个阶段,从专属于世家大族的军队逐渐变成了刘宋皇族军队的主力,从地方势力转化成了皇权。

温峤和王导谁人品更好?

温峤人品要正直一些:温峤一生,从早年抗胡斗争、奉使劝进,到平定王敦、苏峻之乱,可谓“功格宇宙,勋著八表”。温峤二次救晋室于危乱之中,在江州任上亦“甚有惠政,甄异行能”,深受民众爱戴,在他死后“江州士庶闻之,莫不相顾而泣。”可见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王导在历史上是属于那种功过是非需要人评说的,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测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西晋武帝时期,王恺、石崇以豪侈为尚。有一次,石崇大宴宾客,王导和王敦都在座,石崇使美人敬酒,如客人饮酒不尽,就将美人杀掉。王敦故意不饮,敬酒的美人悲惧失色,而王敦傲然无视。王导素不能饮,恐怕敬酒的美人被杀,勉强尽觞。但王导也有徇私伤害别人的事情。当王敦起兵反晋的时候,王导每天带领宗族子弟诣阙待罪,曾苦苦相求尚书左仆射周顗(字伯仁)相救。当时周顗口里未应而实际却上表力辩王导的忠诚,王导并不知情因此内心含恨。王敦攻入建康后,曾经请示王导如何处置周顗,首先问:“可为三公?”导不答;又问:“可为尚书令?”又不应;最后王敦说:“那么只有把他杀了!”王导仍然不表态。于是王敦就将周顗杀了。等到清理宫廷档案时,发现了周顗相救王导的表章,王导才叹悔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都不错 啊

不越雷池的意思及故事

不越雷池解释:
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如同“不敢越雷池一步”。
故事:
东晋成帝时,庾亮任中书令,执朝政。他为了防备西部边境的敌人侵犯,推荐温峤到江州做官,加强防务。温峤上任不久,庾亮得到了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谋反的报告。
原来苏峻纠集亡命之徒,早就蠢蠢欲动了。庾亮自作聪明,想骗苏峻离开历阳,到京都建康来做大司农。大臣们都以为这办法不妥,温峤也写信给庾亮劝阻,但庾亮不听。苏峻果然非但不愿到京都去,反而由此看出朝廷对自己起了疑心,于是造起反来,发兵攻向京都。
温峤得知苏峻反叛,立即号召部下将士,秣马厉兵,打算从水路进入建康,护卫都城。庾亮对于苏峻叛兵估计不足,写信给温峤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我担心西镜更甚于苏峻叛兵,你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
苏峻攻势凶猛,很快逼近建康,庾亮指挥晋军迎战,被杀得大败,京都失陷。心怀内疚的庾亮投奔温峤。温峤并不责怪,请他守卫白石的营垒,自己则加紧操练水军,准备与苏峻叛军决一死战。苏峻派了一万步兵,从四面包围白石,拼命攻打,庾亮手下只有两千人,渐渐支持不住。
庾亮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挥刀猛冲。晋军受到激励,愈战愈勇,终于杀退了叛军。庾亮见叛军败退,大喝一声,率晋军冲出营垒,紧紧追击,斩杀数百名敌人,获得大胜。最后,庾亮、温峤等人终于杀掉苏峻,平定叛乱,弥补了因“无过雷池一步”战略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嗜赌如命还骗婚表妹的温峤,后来是什么结局?

东晋初期,有这样一位“名臣”:他年轻时,以孝悌闻名;母亲去世,却不能为母亲送终守丧。他嗜赌如命,屡屡狂赌烂赌,都输的身无分文,只好疾呼朋友来替他付钱“赎身”。他妻子去世后,他盯上了年轻貌美、活泼可爱的表妹,想娶来续弦。或许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做,有点“无耻”,于是向姑姑汇报说,自己给妹妹寻了一门亲事,未来的妹夫身份、地位和自己差不多。姑姑同意了这桩婚事。成婚之日,新娘子将遮掩脸部的扇子拿开,准备好好看看自己的夫婿。没想到映入眼帘的,却是表哥那张俊帅(《晋书》本传记载他“凤仪俊美”)的“老脸”,正在冲自己傻傻地坏笑。



若是寻常小女子,此刻轻者或许梨花带雨,埋怨自己命苦;重者可能就“发飙”,搅闹婚礼了。表妹不愧女中豪杰,她一边哈哈大笑,一边指着表哥说:“我早就猜到是你这个老东西,果不其然!”他和多次为他偿还赌债,为他“赎身”的名士朋友辩论;说不过人家了,就奋臂攘袖,出言粗俗不堪;那位朋友拘于礼法,不便与他如市井无赖般对骂,只好面红耳赤地喃喃自语道:“此公出言不俗!”就是这样一个恐怕会让很多人避而远之的人,却成为东晋前期粉碎王敦、苏峻两次叛乱,稳定政局,保全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臣。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一个名叫温峤的人。

一、不畏权豪,追随刘琨抗衡异族入侵

温峤(288年—329年),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他自小就聪敏博学,尤擅清谈,为人孝悌。

永兴二年(305年),年仅十七岁的温峤被任命为职掌监察百官的都官从事一职。他如初生牛犊一般,不畏权豪,上任后,就上奏弹劾名士庾敳搜刮民财。一时朝野震动。幸好庾敳还颇有“名士”风度,不仅没恼羞成怒,挟隙报复,反而赞赏他“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léi luǒ)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温峤因此而名声大噪。


栋梁之才

永嘉四年(310年),并州刺史刘琨(与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那位有志青年)升任平北大将军,在北方抵御匈奴、羯族。温峤作为刘琨的外甥,人才难得,被刘琨招致麾下效力。在与羯族石勒频频战争中,温峤虽协助刘琨,屡破强敌,但终因寡不敌众,匈奴族建立的汉国攻陷并州,温峤只好随刘琨,投奔鲜卑族出身的幽州刺史段匹磾。

文章标题: 温峤为何能够先后击败王敦,苏峻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7132.html
文章标签:击败  苏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