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12 01:02: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繁文缛节”的意思是 指繁琐的、不必要的规定或礼仪
繁文缛节[ fán wén rù jié ]
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例句:
1、私人企业则被官方颁布的繁文缛节扼杀。
2、该国也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这是值得赞叹的。
3、原因在于此过程的繁文缛节扼制了企业的起步。
4、那将可以减少繁文缛节并且削减财政赤字。
5、要办成这件事,繁文缛节,感到乱七八糟,弄得我头晕脑涨。
东晋名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离开了曾经混迹一十三年的官场,归隐于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终老一生。着实是活出了另一番精彩!
因此,陶渊明一直被视为超凡脱俗的代表。而他曾住过的“世外桃源”,也带给后人以无限向往。
殊不知,陶渊明归隐的背后,却藏着一系列不为人知的复杂的“隐情”。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据《晋书·渊明传》记载,他年轻时一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在41岁时挂印去职,开始了隐居生涯。
从以上生平简历来看,陶渊明的人生和仕途似乎都很失败。他少年才学便已名满天下,“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本应有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
他在20岁时就外出求仕,发出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生宏愿。却到了29岁才做上祭酒(一个应付场面无实权的工作),可他没干几天就“不堪官吏职”辞职回家了。此后便一直赋闲在家,喝喝酒,赏赏花,耕耕田,写写诗。
陶渊明诗意图
家里蹲到快四十岁时,陶渊明雄心再起,不信自己在官场“混不吝”,开始在各路军阀的幕府里担任参军。这一晃又是几年,却终究没有一点起色。
在东晋行将就木的时候,陶渊明终于捞到了他一生所做过的最有实权的官职——彭泽县令。这个位置,本来是个继续晋升的极好平台,可陶渊明却没有抓住又愤然离职了。
傅抱石《还庄图》
《晋书》记载,东晋安皇帝的义熙元年,陶渊明受命担任彭泽令。冬天的时候,郡太守派出督察巡视彭泽。督察官员到了彭泽便使人换陶渊明来见。
陶渊明是十分厌烦这种接待工作的,(这和他的性格有着极大关系)不愿面对这些上面派来的公差趾高气昂的样子,可又不能不见,只得勉强准备去了。
这时,身边的干事提醒他道:“老爷您得穿上官服,再打扮一番,恭敬行李拜见。否则会给上面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升官就难咯”。
听了这话后,陶渊明愈加不耐烦了,索性转身回县衙,路上还顺带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硬气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回到县衙后,陶渊明随手取出官印,并附上了封辞职信——《归去来兮辞》,交给干事后甩手就走,头也不回。至此,结束了只干了八十天的县令生涯。
北宋·苏轼行书《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拂袖而去,在后人的眼中留下了潇洒、豁达的背影。可又有几人能看穿,这潇洒转身的背后,其实藏着一颗极其难言又无可奈何的心。
他性格本不适做官
众所周知,陶渊明性格散漫不羁,旷达豪迈。
可要想做一个好官却必须有极强的自律精神,要不苟言笑,要有威严,有气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做官想要长久,还必须懂得和光同尘,必须拍上司马屁。
陶渊明的天性决定了,上述哪一条他都做不到。他的一生追求着自由平等,生活上更是散漫,自在,无拘无束,也实在是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和阿谀奉承。
陶渊明的文友颜延之很了解朋友的这个特性,因此在陶渊明死后,为其撰写的《陶徵士?》中讲:俺这哥们“不护细行”——不注意小节;俺这哥们“道不偶物,弃官从好”——性格不适合官场,不如转而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逍遥自在。
家里条件差,高度缺乏政治背景,升官无望
众所周知,想不想当官是自己的事,但升不升官却是上级的事。陶渊明混迹官场十多年都升不了官,很大的原因是他缺乏政治背景。
有资料显示陶渊明出身官宦,据传为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但就算陶侃兄当年再猛,传到陶渊明这里也是人走茶凉,粪土当年了,跟熟人互相吹吹牛还行。
当年的东晋名臣——陶侃
事实上,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自小家徒四壁,“弱年逢家乏”,穷的就差睡大街了。再加上他性格孤傲,不善积累人脉,四十岁时能干到县太爷已经是尽力了。
虽然陶渊明是有才,但官场上那些都是“实诚人”,你没背景,没靠山,还不会搞关系,谁肯帮你?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陶渊明心里也想明白了,自己升官那就是一梦想,与其勾心斗角,“不如跳舞”——回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也其乐无穷!
明·陆冶《幽居乐事图》
他有基础资本支撑
换句话说就是家有余资,能让他折腾。虽说祖辈上的名已经不好使了,到陶渊明手里更是家道中落,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陶家依然有房有田。
陶渊明敢果断辞职,心里肯定是有底的。他没有了“五斗米”的工资,但也能保证一大家子去隐居能生活得下去。
于是他辞职后,变卖了祖上留下的所有田产,带着一家老小隐居庐山脚下。据传,归隐之初陶渊明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心态十分轻松,在他的诗中也留下了一份欢乐和浪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运气不太好,义熙四年的一场大火,烧掉了陶渊明所有的资产。房子没了,地也没了的一家人只能先寄宿在一条破船上,后又远迁至“南村”,从那时起,他才过上了真正的与世隔绝、活在精神世界的归隐生活。
清·石涛《陶渊明诗意图》
嗜酒如命,官场体制难容他的习性
陶渊明的一生,几乎都是泡在酒缸里生存的!
陶渊明嗜酒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便可说明。据《晋书》记载,陶渊明初任彭泽县令,朝廷为做嘉赏,赐予他三百亩田地。他收到田地后,不假思索便令手下全种可酿酒的高粱。
在老婆一再地恳求下,他才勉强答应让出五十亩给老婆去种粳米,其余二百五十亩还是全种上了高粱,供他酿酒喝。
陶渊明眼中,酒是须臾不离的好东西,有酒便是朋友。要说陶渊明厌恶当官的,也不一定。
当时江州有个刺史叫做王弘,是个贪官,他很想结识陶渊明这种雅士,但陶渊明的却都不正眼看他。可这王弘是个官场老油条,多方打听后,得知陶渊明爱饮酒,便准备从此处下手。
有一天,王弘听说陶渊明要去庐山闲逛,便带着酒具与好酒在去庐山的必经之路上等着邀请陶渊明来喝酒。
陶渊明当时正患脚疾,一瘸一拐的行走很不方便。但当看到远处有人提着美酒向自己招呼时,陶渊明仿佛开挂了一样,一溜烟便跑到了近前。“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也顾不上讨厌王弘了。
陶渊明饮酒图
陶渊明的心中,饮酒大于一切。他那个哥们颜延之,公差路过浔阳,造访老友陶渊明,两人便是天天都喝,每喝,“必酣饮致醉”,不喝醉不罢休。
还有更令人叫绝的,颜延之临别的时候,给陶渊明送了二万钱,陶渊明这边刚与好友挥手告别,后转身就去了酒家,把二万钱全放在了卖酒的那儿。酒家正诧异,只听陶说:“稍就取酒”,这样我到你这儿就能即时喝上酒——点钱数钱耽误工夫。
与陶渊明相识不相识,有酒便可成其座上宾。所谓“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周围乡亲邻里,只要你请我喝,“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返。”谁叫都到,随叫随到,喝倒为止。
陶渊明与家人共饮菊花酒
陶渊明到死都始终牵挂,也是酒。临终前,他为自己写的挽歌中曾明言:“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据统计,陶渊明的所有作品中,几乎篇篇都有酒!
试问,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哪个朝廷的体制可以容得下他呢?所以他毅然丢弃了官印,归隐于田园,整日与酒相伴,那才是他人生最大的乐趣。
元·钱选《陶公扶醉图》
陶渊明的处事风格与饮酒赋诗的爱好,很像当年的“竹林七贤”,但他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将七贤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若酒后无诗,陶渊明全然就是一个醉鬼,但他却首创了田园诗派,也更为他的归隐添加了一束闪耀的光辉。
清·王?《桃花渔艇》
综合来看,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大环境下的无奈,小环境下的自由之举。在他拒绝"为五斗米折腰"时,便注定他的仕途从此再无出路。
可他的归隐却又不得不说是一种明智之举,他的归隐,让他做了他自己最喜欢的事,成为了他喜欢的自己。也正因此,他才有机会将田园诗发扬到极致,才让后世读到了如此美丽的诗。
滚滚红尘多歧路,做好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东篱赏菊图》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