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18 14:04: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明朝的灭亡,东林党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是并不是全部责任。
明朝灭亡的这口锅不能让东林党全背着。
一、士大夫集团的党争、腐化、失去节操,在东林党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起初东林党是有那些失意的官员建立的,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评议朝政,成为士林领袖,然而与阉党的斗争,使党争变成了为了反对而反对,一些人也把加入东林党变成了自己在仕途高升的垫脚石,把东林党变成了攀炎附势的工具。
在东林党人主持南明政权时,形势危急,然而有些人仍忙于打击异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让人无比心痛。
而明末文人也缺不了历代文人的通病:迂腐、好高谈阔论,而缺乏实际才能。
这个在盛世没什么,在乱世在需要能人挺身而出的时候是最可怕的,他们不但不能成事,还会坏事。
所以东林党误国之责是有的。
士风堕落,很多人表面上是君子,道貌岸然,说什么忠君报国,关键时刻投敌比任何人都快,早将报国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东林党担责其一
明朝中后期,统治者的昏聩导致朝政腐败,出现宦官专权和党争,也出现农民起义,等等这些问题,明代皇帝必须承担首要责任。
还有人研究得出气候变化也是明朝灭亡的另一原因等等。
这样的原因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东林党只是其一。
即便说明亡于党争,明代的党争也不是东林党时才有的。
替罪羊文化是整个世界都存在的现象,我们身为中国人可能感受地更深一点,若把明朝灭亡的原因都怪罪于东林党,这无疑不是正确的历史观。
但是网络上,有很多人认为东林党是罪魁祸首,无疑的这是不理智的,甚至很多人对东林党的了解几乎是零,他们听了几个故事就得出了片面的结论,就自认为是全部。
学习历史,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抬杠,因为很多时候抬杠已经不属于学术争鸣的范畴了。
提起晚明历史,东林党是绝对绕不过去的话题,东林党掌握着晚明时期的社会舆论,也享受着国家给予的最大利益,但最终明朝却因为东林党挑起的党争而亡国。东林党是士绅和商人的集合体,因为数量庞大,所以党人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明朝最危难时刻,有投降的东林党人,也有成为英雄的东林党人。本文就选出五位东林党人中最著名的抗清名臣予以介绍。
孙承宗:
天启皇帝的老师,东林党领袖之一。明朝对满清以守为原则的防御体系就是他完善的,关外辽东前线的所有防线基本上都是他在任时修筑的。天启朝时因东林党和魏忠贤是死敌,所以被魏忠贤整治回家赋闲,崇祯朝时又因为崇祯皇帝对东林党无比警惕,弃之不用。崇祯十一年,孙承宗在老家高阳率全家老少抵御入侵的清军,城破后,孙承宗携在高阳老家的一百余口孙氏族人殉国。
卢象升:
明朝中后期是以文御武,到了崇祯朝天下大乱时,像卢象升这样能文能武的帅臣就显得格外珍贵。卢象升麾下的天雄军在明末是和秦军、辽东军齐名的善战之师。不过卢象升是东林党,所以在中央是没什么话语权的。
崇祯十一年,因为和当时的内阁辅臣杨嗣昌在对满清的政策上分歧严重,杨嗣昌主和,卢象升主战,两人的矛盾不可调和,而崇祯是支持杨嗣昌的。结果被杨嗣昌和监军太监高起潜联手陷害,不断调走卢象升指挥的军队,导致卢象升在河北巨鹿和清军相遇时寡不敌众,卢象升战死殉国。
史可法:
崇祯朝灭亡后,南明弘光朝在斗争中建立,东林党因为不赞同弘光帝登基,所以暂时失去话语权。为安抚东林党,史可法被任命为弘光朝的首辅,但还是被排挤出南京,派他到扬州组织抗清。严格来说,史可法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水平都乏善可陈。
江北四镇之一的高杰被叛徒杀害时,高杰之妻欲让高杰的遗孤拜史可法为义父,这可是完全掌握高杰余部的最好方法,可史可法却拒绝了,导致高杰余部失去主心骨,自此消亡,南明也失去一支重要的抗清力量。
清军到扬州城下时,史可法也是毫无办法,既不组织百姓撤退,也无力率领守军抵抗。扬州如此大城,城内近百万军民,结果从清军开始发起攻城起,不到一天就陷落,史可法本人被俘殉国。史可法是壮烈了,也青史留名了,但扬州十日他是有一定责任的。
张煌言:
南明弘光朝灭亡后,张煌言奉迎明朝宗室鲁王并坚持抗清二十多年。曾配合郑成功北伐南京,一度杀到南京城下,也许是双方的政治立场不同,当时郑成功拥唐,张煌言拥鲁,大概在主导权上有分歧,导致双方在战术配合上没有协调好,最终兵败南京。
到清康熙朝时,张煌言心灰意冷,解散部队退隐山林,于康熙三年被清廷俘获,后殉国。他被誉为
“西湖三杰”
之一,死后能和岳飞、于谦齐名,张煌言这一生也算是不枉世上走一遭。
郑成功:
南明能坚持抗清二十多年,全靠一东一西,西边是晋王李定国,东边就是海上的王者国姓爷郑成功。国姓爷的出身大家都知道,郑家是海盗,不过郑成功的老师是东林党党魁之一的钱谦益,所以郑成功也算是东林党。
郑成功率部从福建三次北伐南京都失败后,开始寻找新的根据地,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因为郑成功,咱们这个自古以来才有了底气,郑成功毫无疑问是民族英雄。不过南明最终没能成为南宋,也和郑成功有一定关系,他和李定国不能同心协力是最大问题。
公元1644年,万寿山上,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望着往日一片宁静的京城变成一片火海,在燃烧的火焰和百姓的惊慌声中,他怀着痛苦与悔恨等等复杂的情绪自缢而亡。李自成进京、清军入关,就此,存在了将近三百年的大明宣告灭亡。
而要说起明朝的灭亡,就不得不提东林党这一组织。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争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诱因。那么,东林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东林党
什么是党呢?在明朝那个时候,党,指的是朋党,大意就是对在朝廷中拉帮结派,组成势力的一些人的称呼,是个带有贬义的词。而东林党是否也是个贬义的指称呢?
东林党的最初起源其实是东林书院,该书院是万历时期被朝廷罢黜的吏部大臣顾宪成回到老家无锡后为讲学而设立的。该书院的前身是宋朝时期著名的学者龟山先生的讲学之地。
被罢免的顾宪成归乡后,鉴于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境况,再加上上门求学者众多,便和弟弟顾允成以及好友高攀龙等一起兴修了这所书院,扩大其规模,用来宣讲儒学,培养人才。《东林本末》记载,“自顾泾阳削归而朝空林,实东林之门户始成,夫东林故杨龟山讲学地,泾阳公请之当道,创书院其上,而因以名之者。”
而他们宣讲儒学,一是针对时人因误导阳明心学而产生的清谈空谈之风,阐明真正意义上的孔孟之道,提倡学者、士大夫等务实;二则是在讲学过程中涉及到对时政的批判与建议。除了日常的讲学与授课,东林书院还会开展讲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且不限制参加的人员。
就这样,东林书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的言论所产生的舆论作用也越来越大。“宪成讲学,天下趋之”、“而四方来观者上自名公卿,下迨布衣,莫不虚已悚神,执经以听,东南讲学之盛遂甲天下”。
而在此过程中,东林书院的一些观点,诸如广开言路、反对矿监、税使,提倡工商皆本等,触犯到宦官以及其它官员的利益。而其所宣扬的观点和掌握的舆论主动权也引起了朝中其它势力的不满,比如浙党、齐党等以地缘关系结为一伙的官员。
由此,赞同和宣扬东林一派观点的官员被认为是东林党,而东林党这个名称正式出现则是在熹宗时期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整理出的《东林党人榜》、《东林点将录》中。
东林党之得失
东林党所提出的求真务实,反对空谈的观点,确实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而其所宣扬的广开言路等观点以及对时政的批判所产的舆论效力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廷的决策。最为重要的是,东林党提倡的文人士大夫的气节,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精神,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态度对时人乃至后来人产生了很好的引导和鼓舞作用。
但与此同时,东林党所产生的舆论影响也让朝中其它势力对其虎视眈眈,这加剧了朝廷的党派斗争,对于朝廷的稳定与运行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十分不利于政治的稳定与王朝的安危。这也是前文我们提到明朝灭亡离不开东林党争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个更为直接的因素,那就是东林党争催生了明末的农民起义。崇祯继位以后,一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基本被剿灭,反东林党的势力一夕之间分崩离析,东林党的主张也得到重视。因此,工商业者原本要缴纳的贸易税、矿税等多被减少或取消。
这对于工商业者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对于朝廷来说就不是如此了。至少短期内,朝廷的财政收入会缩水很多。而为了弥补这一部分缺失,朝廷不得不对农民下手,增加赋税。这就导致农民原本就居高不下的税收更加高昂,交不起税、吃不起饭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天灾,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