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博雅教育具体是怎样的 通过自学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时间: 2021-10-21 05:02: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博雅教育具体是怎样的 通过自学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应该怎么做

政治题

应该做到以下:

1、 善表达,勤思考,点子多。不隐藏观点,敢于亮出观点,将其表达出来,供上司、同
事、合作者参考;面对问题,开动大脑,以最快的速度反映问题,发散、逆向、形象、联想
等多种思维方式并用,不迷信惯性思维,不人云亦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思考,务实
地求解问题之道。 

2、 重视灵感,并及时记录和探究灵感的来龙去脉。灵感总象黑夜的闪电一样,转瞬即逝。
创新人才总是敏锐捕捉、及时记录、善加辨析、探根究底,并使之成为习惯。这正应了古
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相比起来,我们也有偶尔的灵光闪现,可真正重视起来,记录起来,
行动起来的太少。 

3、 尚疑。学起于思,源于疑。大圣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格拉底曾
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创新伴随着疑问、疑难、质疑;要创新,就得
一颗善疑的大脑。

善疑是建立在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基础上的,养成细心观察,富于想
象的性格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简而言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无进,寡疑
则少进。 

4、 注重专注领域的知识积累。既重视从实践获取真知,也重视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意
兼听,辨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是,跟踪和学习前沿理论。前沿最新动态预示着领域内
的变化,甚至巨变,善加辨析,有助于启发思维,拓展思路,创新思考。

扩展资料:

我们需要拥有超前的创新胆识,创新是需要胆魄的,在旧规则中找寻新的突破不仅仅需
要发现不同的眼睛。

找到的突破在一开始往往并不能得到旁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受到他人的
谅解,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有超前的胆魄。

因为这样的胆识可以让我们坚定地走确定了方向
的道路,而不会中途退缩或是放弃。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路途中艰难险阻无法用数字计量,超
前而坚定的创新胆识将为我们的创新道路一路护航。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在学习中要善于独立思考、要敢与责疑、不盲从老师和书本、3 迎接社会新挑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希望能帮到你
科学时报:创新型人才培养 路在何方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国家对创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题。

什么是创新和创新型人才

创新应分三个层次

王梦恕:我认为创新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完全自主创新,即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的创新,这是最高级的创新;其次是集成创新,即将现有的成果进行重新的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成果;再次就是消化吸收再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低级别的创新。

按照学习的规律来说,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在创新中要走的一条必经之路,但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连这种最低级的创新都很难做到。

创新型人才需要“顶天立地”

钱锋:对于创新而言,一方面是要围绕国家的需求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则要围绕学科的前沿需要进行探索性研究。与此对应的,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也应该培养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才。所谓“顶天”是指能够围绕学科最新的前沿进行知识创新;所谓“立地”是能够立足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问题,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进行高新技术创新。

我们并不要求目前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顶天立地”式的才华,这样的“全才”即使有,也是非常少的。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就能达到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对于那些在知识创新方面能够取得很大成果的人,我们并不能要求他们在应用方面对国民经济建设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反之亦然。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刘经南:我认为创新型人才,要能够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前人的成果,发现前人的问题;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或技术来解决他们所发现的问题。

葛晓音:我心目中的创新型人才,无论文理,都应该能够善于发现其所在领域内的前沿性课题,并能够提出较为新颖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地解决一些具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推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高校创新 问题何在?

人才培养忌浮躁

龚克:对于高校来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是短期内就能达到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颁布一两项措施、搞一两次活动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

我认为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高校还需要理性,一定要忌浮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况发生。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要不断启发,不断养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是人的发展,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拔苗助长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在当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方向锁定在知识传授上,把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作为考核学生评价标准,便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但如果把教育目标放在人的素质的提升上,相信会有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涌现出来。

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发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大量的学生不是智商不行,而是情商不够,不能够与他人进行很好的协作,也不善于从全局观察问题,这不是某一个知识点掌握不牢所造成的,而是没有一种“大气”——真正进行科学研究,如果没有这种大气,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利禄,是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的。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当前一些高校的态度已经有些浮躁了,这也是社会浮躁的一个突出表现,而这样的心态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南辕北辙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真正创新人才辈出的国家,他们并没有整天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挂在口头上。因此,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在体制、机制、环境等方面,我们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才造成了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如此不利。

重视不足 质量下降

章青: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便是促使高校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职能,而高等学校最重要的职能是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合格人才,但很多高校对此重视不够。

大学的“大”,是大师之“大”,而非恢宏的大门和鳞次栉比的楼堂馆所。西南联大没有大楼,有的是茅草顶土坯屋,师生的物质生活都极其艰苦。但是,它却培养了人文和科技领域的大批精英,其中有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有蜚声中外的学学术大师。高成材率的秘密就是教授不带片纸、如数家珍;学生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知道向着目标而奋斗。在这个方面,高校应该认真研究70年前的西南联大。

葛晓音:近年来,作为创新型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博士生质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尽管目前有不少博士生还是很优秀的,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比如一些博士生不能独立选择课题,或者有了题目却找不到思路,更有甚者,还要导师列大纲、改文字。经过多年发展,各个高校的学科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在逐渐降低。对于学科本身而言,尤其是对一些传统学科而言,如果没有深广的积累,是很难发现问题的。

尽管针对这一问题,高校也普遍采取了一些激励机制,但是这些激励机制鼓励不了学生去真正地创新,我们还需要仔细研究一些辅导的具体方法。

应试教育 扼杀人才

刘经南:有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可见,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决定性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的第一要务。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些本质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的人口多,而优良基础教育的资源并不多,迄今为止,基础教育的环境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使得中国的学生从小开始就接受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善于考试,但不善于思考;适合于记忆,但不适合于探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和探索性都是人的天性。而我国现在的应试教育、文理分科等教育模式却恰恰扼杀了人的这种天性,把人训练成了“机器”,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把“机器”还原成人。

郑兰荪:创新型人才要具备的素质应该包括全面的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活跃的思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但现在的高中文理分科,却为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设置了障碍。

此外,目前奥林匹克竞赛在国内的中小学非常流行,为了拿名次,很多学校都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集中训练,这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也造成这些学生从中学起就开始严重偏科。

比如学生如果要想在市一级的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上拿名次,他就必须一门心思地学化学,而将其他科目基本放弃;要想在省内比赛拿到名次,他就必须将大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学一遍;要想在全国比赛上拿名次,甚至连大学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都要学习。

学生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在高考中赌一把:如果在奥林匹克竞赛拿到名次,就有可能获得高校的保送资格,我们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

我在给大一新生上课时,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厦门大学的生源水平较高,有些学生曾在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到不俗的成绩,由于参赛的需要,他们在中学就学习了不少大学里的课程,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对专业知识虽然有一些了解,但又有不少欠缺,这不仅给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葛晓音:这几年,国家逐年加大了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投入,但是投入和产出未必成正比。

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倾向是,为了所谓的“创新”或者“意义重大”,往往提出一些无法在项目期限内完成的大题目。而研究者为了不影响后续项目的申请,又不得不赶着按时结题,其结果就出现了许多大而空或者人云亦云的选题。尽管可能申请到一些项目,还能够在项目期限内完成,但是最后完成的质量绝对不会高。有时候,要在一个科研项目中挑选出几篇有分量的论文来,都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资金投入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现在的投入力度已经不小,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如何使这种投入变得更有效。追求大、空、虚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也因此制造了很多的学术泡沫。

我认为,科研人员在选择或审查项目课题的时候,应该本着“宁小毋大”、“宁实毋虚”的原则。即使某个问题在学术上并不能算是“大问题”,但如果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比光搭一个大而空的架子要有价值得多。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都朝相反的方向走,都在拼命地造大船。长此以往,创新从何而来?

培养能独立研发的创新人才

王梦恕: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生产水平还不发达,这两大领域的创新还远未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现在大谈知识创新,把优秀年轻人都吸引到知识创新上来,就会造成农业、工业领域人才的短缺,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假设我们有100亿元的资金,那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资产,但如果是有价值100亿元的铁路,那才是国家的富强。因此,我们要引导更多优秀的学生学习农业、工业相关的专业,培养能够独立研发新技术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如何改进培养方式?

博士教育应“少而精”

葛晓音:我认为,在博士生培养的问题上,最关键的是要对博士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对于现成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这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自己的学科方向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所创新。

我国的博士生数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博士生质量却令人担忧。这与现在的高校扩招有关。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我时,可谓是“手工作坊”式的精心培养,一届只招一两个学生,一直带到毕业后,再招另外的学生。我到现在之所以还能够从事一些创新工作,就是得益于我的导师。

目前比较好的一种培养方式应该是一届只招少量真正优秀、有研究潜力的学生,等这届学生毕业后再招下一届。招生一定要严格,培养一定要精心。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这需要花费导师相当大的精力。导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学生太多,培养效果就不会太好。

创新应与实际相结合

王梦恕:造成目前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和实践的脱节,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企业,它们不愿意与高校合作研发新技术的原因是,将一笔钱投进去,最后得到的只是几篇论文,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见不到实际效益。

我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品德端正,现在高等教育对学生品德的教育非常欠缺,学生首先要把人文学科学好,有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其次是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才是理论水平。

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我首先让他们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问题解决后,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进行理论总结。这样才能有所创新,而且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不管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培养,都要跟实际的工程相结合,具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很重要。培养创新人才,要教会学生研究方法,而不是读死书、钻牛角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龚克:我们所说的学习不单单指书本上的学习,还包括实践中的学习,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发掘已有的知识和待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这就是创新空间。所以大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要搞科研,而且是高水平的科研,通过科研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刘经南: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建立一种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同时,也要建立以能力为取向的实践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和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化师资 找准定位

钱锋: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需要一批能够培养人才的人才,即我们的教师。近些年,大学普遍进行了扩建,从硬件条件来说,高校普遍得到了改善。但高校应该是“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对于高校而言,建大楼比较容易,但拥有一批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将这种意识传播给学生的老师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给予这些学生一个明确的定位,即一定要弄清楚,高校培养这些学生,是需要他们围绕知识创新来解决前沿科学问题,还是立足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并将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至少在高层次的人才方面,我们应该找准这样的定位,这与中小学教育不一样,中小学教育更多的是讲究全面发展,但大学则要分很多专业,并对学生有意地进行一些侧重,培养他们在某些专业上的特长,“顶天立地”的全才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重视人的教育

龚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不育种、不施肥、不浇水,一心只盼着开花是不行的。我们一方面要有定力,同时也要看准方向,对于需要改革的东西,一定要作有力度的改革。从教育的角度讲,我认为应该做以下一些转变。

第一,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科专业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现在大学中有很多的提法都将学科看得特别重,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发展学科还是发展人?其答案应该显而易见。

当今的高等教育是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兴起的,而工业化的特点便是把人当成工具,这一点相对于封建社会的教育来讲,是一个进步,因为它结合了社会的需要,可以做到经世致用。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局限便是限制了人的发展,而在目前我们所处的后工业化时代,面对着世界发展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有所改变。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适应人的发展,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第二,要把知识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很多时候是把素质教育放到知识之外的,比如目前很普遍的一个的提法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在这种三元化的架构下,素质被放到了对知识、能力的补充地位,这不是素质教育,而只是补充了的知识教育,素质是一个更高层面的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能力,当然谈不上具有高素质,但如果只有知识、能力,也谈不上高素质,因为这中间还包括品德、作风等其他因素。

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体系为主,大学中评价学生优劣、评奖学金等,依然把分数高低作为决定性因素,而分数高低又是由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的,此外,学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知识的考察同样也会转化成分数,这些“素质教育”的内容最终也都会变成了对知识的考核,这方面,我们必须有一定的改变。

在我看来,我们目前的考试制度实行的是“千分制”,即以百分制加小数点后一位计算成绩,这就会造成学生过多地在分数高低的问题上纠缠。我在欧洲上学时,实行的是五分制,其结果就是在知识考核上形成了一个大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学生是否有合作能力,是否有创新意识,就能够形成一个比较了。

第三,从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我们现有的考核体制全是在考核“教”,我们需要教师提供好的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

教和学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在人的幼年时期,主要是以教为主,而成年之后,主要通过自学达到终生学习的目的,而这种由教到学的转变就是要在大学阶段完成。

大学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现在我们对“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质量的好坏完全在教师的身上,而事实上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如果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帮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何谈创新型人才?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刘经南:当前,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很多研究型大学都采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即“通”、“宽”、“全”式的博雅教育,旨在克服专业教育的狭窄和不足,努力造就知识宽广、基础深厚、博学多才、素质全面,能对不同学科或专业进行融会贯通的人才。

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实践、更多接触社会和走向国际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获取持续发展和厚积薄发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多视界思维模式的创新人才。

不可否认,当前世界各国大学的主体仍然是专业教育,但是只有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创新型人才。

提出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否定专业教育,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希望将通识的理念贯穿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专业教育以通识理念为指导,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才是高水平的。

高校社会如何互动?

龚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对于创新能力的形成而言,学生阶段一定是一个重要阶段,但是职业生涯中的经历也同样重要。在这方面,学校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如果不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便无法构建起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老的观念下,无论什么样的改革,都只是在修补这样的体系,这样即使有个别创新人才出现,也无法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社会也应该为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支撑,比如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并不是高校不愿意让学生实践,而是学生很难走出去,企业也不愿意让学生实习。

在欧美国家,企业不仅乐于接纳学生实习,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报酬,现在我们的情况是:学校需要给学生的实习进行补贴,因为毕竟实习的成本要比课堂上高很多。学校的实习费用有时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方面还需要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通过一些制度化的建设,解决企业的一些顾虑,打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渠道。

《科学时报》 (2009-3-17 B1 大学周刊)

请提供几个博雅教育的案例

也就是素质教育rnrn就是学生体现博雅精神的案例
博雅教育
即Liberal Arts。

该词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台湾为“通识教育”,香港则译得更显古典,叫“博雅教育”。

“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无论是古罗马人的七艺还是中国儒家的六艺,都体现了一种使人性臻於完善的教育理想。其中古罗马的七艺是指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儒家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

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对博雅教育的总结最为精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考察了中国、美国、香港和台湾的博雅教育后是这样总结的,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普遍称为素质教育,美国称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 香港称为博雅教育,台湾通称为通识教育。虽然对博雅教育的叫法不同,但是各方面都一致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学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
(天堂一般的西弗吉尼亚,蓝岭山脉,雪兰多阿河。那里的生活源泉远流长,比大树悠久,比高山年少,像微风一样生长。乡村路,带我回家,那是我的归属。西弗吉尼亚,母亲一样的山,乡村路,带我回家。)

四年前的我,曾经听着这首歌曲来到了北大,毕业前火车站的分别,也是唱着这首歌,大家各奔前程。四年真是弹指一挥间,从刚进入校门那个农民的孩子,到毕业后,成为一个地道的美国人,这种身份的改变,并没有让我忘记那种乡土的气息,尤其在美国更是如此。对家乡和土地的眷恋,是乡村音乐中一个传统和不衰的主题,它们一向把伐木工人、矿工、铁道工、务农,当作最受人尊重的职业,他们认为那象征着美国人自我奋斗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美国,我说起我的家乡时,那些美国朋友简直是羡慕至极;他们知道我来自北大的时候,那种钦佩就成了一种赞美。北大原来和我的家乡都共有一种品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谈到这种品质,首先想到的是博雅塔,因为它是北大精神品质之图腾,也唯有他才有资格为我们做见证。

百年的学校,风雨中书写着百年的历史,磨砺中洗尽那个铅字的牌匾,象征着一座精神家园的净土,一个学界的圣坛,一代青年才俊们的激情岁月,北大的广博与高雅,就这样沿袭着。

北大的老师,我们惯称为先生,他们都有一颗如圣人的心,他们的知识如未名湖的一样平静而不张扬,中文系的先生们可以讲宇宙定律,法律系的先生可以做一场考古的演讲,经济学院的老师告诉你旅游的乐趣,化学系的先生写得一首首好诗歌,生物系的老先生可以和你一天天的下象棋,这就是我们敬仰的人。他们都有一个一样的家,用书装点着自己的家居,好漂亮,进入先生的家就象掉进了未名湖,用尽你的能力去吸收你能消化的知识。北大的老师在物质上都是穷的,如果用经济价值尺度来衡量他们,他们的付出和所得太不成比例了,但是其中的乐趣,育人的快乐,却是没有办法能够比拟的。在大学里听那些老先生们的演讲,你简直是太幸福了,他们用几十年积累的那些精华,全被你记在了笔记里,让你终身受益。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我真是求知若渴,汲取着各种知识,我的笔记本足足有八本,那真是一生的财富。记得季老先生演讲,学生们只给他留下一个平方那么大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是那么秩序井然的听着,你可以想象得到那个只有一平方大小的老先生需要有的功力了吧!

北大的学生是优秀的,北大学府里的男生与女生是很均衡的群体。因为有漂亮的女生也要帅气、才气十足的男生,有丑女也有丑男,我们在这个校园里自己而自然的调配。我总认为北大的男生是全国学府里素质最高的,因为那里的“风水”更适宜男人的生长。北大的男生比较细腻而且非常的彬彬有礼,他们比女生少有的高谈论阔,而是在激情的背后,有一股更大的责任,让他们来承载得更多,于是他们的缄默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风格。北大男生的不争不是示弱,也不是不屑一顾,而是期待着火山的爆发,找北大的男生是一种幸福,但有一个条件,必须能够走进他那广阔而深远的内心。北大的女生,才情是有的,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但是现在多了一种娇气,这种娇气是一种无病呻吟的痛苦。都说北大的女生高傲,我觉得还应该更高傲一些,女人天生就是高贵的,再加上智慧和语言,上帝给予女人真是一种美妙的事情,北大的女生如果少几分娇气,那简直是一种完美。
蔡元培老校长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鲁迅说:“北大是常维新的”。这就是北大的一种状态:广博而包容,就如我们家的土地,种什么都会收什么,我喜欢那片土地,更喜欢北大。北大的老先生都有儒雅的风范,学生们也都是一流才俊,校园又是如此的美丽,清新的风不时的吹过,博雅塔的铃铛慢慢的响着,这种氛围,这种场景,怎不让我留恋。
博雅塔是北大校园里唯一称得上高的建筑,它古朴而又厚重,衬托着未名湖的灵性,驻守着校园的宁静,灵听着前方的声音,远眺着北大的前程。因为有这塔,显得北大总是新的,总是年青的,总是积极追赶的,宝塔不倒,北大精魂不凋。

我想踏向回乡的路,见到我的北大,见到我的家乡,见到我的父母。来吧,加入北大,如同回到你的家乡,那个地方空气清新,那个地方总是让你热泪盈眶,激情满怀。
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是9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 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科教学 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树立物理教学的素质观。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 科学,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力、声、光、电、热的物理 现象、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 点。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总目 标,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索物理知 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 潜能的充分开发。从这样的素质出发,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 育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物理教材这方面的内容丰富生动,有物理原理、定律、概念 发展的来龙去脉;有物理事实的发现、发明;有科学家的事迹和 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这些问题中我非常 注重组织学生学习物理史,通过这些学习,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 造和创造者(包括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全面、深刻的了 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如大气压强的 发现、精彩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辩证地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又 如,牛顿,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每一项科 学的发现都来之不易,一次我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我先讲了 “凿壁偷光”的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追求真理、 勇于探索和勤奋学习的精神。
二、充分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地位,在实验探索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物理实验在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有与知识内容密切联系的演示 实验,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有重在培养兴趣和 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课外小实验,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 好材料。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 特的作用。
1.良好科学习惯的养成要靠长期的,严格的训练。在物理 实验中我将其作为一项内容进行设计,实验中的每项基本操作要 严格要求,做到规范化;美化实验环境,严格训练学生,做到实 验桌上的仪器摆放整齐规范,桌面干净明亮。
2.设计探索性实验,当作科学研究的“模拟”,把学生带入 科学探索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探求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 我在讲授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时,我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 验。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做到,而且很快就能接受“平面镜所成 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像与物体大小相同”的规律及 对称特点事实。
在实验中,我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 重客观规律,这些都是构成人才素质的主要内容,通过实验教 学,不断地完善学生这方面的品质。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物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 动发展,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形成各种能力。这些能力 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它包括培养学生 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 力;对物理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对物理 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物理问题 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现行人教版的教材中,在内容选 取、体系编排,文字叙述,插图,练习等方面,都注意考虑了对 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在钻研教材的同 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教法的同时,更应研究学 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 条件。实践中,我尤为重视对学生的自学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人们要服务于社 会,必须输出自己的信息。按照心理学的规律,活动与能力相适 应,活动的结构决定了能力的结构,学生的物理表达能力结构是 由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构成的。要发展学生 的物理表达能力,就得组织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 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的物理活动,如组织物理史学学习报告会, 重大科技新闻报告会和学生实验情况汇报等形式。让学生有充分 的机会口头交流情况,对学生实验则要求学生每做完一个实验均 要完成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和撰写物理小论文等。训练学生 的书面表达能力。
自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一生所需的知识 85%以上靠自学获取,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自学能力是现 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中,有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大面积提 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要获得这一信息,就必须通过检测。近三年来,我分别在三届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开展了素质教育的实践,结 果95年中考我任教的一个普通班物理平均分达到87.7分,合 格率达到94%,优秀率64%,1人得满分396年中考我任教的 一个重点班,物理平均分达124.6分,合格率达到100%,优秀 率达87%,3人得满分,97年我任教的是一个学习基础最差的 班(慢班),但中考成绩并不逊色,平均分达到96.2分,合格率 达100%,优秀率达54%。通过开展素质教育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开展涉及社会问题的物理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发展性 品质。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物 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其发展更是掠人。许多与物理 相关的科技新成果很快进入我们的生活,其中不少已达到普及化 的程度,而且这种趋势正日益扩大,有增无止。所以,经常开展 一些社会问题的物理活动,收集人口与资源、能源与环境保护, 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简介专题资料,给学生阅读,并组织他们讨 论,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 能力,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宽 广胸襟,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鼓点声声,课改春风阵阵。在市教育局和市教育学院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厦门实验区实验方案》和市教委、市教育学院的有关要求,制定《金鸡亭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树立课改新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组织实施,努力构建以思想道德为核心,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为保障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教育教学体系。
一、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全面完整实施课改试验方案
课改实验工作一启动,我校成立了以郑训龙校长为组长的试验领导小组,下设课改办公室、学科指导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对我校课改实验验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在实验进程中,领导小组成员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与广大教师共同研讨,不断探索,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l、传统教学观念与课改新理念的矛盾
课程改革蕴含着素质教育的崭新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有的教师在过去长期使用旧教材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娴熟的知识教学基本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面对新教材,在教学方法处理上,颇感不适应。《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这次课程教材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光强调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更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明确指出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理念的改变乃当务之急,重视对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先后组织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学习:
(1)组织有关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暑期和寒假通识培训,每位教师撰写一篇课改培训心得体会,可谓学有所得。教科室已把这些心得体会汇编成册。
(2)做好校本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课改文件,利用星期三教师政治学习的时间观看暑期通识培训的部分光盘。
(3)组织承担课改实验科目的老师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深入理解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并要求每人每个月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和一篇个案。
(4)校领导、有关处室主任和课改教师先后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专家报告会和创新研讨会。
(5)学校购置许多的有关课改教学理论方面书籍和音像资料,加大设备投资力度,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
(6)邀请市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易化做学术报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情况介绍》;市教科所所长谭南周做学术报告:《教育科研论文撰写的若干问题》;市教科所胡胜利做学术报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7)组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推广“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备课研讨模式,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课改实验责任心和紧迫感,能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和适应程度,为课改实验的实施和未来的滚动推进奠定必要的课改理论基础。
2、教材内容多、学生活动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新旧教材比较,删去了一些旧内容,增加了现代化新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进程,活动多,凸显授课课时不足,这一矛盾成为课改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1)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同教师共同研讨《国家课程标准》,理解新教材的编写要求,鼓励课改教师用新理念、新方法大胆处理教材。在没有增加课时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各部分教学任务。
(2)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多渠道利用教育资源。在教学硬件上,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已有的教室和3间理、化、生实验室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开通校园网和宽带网,拓宽教师和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
(3)充分利用我校现有教学设备,鼓励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幻灯片、模型、教具,改进小实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生物科的案例调查法,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科的问题导学法,教师对新教材作增减处理、设计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历史学科的活动与探究,是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有小组讨论、小游戏、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动动手等。
(5)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各学科教研组研究活动每周一次,定人主讲,逐单元逐节课讨论。
(6)鼓励教师撰写课改总结,在校办刊物《教研之窗》交流探讨。
3、基础知识教学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矛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针对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对基础知识教学抓得比较紧,而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的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几条措施:第一,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开展合作式学习,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第二,课后要给学生布置小实验、小制作、小调查、小观察,指导学生阅读,或上网查询与本学科相关的资料。第三,利用活动课给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发展史,并在科学方法上加以指导,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向学生开放,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第四,鼓励学生从社会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写出报告,教师给予指导。
二、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全面解读验证新标准新教材
2001年9月,我校史、地、生、体、音、美六个学科首先启动课程改革实验,其中历史科和生物科是厦门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学科基地校,2002年9月以后滚动推进到其他学科。我们认为,承担课改任务的老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是做好课改实验的关键。启动课改工作以来,我们先后进行了以下几种类型的校级观摩研讨活动:课改观摩研讨;非课改科目“旧课新上”的观摩研讨;创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常规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
通过观摩活动,广大教师对课改的理念及与课改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各教研组认真评议的基础上,为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我校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先后召开四次校级课改观摩研讨会。研讨会上,开课教师做了授课说明,各教研组代表做了点评并交流了对本学科课改工作的做法和思路。通过研讨,由点带面,使广大老师对课改工作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
通过观摩活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和学生旧的学习方式,将教学的传统知识灌输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的过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我校全体老师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积极创造机会与学生沟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练一练”、“手抄报”、“历史小论文”、“课堂小辩论”、“课堂讨论”、“专题辩论”、“研究性学习”等形式解放学生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使学生勤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生物科的案例调查法,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科的问题导学法,教师对新教材作增减处理、设计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开展课题研究促进课改,推进学校教育科研进程
1、 加强课题管理,建章立制。
课题研究是突破课改重点及难点的重要途径。学校颁发《金鸡亭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和《金鸡亭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及奖励条例》,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课改。鼓励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学生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学业评价等方面进行课题研究,并积极申报校级和市级的科研课题。各教研组制定科研、课改工作计划,确定校级科研课题,初步形成校本课题和市级课题的科研网络,抓课题研究的落实,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材料,有阶段小结,形成市级和校级课题研究体系。校领导带头进行课题研究,真正做到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
2、 科研氛围浓厚,成果显著。
(1)、 营造学校课题研究的氛围,教师普遍具有课题研究的意识,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面较广。教师中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科研人数达到100%,其中包括:市“十五”科研规划课题两个:郑训龙校长主持的《中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研究》,全校科任教师都参与;吴金忠书记主持的《陶行知“真人”教育与新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10人;市级首批课改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问题的研究》,课题成员4人;校级课改课题15个,课题成员50人。
(2)、 初步形成以市级课题为龙头,校级课题为辅助的课题研究网络。
实行课题分级管理,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3)、重视应用性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推广,课题研究有实
效。已经出版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实践与探索》(郑训龙校长主编),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和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4)、校级科研刊物《教研之窗》创刊至今已编印58期,刊发本校教师教育科研研究文章500多篇,近百万字,与各校交流,效果良好
(5)、先后编印《金鸡亭中学教育教学论文汇编》(四、五)、《金鸡亭中学“旧课新上”案例汇编》《金鸡亭中学课改心得体会》(一)、《金鸡亭中学素质教育案例选集》(一)、《金鸡亭中学首届陶研论文汇编》等。
(6)、2001年9月启动课改实验以来,本校教师有60多篇课改论文或者案例在市级以上专业学会或者杂志上发表或者获奖。
以课题研究和教育科研促进课程改革是我校课改实验的一个重要特色。通过课题研究深入探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问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问题等,教师在教育科研及其应用研究中,不仅逐步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也优化了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学品位。
3、办好《教研之窗》,形成特色。
在郑校长的严格把关下,《教研之窗》先后编印了“初一年课改实验研讨专集”、“中学语文研讨专集”、“中学英语教学研讨专集”、“中学德育研讨专集”和“课改观摩课研讨专集”、“2002年课改阶段总结交流专集”、“课堂教学创新案例专集”等58期,刊发了刊发本校教师教育科研研究文章500多篇,近百万字,一篇篇文章汇聚了老师们勤于实践,勇于理论探索的心血和智慧,也凝聚了校领导关注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殷切期望。《教研之窗》成为倍受广大教师欢迎的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交流园地,对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档案管理,分门别类,全面规范课改档案专项管理要求
档案管理是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做到专项管理,专人负责。我们建立了以下几种课改档案门类:上级课改实验的有关文件,校内课改实验的有关文件,课改实验通讯报道,课改心得体会及论文,个案分析,课件制作,教学录像和录音材料,课改学科教师业务档案,家校联系等等。市课改调研组认为,我校“档案材料很有特色,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学校把课改工作放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真正溶入学校的工作之中。档案材料翔实,规范有序。材料非常好、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建档方式。”
五、组织选修课、活动课教学,探讨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l、在选修课安排上,根据实际开设了文学欣赏、演讲技巧、英语口语、数学竞赛、书法绘画欣赏、音乐欣赏、计算机教学等课程。
2、在活动课安排上,开设了音乐合作与作品分析、电脑网络知识和网页制作、环保教育、旅游地理、厦门历史变迁及人文景观水土人情等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参加,保证活动课有具体内容并就活动课的评价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六、探讨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我校在改革原有评价办法的基础上,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评价,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2)学生生活经验的评价,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提练和超越,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探究,得出结论;(3)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体验喜悦、成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实验过程、调查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动手能力,学会合作。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如地理科让学生把认为优秀的作业、小制作、小论文、课前收集的材料等装入袋中,老师定期进行抽查和评定,使学生建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
3、尝试建立课改学科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课改学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加大综合能力的评价,把学习态度作为重要的考核目标,把平时课堂讨论发言、制作、实验、撰写小论文、制作手抄报、参观、调查活动、竞赛活动、阅读课外书籍等都列入评价的内容
哦 好象我们学校有开这个课 我问问看哦

大学生应该怎样培育职业精神

  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需要注重的四个问题

  (一)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首要途径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大学人文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即塑造“天之骄子”的灵魂,使他们成为这个社会“仰望天空”的人,也就是用人文精神之火点燃他们对自由、梦想和未来幸福的追求。
  (二)第二课堂是实施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反映,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醒、自悟,它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单纯通过教化就可以拥有和实现的,它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广泛学习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而这些是在第一课堂不能实现的。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它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更加灵活多样,是大学生们喜欢的教育模式和空间,它的特点决定其成为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
  我们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采用报告会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采用讲座介绍新思想,新知识;采用座谈会听取人生经验和体会;采用辩论赛明辨是非;采用演讲培养人的激情和严谨;举办艺术节、音乐会、话剧表演、艺术作品展览、文学作品赏析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写一封家书、家务劳动、体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互助精神。
  (三)博雅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所谓博雅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通识教育,但博雅教育比通识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人摆脱庸俗、唤醒卓越,它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大学教育理当担此重任。博雅教育就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解参悟,使自己的精神升华,通过知识的“博”达到精神的“雅”,塑造其灵魂和内在气质。
  博雅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关涉到很多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1)对“两课”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改革和调整,突出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2)选定一些人文基础课程为全校公选课或必修课,比如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赏析、东方哲学智慧、《论语》赏析、中国书法艺术与鉴赏、四大名著漫谈、从文化视野解读成语典故、古典名曲赏析、辩论艺术等;(3)各专业设立反映本学科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课程,比如数学发展史等;(4)形成经常性的名师交流和讲座制度;(5)鼓励教师或学生成立独立的学术和文体社团组织;(6)建立高水平的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和就业辅导咨询机构;等等。
  (四)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
  要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实现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除了思想认识到位,措施方法得当,还需要建立健全评价和考核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并落到实处。而对此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希望采纳
  大学生怎样培养职业精神,树立良好职业道德
  来源:互联网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来,人们最大化地追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而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来,人们最大化地追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而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正确处理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一般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名誉和形象,还与公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声望和利益密切相关,良好的职业道德会给公司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又一重要内容。
  现在社会职业道德水平的下降,大家是身有体会。前不久,《新民晚报》刊登了一则骇人听闻的新闻:某地区小学,一名男教师在教室里在所有学生面前殴打一女同学直至死亡。这样一则消息无疑是发人深省的,教师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最高尚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样一个受世人爱戴崇拜的角色竟然摧毁了一个年轻的充满希望的生命,不禁让我们深思:教师的职业道德何在?不仅是学校,在医院这样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医生护士那冷若冰霜的面孔和话语也时常让我们不寒而栗。在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同时,我们也会思考职业道德的问题。
  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责任,职业良心等诸多方面,一个人职业道德的缺失体现在对本职工作的不热心,态度不端正,没有责任心等。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试从学校和学生角度做简要分析。从学校角度看,因为目前人们对职业学校仍存在偏见,认为文化知识学不好才会进职业学校学技术,而高等职业学校更被人们认为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一般成绩优异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均进入了综合大学学习,因此职业学校从生源上来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缺乏优势。另一方面,因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回应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呼唤,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和技艺性,学生能力的培养固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首位。与之相对,道德教育则目标模糊,在道德上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等存在的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衡量,因此,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从学生角度看,进入高职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高考落榜生,进入高职是一种“失败”,是无奈的选择,觉得职业学校名声难听,形象不好,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工作丧失热情,进入工作领域,也会对工作不满意,缺乏职业道德也是自然之事。也有另一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认为以后工作明确,只要学好技术技能,成为本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便可高枕无忧,从而疏忽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多样性;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它的内容有具体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等五个方面。 如何培养职业道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试做以下建议: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要求是:
  (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与业务,在职业活动中发挥创造才能。
  (3)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对待工作。
  (4)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注意增产节约,爱护公共财务,廉洁奉公。由于各行各业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职业道德规范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本行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特点,按照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来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如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如教师、医生,要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不可将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到工作中去,能迅速融入角色。再如秘书,要做好保密工作,从公司的利益出发。
  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职业教师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决定着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教育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所学专业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本职业的重要性、趣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精神,对本职工作负起道德责任和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水准提高,是职业岗位的本质属性和职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拿出某种版本职业道德规范读本读读、念念、讲讲来隔靴搔痒,基本不能针对职业特点及共性问题、个性特征。
  三:职业教育过程中,强调其职业特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变换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岗位变换作好准备,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变换也可消除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的厌烦心理,重新调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在实习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即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让学生进入一些优秀的人文氛围较好的企业和公司实习,亲身体验工作中良好的道德的重要性,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实习或工作后,学校要关注和重视社会反馈,与职业岗位相联系的评价、评估领域对本校学生的满意程度,所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和促进学生完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素养、专业水平的需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是企业间接的生产力!

武汉市黄家湖大学城附近哪里教师资格证培训班的?如果要自学需要买哪几本书?

在湖北中医对面有个 博雅教育的中介机构,,可以去那里问问
自学要买教育学和心理学两本书。
教师资格证获得包括一下内容:
1、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国家考试,每年2次
2、通过普通话考试,达到相应学科的要求。一般是2级乙等以上,语文要2级甲等以上。
3、通过试讲,每年时间会提前发布。
没必要报培训班。但担心过不了的话,华师附近和内部的培训班比较多,据说通过率还是比较高的。
去培训的地方问问 书是什么出版社出的书 教师资格每个地方培训用书都是不一样的 浙江的就是在用南开出版社的 还有下半年 教师资格 考试要改革了 现在只能等 这次改革动作很大。
文章标题: 博雅教育具体是怎样的 通过自学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6538.html
文章标签:博雅  是怎样  能不  能达到  自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