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大学》中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该怎么理解呢

时间: 2021-10-12 16:04: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大学》中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该怎么理解呢

《中庸》里的则不得其正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就不能够端正。
出自《礼记·大学》第八章。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埋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这凡句后来成了成语和名言,用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状态,是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的常用语言。)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修身在于使自己的内心纯正,如果心中有怨恨,有恐惧,喜好玩乐,有忧患,都不能使内心纯正。心中清明,专心致至,不看不听与修身无关的事物,吃东西的时候都不知道食物的味道,这才叫做使自己的内心纯正。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在于使自己的内心纯正,如果心中有怨恨,有恐惧,喜好玩乐,有忧患,都不能使内心纯正。心中清明,专心致至,不看不听与修身无关的事物,吃东西的时候都不知道食物的味道,这才叫做使自己的内心纯正。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传7)
  【注释】
  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l):愤怒。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怎样理解经典《大学》里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怎样理解经典《大学》里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所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是指一个人若想做到心思端正,则必须要先做到使自己拥有诚意。我认为《大学》里的这句经典是值得我们体味与学习的。 《大学》中“正其心”,指的是一个人端正自己的内心,而“端正”一词,可以理解为是自己的心态处于平稳平和的状态,能够做到以中正平和的心态处理自己的情感,不因外物的影响自己产生感情的方式,保持内心的和平与稳定,平稳且公正诚明。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大学》中写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意思是,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是因为一个人情感上有怨恨愤怒,内心就不能得到端正;一个人情绪中带有恐惧,内心就不能得到端正;一个人如果有明显的偏好与喜乐,内心就不能得到端正;一个人总在担心忧虑,内心就不能被端正。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搞做到正心,就必须使自己的情绪与外界脱离,能够让自己具有不受外界影响而变的主观,时时刻刻保持一种有理有据的情感思维方式。 而能使我们做到这种淡定理性处理感情从而做到正心的,是客观理性的面对外物处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一个人的诚意。所谓诚意,是指人认知与事实的统一,在处理事情时,不因自己的主观既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经验而产生脱离客观事实的看法,不因自己盲目的推理和判断作出与外界客观事实有违的决定和理念。《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然作者本意是将自己与其他百姓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但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让一个人的快乐和悲伤与自己的情绪无关,与自己对一个事物的既定看法无关。 但我们也知道,古人认为“心之发用”,是指情绪的产生是因为内心因外界而产生变化。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诚意,则是使这种情绪的产生不因主观看法经验而偏离理性。钱钟书在《论快乐》中写到因为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一样,所以会有完全不同的情绪,这便是因为不同的人将情绪建立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之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比喻在遇到自己认为具有恶臭的事物时在自己还未真正闻到时便掩住口鼻,这便是典型的根据自己主观经验而作出判断的事例。《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告诉我们人讨厌臭的气味时本能的诚意不自欺的体现,但一个人若是在未闻到臭味时便已经产生厌烦的感受,这便绝对不可被称为诚意了,且相反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欺骗,这时你所产生的厌烦之情,便是阻止你端正自己内心的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当一个人路过自己认为可能具有恶臭的事物的时候,应该在没有真的判定确定一定会遇到恶臭时,都不去遮掩口鼻,就算因为不及时遮掩口鼻而闻到了这种气味,也应该客观理性的对待这件事,淡定的去处理这种内心的不舒服,这样才能在这种状态下靠近正心,从而获得修身的基础。 所以,我们如果想做得正心,便必须是自己的情绪产生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客观理性也就是是自己做到诚意。
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 
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的释义?

其意思为: 所谓修养自身在于端正此心,如果心中有怨恨,就不能保持中正。有所恐惧,就不能保持中正;有所偏好,就不能保持中正;有所忧患,就不能保持中正。
文章标题: 《大学》中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该怎么理解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5553.html
文章标签:该怎么  理解  好乐  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