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15 08:02: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多尔衮没有选择夺取皇位,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多尔衮没有儿子。
多尔衮仅有一个女儿,即使他费劲一切心机夺到了皇权,等他死后也是要将皇位拱手让给别人的。
而且以多尔衮对孝庄太后的痴情,爱屋及乌的心理,多尔衮对顺治也是非常地喜欢,况且顺治年幼,最终的权力还是落到了他手里,他当不当皇帝也没多大的关系。
第二、他是为了顾全大局。
如果多尔衮称帝的话,代善、豪格等人也不会坐视不理,还有支持皇太极之子继位的鳌拜也会参与进来,多尔衮不可能顺利地坐上皇位,他想要称帝只能用武力强夺。
虽然多尔衮很能打仗,可是其他人在谋略方面不也不差,到时候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无论到了最后谁胜谁负,清朝的兵力在这场夺位大战中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清朝内部也会因为这场战争而迅速瓦解,这对于刚入关,还没有完全统治中原的清朝来说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而且还有一个李自成在外面虎视眈眈,即使李自成最后死了,以汉人当初不情愿被满人统治的心态,趁机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问鼎中原的想法可能就要破灭了,说不定因为这场战大战清朝最后不得不退守到关外。
也许多尔衮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他才愿意放弃皇位,将皇位拱手让给了顺治,更何况到了后期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辅政,权倾朝野,外人只知摄政王不知顺治,他拥有了最高的的权力,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
皇太极驾崩以后,由于其生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所以朝堂一片大乱,不知该立谁为帝,当时有两个重量级人物,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二是军功赫赫的多尔衮,出人意料的是,这两个人都没有登基称帝,而是将年仅6岁的福临扶上了皇位。这又是为何呢?凭着多尔衮的势力,明明有机会称帝,为何甘愿放弃这最好的机会呢?难道另有所图?
豪格无疑是身份上最合适的,因为他是皇太极的长子,年龄又大,但是他虽然长,但非嫡,相反,他的母亲出身低微,并不受重视,相比之下,还不如年幼的福临和博穆博果尔更引人注目,因为他们俩都有一个厉害角色的母亲,所以单单是从皇太极的子嗣上来考虑,豪格还有待斟酌。另外就只有多尔衮是合适的竞争者了,因为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他年幼时候就受到努尔哈赤的重视,后来跟随皇太极一起行军打仗又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多尔衮曾经在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时,就屡立军功,军营中威信很高,被赐号“墨尔根戴青”,并成为正白旗旗主,统领整个正白旗的人。另外,他找到了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多尔衮从林丹汗残部找到传国玉玺后,将它献给了皇太极,让皇太极龙颜大悦,有了这个东西,就有了正式登基称帝的由头,皇太极也因此接受了大家的拥戴,顺利登上皇位,正式建立大清国。
皇太极即皇帝位后,立马加封他的十四弟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一般来说,封王比较常见,但亲王相对较少,并且,多尔衮是一个骁勇善战的人,在一系列战略性军事行动中的上佳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地位与威望,在军营中威望很高,受到许多人的拥戴,如果称帝,军事上是享有绝对实力的。
到了真正选立皇帝的时候,众人都还是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一旦有所差池,都是整个国家的损失,所以并不敢轻举妄动。而恰在此时,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两位大臣索尼与图赖,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也就是说,如果努尔哈赤的儿子还在,必定要选一个努尔哈赤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当时还剩下多尔衮和长兄代善,代善年纪大了,对这些朝政之事已经没什么野心了,并且,当初代善犯了错事,让努尔哈赤给永远地剥夺了王位继承权,代善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面对豪格的竞争,并不直接按照“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的规则进行,而是与当时的庄妃进行了一个合作,让庄妃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自己作为皇叔,当一个摄政王,因为福临年纪小,需要人辅佐,多尔衮既然拥护福临当皇帝,那多尔衮和福临这边的胜算自然更大,而豪格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必定是要输的。
后来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大清入关,顺治帝也成了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久而久之,随着多尔衮的威望日隆,他的身份也被一再提升,先后受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地位仅在顺治帝之下,另外,在仪仗和规矩上,他也是独一无二的,甚至与皇帝的标准相当。但他的这些行为,正是成为他后来被掘坟的悲剧源头。
顺治帝对多尔衮可能一直都是有不满的,在多尔衮死后,当初受他打压的人纷纷跑出来翻案、控诉,仅仅过了两个月,顺治帝就下令剥夺了多尔衮生前所享有的封号,还掘了他的坟墓,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生前受了什么屈辱都是可以平复的,但是死后所受的屈辱难以平凡,多尔衮辉煌一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下场吧!
原因特别简单,是孝庄说服了他,为了大清政权的稳定,他甘愿委屈自己拥立年幼的福临继位。努尔哈赤竭尽一生建立了后金的政权,皇太极在他父亲的基础上东奔西走,建立了满清政权。这个时候政局不稳定,外有反清复明的势力虎视眈眈,内有大臣各分党派。
在这个时候,如果多尔衮和豪格两个人再一味的争取政权,那么恐怕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毕生的努力将要付之东流。所以,多尔衮在这个时候为了大清的利益牺牲了自己,一手把福临推上了皇位。
其实这并不是多尔衮和豪格两个人的较量,而是两股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博弈。以索尼和鳌拜为首的老臣是支持豪格的,因为他们觉得父亲死了儿子继位才是正理。也有很多人支持多尔衮,觉得多尔衮比豪格有能力,而且在军中势力更大。其实后期豪格因为一些原因已经不得人心,这个时候多尔衮没有了豪格这个强有力的对手,其实皇位是唾手可得的。
但是如果多尔衮继位,那么那些支持豪格的人一定会心有不甘,而且那些人中有很多都是跟着努尔哈赤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在这个局面下,孝庄一个弱女子挺身而出,她极力劝说多尔衮拥立福临继位,这并不是因为她贪恋权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大清考虑。其一那些觉得应该儿子继位的人见到福临继位会闭上嘴;其二支持多尔衮继位的人见到福临是多尔衮拥立的也会支持;这样就可以让满清的政局更加稳定,而且多尔衮还是摄政王,也给足了他权力。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的侄子。可是叔侄二人在皇太极突然驾崩后,在皇位争夺上爆发激烈冲突,就此埋下了豪格被害死的伏笔。最终豪格被多尔衮下狱,死在了狱中。就连豪格的福晋,也被多尔衮娶进府中,历来被人诟病。
豪格和郑亲王济尔哈朗
说到豪格,就不得不提舒尔哈朗。舒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幼子,也就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小的时候,被努尔哈赤养在宫中,关系比其他侄子更为亲厚。在皇太极突然驾崩之后,多尔衮的势力最大,为了对抗多尔衮,豪格和济尔哈朗联合。许多大臣曾在济尔哈朗的府第,谋划立豪格为皇帝。后来在各方势力的平衡下,福临被推为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被推为辅政王。而此时的济尔哈朗,就是豪格势力的代言人。
只不过,在进关之后,大权都被多尔衮掌握。原本处于平等地位的辅政王,到后来需要济尔哈朗向多尔衮报告。到了顺治四年,济尔哈朗因为府第逾越,被罢免了辅政王的头衔。顺治五年,多尔衮依旧没有放过济尔哈朗。在整死豪格之后,多尔衮授意其他人参劾济尔哈朗当年谋划立豪格为帝,论罪当死。最终在顺治有意维护下,济尔哈朗被将为郡王。所以,在多尔衮去世后,济尔哈朗才会对多尔衮展开了激烈的报复,剥夺了多尔衮的一切荣誉。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济尔哈朗得以配享太庙。
豪格和多尔衮的恩怨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顺治皇帝的哥哥。当初豪格、济尔哈朗、顺治三方的势力勉强和多尔衮打个平手,所以这几人是抱团取暖的。当初,皇太极手下有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三旗的实力,两黄旗的将士像索尼、鳌拜等人,曾一起发誓,要扶保皇太极的子嗣登上皇位。他们曾经一度弓上弦刀出鞘,局势十分紧张。不过索尼等人强硬的态度,显然也震慑住了多尔衮,使得多尔衮没有武力夺取皇位。
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有意无意地便被推到最前面。加之豪格本人也有染指皇位之意,所以和多尔衮打起了擂台。虽然最终被福临捡了便宜,但豪格和多尔衮的梁子算是结下了。进关以后,济尔哈朗、豪格、索尼、鳌拜等人,都受到了多尔衮残酷的报复。
豪格的最终命运
进关之前,豪格已经凭军功做到了和硕贝勒(相当于亲王)。清军进关之后,豪格被多尔衮派出去追剿农民军。陕西、四川都是在豪格的带领下平定的。在四川,豪格还曾亲自箭射张献忠。顺治五年二月,豪格班师而还,顺治在太和殿赐宴。不过多尔衮却诬陷豪格手下的将领冒功,以及任用了罪人扬善弟吉赛。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二月豪格被下狱,三月就死在狱中。豪格这样的一个武将,身体自然是很棒的。可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便死亡,背后隐隐约约能看到多尔衮的影子。
豪格死去,济尔哈朗也被牵连,豪格集团势力遭到大清洗。就是豪格的福晋,也被多尔衮揽入怀中。豪格的儿子富绶,曾被多尔衮召进府中传授射箭。多尔衮手下大臣,建议多尔衮杀掉豪格的儿子,但多尔衮最终没有听取这个意见,放过了自己的侄孙富绶。
等到顺治八年,顺治亲政后,恢复了豪格和硕肃亲王的封号。顺治十三年,顺治又追谥豪格为和硕武肃亲王。清朝的亲王能封谥号,是从豪格这里开始。乾隆四十三年,豪格和济尔哈朗一起得以配享太庙,以表彰他们当初打天下的功劳。
如果当初没有豪格,那么皇太极其他子嗣更不是多尔衮的对手,济尔哈朗也未必会和多尔衮对立。可以说,豪格替顺治分担了相当多的,来自多尔衮方面的压力。不然,福临也许根本没机会做这个皇帝。所以顺治在大权在握之后,才会对这个哥哥大肆封赏。至于剥夺多尔衮的一切尊号,甚至传言顺治鞭尸多尔衮,多半有替自己这个冤死的哥哥复仇的意味。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