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和东条英机谁能力强
安倍晋三和东条英机谁能力强我是说二人个人能力安倍晋三。现任日本首相 。祖父安倍宽。外祖父岸信介。安倍家族骨子里就是想振兴小日本。可是日本在美国的强力管辖下。根本无法扩张 。日本的野心就是想成为亚洲的强国。现在已经是经济强国。还妄想再次成为军事强国。进而不遗余力地修改日本宪法。日本的东条英机是战争狂人。他带个整个亚洲的是沉痛的灾难。与希特勒有一拼。不能说谁的能力强。只是说明谁的影响大。应该是东条英机 。不管如何狂热如何不可一世。最后都是被和平正义打败。
都不是一般人,都干了史书会记载的事。
东条英机就是一名武夫,二安倍晋三是著名的政治家,当然还是安倍晋三能力强
东条英机能力强。
安倍晋三,也很厉害,他当选为日本第90任,96任,97任首相,执政到现在,下任还要竞选,还要安倍晋四,太没数了!
安倍晋三的能力强,做过好几任首相。而且爷爷安倍宽是众议员,老爷岸信介当过首相,岸信介的亲弟弟佐藤荣作也是首相。和另一个首相吉田茂(外孙是前几年的首相麻生太郎)也有远房亲戚关系,父亲安倍晋太郎做过外务大臣。
怎样从文化角度看待日本的民族性
日本人的性格呈复杂的两极化特征,一方面极端的自尊排外,另一方面又特别崇拜强者.西方有学者给日本人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称其为“作坊里的民族”.一方面肯定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一面,一方面也说明了日本是一个心胸狭隘的民族。
1、这和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作为岛国,日本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在与自然界长期的斗争中,日本人民形成了勤劳坚忍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富有侵略性.从历史社会角度看,日本这个民族从根上说,就是中华民族的衍生品,他们从根本上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没有自己的归属感,所以常常自欺欺人的称自己为大日本帝国,这种大日本帝国的叫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从文化根层的自卑.近代日本从明治维新后超过了亚洲其他国家,所以在日本人心中,中华文化就成了落后的象征,为了表明自己的先进,就急着同其他国家划清界限,由于与中国的渊源最深,中国也就成了日本近代极力排斥和丑化的对象,所以狗日的称我们中国人为"支那人",意思只有日本才配的上称为亚洲文明的中心.
2、日本人的这种心里特征决定了只服从强者,尊重强者,而往往又自尊过度的认为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3、还有就是日本对待侵略史的态度一直以来都非常暧昧和委琐,和德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是由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扎根在日本人心底羞耻感大于犯罪感的观念决定的,在日本人看来战败的羞耻感远远大于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会大肆纪念当年在东京轰炸,原子弹爆炸中的死难者,却从没有向它曾加害过的亚洲人民彻底道歉.甚至于许多日本年轻人认为日本是二战受害者.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由于历史风土、社会条件和文化宗教的不同,使得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文明形态。就日本民族而言,其性格、精神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其特有的历史风土等诸多因素。如果我们沿着历史和现实的民族性运行轨迹溯源追寻,就会发现日本这一民族的凝聚力建成的使然。
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必然存有一种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渊源。不言而喻,日本的崛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其背后无疑存有这种精神力量。
危机意识与进取
长期以来,一种生存危机和前途渺茫的不安感时常困扰日本人的心灵,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瘠匮乏,自然灾害频发,主观上是由于日本一直处于中、印、俄三大文明古国边缘,以自身古代文明与三大文明古国比试,造成日本国民心理紧张,时常伴随一种危机意识。①早在日本文化形成期,在与发达文明交往过程中,日本人多因这种不安而产生自卑心理。
日本进步史学家井上清就此指出:“从《海国兵谈》②起,已经萌生了所有的日本人,无论贵贱上下都应当防卫日本的思想。这种全民族‘防卫日本的思想’和至日本明治维新前一切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思想,以及以这种思想为出发点的排外、攘夷行动③,其所表现的民族意识都是前近代民族意识,是一种自然属性居多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的重要性是保持原来的自我,维持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日本民族拥有止于至善的特有精神和善于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内质心理,这促使他们不断积极进取,积极学习外部先进文化。在日本民族文化发展中,他们不忌讳承认自己的文化曾经落后,更不嫌弃自己的历史贫乏,先拜中国为师,后结欧美为友,主动走出去,虚心请回来,如饥似渴地汲取异国疆域的优秀文化,修补自身文明的鄙陋。岩仓使节团④“任务书”这样写道:“东洋各国现行之政治风俗不足以使我国尽善尽美;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无不超绝东洋,将此开明之风俗移往我国,以使我国迅速进步至同等化域。”木户孝允⑤通过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得到的结论是:日本人“与今日美欧诸州之人决无不同,只在于学与不学而已”,因此提出抓民智,“其为急务者,莫先于学校。”田中角荣《日本列岛改造论》更为论言:“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主要是看其国民性的活动半径,日本要按做‘世界公民’的要求来培养国民,教育后代。”日本引进先进文化,常常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精益求精以求超越,这种精神是促使日本成功的力量源泉。
危机意识对于一个民族既是一种生命力,又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于战后日本的崛起,日本作家户川猪佐武认为:“美国所带来的所有物质文明,都使他们(日本人)一味惊异,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痛感大大落后了的日本与相当先进的美国文明之间的差距,不能不激起一种要超赶美国的热情和使命感。”日本在有强大压力的情由下,常把压力变成为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积极进取并超越危机,他们敢于同舟共济,身居列岛而放眼世界,哪里有他们的利益,哪里也就变成了他们的“国土”。
日本对外咄咄逼人,以其进攻获取安全。但一旦越“界”,日本独特的危机意识便使得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就会走向其相反的路途。以邻为壑,这样的危机意识至今仍在促使日本对邻国的快速发展而忧心忡忡。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日本不断渲染“中国威胁”、构筑“对华包围圈”,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集团意识与和谐
日本人对群体、对集团具有一种强烈的的归属感,他们都有自己的“集团”。只有置身于这样一个集团或潮流中,将自己全部融入到集团里,日本人才会觉得找到了自我位置与价值,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日本集团意识的形成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生活条件恶劣、可耕面积稀少,地震灾害频发,日本人不得不依靠团队的力量来对抗恶劣的环境;而以种水稻为主的稻作文化圈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日本以家庭为单位横向结合的村落共同生活,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观念。
日本著名学者森岛通夫指出:日本所处的社会观点认为,社会并非个人竞争的场所,而是一个队与另一个队竞争的集体竞争的地方。公司雇员之间的和谐,以及他们对公司的献身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而员工之间的竞争则不被看重。这些组成了日本工业的“国家队”的公司雇员们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团结的整体去与他们的外国同行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但它并不产生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要在集团竞争的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工作。日本人对集团的献身精神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工作热情高涨乃至达到狂热的程度,是当代集团意识最明显的表现。
日本也崇尚极强的个性,信守“个人发达”,但这种个性往往需要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建立在集体观念之上。美国著名日本问题研究专家赖肖尔曾指出:“日本人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最大差别莫过于日本人那种以牺牲个人为代价强调集体的倾向。”在日本,为了进一步强化集体意识、团队精神,日本企业内部强调“和亲一致、以和为贵、让而不争”的和谐理念,提倡奋斗,把集体作为自己的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尽量融合感情,减少摩擦,避免内耗,协作共奋,做到“使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之和”。日本企业提倡在内部“让而不争”是为了形成一个战斗集体,但在外边则是“争而不让,争而必胜”。中根千枝认为:日本之所以在近代工业革命和军事革命中后来居上,其内在原因在于国民的服从性极强,这种意识的根源就是来自集体主义。
集团主义是日本民族牢不可破的文化心理模式,是日本民族的精神财富,其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赢得日本崛起。但日本集团主义的群体文化的负面影响也加剧了岛国日本的封闭性与排外性,导致了日本国家主义走向极端化,对于日本与国际间的正常友好交往十分不利。
等级文化与忠诚
日本社会为纵向社会结构,等级制度相当严密。由于等级文化对权威和秩序的尊重,造成等级制度下日本国民基本安分守己。在日本的家庭及人际关系中,年龄、辈分、性别、阶级决定着适当的行为。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领域,也都有十分严格的等级划分。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一旦逾越其特权范围,必将受惩罚。中根千枝强调日本等级文化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纵式结构”,人们在集团中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出序列;二是在这种制度下对权威的服从。
只有严格遵守和维护等级制度,日本人才会感到安全,有了这种安全感日本人就会埋头于工作事业。前日本首相池田勇人认为:“日本人在生活中的一个传统是寻求某个富有而有影响的庇护者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日本人渴望某个强大国家的有意义的保证,正如人们渴望雇主、政治上的良师或富有的朋友的支持一样。”从中不难看出日本一直在寻求与美国这样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盟的这一等级文化思想。正如同吉田茂所说:“日本从明治维新到大正年间国运隆盛,主要采取了日英同盟和对美合作的外交政策,日本外交的根本方针必须放在对美亲善这个大原则上,今后也不会改变,而且也不应改变。因为这不单是战争结束后的暂时的惰性,也是遵循明治以来的日本外交的正确路线。”
在日本的社会组织中,日本民族国家观念极强,人际关系强调“和谐”。近代以来,日本形成了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稳定的等级体系,并将它演绎成为一种对忠诚的信仰。日本人会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等级,同时按照等级来区别对待事物与他人。
战后,尽管日本人的权威意识与等级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天皇也只是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但传统的等级文化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在日本人看来,等级文化得惠于恩情伦理观念维持,一旦受恩于人就应对其人负有“债务”,而且必须偿还。日本人报答天皇之恩称为“忠”,报答父母之恩称为“孝”,当“忠孝”不能两全之时,以往的日本人会先对天皇尽忠,而后杀身尽孝,在他们看来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在日本,“恩”与“忠”紧密相连,日本人将忠诚、孝顺和对长者的义务相结合,塑造了日本人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并以此来调节权威、血缘纽带和各年龄为基础的等级关系。日本人认为,沟通好感情,协调好人脉,也就弥合了社会之间的空隙,便可激发人们献身集体,报效国家的感情。
忠于公司、献身事业、与自己所在的集体共患难、忠诚报国,这已成为日本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这种力量引导日本重建家园,振兴经济,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使日本在短期内创造了经济奇迹。然而,由于等级文化的影响,也使日本养成了常以国家位置和等级的眼光处理国际关系,常常助长国际秩序的不公正与不公平,进一步导致了国际秩序的不稳定。
大国思想与奋起
日本国际政治学泰斗高坂正尧在其《吉田茂》一书中有论:战后造就日本经济崛起的吉田茂路线只是日本实现“强国目标”的一个手段,不是不要军事,而是在特殊状况下的“韩信胯下之辱”,二战后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唯一目标,就是让日本重新成为世界的“一等国家”。
日本在各方面对其大国地位积极主动的追求是与其大国思想的战略密不可分的。例如日本曾在美国黑船胁迫下签订不平等条约,不得不开放门户,后到打赢日俄战争实现崛起,提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先后侵入朝鲜和中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战火。又如日本从二战落败后被美军占领,后又到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
对于日本的两度失败而又两度崛起,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日本问题专家肯尼思·派尔认为:除了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的日本民族的勤奋刻苦和善于模仿等因素外,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具有一种强烈的大国思想,为实现该目的而在不断调整和变革自己,以求能达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当时的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的文化。福泽谕吉在其名著《文明论概略》⑥中对此亦有所描述:“我国人民骤然接触到这种迥然不同(西方)的新鲜事物,这好比烈火突然接触到冷水一般,不仅在人们的精神上掀起波澜,而且还必须要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骚乱,这种骚乱是全国人民进军的奋发精神,是人民不满足于我国固有的文明而要求吸取西洋文明的热情。因此,人民的理想是要使我国的文明赶上或超越西洋文明的水平,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日本的大国思想与日本传统的神道文化密切相连。撰写于14世纪的《神皇正统记》最早汇总了流传已久的“神国”思想。据戴季陶《日本论》所写:“日本人迷信他们的国家,是世界无比的国家,他们的皇室,是世界无比的统治者,他们的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神选民族’。”日本这种国体论又通过神化“万世一系”http://www.zhao-kao.com/zk的天皇来达到表述至上的观念,使“日本人将对于种族、文化、国家的感情融为一体,对于本国及其传统文化怀有强烈的优越意识”。日本的神国思想为日本近代的崛起史提供了独特的巨大的精神储备。
近代,日本大国思想越发强烈,极力宣传扩张有理,他们宣称“皇大御国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各国之根本”⑦、“并八纮为一宇”⑧、“世上无人类,唯有国民”,认为日本国民作为扩张之国民,最具有恰当之资格,从而畸变为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日本的这种民族主义常与一些邪恶信念紧密结合,一旦产生盲动,就会鬼使神差地爆发出可怕的野蛮行为,这种力量足以把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推向灭顶深渊。战后,日本为满足大国的面子,一再固守其耻感文化,回避正视二战中的历史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日本在世界上的形象,而且还影响到日本的对外关系以及其战后转型。
日本经济是怎么崛起的?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评论日本的崛起
看了《大国崛起》系列片之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论文rn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国家联系中国应该怎样崛起rn我打算写日本rn但是以前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应该是怎样的格式?rn应该从哪些发面来写呢? rn还有怎样进行分析?rn有没有相关内容的网站?品质改善:日本迅速崛起之所在http://tech.163.com 2006-03-31 10:02:13 来源: 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友评论1 条 论坛
日本的品质改善及其基本特征:概述
日本在战后废墟上迅速崛起的历史伴随着其品质改善的历史。日本的品质改善为其创造了战后无与伦比的经济繁荣,并成为日本品牌得以立足全球的根本依据。日本在高品质追求方面功力深厚,并为世界品质管理的革新做出了卓越贡献。1951年日本设置“戴明奖”(The Deming Prize),由日本科技联盟(JUSE:Union of Japanes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主办;1960年开始举办“品质月”活动,推进“全面品质管理”和“消费者品质管理”活动;1969年日本在东京召开第一届品质管理国际大会,其后设置“日本品质管理奖”(请参考附录A:日本经营品质奖);1971年日本成立品质管理协会。适时生产(JIT:just in time)、看板管理(kanban)、改善(kaizen)、品质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velopment)、企业范围品质保证(CWQA:company wide quality assurance)、田口方法(Taguchi Method)等富有日本特色的品质管理理论和方法饮誉世界,石川馨、田口玄一、狩野纪昭、大前研一等世界著名品质管理专家名噪一时(请参考附录B:日本品质专家的品质理念),由日本品质专家开发总结的新旧七大工具也成为全球品质管理的通用方法(请参考附录C:新旧七大工具)。日本产品也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日本货畅销全球,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日本产品几乎是优良品质的代名词。
日本著名品质管理专家石川馨曾指出,日本的品质管理活动有6个特征:(1)企业所有部门和全体成员参与QC活动;(2)几乎全体工作人员都受过QC教育和培训;(3)有不断运转的QC审核体制;(4)普及QC小组活动;(5)基本统计方法和先进方法的使用;(6)民间广泛的宣传及活动。
木暮正夫在其《日本的全面品质经营》中认为,全面品质成功的四大要素为:(1)经营者的领导。企业的最高层领导需要率先垂范,以使管理干部有一致的共识和行动。(2)基于事实的管理。品质管理的贯彻实施需要依据反映事实的数据,需要透过全面品质管理的教育获取正确的理念和方法。(3)系统架构的设定。为了有效而持续地推进基于事实的管理,需要设定各种必要的系统架构并切实贯彻之。(4)人性尊严的重视。为了确立尊重人性的风气及其具体实现,应展开实施方案,以激励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等所有员工,使之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工作的乐趣。
日本企业品质管理的家传绝技:改善
日本品质管理的关键词或者说特质,亦或其精华在于改善(Kaizen),英文为continuous improvement、ongoing improvement、ceaseless improvement,或never-ending improvement。与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社是一样,改善是日本特有的词汇。“改”就是change,“善”就是for the better,“改善”就是change for the better、always a better way、continuous improvement,意指持续不断地改进,即随着时间推移阶梯式改进,确保阶梯式的持续进步。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改善起因于“差异和缺陷”,比如: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差异;预计规模与实际规模的差异;项目组成员作业品质的差异;软件达成性能的缺陷;等等。被喻为日本企业“家传绝技”的改善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品质改进方式,是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也是日本式管理的基础,是日本式管理和西方式管理的内核差异,也是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改善”的主要手段包括:全面品质管理、全员生产保全、适时生产方式、品质圈和提案建议制度。
品质改善之“连锁与循环”链:PDCA
“管理者的成功源于将寻常的事情做得不寻常地好”,这就是改善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文化基因在于“连锁与循环”,这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质,甚至日本整体社会都在追求循环型社会的创造。其表征就是PDCA循环,也叫作戴明循环(Deming cycle)。不管是TQM主干系统的理念,还是项目管理主流知识体系PMBOK,不管是六西格玛的DMAIC方法(define → measure → analyze → improve → control),还是CMM®的IDEAL模型(initiating → diagnosing → establishing → acting → learning)都体现了“连锁与循环”这一思想,参见图3-1。
图3-1 PDCA连锁与循环
“品质无须惊人之举,但品质是企业生命之源。”戴明的品质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PDCA循环上,把产品和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止的、不断获得小进步的过程。“PDCA是管理的核心,即确保今日的工作并开发明日更好的工作方法。”戴明循环的四大步骤包括:1. 计划短期目标;2. 执行计划;3. 检查计划是否执行;4. 采取处理措施。
PDCA循环的四大特点是:(1)大环套小环,企业本部、部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实施PDCA循环,发现问题并加以改善;(2)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并非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一个水平上循环结束后又进入下一个更高水平循环,水平逐步上升;(3)循环往复,PDCA循环的4个过程并非运行一次就宣告终结,而是周而复始地推进。一个循环结束仅仅表明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存在其他问题,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所以再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4)PDCA循环使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其典型模式被称为“四个阶段”、“八大步骤”以及新旧七种工具参见表3-1。
表3-1 PDCA循环的典型模式
四 阶 段
阶 段 概 括
八步骤活动内容
工 具 方 法
Plan
计划
按用户需求和市场情报制订出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品质计划,并根据生产需要制订操作标准作业指导书等
1. 分析现状,发现品质问题
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亲和图、矩阵图
2. 分析产生品质问题的各种因素
因果图、关联图、矩阵数据解析法、散布图
3. 分析影响品质问题的主要原因
排列图、散布图、关联图、树状图、矩阵图、亲和图
4. 针对主要原因,制定问题解决方案
关联图、树状图、箭形图、PDPC法
Do
实施
按上述计划认真贯彻执行
5. 执行,按照措施计划实施
树状图、箭形图、矩阵图、PDPC图
Check
检查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6. 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
排列图、控制图、树状图、PDPC法、检查表
Action
处理
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标准化,指导下一循环的品质管理
7. 标准化,把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加以标准化
亲和图
8. 把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PDCA循环中
石川馨认为戴明循环的四大步骤尚不够充分,因为从消费者、企业内外甚至国内外得到的各种信息都应该反映到目标修正上,而且所有行动方法都必须从教育训练着手才容易施行。所以石川馨将戴明循环拓展为六大步骤,如图3-2所示。
图3-2 石川馨的六步骤PDCA循环
富有日本特色的品质改善活动:详解
适时生产
适时生产又称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缘于丰田生产系统(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还可以叫作“无库存生产方式(stockless production)”、“零库存(zero Inventories)”、或者“一个流(one-piece flow)”。“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在适当时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零部件;“益”即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均要有效益,具有经济性。适时生产方式能够急速地大幅度降低成本,缩短交货周期,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JIT生产方式的体系包括:追求无缺陷的品质;持续地降低在制品库存;实行生产同步化;推行标准化作业;提高生产系统柔性;推行“以人为中心”的自主管理。
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消除各种没有附加价值的动作和程序,“彻底消除浪费”,即“零浪费”,杜绝浪费任何一点材料、人力、时间、空间、能量和运输等资源。其所指浪费即“不能产生附加价值的各种现象和结果”。“零浪费”作为JIT生产方式的终极目标具体表现在7个方面,目标细述为:(1)“零”转产工时浪费:关注产品,强调多品种混流生产。将加工工序的品种切换与装配线的转产时间浪费降为零或接近为零。(2)“零”库存:关注库存,强调消减库存。将加工与装配相连接流水化,消除中间库存,变市场预估生产为接单同步生产,将产品库存降为零。(3)“零”浪费:关注成本,强调全面成本控制。消除多余制造、搬运、等待的浪费,实现零浪费。(4)“零”不良:关注品质,强调高品质。不良并非依赖于检查发现,而是在产生的源头加以消除,实现零不良。(5)“零”故障:关注维护,强调提高运转率。消除机械设备的故障停机,实现零故障。(6)“零”停滞:关注交期,强调快速反应、短交期。最大限度地压缩前置时间,消除中间停滞,实现“零”停滞。(7)“零”灾害:关注安全,强调安全第一。人员、工厂、产品全面实施安全预防检查,采用SF巡查制度。
精益生产可以总结为五大原则:(1)确定价值;(2)掌握价值流;(3)致力于实现流水线生产方式;(4)建立拉动式管理;(5)追求尽善尽美。
看板管理
看板(kanban)是日语特有的管理名词,其英文可以是“signboard”或者“visible record”。通常,看板是一张标签或卡片,放在透明颜料袋装内,或贴在零件上,或贴在盛装制品的容器上,还可以是流水线上各种颜色的小球或信号灯、电视图象等。在卡片上标有零部件的名称、号码、生产数量、生产时间、运送计划、运送地点、放置场所等项目。看板是揭示牌,看板是实现JIT生产的重要沟通工具,看板也可以说是JIT生产方式最显著的特点。“看板方式”就是利用“看板”在各工序、各车间、各工厂及总厂与协作厂之间来往传送作业命令,使各工序都按照看板所标明的要求去做。其独特之处在于从最后一道工序入手,依次向前一道工序领货和订货,从而使各工序能在必要的时间得到必要数量的必要零部件,以实现各工序间准确而及时的配合,最终排除无效劳动,杜绝浪费,做到均衡而稳定的生产。看板主要有两种:取料看板和生产看板。取料看板标明了后退工序应领取的物料的数量等信息,生产看板则显示着前道工序应生产的物品的数量等信息。
看板管理,简而言之,是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生产活动进行控制的信息系统。适时生产方式以逆向“拉动(pull)”方式控制着整个生产过程,即从生产终点的总装配线开始,依次由后道工序从前道工序“在必要的时刻领取必要数量的必要零部件”,而前道工序则“在必要的时刻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零部件”,以补充后道工序领取走的零部件。看板在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之间周转,将与取料和生产的时间、数量、品种等有关的信息从生产过程的下游传递到了上游,并将相对独立的工序个体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有效地利用看板,可以将之作为生产以及运送的工作指令,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可以将之作为“目视管理”的工具,提高管理的绩效;可以将之作为改善的工具,不断提高品质的水平。
企业范围品质保证
企业范围品质保证(CWQA:company wide quality assurance)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品质保证体系(源流管理、后道工序就是顾客);(2)品质成本体系(包括预防成本、评价成本、失败成本);(3)过程品质控制体系(过程解析);(4)原材料管理体系(采购管理、委外管理);(5)新产品开发体系(体系建立);(6)标准化体系(技术的储蓄和积累);(7)日常要项管理体系(组织明确、权责清晰);(8)方针管理体系(方针、目标、对策的管理);(9)机能类别管理(横向管理);(10)CWQC组织经营(按照部门类别管理、按照机能类别管理);(11)教育训练体系(品质文化同一,以及人才培育)。与美国式TQM相比,其侧重点如表3-2所示。
表3-2 TQM与CWQC之比较
美国式TQM
日本式CWQC
(1)产品导向
—— 制造及出厂检验及问题解决
(2)过程导向
—— 统计过程控制,防止失误
(3)系统导向
—— 组织中所有部门的品质保证
(4)人性导向
—— 教育培训、员工品质思想改变
(5)社会导向
—— 产品成本与制造过程稳定之最佳功能设计
(6)成本导向
—— 品质损失函数
(7)消费者导向
—— 品质功能展开
全员生产保全
与企业范围品质管理、适时生产一道,全员生产保全(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富有日本特色的三大策略活动之一,主要侧重于对机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和改良。机器设备的精度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机器设备故障多,就会影响产出、交期、成本等。全员生产保全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机器设备的综合效率,追求零故障、零不良和零灾害。全员生产保全的主要活动包括:(1)自主保全;(2)计划保全;(3)个别改善;(4)初期管理;(5)易制设计;(6)教育培训。
品质机能展开
品质机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可以说是“一种有系统的技术方法,从掌握顾客需求,转换成代用特性,来制定产品设计的标准,然后再将设计品质有系统地展开到各个机能零件的品质,以及制造工程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上,使产品在生产前就完成品质保证,符合顾客需求。”QFD是把顾客或市场的要求转化为设计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产品开发惟一依据的指导思想。在稳健设计的方法体系中,品质机能展开技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稳健设计的先导步骤,可以确定产品研制的关键环节、关键部件和关键工艺,从而为稳定性优化设计的具体实施指出方向和对象。
5S管理
5S活动是在日本广受推崇的现场管理方法。5S代表5个日文词汇,其罗马拼音以“S”为开头,分别为:(1)整理(seiri)[sort]:将现场里需要与不需要的东西区别出来,并把场地中不必要的物品移走,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错误和损失,提高效率。(2)整顿(seiton)[straighten]:将整理后需要的物品分门别类加以存放,将工具和器材的位置确定下来,标记明确,以便在需要用时能够尽快找到,以营造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3)清扫(seiso)[shine]:员工须履行个人及群体清洁任务,保持机器及工作环境的干净,以降低厂房设施发生故障的机会。(4)清洁(seikesu)[standardize]:更彻底地延伸干净的概念,持续执行上述3个步骤,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贯彻执行及维持提升。(5)教养(Shitsuke)[Sustain]:各级员工必须自觉推行以上4点,经常检查自己的各项职责或工具,以建立自律以及养成从事5S的习惯。5S是厂房现场维持的构成要项。厂房良好环境的维持,表示员工士气高昂及纪律严谨。然而要长久维护下去,就颇有挑战性。
许多日本及世界先进的企业,已经超越5S的范畴而发展到6S,包括安全 (safety);以及7S,包括节约(save);摩托罗拉甚至提出10S:即:(1)分类(sort);(2)整顿(set);(3)清扫(shine);(4)标准化(standards);(5)纪律(strict);(6)安全(safety);(7)周到(security);(8)体能强化(stout);(9)技能多样化(skills);(10)作业流水线精简化(streamline)。
5Gen主义
5Gen主义是指三现二原主义,是日文现场(Genba)、现物(Genbutsu)、现实(Genjitsu)以及原理(Genri)和原则(Gensoku)的略称,是追查品质问题的原因并彻底解决的五大原则,其各自的涵义为:“现场(site)”是指亲临问题发生的场所;“现物(evidence)”是指察看实际出现问题的事物;“现实(reality)”是指把握到底发生了什么;“原理(axioms)”是指追根溯源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原则(principle)”是指根据基本原则通过日新月异的科技来解决处理问题。5Gen主义倡导基于事实作出分析和判断,并从根源上按照原则解决问题。5Gen主义来源于日本生产制造业实践,是立基于现场、事实、原则的改善理念,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不管对于企业高层领导者还是企业普通员工都有重要的警示、启发和指导意义。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日本是个值得让人思考的民族...
首先,你应该谈一谈日本的历史(最好能从古至今的谈);
其次,再联系中国,比较两个国家的发展,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维新变法联系一下,然后再联系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的关系,从里面你需要说一下日本的军国主义,当然,还要说一下,日本在两次大战后,在自己的废墟上重建家园的那份毅力,我觉得日本人的那种民族凝聚力是我们中国人最应该学习的.
最后,就是谈谈启示之类的,比如你可以说,从中国当年被日本欺凌的历史看,我们应该明白,弱国无外交,我们要怎样怎样的提高综合国力之类的话.
希望这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二战后,日本是如何从一个“被占领国”向一个“独立国家”转换?
1950年,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需一个强有力的日本来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同盟和后盾。为此,在排除其他国家的情况下,美国与日本单独媾和签订了《日美安保条约》,日美同盟关系正式确立,《日美安保条约》的主要内容规定,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驻扎陆、海、空军。这使得日本在形式上从一个被占领国开始向一个独立的国家转换。
一、日本很适合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工业生产基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国本土和亚洲隔着太平洋,美国和亚洲的距离太远,如果因为战争的需要美国要把所有的武器从本土运过来成本太大也太不现实,为此,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美国需要在亚洲有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来维持他的战略需要。
日本作为一个二战战败国,被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并改造,并被剥夺了作为一个正常国家所应有的战争权,国家的防卫几乎全依附于美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很适合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强有力的军事工业生产基地。
为此日本在美国的指示下建立了警察预备队,强化海上保安厅,并重启有防卫生产能力的企业。战败后全部被解体但仍然存在潜在的生产能力的日本旧军事工业以此为契机,公然开始复活。
二、大量资金注入,使原本气息奄奄的日本经济开始复活
1950年-1955年,超过5700亿日元的特需资金注入,使原本气息奄奄的日本经济开始复活。超过1000亿日元的滞货被一扫而空,产业界也因为特需和输出的增加而改变了一直以来的不景气状况。
因为和平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原本形式上的国家的独立走向了实质上的国家再建和国家自立的第一步。军需材料的大量订单国内生产开始扩大,随着输出的急増,机械、金属、化学、木材加工等各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化学工业部门,达到了战后生产的最高产量。重大企业的效益在“神武景气”当中得到了猛烈的增长,创造了战后利润的新纪录。
然而这种特需经济是被美国的战争政策和军事预算所左右的,不管投入了多少的资金,在适应这种订单生产的体制下,这只是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偶然外部因素,而且这种的发展模式极度不稳定。在内容上来看,特需经济上直接兵器的生产方面90%以上是炮弹生产,对于经济的发展形势也是不全面的。这和日本本身的防卫计划没有直接的关系。
三、吉田茂——引领日本走向先经济后军备的发展道路
日本战后以来形成的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国家防卫战略思想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吉田茂。吉田茂,1946年-1954年担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对战后日本初期的政治经济及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他引领着日本走向先经济后军备的发展道路,奠定了日本独特的“寓军于民”军工体系的基础。
二战后初期的日本军备思想是在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吉田茂国防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吉田茂的主张是既不同意非武装中立,也不赞成立即大规模重整军备。吉田茂的国家安全战略是在依靠日美同盟关系来保障安全的主张及独立于美国的主张之间,在重视国民福利政策保障经济发展与要求发展军备之间,寻求折中的一种产物。
四、日本独特的“寓军于民”军工体系
概括起来,吉田茂的战略思想包括三个方面:1,主张建立自卫武装;2,主张先经济后军备;3,主张集体防卫。
在武装还是非武装上,吉田茂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坚决反对非武装中立主义,支持自卫武装理论。但是在武装力量的规模和速度上,是反对大规模重建军队的理论的。
在他看来,在经济和军事的关系上,经济是第一位的,军事是第二位的,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安定是建设军事力量的先决条件,军事为量的发展要适应国家经济力量的发展,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战后初期,日本的国力经过二战消耗殆尽,国内百废待兴,如果此时再加强军备的话会把这个国家拖跨。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上不能自立,依赖别人,那么它的独立和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应该循序渐进地随着国力的发展逐步增强国家的国防力量。
同时,集体防卫是吉田茂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当今世上任何国家都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卫自己,共同防卫是世界上的共同观念。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日本既不能大规模扩充军备,也不能搞武装中立,因而与美国建立共同的防卫体制,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保障国家的安全,是日本唯一的选择。
五、崭新的日本军工业,改头换面后以新的面孔出现
1951年,日美签订《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从此刻开始正式建立。根据条约的规定,日本应该“逐渐承担起本国的防卫责任”,换句话说,美国允许日本充实军力来减轻美国的防卫负担。
1954年,日美签订《共同相互防卫援助协定》(MSA),然而这种同盟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日本在接受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的同时,美国要求日本要扩大其防卫力量,以减轻美国的防卫压力。
为承担相应的防卫力量,1954年7月,日本更新了自卫队的航空部队设备,二战时期只有海军和陆军的部队在战后首次拥有了空军,为此海、陆、空三军军种的日本自卫队正式成立,自卫队的成立给了日本以增添武器装备、增强军事工业能力的契机。于是在1957年,日本指定第一次防卫计划期间,每年的国防预算为国民收入所得的20%以下。但这次仍然未摆脱美国的援助,大部分的装备依然依存于美国的援助,作为防卫力量自主基础的防卫产业自主发展还未完全形成。军工生产的各企业已经开始由免费渐渐向付费转变了。
1958年,经团连防卫生产委员会、日本兵器工业会、日本航空工业会、GM协议会四团体共同组成防卫产业研究会,开始了技术的开发和产量化研究。
1954年到1959年防卫厅签订订单的前十位企业名单中,新三菱重工、川崎航空、三菱造船、富士重工、三菱日本重工、三井造船、川崎重工、日本石油、标准石油、石川岛播磨重工等崭新的日本军工业从战前重化学工业企业中抽离,改头换面后以新的面孔出现。
日本在政策上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他开始整治当地坏俗
1.国日美同盟关系正式确立《日美安保条约》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工业生产基地。2.大量资金注入,使原本气息奄奄的日本经济开始复活。3.吉田茂——引领日本走向先经济后军备的发展道路。4.日本独特的“寓军于民”军工体系。
他通过发展自己的工业军事力量等,让自己的经济有了更好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大。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全国上下同心,忍辱负重,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工作,为国家创造财富。同时依靠和美国的关系,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后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吉田茂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