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从后事看,多尔衮明明完胜豪格,为何在争夺帝位中退让,令福临侥幸继位

时间: 2021-10-15 08:02: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从后事看,多尔衮明明完胜豪格,为何在争夺帝位中退让,令福临侥幸继位

为什么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在大好形式之下最后拥立福临为帝,分析其原因

虽然多尔衮掌权,但是他没有登基的原因有:
1,他没有继承权,皇权都是父死子继
2,大贝勒代善和皇长子豪哥的实力也很雄厚,是不会同意他继位的。
3,当时福临才9岁,让他登基,可以很好掌控大权。
清太宗皇太极因患心血管病而猝死之后,皇位继承在肃亲王豪格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但结果出人预料,六岁的福临成为皇位继承人。六岁的福临何以能承大统?这是清朝历史的一个谜。往之论者多认为出自睿亲王多尔衮之首议。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认为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朝鲜《沈阳状启》或《沈馆录》中的一段记载。为便于分析,征引全文如下:
秘密状启。十四日,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亦随而去。十王默无一言。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应作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云。
上述《秘密状启》,时间记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门秘密会议后的第十二天。文中的“大王”为礼亲王代善,“虎口”为肃亲王豪格,“八王”为英郡王阿济格,“九王”为睿亲王多尔衮,“十王”为豫郡王多铎,“右真王”为郑亲王济尔哈朗。
在上述引文中,有两句重要的话,不应该被忽视。这就是“九王应之曰”和“汝等之言是”十个字。在整段文字中,“九王应之曰”———此前为议论,此后为结论;“汝等之言是”———承上而启下,接前而转后。有三点,应分析。
其一,“九王应之曰”,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一番议论,而被《秘密状启》的作者,或出于重点在启报新君为谁而省略繁文,或对当时秘议不甚了了而断简阙载。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其前都有一番争论。因是最高机密会议,外人不可得知而详。这段记载,十分可贵,有所罅漏,不必苛责。
其二,“汝等之言是”,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人提出立福临,故多尔衮才“应之”、“是之”,否则何应之有、何言之是!上述《秘密状启》,记于当时盛京。《状启》记载疏略,“汝等之言”断简,于是给人一种信息误导,似乎福临继位是由多尔衮提出的。睿亲王多尔衮权势倾朝,功劳归于己,罪祸嫁于人。这样,多尔衮就把拥立福临的功劳归于自己。
其三,“九王应之曰”与“汝等之言是”,萧一山《清代通史》在转述上面引文时,做了通俗节录:“睿亲王多尔衮曰:‘诸将之言是也。豪格既退让无续继意,则当立帝之三子福临,若以为年稚,则吾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再当归政。’因誓天而散,福临方六岁云。”这里虽省略“九王应之曰”,却将“汝等之言是”诠释为“诸将之言是也”。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直接史料未见一条,而所据之《沈阳状启》言辞含糊,且存疑点。
依据史料,笔者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王济尔哈朗,理由如下。
第一,四大亲王态度。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互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一则,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二则,济尔哈朗小皇太极七岁,两人情谊如同胞;三则,阿敏被夺旗后,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旗主贝勒;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军功显赫;五则,济尔哈朗年四十五,序齿仅亚于代善,比多尔衮年长十三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七则,济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兄长,又是豪格的叔辈,便于两方协调。八则,济尔哈朗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政议。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议商皇位继承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临继位。
第二,济尔哈朗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倡立福临继位之功,而得到担任辅政王的政治回报。辅政亲王的政治地位,较和硕亲王更高一层。当时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济尔哈朗辅政?显然,代善在这场严重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没有做出有利于胜利一方的贡献。豪格则与多尔衮对立,如二人同时辅政,会出现两虎相争的局面。至于济尔哈朗之所以为摄政王,主要原因是:首先,他提出了福临继位这一折衷方案,侄子继统,皇叔摄政,理所当然,众王接受。其次,他因私下表示拥立豪格,而为两黄旗王大臣所接纳。再次,他同代善父子无恶,而为两红旗王大臣所认允。复次,他非帝统血胤,对多尔衮兄弟构不成政治威胁,而为两白旗王大臣所接受。但是,济尔哈朗不久便被多尔衮撤其辅政王。这是多尔衮对济尔哈朗不拥立自己而拥戴福临的一个政治报复,也是多尔衮独揽朝纲的一项举措。
第三,睿亲王权衡利弊。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若自己强行登极,只有两白旗支持,明显不占优势,还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解决皇位继承难题的途径不外三条:一是强自为君,得不到两红、两蓝旗的赞同,还会引发两黄旗的强烈反对;二是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三是让年幼的皇子福临继位,而自己同济尔哈朗摄政,可收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摄政掌权,避免内讧。显然,在上述三种解决办法中,以第三种解决办法比较切实可行,两黄、两白、两红、两蓝各方都可以接受。睿亲王多尔衮,能知时务,聪睿机智,权衡利弊后,才赞同立先帝第九子福临。
第四,顺治帝的肯定。福临当时尚在冲龄,不了解继位政争内幕。后来逐渐知道当年的故事。待多尔衮病死、自己亲政之后,即对皇叔济尔哈朗表彰其当年功绩,赐予其金册金宝。《清世祖实录》顺治九年二月庚申记载: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鸿基,创业垂统,以贻子孙。太宗文皇帝继统,混一蒙古,平定朝鲜,疆圉式廓,勋业日隆。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国难。……睿王心怀不轨,以尔同摄朝政,难以行私,不令辅政,无故罢为和硕亲王。及朕亲政后,知尔持心忠义,不改初志,故锡以金册金宝,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在此,顺治帝福临明确表明:济尔哈朗在诸王议立自己为帝时,有首议之功。福临的这番话,说出了当时的内情。郑亲王之功,在拥立福临。顺治帝对其他的亲王、郡王,在决定自己继位的功绩上,都没有进行过表彰,而只有对济尔哈朗表彰此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诸王贝勒会议上有拥立福临继位的特殊功勋。
综上所述,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诸王贝勒皇位继承会议上,鉴于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陷于僵局,能从大局出发,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议由福临继承皇位,得到多尔衮的回应,也得到诸王贝勒公议。清太宗皇太极遗位争夺的结果,既不是角立一方的肃亲王豪格,也不是角立另一方的睿亲王多尔衮,而是由第三者六岁的福临继承。这个方案与结果,对于四位和硕亲王来说———于礼亲王代善无利无弊,于睿亲王多尔衮有利有弊,于肃亲王豪格无利大弊,于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有利无弊。所以,皇太极遗位由福临继承,得益最大的四个人是:福临、孝庄太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
为了心爱的女人,愿意放弃,只为守候在她身边
因为孝庄皇后

多尔衮明明可以称帝,为什么却把皇位让给了顺治?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称帝的呼声很高,为什么他没有做皇帝?

多尔衮没有选择夺取皇位,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多尔衮没有儿子。

多尔衮仅有一个女儿,即使他费劲一切心机夺到了皇权,等他死后也是要将皇位拱手让给别人的。

而且以多尔衮对孝庄太后的痴情,爱屋及乌的心理,多尔衮对顺治也是非常地喜欢,况且顺治年幼,最终的权力还是落到了他手里,他当不当皇帝也没多大的关系。

第二、他是为了顾全大局。

如果多尔衮称帝的话,代善、豪格等人也不会坐视不理,还有支持皇太极之子继位的鳌拜也会参与进来,多尔衮不可能顺利地坐上皇位,他想要称帝只能用武力强夺。

虽然多尔衮很能打仗,可是其他人在谋略方面不也不差,到时候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无论到了最后谁胜谁负,清朝的兵力在这场夺位大战中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清朝内部也会因为这场战争而迅速瓦解,这对于刚入关,还没有完全统治中原的清朝来说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而且还有一个李自成在外面虎视眈眈,即使李自成最后死了,以汉人当初不情愿被满人统治的心态,趁机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问鼎中原的想法可能就要破灭了,说不定因为这场战大战清朝最后不得不退守到关外。

也许多尔衮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他才愿意放弃皇位,将皇位拱手让给了顺治,更何况到了后期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辅政,权倾朝野,外人只知摄政王不知顺治,他拥有了最高的的权力,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

皇太极驾崩以后,由于其生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所以朝堂一片大乱,不知该立谁为帝,当时有两个重量级人物,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二是军功赫赫的多尔衮,出人意料的是,这两个人都没有登基称帝,而是将年仅6岁的福临扶上了皇位。这又是为何呢?凭着多尔衮的势力,明明有机会称帝,为何甘愿放弃这最好的机会呢?难道另有所图?

豪格无疑是身份上最合适的,因为他是皇太极的长子,年龄又大,但是他虽然长,但非嫡,相反,他的母亲出身低微,并不受重视,相比之下,还不如年幼的福临和博穆博果尔更引人注目,因为他们俩都有一个厉害角色的母亲,所以单单是从皇太极的子嗣上来考虑,豪格还有待斟酌。另外就只有多尔衮是合适的竞争者了,因为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他年幼时候就受到努尔哈赤的重视,后来跟随皇太极一起行军打仗又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多尔衮曾经在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时,就屡立军功,军营中威信很高,被赐号“墨尔根戴青”,并成为正白旗旗主,统领整个正白旗的人。另外,他找到了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多尔衮从林丹汗残部找到传国玉玺后,将它献给了皇太极,让皇太极龙颜大悦,有了这个东西,就有了正式登基称帝的由头,皇太极也因此接受了大家的拥戴,顺利登上皇位,正式建立大清国。

皇太极即皇帝位后,立马加封他的十四弟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一般来说,封王比较常见,但亲王相对较少,并且,多尔衮是一个骁勇善战的人,在一系列战略性军事行动中的上佳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地位与威望,在军营中威望很高,受到许多人的拥戴,如果称帝,军事上是享有绝对实力的。

到了真正选立皇帝的时候,众人都还是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一旦有所差池,都是整个国家的损失,所以并不敢轻举妄动。而恰在此时,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两位大臣索尼与图赖,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也就是说,如果努尔哈赤的儿子还在,必定要选一个努尔哈赤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当时还剩下多尔衮和长兄代善,代善年纪大了,对这些朝政之事已经没什么野心了,并且,当初代善犯了错事,让努尔哈赤给永远地剥夺了王位继承权,代善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面对豪格的竞争,并不直接按照“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的规则进行,而是与当时的庄妃进行了一个合作,让庄妃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自己作为皇叔,当一个摄政王,因为福临年纪小,需要人辅佐,多尔衮既然拥护福临当皇帝,那多尔衮和福临这边的胜算自然更大,而豪格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必定是要输的。

后来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大清入关,顺治帝也成了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久而久之,随着多尔衮的威望日隆,他的身份也被一再提升,先后受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地位仅在顺治帝之下,另外,在仪仗和规矩上,他也是独一无二的,甚至与皇帝的标准相当。但他的这些行为,正是成为他后来被掘坟的悲剧源头。

顺治帝对多尔衮可能一直都是有不满的,在多尔衮死后,当初受他打压的人纷纷跑出来翻案、控诉,仅仅过了两个月,顺治帝就下令剥夺了多尔衮生前所享有的封号,还掘了他的坟墓,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生前受了什么屈辱都是可以平复的,但是死后所受的屈辱难以平凡,多尔衮辉煌一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下场吧!

多尔衮是个无私的人,满脑子都是大清江山社稷,站在满清的角度,他绝对是大功臣,因为不愿发生内斗,不想丢失刚刚得手的江山,而放弃帝位。
首先呢,多尔衮喜欢孝庄,这个是很重要的,还有就算是多尔衮称帝,也是名不正言不顺,不一定能收服朝臣,还有多尔衮没有儿子。
多尔衮之所以不称帝,一是他没有儿子。二是为了顾全大局,当时清朝内忧外患, 应当一致对外,所以才让顺治称帝。

多尔衮实力强劲,为何甘愿拥立福临继位呢?

原因特别简单,是孝庄说服了他,为了大清政权的稳定,他甘愿委屈自己拥立年幼的福临继位。努尔哈赤竭尽一生建立了后金的政权,皇太极在他父亲的基础上东奔西走,建立了满清政权。这个时候政局不稳定,外有反清复明的势力虎视眈眈,内有大臣各分党派。

在这个时候,如果多尔衮和豪格两个人再一味的争取政权,那么恐怕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毕生的努力将要付之东流。所以,多尔衮在这个时候为了大清的利益牺牲了自己,一手把福临推上了皇位。

其实这并不是多尔衮和豪格两个人的较量,而是两股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博弈。以索尼和鳌拜为首的老臣是支持豪格的,因为他们觉得父亲死了儿子继位才是正理。也有很多人支持多尔衮,觉得多尔衮比豪格有能力,而且在军中势力更大。其实后期豪格因为一些原因已经不得人心,这个时候多尔衮没有了豪格这个强有力的对手,其实皇位是唾手可得的。

但是如果多尔衮继位,那么那些支持豪格的人一定会心有不甘,而且那些人中有很多都是跟着努尔哈赤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在这个局面下,孝庄一个弱女子挺身而出,她极力劝说多尔衮拥立福临继位,这并不是因为她贪恋权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大清考虑。其一那些觉得应该儿子继位的人见到福临继位会闭上嘴;其二支持多尔衮继位的人见到福临是多尔衮拥立的也会支持;这样就可以让满清的政局更加稳定,而且多尔衮还是摄政王,也给足了他权力。

因为多尔衮对福临的母亲有比较特殊的感情,所以他比较甘愿拥立福临登上皇位。
因为福临是正宗的皇子,继位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多尔衮拥立六岁的福临,就是让他做一个傀儡皇帝。
即使说多尔衮的实力很强,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赞同当时清朝皇帝真正的身份的,所以说一旦他有谋反的意愿,定将受到后人的口诛笔伐。
因为当时福临的母亲,大玉儿跟多尔衮有过约定,所以多尔衮不能选择自己做皇上,只能拥立福临!

多尔衮和豪格争位,为啥多尔衮后来成为辅政大臣,豪格去哪了?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的侄子。可是叔侄二人在皇太极突然驾崩后,在皇位争夺上爆发激烈冲突,就此埋下了豪格被害死的伏笔。最终豪格被多尔衮下狱,死在了狱中。就连豪格的福晋,也被多尔衮娶进府中,历来被人诟病。

豪格和郑亲王济尔哈朗

说到豪格,就不得不提舒尔哈朗。舒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幼子,也就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小的时候,被努尔哈赤养在宫中,关系比其他侄子更为亲厚。在皇太极突然驾崩之后,多尔衮的势力最大,为了对抗多尔衮,豪格和济尔哈朗联合。许多大臣曾在济尔哈朗的府第,谋划立豪格为皇帝。后来在各方势力的平衡下,福临被推为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被推为辅政王。而此时的济尔哈朗,就是豪格势力的代言人。

只不过,在进关之后,大权都被多尔衮掌握。原本处于平等地位的辅政王,到后来需要济尔哈朗向多尔衮报告。到了顺治四年,济尔哈朗因为府第逾越,被罢免了辅政王的头衔。顺治五年,多尔衮依旧没有放过济尔哈朗。在整死豪格之后,多尔衮授意其他人参劾济尔哈朗当年谋划立豪格为帝,论罪当死。最终在顺治有意维护下,济尔哈朗被将为郡王。所以,在多尔衮去世后,济尔哈朗才会对多尔衮展开了激烈的报复,剥夺了多尔衮的一切荣誉。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济尔哈朗得以配享太庙。

豪格和多尔衮的恩怨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顺治皇帝的哥哥。当初豪格、济尔哈朗、顺治三方的势力勉强和多尔衮打个平手,所以这几人是抱团取暖的。当初,皇太极手下有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三旗的实力,两黄旗的将士像索尼、鳌拜等人,曾一起发誓,要扶保皇太极的子嗣登上皇位。他们曾经一度弓上弦刀出鞘,局势十分紧张。不过索尼等人强硬的态度,显然也震慑住了多尔衮,使得多尔衮没有武力夺取皇位。

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有意无意地便被推到最前面。加之豪格本人也有染指皇位之意,所以和多尔衮打起了擂台。虽然最终被福临捡了便宜,但豪格和多尔衮的梁子算是结下了。进关以后,济尔哈朗、豪格、索尼、鳌拜等人,都受到了多尔衮残酷的报复。

豪格的最终命运

进关之前,豪格已经凭军功做到了和硕贝勒(相当于亲王)。清军进关之后,豪格被多尔衮派出去追剿农民军。陕西、四川都是在豪格的带领下平定的。在四川,豪格还曾亲自箭射张献忠。顺治五年二月,豪格班师而还,顺治在太和殿赐宴。不过多尔衮却诬陷豪格手下的将领冒功,以及任用了罪人扬善弟吉赛。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二月豪格被下狱,三月就死在狱中。豪格这样的一个武将,身体自然是很棒的。可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便死亡,背后隐隐约约能看到多尔衮的影子。

豪格死去,济尔哈朗也被牵连,豪格集团势力遭到大清洗。就是豪格的福晋,也被多尔衮揽入怀中。豪格的儿子富绶,曾被多尔衮召进府中传授射箭。多尔衮手下大臣,建议多尔衮杀掉豪格的儿子,但多尔衮最终没有听取这个意见,放过了自己的侄孙富绶。

等到顺治八年,顺治亲政后,恢复了豪格和硕肃亲王的封号。顺治十三年,顺治又追谥豪格为和硕武肃亲王。清朝的亲王能封谥号,是从豪格这里开始。乾隆四十三年,豪格和济尔哈朗一起得以配享太庙,以表彰他们当初打天下的功劳。

如果当初没有豪格,那么皇太极其他子嗣更不是多尔衮的对手,济尔哈朗也未必会和多尔衮对立。可以说,豪格替顺治分担了相当多的,来自多尔衮方面的压力。不然,福临也许根本没机会做这个皇帝。所以顺治在大权在握之后,才会对这个哥哥大肆封赏。至于剥夺多尔衮的一切尊号,甚至传言顺治鞭尸多尔衮,多半有替自己这个冤死的哥哥复仇的意味。

因为在当时孝庄成为了皇太后,她的话也是一言九鼎的,她当时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做皇帝,与战功显赫的多尔衮达成协议,如果让她儿子做皇帝,多尔衮可以做摄政王,并且拥有皇帝的权力。豪格因为势单力薄没有取得这次争夺皇位的胜利,在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被害入狱最终死在了狱中。
因为多尔衮和孝庄皇后联手,打败了一同竞争的豪格,孝庄答应让多尔衮作为辅政大臣。豪格在争权失败之后,被多尔衮打入大牢,最后死在了狱中。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作为两大势力集团的继承人,被推出来,但是双方互不相让,最终被顺治继承,而之后多尔衮极力打压豪格,
文章标题: 从后事看,多尔衮明明完胜豪格,为何在争夺帝位中退让,令福临侥幸继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5862.html
文章标签:帝位  继位  退让  后事  侥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