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如何

时间: 2021-10-08 20:07: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如何

袁崇焕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袁崇焕是个文官,却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连崇祯也不得不说:“守辽非蛮子不可”。可见,袁崇焕在当时的国防地位是如何重要的。但是袁崇焕不会当官,他不奉承魏忠贤,不迎合崇祯,以致于朝中不少奸臣弹劾他,说他的坏话。崇祯对他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怕。爱,是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可以拒清的大将,恨,是他不懂得体谅自己,经常向自己追债(索军饷)。怕,是他的本领太大了,说不定有一天会篡位夺权。
面对着朝野内外的各种猜忌,袁崇焕是无奈的,他的心在滴血,他的忠心没有人理解,他根据实际情况主张议和,积蓄力量以后再进攻,却被误为像秦桧和金议和一样,所以,直到被判凌迟之刑时,主张议和也是一个重要的罪名。
袁崇焕倒下了,是在昏君的猜忌,奸臣的陷害和无知的北京城百姓的诅骂中倒下的。袁崇焕一倒下,明朝的未期便加速来临了。“袁督师这样忠勇,还不能免,我们还在这里干什么?”从此,清兵长驱直入,朱家王朝片刻瓦解,梁启超曾对袁崇焕有过这样的评价:“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清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很可惜,崇祯这蠢才非要杀袁崇焕不可,好像在说:“谁叫你比我能干?”崇祯是愚蠢的,愚蠢的人往往喜欢搞垮比自己能干的人。
袁崇焕倒下了,他的大将生涯是以轰轰烈烈的抗清开始的,而他的倒下却是被北京里的老百姓像疯狗一样闹闹烘“咬”死的。

袁崇焕简介(1584—1630)明朝名将,字元素,号自如。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煌;“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这样的性格,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古希腊英雄拚命挣扎奋斗,终于敌不过命运的力量而垮了下来。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像希腊史诗与悲剧中那些英雄们一样,他轰轰烈烈的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袁崇焕生平介绍: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华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极权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成吉思汗就是因为总也打不赢他,加快了去世的速度,没来得及正式立储,才有了皇太极暗夺多尔衮皇位的野史
这个分不能给灯火阑珊寻她,他是复制的不说,且复制的也不高明,内容太过冗长!
lwl650 - 经理 四级 ,看了你的文章,我深受感动,自愧不如,可歌可泣!有机会去京城一定拜望袁督师!
他是明末清初时的大英雄,后来被范文成用反间计给害死了,据说他死的好残

历史上的袁崇焕究竟是国之支柱,还是国之大贼呢?

清朝乾隆皇帝对袁崇焕的评价是:“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大致意思是袁崇焕虽然与清朝为难,但是明朝统治黑暗,而且袁崇焕还算忠于国事,所以虽然最后被明朝搞死了,凌迟了,但是也有很多可取之处,至少忠心嘛!


乾隆皇帝觉得做的还不够,顺便给了袁崇焕的堂兄弟的后代一个小官当当。

北京袁崇焕的墓地依然是孤坟孑然,石碑和石亭是一百多年后道光年间客居北京的粤籍仕子和商人集资修建的。

看来清朝吹捧袁崇焕也实在是太不走心了。

正因为清朝的不走心,说明了袁崇焕的确对明朝忠心耿耿。


某一天,乾隆皇帝又心血来潮:

“袁崇焕虽稍有才略而粗自率用,前此平台召对已为大言不惭。至毛文龙虽慓悍不驯,初未显然跋扈……崇焕即欲加裁制,要有控驭之方,纵罪当诛,亦应请命于上,乃以礼节微嫌,辄行诱杀,其专擅之罪较张浚杀曲端为更甚。”

大致意思就是袁崇焕虽然很有才能,但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诱杀毛文龙,也算袁崇焕最主要的污点之一。


《明史》也记载“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连钦修的《武皇帝实录》也说:“帝(皇太极)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怪不得皇太极只是宗,而他老子、儿子、孙子都是祖,皇太极连一座城都拿不下,还不够丢人?

再谈谈宁锦防线,皇太极打不赢,绕道蒙古突破长城,之前,袁崇焕曾正式向崇祯皇帝上疏,说:“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


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指蒙古)为向导,通奴(指后金)入犯,祸有不可知者。”

要是宁远被攻破!后金八旗兵直攻山海关,山海关直接处于后金八旗兵兵锋之下,后金八旗兵就可以抄近路取道唐山等地,直接突击明朝都城北京,那么后金八旗兵将与明军会战于北京城下,明朝国势怎么样,还真不得而知。

宁锦防线对于后金政权来说就是如鲠在喉,就是眼中钉、肉中刺!

袁崇焕死后,皇太极立马发动松锦大战,把孙承宗、袁崇焕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摧毁,为日后兵临山海关,及入关扫平道路。

有人说吴三桂死守山海关,要是山海关不失,那么清军永远无法入关。

其实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都知道,清军入关只是早晚的问题,没有宁锦防线,山海关被攻破只是早晚的事。

只不过吴三桂投降清朝,使得清朝统一天下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袁崇焕的确与后金政权有交易,也杀了毛文龙,但是这不是袁崇焕变成国之大贼的理由。

袁崇焕虽未能平辽,却也使得后金无法前进一步,也就是天大的功绩。

宁锦防线一失,清朝入关已无障碍。

历史上的袁崇焕从始至终都是个忠臣,为了保住明朝在外冲锋陷阵。真正的国之大贼是皇上身边的宦官。他们去外部勾结,一步步诱导崇祯除掉袁崇焕。
是国之支柱,如果他能多活20年,明朝的江山,想必还能保存几十年,它阻挡了清军入关,将清军的好几波进攻都打退,
袁崇焕是国之支柱。袁崇焕如果是国之大贼的话,就不会忍辱坐着吊篮上城墙了。

袁崇焕和高第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什么样的?

宁远之战,也就是被明朝单方面美化为“宁远大捷”发生之后,袁崇焕一战成名,他坚守孤城宁远这一抗命行为,也被鼓吹成了正确之举。袁崇焕本人,更是成了英勇无畏的代表,相反,主张全面收缩兵力退守山海关的高第,被讥讽为胆小如鼠。

这也成了后世主流观点,每每提及所谓宁远大捷,人们在赞颂袁崇焕的同时,也不忘把“懦弱”的高第拉出来大肆批判一番。然而先正想说的是,真相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的高第

先正不止一次说过,认知历史人物,最忌脸谱化以及标签化。除了帝王之外,大凡能够历史留名之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千百年后的我们去试着解读这些人时,不可持非黑即白的态度。

秦桧迎逢上意构杀岳飞,遗臭万年自是罪有应得,然而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能力。政和五年进士及第,仅次状元之才。靖康元年,秦桧则是主战派的人物,因为认为割地求和有违自己主张,三次求去。

为了彻底的美化袁崇焕,《明史》给袁崇焕编造了一个文人的标配:死后家徒四壁。但是据一份现存于厦门大学善本室的明朝查抄记录原件可知,袁崇焕的弟弟带着金银细软逃亡,仅无法带走的不动产,比如房屋、田地,就价值五千余两。

言归正传,说说高第其人。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任临颍县令。此后用了三十余年,一步步从地方走入朝堂,天启二年,为兵部右侍郎。观其为官履历,绝对不是一个幸进之辈,平庸之人。


“阉党”高第

拜影视剧所赐,一般提及阉党,人们联想到的关键词多半是权势滔天、祸国殃民,认为凡是阉党必是胸无点墨,只会溜须拍马,贿赂上官。

在此,先正普及一个小知识点,阉党与东林党,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分别,只是派系不同。东林党人也有小人,也会打击异己,同样,所谓阉党,一样不乏能臣干吏,不乏有人忠君报国。

何况,比起代表南方士绅利益的东林党,荣辱系于皇帝一身的太监,更害怕大明王朝没落。毕竟对于东林党人,明朝亡了换个主子就是,事实上,后来东林党人也正是这么干的。太监则不同,明朝亡了,皇帝没了,自己大约也能学王承恩了……

再普及第二个小知识点,准确地说,高第并非阉党,他只是在魏忠贤当朝时,开始经略辽东而已,最多只是秉承魏忠贤的意志。天启六年,高第因遭阉党打击赋闲,崇祯元年,阉党遭到清洗,平反的官员中就有高第。


胆小如鼠还是担当

天启五年五月,高第升任兵部尚书,同年十月,皇帝赐其蟒衣玉带,由高第接替孙承宗,开始正式经略辽东。

到了辽东之后,高第一改孙承宗步步推进的策略,全面收缩兵力后撤,重点防守山海关,此举也成了他懦弱及胆小怕事的“如山铁证”。然而,在先正看来,这恰是高第有担当的体现。

举个例子,当今社会,如果一个胆小怕事的人继任某国际集团的区域经理,他的最好选择该是什么?很简单,什么都不做,萧规曹随即可。如此这般,有了功劳,自然可以分一杯羹,反之出了差错,自己也不需要承担主要责任。

同理,如果高第真的胆小怕事,那么到了辽东之后,他直接走孙承宗的老路就好,不得罪人,将来万一事败,还有孙承宗这个天启皇帝的“帝师”顶在前面,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出于负责,高第冒着得罪孙承宗的风险,全盘推翻前任方略,选择了全面后撤,防守山海关。

寸土必争只是政治正确,试问有谁从军事角度考虑过,关外筑城步步蚕食与防守山海关,孰优孰劣?这个问题,熊廷弼、王在晋曾争论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一下。

在此,先正只是想问几个很现实的问题。关外筑城,朝廷是否承担得起经济压力?城池建了一半,后金军队打过来了,怎么应对?宁远城孤悬关外,其战略意义何在,牵制还是瞭望?袁崇焕不能与努尔哈赤进行野战,那么就算后金军队从宁远城下大摇大摆走过去,又有何妨?

有人说直到明朝灭亡,宁锦防线都没有被攻破,可见其成功。对此先正想说,直到明朝灭亡,在我老家蔚州,有一只乌龟的壳还没有破碎……


综上不难看出,高第主张退守,绝非因为胆小如鼠,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相反,袁崇焕抗命,一意孤行坚持去守宁远城,也不是什么值得称颂的行为。

退一步讲,关外筑城与防守山海关两种主张对错我们暂且不说,单看后果。高第提前二十余日示警,告知袁崇焕努尔哈赤要南下抢粮。然而袁崇焕置之不理,说什么“兵法有进无退”。

于是,袁崇焕轻轻松松的守住了宁远城,为自己攫取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不要意外,在没有炸药的冷兵器时代,以一比三的军事力量守住宁远两天两天,根本没有任何难度。

然而,袁崇焕成名的代价,是觉华岛上本来可以按照高第命令撤退得以保存的十余万石粮草,两千余艘船只,以及一万多无辜军民的生命。

袁崇焕的历史定位应该是怎样的?他抗清英雄的地位是有争议的么?

《明朝那些事》和《明亡清兴60年》在这一问题上出入不小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广东东莞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明朝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 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 1626年(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攻宁远城,受炮伤而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崇焕。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复辽,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赐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祯二年)袁崇焕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认为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后袁崇焕于7月24日借口阅兵设计文龙,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以尚方宝剑斩也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于皮岛。 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道蒙古,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十一月辛卯日(12月24日)赶到蓟州,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蹑,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抵达广渠门外,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这是自明与满洲人交战以来,满洲人第一次直接攻击帝国的心脏、皇帝本人。这样的结果让崇祯如梦方醒,与袁崇焕的豪言壮语形成的这种巨大反差让崇祯想死的心都有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看法于是急转直下,不仅仅是失望,还有受了欺骗和愚弄后的羞辱与痛恨。 事实也的确如此,“己巳之变”绝对是大明帝国与满洲人交手以来最丢脸的一场战役。 一个爱面子的人,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臣下对自己的欺骗与愚弄,如果他能容忍,他就不是崇祯帝。当这一切事情被崇祯认定之时,袁崇焕正在走向监狱的路上。 崇祯想起了所有的事情,所有关于袁崇焕的事情。从平台召对后,袁崇焕回到宁远直到被拿下,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未收一寸之土,未斩一颗敌人首级。崇祯忽然想起,当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却又为皮岛将士请军饷,而他杀掉毛文龙的罪名居然是糜饷。这如何说得过去? 后金军兵临京师,京城百姓惶恐不安,朝廷议论纷纷,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袁崇焕有罪。这种认识无疑给崇祯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就是他重用的这个有罪的人,也是他,曾不遗余力地满足这个有罪之人的所有要求。 1630年(崇祯三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磔”死。当时北京百姓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袁崇焕死后,世传有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乾隆帝修订的《明史》也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如:金庸,在《碧血剑》后所附《袁崇焕评传》中)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审讯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 袁崇焕的后裔们 袁崇焕有庶子名文弼。 据民国时张江裁辑录的《袁督师遗事汇辑》卷五《袁督师后裔考》所载,其传承顺序为:袁文弼——袁尔汉——袁贵——袁常在——袁赶,袁赶有三子:袁世有、袁世宽、袁世福。 袁世福及其两个儿子在《清史稿》均自有传记。 咸丰九年,江北大营大战太平军,江北大营由和春节制,其搭档宁古塔副都统富明阿,就是袁世福。 《清史稿》: 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崇焕裔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洊升参领。 除张江裁编纂的《袁督师遗事汇辑》外,在不同地区的地方志以及当时人笔记中,都有着差不多的记载。记载富明阿身世的地方志,至少有一北一南两种,如光绪年重修的《吉林通志》,康熙年间广东编修的《东挽(莞)县志》,其他笔记如杨钟羲的《雪桥诗话余集》,魏毓兰的《龙城旧闻》,还有黑龙江省至今尚在的《江宁将军富明阿去思碑》、缪荃荪《艺风堂文集外篇》中《吉林将军富明阿碑》、缪荃荪辑《续碑传集》中屠寄所撰的《袁富将军战略》、《齐齐哈尔市的《御赐富将军碑》等碑文、拓片中,均记有此事。而这些天南海北的记载中,都一致说富明阿是袁督师的六世孙,来由也都说是出自督师遗腹子袁文弼。 富明阿骁勇善战,《清史》载: 咸丰三年,从钦差大臣琦善军扬州,战于洞清铺,受枪伤,裹创奋斗,斩馘数十,……五年,战虹桥,戒所部距贼二十步始发矢,射毙贼酋,分两翼搜伏贼,贼溃走,……江北军不署统帅,命归和春节制,别选谋勇可当一面者,和春以富明阿荐,诏帮办和春军务。时六合、浦口皆未复,富明阿督军进攻,迭战百龙庙、李家营及六合城外。既而贼数万扑营,分股绕袭后路,遂大挫。富明阿身被十二创,诏许开缺回旗医治,伤已成残,命以原品休致,食全俸。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富明阿以残废之身,授正红旗汉军都统,率领神机营和抗法名将冯子材一起剿捻,后来率精锐与僧格林沁联手进剿苗沛霖,苗沛霖被杀。 三年春,富明阿被授江宁将军,统管八旗兵协助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也就是克复江宁之役),此战对清廷意义极为重大。授骑都尉世职,督所部水陆诸军留防江北。 五年,授吉林将军,督剿吉林马贼,富明阿不顾残疾亲自进山挥军力战,数月之间肃清马贼。然后在当地开田达数万顷之多,此后不到十年,他所开垦的地方便开建郡县。富明阿最后以伤病归家,光绪八年卒,优恤,谥威勤。 富明阿有两子寿山和永山。 寿山,字眉峰,袭骑都尉世职,迁郎中。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起。当时在北京任官的寿山,自请抗敌,单骑奔赴辽东前线。在到达奉天后,募集两营兵力,寿山被命为步队统领,其弟永山任马队统领。两兄弟在与日军战斗中激战连场,连战连克,一路恢复草河岭,克连山关,进逼凤凰城。 据《寿将军家传》曰,寿山于草河岭一役中“怒马当先,披坚执锐”、“绕山越涧,披荆力战”,“在南路山脊冲锋陷阵,戈什哈伤亡几尽,犹统率所部猛攻”,击毙日军步兵大尉斋腾正起,伤炮兵大尉泄田纲平、炮兵中尉关谷豁等。随后寿山,永山分别率马、步队“由崔家房、白水寺、谢家堡转战而前”,“在四颗树大获一胜”,日军抵敌不住,败退凤凰城。 其后清军统帅依克唐阿和聂士成准备分兵两路,收复凤凰。其中一路由依克唐阿、夏青云率领,另一路则由寿山,永山两兄弟率领马步队各一队,进攻凤凰城东北。 《清史》则载此役道:“永山独为殿,遇伏,连受枪伤,洞胸踣,复强起督战,大呼杀贼而逝”,并将其与邓世昌等人并为一传,评曰: 中东之战,陆军皆遁,宝贵独死平壤;海军皆降,世昌独死东沟。中外传其壮节,并称“双忠”。及日兵入奉,永山独死凤城,敌遂长驱进矣。旅、大既失,威海势孤,步蟾、宗骞皆先后誓死。士气如此,岂遂不可一战?此主兵者之责。五人虽败,犹有荣焉!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寿山任镇边军统领,驻瑷珲。 二十五年任瑷珲副都统,帮办黑龙江边防和军务。明年署黑龙江将军。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沙俄部队数千人扬言要去保护哈尔滨的铁轨,纷集海兰泡,前来向寿山借道。 《清史》记载,当时寿山大怒道:“敌逼我都,我假敌道,如大义何!”,遂拒绝其要求。又传檄爱珲副都统凤翔道:“如俄兵过境,宜迎头痛击,勿令下驶!”同时以呼伦贝尔副都统依兴阿守西路,通肯副都统庆祺守东路,警告俄军不要进兵,由清军负责护路。随即闻听俄军已经分道并进的消息,寿山遂下令:“保铁路,护难民,全睦谊,违者杀无赦!” 但俄军不宣而战,突然炮击瑷珲卡伦山,之后又制造了屠杀我江东六十四屯百姓之大惨案,我百姓被驱赶赴水淹死者,遮蔽江面,而呼伦贝尔等地也纷纷告警,哈尔滨沦陷。 寿山闻讯,“千绕室,夜愤恚垂绝”。 七月下旬,寿山所部清军和义军配合,向被沙俄占领的哈尔滨发动进攻,并将俄军压缩在新市街松花江车站一带。在瑷珲前线,清军与义军固守待援,和俄军对峙不下。 八月十五日瑷珲失守,固守此城的凤翔死战殉国。随后,齐齐哈尔门户北大岭被攻陷,北路统领崇玉,营官德春、瑞昌,西路统领保全,东路营官保林等人全部战死。 八月二十一日,俄军致函寿山,要求商议停战。寿山派程德全前往商谈和议,而自己却以为古有“军覆则死”之义,又“疆土不保,负罪甚深”,穿戴整齐后于棺材中吞金自杀,不死,呼其属下来枪击,属下不忍,手发抖第一发打偏,中寿山左肋,不死,又命其击小腹,仍不死,于是厉声命令再击,乃气绝。 寿山还有一位族孙也于此役战死沙场,他就是在黑河与统领崇玉一起战死的那个北路营官瑞昌。
文章标题: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5106.html
文章标签:袁崇焕  地位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