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谋反的皇帝,又被亲弟弟太子谋反的是谁啊

时间: 2021-10-02 18:03: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历史上谋反的皇帝,又被亲弟弟太子谋反的是谁啊

古时候有哪些亲王曾经谋反?在位的皇帝又是谁?他们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功高盖主的就不用说了,毕竟那是皇帝自危无真凭实据所造成的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参与叛乱的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结果是中央政权赢了,刘濞、刘辟光、刘贤兵、刘雄渠败被杀,刘戊、刘遂、刘昂被迫自杀,封地被消

唐太宗时期
皇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为庶人,两年后李承乾病死,太宗专门为他罢朝,并以国公之礼葬之。
太宗第五子齐王李佑谋反,被太宗赐死,李佑母亲阴妃被废为庶人。

明朝建文帝时期
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结果朱棣赢了,做了皇帝

明宣宗时期
宣宗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亲征讨伐,朱高煦出降。宣宗废高煦父子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锢之。后朱高煦及诸子相继被处死。

明武宗时期:
安化王叛乱,明武宗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造反,兵败被伏诛,爵位被除。
宁王之乱,宁王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师下江,攻安庆。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赴南京,废为庶人,伏诛,宁藩被废除。
一句话 成王败寇 成功的当王 失败的就挂了 李世明虽然没杀自己父亲 但软禁不就就挂了 汉朝八王之乱亲王全挂了 近一些的就朱棣
朱棣,朱辰濠。。。还有安化王,汉朝淮阴王

李承乾的谋反

李承乾是长孙之后,太子已立。当时的情况怎么样都没道理会反,这怎么就反了呢?反正皇位都是他的,不会是候君集等人的挑拨吧!他也不是个无能之人,没道理听人家的啊!这其中发生的事谁知道啊?
从客观上讲,李承乾谋反是被王权逼迫的。
李承乾为人愚讷,又不善于权变和谋略之术,但由于李侍民和长孙皇后的宠爱,他被推上了太子的位置,因此他成了自己的弟弟蜀王李恪和魏王李泰的对手,而他这两个弟弟又都比他聪明,比他会永心计,所以从个人而言,他从开始就不可能胜过弟弟们。
然而,李世民确对他充满了期望,想通过后天教育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于是请来像张玄素这样的大儒来做他的老师。可是他还是处处落入弟弟们设给他的陷阱,多次以后,连父亲李世民也认为他确实不是做太子的料,因此疏远他,冷落他。
所有这些对李承乾打击太大,因此他想放弃,于是,终日不求上进,在自己家里样了一些男宠和武士,在家里玩胡戏取乐,这被李世民知道后很生气,于是李世民有了废掉李承乾的想法。当然他知道后很害怕,原因是历史上的废太子下场都不好。
恰好这时候,李承乾的岳父,征西大将军侯君集因为征高昌时私吞财物,私纳胡女之罪被免了官赋闲在家,因此侯君集心怀怨望,李承乾在侯君集的各种带有恐吓性质的劝导下,终于动心要谋反。
这时候,他的弟弟胶东王谋反被人揭发,李承乾怕查到自己头上,于是便下决心谋反。
承乾者,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不过“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嫡孙亲赐。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妻子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夸夸其辞。

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

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

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唐太宗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自己的爱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岐州,李承乾身为太子留京监国。八月李承乾来朝,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病重,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爱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同时也因为承乾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不过唐太宗也担心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馆秘阁内,并赏赐颜师古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贞观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三月,唐太宗驾幸九成宫,九月丁丑,李承乾来朝。 同年,李承乾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又念及“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一事,特意请了普光寺高僧释道岳前来,甚为礼遇。

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恳请太宗上朝听政,唐太宗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于是承乾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二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贞观十一年四月,李承乾于延兴寺造一切经。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同年,李承乾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学术交流,不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与会诸人也是“合坐欢跃”。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崇文馆,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专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崇文馆中的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但凡课试举送,皆入弘文馆。

不过这时候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于是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虽然李承乾因为害怕父亲知晓而只敢偷偷地暗着来,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于是唐太宗下令让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嘱咐杜正伦要时时规劝太子注意言行。结果杜正伦在几次规劝无效后,便把太宗的话告诉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唐太宗对此十分不满,质问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于是将杜正伦贬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来又因承乾谋逆一事,将之流放驩州。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驾幸洛阳,李承乾监国,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摄太子少师。庚子,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东宫。

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于是唐太宗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辞,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无烦致谢。”

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而此时的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将之收杀,结果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李承乾与衡山公主(高宗即位后改封为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痛心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爱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纵观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纵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特别是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唐太宗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所以承乾不足6岁时,唐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所以承乾12岁时,唐太宗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在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唐太宗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所以哪怕后来承乾犯下了谋逆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伤心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承乾的未来安危做打算。

然而,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而唐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但是据说就在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无论是惟见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鹤、离猿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着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开元二十七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适之因为祖父谋反被废,父亲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礼有阙,于是上疏请求归葬昭陵之阙内。唐玄宗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谥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赠了李适之之父李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赠”,“褒册典物,焜照都邑,行道为咨叹”。

事隔数十年后,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自此长眠于昭陵,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也不分离。
你可以看看《武媚娘传奇》,里面有答案
唐太宗对李承乾从疏到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是,贞观七年开始疏远他,然而还没有废他之意。贞观十年开始萌废立之心。这年正月,他重新调整分封了子弟17人为王;二月,除五人因年幼暂且不赴任外,其余12人均下诏迁任诸州都督,但只有相州都督魏王李泰“不之官”,由张亮代行都督相州职权。太宗把李泰留在身边,就含有废立太子的用意在内。
  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的日渐疏远和对魏王李泰的偏爱,也明白自己已经失宠,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当时的李承乾,不仅恶名远播、疾病缠身,而且上无太宗的信任,下无朝臣的支援,势穷运蹙。无计可施之际,他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
  李承乾曾经派人伪称李泰府中官属,向唐太宗呈递“亲启密奏”,指控李泰种种罪恶,不料,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之人,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告密计划落空以后,李承乾又派亲信纥干承基等人暗杀李泰,结果又没有得手。于是,李承乾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迫使太宗退位。驸马杜荷对李承乾提供的方案是:“天象发生变化,应立即用行动响应,你只要声称忽然得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前来探视,我们的谋略就可以成功。”
  贞观十七年(643)二月,就在李承乾紧锣密鼓地策划政变时,太宗第五子齐王李佑反于齐州(今山东历城)。李承乾闻讯后得意洋洋地对纥干承基说:“太子宫的西墙,距皇宫只不过二十步,跟我共同创造大业,齐王怎能相比?”
  齐王佑的叛乱被迅速平定,在审问谋逆案件时,牵连到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四月初一,纥干承基在传讯中供出了李承乾密谋发动政变的方案。太宗大为震骇,立即指定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世绩,会同大理、中书、门下组成专门法庭进行调查审判。这个专门法庭几乎汇集了当朝所有的高级官员,可见太宗对调查太子是否谋反一事的重视。专门法庭经过调查,认定谋反证据确凿。太宗问侍从官员说:“怎么处置李承乾?”没有人敢回答,通事舍人来济建议说:“陛下仍然是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当属最好的结局。”太宗接受了这个建议。
  四月初六,唐太宗下诏罢黜太子李承乾,贬作平民,囚禁于右领军。又于贞观十七年九月初七将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李承乾到了黔州没多久,便猝然死去。
哎,皇位保护战

古代谋反要诛九族,那如果皇帝的兄弟造反了,那岂不是皇帝的父母还有他自己也要被杀……

一般情况下都是处死谋反者就好了,不会株连。
古代的刑法都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但是庶民会被处死,王子就不一定了。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参与叛乱的刘濞、刘辟光、刘贤兵、刘雄渠败被杀,刘戊、刘遂、刘昂被迫自杀,封地被消。
唐太宗时期,皇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为庶人,两年后李承乾病死,太宗专门为他罢朝,并以国公之礼葬之。太宗第五子齐王李佑谋反,被太宗赐死,李佑母亲阴妃被废为庶人。
明宣宗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亲征讨伐,朱高煦出降。宣宗废高煦父子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锢之。后朱高煦及诸子相继被处死。
明武宗时期,安化王叛乱,明武宗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造反,兵败被伏诛,爵位被除。
宁王之乱,宁王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师下江,攻安庆。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赴南京,废为庶人,伏诛,宁藩被废除。
总之,古代的刑法虽然已经制定了,但是绝对权在皇帝手里,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最终解释权归我所有。”

《旧唐书 刑法》:又有议请减赎当免之法八: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宾,八曰议勤。八议者,犯死罪者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奏请,议定奏裁。流罪已下,减一等。若官爵五品已上,及皇太子妃大功已上亲,应议者周以上亲,犯死罪者上请。流罪已下,亦减一等。……又有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谋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十恶者,不得依议请之例。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亦听赎。八十已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其当徒之法,唯夺一官,除名之人,仍同士伍。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唐律疏议》:案《公羊传》云:“君亲无将,将而必诛。”谓将有逆心,而害于君父者,则必诛之。《左传》云:“天反时为灾,人反德为乱。”然王者居宸极之至尊,奉上天之宝命,同二仪之覆载,作兆庶之父母。为子为臣,惟忠惟孝。乃敢包藏凶慝,将起逆心,规反天常,悖逆人理,故曰“谋反”。有人谋背本朝,将投蕃国,或欲翻城从伪,或欲以地外奔,即如莒牟夷以牟娄来奔,公山弗扰以费叛之类。
皇家特殊,只会算妻妾儿女孙辈,属官同谋附逆之人。不会杀兄弟。
那要看这皇帝的人咋样,,,他要真的想视自己也在诛九族的范围内,又或是清高的话,或许吧,,,不过一般是不可能的,。。。
有权的,想杀谁杀谁,想放谁放谁。
谁会那么傻,自己往自己脖子上下刀?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会的,通常情况下会凌迟

中国历史上有几位皇帝的皇位是通过政变造反杀死当皇帝的兄弟得来的,有几位皇帝的皇位是通过大臣造反得来

中国历史上有几位皇帝的皇位是通过政变造反杀死当皇帝的兄弟得来的,有几位皇帝的皇位是通过大臣造反得来的,也就是说那个皇帝在当皇帝之前是一位大臣。

1、造反得帝位的: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反秦),汉文帝刘彻(诸吕之乱起兵反吕),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反对王莽新政),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反隋),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周),明太祖朱元璋(红巾军起义反元),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起兵清君侧)。

基本上造反成功得到帝位一统天下的就这些,还有很多起来造反的要不就是失败了,要不就是只得到一部分的天下,没有真正坐上皇帝宝座的,所以不算。

2、通过其他方式得到帝位的:

(1)秦二世胡亥(伙同赵高假传秦始皇旨意害死扶苏,登上帝位),汉宣帝刘询(霍光废昌邑王后于民间迎立其为皇帝),晋武帝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后一统天下),隋文帝杨坚(逼迫北周静帝下诏宣布禅让,得帝位,后一统天下)。

(2)隋炀帝杨广(谋害太子杨勇,杀死父亲杨坚得到帝位),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囚禁父亲李渊逼迫李渊退位得到帝位),女皇武则天(废除亲生儿子后自己登上帝位),唐玄宗李隆基(杀为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登临帝位)。

(3)唐肃宗李亨(安禄山之变后于灵州自行登基,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得帝位),宋太宗赵光义(刀光斧影得帝位),宋英宗赵曙(因仁宗皇帝无子,得以旁系子弟登临帝位),宋高宗赵构(靖康之难后带血沼书逃回临安,继承帝位)。

(5)元世祖忽必烈(因军权在手从幼弟手中抢到帝位,后一统天下),明代宗朱祁钰(因明英宗被俘,登临帝位),明世宗朱厚熜(因明武宗朱厚照无子,继承帝位),明思宗朱由检(因明熹宗无子,继承帝位)。

(6)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因其母孝庄嫁给多尔衮,得到多尔衮的支持,从幼弟博果尔手中抢到了继承权),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因同治皇帝无子,继承帝位),宣统皇帝(光绪无子,继承帝位)。

扩展资料:

唐朝时,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夺得皇位继承权,是为唐太宗;唐太宗之子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在高宗死后连续废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登上了皇位,国号大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在武则天被逼退位之后,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但中宗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有意效仿武则天当女皇,于是谋杀了中宗,并欲加害相王李旦。

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睿宗)复位。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李隆基也发动了一次玄武门之变,太平公主败,后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

秦之前的时期没有皇帝也不算,只以秦朝开始算起
1.造反得帝位的: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反秦),汉文帝刘彻(诸吕之乱起兵反吕),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反对王莽新政),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反隋),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周),明太祖朱元璋(红巾军起义反元),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起兵清君侧)!基本上造反成功得到帝位一统天下的就这些,还有很多起来造反的要不就是失败了,要不就是只得到一部分的天下,没有真正坐上皇帝宝座的,所以不算!
2.通过其他方式得到帝位的:秦二世胡亥(伙同赵高假传秦始皇旨意害死扶苏,登上帝位),汉宣帝刘询(霍光废昌邑王后于民间迎立其为皇帝),晋武帝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后一统天下),隋文帝杨坚(逼迫北周静帝下诏宣布禅让,得帝位,后一统天下),隋炀帝杨广(谋害太子杨勇,杀死父亲杨坚得到帝位),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囚禁父亲李渊逼迫李渊退位得到帝位),女皇武则天(废除亲生儿子后自己登上帝位),唐玄宗李隆基(杀为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登临帝位),唐肃宗李亨(安禄山之变后于灵州自行登基,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得帝位),宋太宗赵光义(刀光斧影得帝位),宋英宗赵曙(因仁宗皇帝无子,得以旁系子弟登临帝位),宋高宗赵构(靖康之难后带血沼书逃回临安,继承帝位),元世祖忽必烈(因军权在手从幼弟手中抢到帝位,后一统天下),明代宗朱祁钰(因明英宗被俘,登临帝位),明世宗朱厚熜(因明武宗朱厚照无子,继承帝位),明思宗朱由检(因明熹宗无子,继承帝位),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因其母孝庄嫁给多尔衮,得到多尔衮的支持,从幼弟博果尔手中抢到了继承权),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因同治皇帝无子,继承帝位),宣统皇帝(光绪无子,继承帝位)。
宋朝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好几个

历史上两位造反的太子,一位为了当君王,另外一个呢?

历史上两位造反的太子分别是李承乾和拓跋绍,这两个人一位是为了当君王而造反,另外一个则是为了不想当君王而造反。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他是为了当君王而造反的太子。他之所以叫李承乾,是因为他出生在承乾殿,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李世民之所以会给他起这么个名字,是希望他的长子能够不辜负自己的期望,继承自己的王位。然后,事情却并没有如李世民所愿。


公元642年,李承乾偶然遇到了一位名叫称心的男孩子。李承乾非常喜欢他,两个人每天都腻在一起。这件事很快就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非常生气,直接下令将这位男孩子处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并他在自己的卧室里偷偷放了称心的牌位,每天祭拜他。从此,李承乾便记恨于李世民,觉得自己的父亲不能理解自己,父子之间便渐渐有了隔阂。与此同时,李承乾的弟弟李泰一直想争夺王位。李承乾在得知自己的弟弟要行刺自己时,大为震惊。后来,他才计划造反。结果,东窗事发后,他便死于禁闭。

接下来说另一位太子拓跋绍,他和李承乾截然不同,他是不想当君王才造反的。拓跋绍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次子,他反叛是因为道武帝当时所定下的恶毒制度,那就是“子立母死”。他的长子拓跋嗣同他母亲的感情极好,虽然不能坐视不管,但是他却无能为力。在母亲死后,拓跋嗣就变得精神萎靡,这使拓跋珪很不舒服,于是他便扬言要废掉拓跋嗣的太子之位,改立拓跋绍为太子。

结果拓跋珪还未下旨时,这件事情就先辈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知道了,她顿时慌了起来。于是贺夫人连忙派人出城去告诉他的儿子拓跋绍,说汉武帝想要杀了她。拓跋绍一听,就坐不住了。他连夜闯入宫里,杀死了还在熟睡中的拓跋珪。

另外一个为了得到财权,他想拥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富,然后通过丰厚的财力去贿赂君臣,通过君臣的支持掌握大权,再去夺取王位。
答:两个造反的太子分别是李承乾和拓跋绍,李承乾因为想当皇帝,而拓跋绍是因为不想当皇帝。
李承乾是因为他父亲李世民,杀了他心爱的女人,所以想逼李世民退位。
而拓跋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杀了当时的君王。
另一个被五马分尸了,因为他当时造反的时候失败了,所以被皇帝给直接杀掉了。
不当皇帝而造反的这位叫拓跋绍 ,是为了解救自己的母亲,将自己的父亲拓跋珪斩杀在龙床上 。
文章标题: 历史上谋反的皇帝,又被亲弟弟太子谋反的是谁啊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4441.html
文章标签:谋反  的是  太子  谁啊  皇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