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国际考古权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明确提出『以良渚来标志中华 5000 年文明』」

时间: 2021-10-04 02:03: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如何看待「国际考古权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明确提出『以良渚来标志中华 5000 年文明』」

良渚蹦遗址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遗址之一,是否因为它不够出名才得以保存完好?

那些在战争中被烧被毁的遗址是否都因为过于美丽,过于有名气?

说它不出名才得以保护的好,这个说法肯定是错的,老话讲“是金子总会发光”,而且良渚古城不止一次的被英国考古学家伦福儒推荐到“非常值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所以直接否认了良渚古城不出名的说法!

良渚古城之所以会保存的如此完整是中国政府在保护文化遗址方面做得非常棒。

良渚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2007年,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此后,考古工作者又相继发现了面积6.3平方公里的外郭城,并证实良渚古城是宫城-内城-外郭的三重结构。2009年至2021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公里的外围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

伦福儒曾多次向西方学界介绍良渚遗址。伦福儒说:“对我个人来说,它是研究人类文明的头等重要之地。不管它是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结果对我都没有区别,因为在我心里它已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伦福儒认为,中国拥有灿烂的文明,中国的考古工作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国各级政府和专家在考古挖掘、遗址开发、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努力令人称道。

“中国的考古工作细致而成功。良渚古城之所以会保存的如此完整是中国政府在保护文化遗址方面做得非常棒。

我觉得还是有这一点原因的。就像圆明园,侵略者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有目的性的去破坏它。良渚遗址建筑少,在当时并不吸引侵略者的注意,另外,也是当地人民跟政府保护地结果
它的名气低应该是它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归功于老百姓对它的保护吧。从古至今在战争中灰飞烟灭的古代建筑基本都是大工程,比较有名就2个,一个是2000多年前的阿房宫,它的建筑规模以及豪华程度在当时的华夏乃至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同时它也是导致秦朝衰败的原因,最后项羽进了咸阳之后一把火就把它烧了,如果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宫殿肯定不至于灰飞烟灭;第二个就是你说的圆明园,它号称万园之园,结果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到处抢夺,而圆明园毫无疑问首当其中,最后被一把火给烧了,当时北京还有其他宫殿,结果它损失最重,这就应了一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
这也算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庄要原因,关键在于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如果人们不重视,不管不问的话,象这类古迹也容易受到伤害。
不够出名才保存的完好真是讽刺,主要是人们对这里没有利益可图,才让它侥幸逃过大家的摧残

史前文明良渚文化:和蚩尤族同一时代,真正的它们是什么样子?

对于中华文明来源的研究,中国人从未停止。我们一直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也一直探索着几千年前那个遥远国度的痕迹。那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魂。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对于外界的质疑,我们不予理会,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和证据去回击他们。从1973年开始,一个古老的遗迹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同时也成为证明我国5000年文明的有力证据。这个文明就是——良渚文明。

良渚文明的发现

1935年,西湖博物馆正在对杭州名为古荡的古代遗址进行挖掘工作。古荡遗址中出土了很多文物,大都是一些石器、陶器碎片等。在考古工作人员中,有一个人叫施昕更。施昕更是余杭县良渚镇的人。这次考古活动出土的文物中,有几件文物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发现,出土文物有一件石质的带孔斧子和家乡镇上的十分相似。他心中不禁疑问,为什么它会跟家里的东西如此相似?带着这个疑问,他展开了调查。经过考察,施昕更采集了很多碎陶片。经过比对,他发现自己的家乡良渚镇可能有点什么。由此,他产生对家乡进行考察的想法。他将此想法向西湖博物馆馆长汇报,馆长也同意了他的请求。

1936年12月到1937年3月之间这段时间,施昕更组织人员对良渚考察了三次。经过几次考古工作,不出所料,人们果然发现大量的文物。石器、陶片、陶器等文物出土了很多。有了这第一手的考古资料,施昕更开始进行考古挖掘报告的撰写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良渚》。

施昕更在报告中着重提出,良渚文化对于中国石器时代十分重要。这在以后的考察中的确得到了印证。不得不说,他作为一个25岁的非考古专业的人员,得出这样的学术判断十分了不起。

就在施昕更想继续进行考古挖掘工作时,卢沟桥突然发生战火,导致他的计划破产。在战火影响下,许多发掘出来的文物都没有带走,并且被毁了。为了逃命,施昕更写好的《良渚》也没有出版。

1938年,在好多人的帮助下,《良渚》终于得到发表。一经发表,它在中国考古学术界就受到许多人的关注。人们期待施昕更继续进行良渚文化研究。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次年,施昕更因为感染猩红热而去世了。

良渚文化的价值

经过碳十四检测法检测,人们发现良渚遗址存在的时间为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早于有记载的历史1000年。从1959年开始,我国考古学家夏鼐正式将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明命名为“良渚文化”。这是当时最早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有历史记载之前的时期叫做史前文明。也就是说,良渚文化填补了我国夏商周断代史的空白,有力证明了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

1980年到1986年,我国考古队在良渚文化遗址相继发现反山王陵、瑶山和汇观山祭坛、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并且在良渚建立考古工作站,发现了良渚反山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其中玉器占的最多。2021年,良渚文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良渚文化的社会发展

良渚文化起源于钱塘江流域,并且在发掘过程中,这里出土了非常多的石质农具,比如三角形石犁,v字型的破土器等。这表明良渚文化已经到达相当发达的犁耕农业时期,这是农业发展的的一大进步。

劳动力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良渚玉器制作的发展也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玉器制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农业的发展带领手工业发展。良渚玉器的制作相当精良,这里出土了大量玉器,有20余种,其中包括:琮、璧、钺、锥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纺轮、圆牌饰等。

所有器具上都雕满了精致的花纹。可以说,在当时他们的手工业制造技术在全亚洲最为先进。后来,专家们疑问为什么当时玉器这么多,他们觉得在遗迹附近,应该会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玉矿。可惜时至今日,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它。

良渚的水利发展

2009年岗公岭水坝的发展是一个契机。人们开始对良渚古城水利系统进行考察。专家发现,良渚古城北面存在着一个由秋坞、石坞等10条堤坝,以及5km塘山长堤组成的水利系统。它十分恢弘庞大,对当时的人来说可以说十分先进。这个堤坝控制范围达到100km,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此水利系统集供水、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身,是古代水利系统中最为杰出的工程,也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

良渚的位置十分特别,地势低洼,充满了沼泽,虽然适合人类居住,但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当时地球温度升高,降雨量比以往更多,所以水利系统十分杰出。根据研究,这个洪水堤坝可以防止短期内960mm的连续降水引发洪灾。也就是说,这个堤坝可以抵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历史考证的良渚人:与蚩尤族同一时代

既然良渚城邦具有这样先进的防洪系统、发达的手工业以及发达的农业。那么良渚人到底在历史上有没有记载?根据历史记载和考证发现,良渚人和我国古代蚩尤等部族处于同一个时代。根据出土的文物发现,良渚文物中经常出现一个类似于图腾的战神形象,类似于古代好战的蚩尤部族。从良渚人发达的石器中,人们也可以看出其英勇善战。

蚩尤四处征伐各个部落的时期,正值蚩尤部落的兴盛时期。此时的良渚也正是发展的繁荣时期。蚩尤被黄帝打败时,正是良渚部落没落的时候。种种迹象也表明了,良渚可能跟蚩尤一族有联系。

总之,经过不断研究和发展,我国对良渚文化越来越明晰。种种研究成果也被国内外学术界知晓。英国剑桥考古学教授伦福儒曾感慨:国际考古学界过去远远低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明程度。良渚文化还在不断被发现,对于其是否就是古代夏朝的问题,还有待研究。

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上的那些神秘图案到底在诉说着什么?

八十多年前,杭州西湖博物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家乡良渚,采集到了一些古老的黑陶片和石器,作为文博工作者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些陶片和石器属于史前文化,于是他对自己家乡有陶片和石器的地方开始了探索,而他的这一举动,使得一个震惊中外考古学界的重大发现——良渚文化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古老的良渚文化也由此慢慢地开启了他神秘的面纱。

良渚古城成为世界遗产

而这位杭州西湖博物馆年轻的工作人员名叫——施昕更。施昕更在自己家乡发现陶片和石器后,凭借文博人的直觉他又相继在故乡采集到了大量的陶片和石器,这一系列的文物面世之后,让他深深地感觉到他的故乡可能将将会是史前文化期的一个重要遗存。于是他开始为自己的故乡寻到了它史前的根脉。

良渚文化玉琮

施昕更原名兴根(经过后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们已经确定良渚文化古遗存是最初始的中国,是华夏文明的故乡之一),这让我们觉得,他的这个名字,似乎就是为了发现和兴旺故乡而取的。通过数次的采集工作之后,施昕更又很快的对良渚遗址进行了几次田野考古发掘,随着发掘的深入,良渚文化遗存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文物纹饰的独特性,所以考古学界便将这种神秘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后来,又经过考古人八十多年的努力探寻,让一个5000岁的大良渚古城展露在世界面前,而这座古城是我们中国古文明光辉闪耀的一角。

良渚文化五角形刻画

那么在讲述完良渚文化的发现、命名和历史文化意义之后,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讲述一下良渚文化遗存的具体地理位置和良渚文化神秘而又繁复的玉雕纹饰。

施以彩绘的良渚玉雕神人纹

首先就良渚文化遗存而言,良渚文化是一个相比于同时期史前文化而言以农业为主且农业高度发达的原始文化。这一点我们在良渚古城的建筑遗存上就可以看出,在良渚古城以东约20公里处的茅山遗址发现了结构完整的稻田,尤其是在古城莫角山之东发现了迄今为止所有史前文明没有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在这里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的“粮仓”在这个“粮仓”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堆积重量高达上万公斤的炭化稻谷。单凭这两处发现我们就可以得知位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原始社会生存场景

从地理自然环境方面来看,我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多雨多涝,所以发展农业的话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出,封建社会初期主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农业种植区都绝大部分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如商朝的朝歌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安阳处于河南的最北边,临近山西、河北);周朝首都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秦朝在咸阳;汉朝在长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战乱和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口和经济政治中心开始南移出现了吴国的建康,南宋的临安,明朝的南京,以及清朝的江浙】。但是,不管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中国还是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要想发展稻作农业,水利工程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依山傍水的原始先民的草棚

所以,拥有如此发达的稻作农业的良渚文化肯定会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水利工程的。而这一观点很快就在良渚文化遗存的考古中得以证实,在良渚遗址中有,由高坝系统和更大的低坝系统组成的复杂水利系统,这个复杂而又精密的水利工程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系统之一。

原始农业种植沙盘

不仅如此,新的考古研究还揭示,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不仅是社会建立的象征,更是古代文明出现的标志。因为良渚古城和大型水坝的成功而又精密的建设,这就反映出良渚文化必定拥有一个完善而又有效的凌驾于群体之上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管理机构。这一点体现在考古出土的墓葬随葬品多寡以及精美与否之上。墓葬的随葬物反映出良渚文化存在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良渚文化上层人的墓葬中会有大量的精美玉器随葬,特别是哪些首领的墓葬中会有用于祭祀的玉琮和表现战争权威的玉钺,这一系列的文物出土反映出良渚文化出现了神权和王权的观念和意识。所以,在讲述完良渚古城遗存以及良渚文化时期发达的稻作农业与水利工程之后,我们就很有必要去探索良渚文化最为神秘的地方——良渚玉器。

戴羽冠的良渚先民首领形象图

在良渚文化遗存中考古学者们在良渚贵族墓葬中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刻有精美图案的玉器,而这些玉器图案自成系统,在这些良渚图像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神人兽面纹。通过对这一主题纹饰和有一定规律的辅助纹饰的解读,让我们仿佛看到,极为精细的微刻工艺背后所折射的良渚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匠人精神……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因玉器而彰显其精彩雅致,亦因玉器更令人觉得神秘莫测。良渚人精心制作的玉器里,珍藏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良渚人的信仰,他们的虔诚,都雕琢在那些晶莹的玉器上。良渚人的希冀,他们的情怀,都包容在那些精美的玉器里。

最具代表性的良渚神人纹

良渚玉器器形繁多,主要有璧、琮、钺、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半圆形器、环、镯、璜、玦、串饰和带钩等,以礼玉为主,也有人、蛙、鸟、鱼、龟、蝉等象形雕刻品。很多玉器上还雕刻有细腻的纹饰,而且多采用微刻方式表现,技艺精湛,以雕刻神人兽面像最是神秘,也最是引人关注。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雕鱼、龟等

良渚玉器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学界对不少玉器的形制与用途,玉作工艺,特别是纹饰意义的探讨,随着新发现的不断积累越来越深入。良渚人琢玉、用玉、崇玉的文化还传播到邻近地区文化中,甚至向南、北辐射极远,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良渚人的崇玉传统还影响到后来三代的礼制文化,良渚文化创制的玉礼器亦成为夏商周玉礼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始源之一。

良渚文化玉雕神人纹

良渚玉工微刻出的旋纹,全都采用的是“阴夹阳”的技法,这个技法在微刻上是难上加难。看到这阳纹的宽度,才能真正懂得良渚玉工的高难技术。所有的阴线都是作为阳纹的衬纹出现的,必须是一丝不苟,才能功成画就。看到这些排列密集的弦纹,完全可以与现代计算机软件类似的作品相媲美,如果填满青紫,也一定无比绚烂。

良渚玉雕细图

如上图这样一幅华丽的神像,却只有3~4厘米见方大小,在1毫米之内刻画有表现阳纹的3~5根阴线,良渚人做到了。我非常疑惑,在坚硬的玉石上,在目力难以企及的微小画面上,他们又是怎样创造出奇迹的?

良渚玉雕细图

总之,良渚文化,她,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她,呈现了东亚地区距今5000年前后稻作文明发展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她,以其规模宏大的城址、等级鲜明的墓葬、高度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引发国际学界瞩目,堪称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她,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之后5000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随着进一步的考古不断揭示………

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王仁湘先生《申遗成功|谁发现了良渚》、《世界遗产|良渚古城》两篇文章

良渚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在,昌南山区?这里出现的玉蝉玉猪龙和玉璧。还有玉玄机。骨笛,这里会不会是良渚的先祖。
发现大量以玉器为特色的贵族墓地,以及发现大型的墨角山建筑基地,表明良渚文化是5000多年前中国最文明,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遗址可以称为东方文明的圣地。
目前这两组一直目前在两组已知中发现最大的宇宙中,6.5千克,高8.9厘米,百成维语中之王,他在外中不掉了八关,真的,咱婶捅的省委每个靠不住三厘米,不做四厘米
泰湖:长江:淮河,洞庭等广大地,应为炎帝,舜:禹,活动区域。根据文献:炎帝葬衡山,舜帝葬苍梧,禹葬会稽。这三位帝王埋葬地均在江南,这就很难说:与‘陕北:晋:冀有硬性联系,从现在使用的文字看,现在的各地语言,也是古文字的活化石。并非承袭,而是互相交容:从葬礼说,有虞氏瓦棺葬,在湖南有发现。在黄河流域没有,这就说明风俗问题。

为什么说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良渚文化在近年出镜率颇高。这一距今5300~4300年的考古学文化,曾经在今天的苏南、上海、浙北地区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在5月15、16日评选出的“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竟同时有两项与良渚文化有关的发现赫然列于榜单,分别是江苏蒋庄遗址和浙江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新石器时代的同一种考古学文化,同时有两项发掘成果入选“十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此之前的5月13日晚,“渚水萦回——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良渚文化专题”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江苏蒋庄遗址、浙江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及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的发掘者就遗址的发掘情况和意义做了精彩的报告。这三项发现均入围“十大”25项初选榜单,而且都与良渚文化有关。笔者听取完报告后的感受是,“江浙沪包邮区”的考古工作者此番集中亮剑,样样都是干货,但可惜两天后的“十大”必然有两项是失意者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向来强调时代与地域平衡的“十大”最终选择了其中两项,足见良渚文化近年的新发现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

从“文明曙光”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如果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算起,今年正是良渚文化发现80周年。在20年前,人们对良渚文化是否进入文明时代尚犹豫不决,如石兴邦在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做总结时概括为曙光论、文明形成论、未定论。当时除了张忠培、严文明等学者,很少有人强调良渚文化已经明确跨过了“文明”的门槛。当时对良渚文化的流行表述是“东方文明之光”或“文明曙光”,虽然不否认其成就,但也只是肯定它是曙光一缕而已。
良渚文化的80年发现史,是不断刷新认识的历史。二十载过去之后,画风突变,大家对良渚文化的推崇似乎无以复加。2021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良渚遗址加快推进“申遗”的工作,国家文物局如此定位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由于现代以来疑古思潮的冲击和国外学者的质疑,曾经作为常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似乎变得底气不足,而21世纪以来逐步推进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扮演着通过考古学回溯中国文明发生及早期发展的角色。正在实施中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即将良渚古城及之后的陶寺古城作为早期国家的实证,认为它们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一些长期关注良渚文化研究的学者对此有更为明晰的表述。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在《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一书的出版座谈会上强调,“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如果我们要谈中华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遗址能拿出来”。良渚文化历年来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刻画符号,近年来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已经存在文字,甚至是商周文字的前身。再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在不同的场合指出,“良渚古国是目前能够说明中华文明史有五千年的最主要的证据”,“目前考古发现的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以良渚文化中的发现最为充分”。再如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发掘领队王宁远强调,“良渚古城是中国境内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近年来一些介绍良渚文化的书籍,则冠以“文明的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之类的书名。
究竟是什么让良渚文化得到学者们的垂青?又是什么让良渚文化一跃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呢?

良渚文化石钺上的刻画符号
发现之路
按照考古学的惯例,良渚文化因最早在余杭良渚开展考古工作而得名。余杭现在是杭州市的一个区,良渚是余杭下面的一个镇。巧合的是,良渚是良渚文化的发现地,在80年的发掘中,不断被证实为良渚文化核心区的核心所在。
其实,在施昕更首度开展发掘工作之前,江浙地区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了对当地史前文化的追索。甚至可以说,他们更早发现了良渚文化,但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的弟子,卫聚贤在1930年开展了南京栖霞山张家库六朝墓葬的发掘,同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此后,卫聚贤、慎微之、何天行、陈志良、金祖同等人在江浙一带不断采集、探掘到一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便包括良渚文化的器物。在此基础上,卫聚贤和慎微之分别发表了《中国文化起源于东南发达于西北的探讨》、《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均认为中国文化并非起源于中原地区,而是东南江浙一带。这一论调姑且称为“东南中心说”,长期以来未受重视,但在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之前,毕竟提供了多元论的一种可能。这一说法对“中原中心说”根深蒂固的学术界而言,无异于痴人说梦,乃至于有人认为这些出土的石器只是周代末年的产物,“江南一带新石器时代未必有人类居住之可能”(胡行之《浙江果有新石器时代文化乎?》)。这场争论的文章大多收入1937出版的《吴越文化论丛》一书。该书是吴越史地研究会的产物,而吴越史地研究会是1936年8月由卫聚贤、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立的。
卫聚贤等人还在1936年5月初步发掘了今杭州市区的古荡遗址,这是第一次与良渚文化有关的考古发掘,并出版了《杭州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试掘报告》,是长江下游第一份史前发掘报告。参与此次发掘的青年施昕更联想到老家良渚也有类似的器物发现,因而回乡调查,后来代表西湖博物馆于1936年12月至1937年8月间在良渚进行了3次小规模的发掘,并撰写了著名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施昕更的发掘,被视作良渚文化发现之始,也被视作现代考古学在长江下游的首次成功实践。而何天行在1935年便在良渚一带进行调查,他的《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陶器》作为吴越史地研究会丛书第一种于1937年出版。在纪念良渚文化发现80周年的今天,我们强调施昕更开拓性贡献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吴越史地研究会及卫聚贤、何天行等的筚路蓝缕之功。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VtDgb866NsDQKIB8gDTKKu6GxAEK7MkYv97DfCVfpQSm6qZ-GC2CN5Phky59yERcpy13MZ2eHd5kKEnZyR6KHaDKgYZOJ-Ene_70XfG6XkC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国际考古权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明确提出『以良渚来标志中华 5000 年文明』」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4588.html
文章标签:考古  中华  如何看待  明确提出  标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