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23 09:04: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清朝在开疆拓土方面有巨大的成就,对东北、蒙古、新疆、西藏都实现了实际控制,实在是很强悍。相比之下,明朝在开疆拓土方面则很少被人提起。其实,明朝在这方面也是有很大贡献的,下面就说一下。
一、朱元璋恢复中华。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鉴于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当时有一些中外记者曾在报纸上建议把南京改名为中山。章太炎一句话就把这些人都给怼了,章太炎说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也未将南京易名,孙中山比之于朱元璋如何?朱元璋都不敢做的事,孙中山先生就更不应该这样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人大多认为孙中山的功劳还不足以和朱元璋相提并论。
元朝建立后,汉人实际上是亡国了,中华大地上没有了汉人政权,这在当时是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是从未出现过的局面。虽然我们可以说汉人的政权亡了,文化没有亡,但如果不恢复政权,那汉文化也将很难长期存续,更别提开疆拓土了。正是朱元璋改变了这一局面,在老朱的带领下,汉家男儿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有再造中华之功。
二、加强对云南的控制。早在汉朝,中原政权就将云南纳入版图,但由于山高路远,对云南的控制力度一直不高。唐朝中后期南诏崛起,五代时大理取代了南诏,直到元朝才又将云南纳入版图。但元朝官员一直是和大理贵族共治云南,朝廷对云南的控制不算太强。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三十万大军打下了云南,把义子沐英留在云南,沐英的子孙世代镇守云南。沐氏子孙在云南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让汉文化在云南扎下了根,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三、抗日援朝之战和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1592年3月,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意图吞并。万历皇帝力排众议,决议出兵,经过数年战争将日本势力赶出了朝鲜半岛。万历的这次出兵使日本对东亚大陆的染指推迟了两百多年。
唐朝末年,杨端割据播州,形成世袭土司政权。杨氏历代统治播州,势力盘根错节,早有不臣之心,他认为四川官军弱不经战,非常轻视,久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又擅用阉宦,俨然是一个土皇帝。值得一说的是,播州杨氏曾经绝嗣,过继了杨充广的儿子杨贵迁为继承人。杨充广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家将”杨业。因此,播州杨氏既是苗疆土司,也是正牌的汉人血脉,拥有双重身份。
1599年,杨应龙起兵造反。战争初期,由于明王朝毫无准备,杨应龙占据优势,但随着明王朝把日本赶出朝鲜半岛,平播力量的增强,战争态势发生了逆转。1600年,杨应龙最后的据点海龙屯被明军攻占,杨应龙自杀,播州之役结束 。平播之役宣告了割据播州,传位29代,700余年的杨氏世袭统治彻底结束。之后,明朝把播州分为两个府,一个是遵义,一个是平越。
播州之役的胜利加强了中原政权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震慑了西南地区的其他土司,促进了贵州的教育和文化发展。
四、朱成功收复台湾。1645年,郑芝龙把22岁的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成功的才华,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赐予国姓。郑成功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又称“国姓爷”。
也就是说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叫朱成功,而不是郑成功。只不过清朝不承认南明隆武政权,因此清朝人在记录历史时就把朱成功改为郑成功。就跟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把郭荣称为柴荣是一样的道理。
中国古人很早就知道台湾岛,但把台湾纳入版图的时间非常晚。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是古代王朝最早设立官职管理台湾地区。只不过“澎湖巡检司”级别很低,比县令还要小一级,“澎湖巡检司”的管理范围只局限在澎湖,不包括台湾岛。
明朝和清朝,我认为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就是明朝。
先说清朝,清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出了现在的地图框架,基本也没什么了。之前大兴的文字狱,还有对汉人各方面的打击无非是毁灭性的。当年还说要废科举制,仿照元朝统治中国一样。乾隆时期,编写的四库全书其实就是对文化的一种践踏,消除了其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很多重要文献都丢失了。而且清朝人强迫汉族人穿满族人的衣服,让汉人的一些传统服饰也险些流失。导致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影子,还要从韩国和日本人身上找。清朝末年的殖民入侵,对民族更是灾难性的打击,让西方人奴役着我们的人民,进行无耻的资本掠夺。
明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明朝时期的小说,非常的盛行,四大名著里面的三本都是明朝时期的作品。而且明朝当时已经有内阁制度的出现,虽然不是那种君主立宪制的,但是看那种形式不难发现,已经有往近代的君主立宪的影子。万历皇帝虽说君权扩大,但是因为大臣怄气不上朝。客观上来说,也是迈向近代化的雏形。而且在明朝时候,是没有海禁的,除了当年闹倭寇的时候。明朝的江南地带,已经有很多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明朝时期,还有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这比欧洲的地理大发现,还早很多年。明朝组训是,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也是直接上吊自杀。不像满清的慈禧太后,咸丰皇帝,两次都仓皇出逃。对外也是不妥协,不合约。不像清朝那样,腐败无能。
清朝与明朝相比,明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更大。
首先,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有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在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明朝永乐年间,由当时的统治者明成祖朱棣,由著名航海家郑和实施的下西洋行动。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于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郑合下西洋作为世界航海史上,最为出名的航海事件之一。他的这次航行,不仅对于当时的明朝政府带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捷。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行动,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次航海行动,促进了中环民族与其他世界各地人民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加快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进程。也使得中华民族认识到了海洋权利的重要性,加快了中华民族对中国领海的重视。郑和长达七次的下西洋航海行动,加速了中华民族经济的进步,与此同时,郑和七次下西洋,从海外给中华民族的大地,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外来产物,加快了中国物产的丰富度。
其次,明王朝除了拥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郑和下西洋外,在其他的方面,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明朝时期,中国民间文学空前繁荣,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其中就包含<<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西游记>>等三大名著。
明朝和清朝都对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说他们的贡献谁大谁小。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一,明朝的户籍制度,军队管理制度对今天的贡献很大
明朝在建立之初,为了能够使战乱中的百姓过得比较安定,所以采取了修生养息的办法,同时所采取的郡县制,和老百姓的户籍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颇大的贡献
二,清朝的领土面积,相比前朝有增无减,对中华民族的领土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古至今,只有汉唐元明清,这几个朝代完全实现了全国大一统。但是汉唐的时候对于西藏,蒙古等地,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并没有实际控制权。但是明清时代不一样,特别是清代,中国的国土面积实际控制权仅次元代,而且对西藏以及东北等地实现了实质控制权,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琉球群岛等一些岛屿都在清朝的控制范围之内。只是晚清的时候,丢了太多的国土。
三,对待文人的态度上,清朝的文字狱现象,使得许多文人颠沛流离,也没有出现过于出名的文人
清朝的文字狱对于我国的发展确实有不良的影响。但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不管是哪个民族统治中国,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都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明朝和清朝对历史做出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群策群力的表现,不能把功劳全部归功于某个人。只能说是时势造英雄。
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这个命题实在是太宽泛了,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确定的。
往往看到这个问题,人们都会想明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肯定更大,毕竟中华的屈辱时就是从清朝开始的,清朝何谈对中华民族有什么贡献呢?
而我的想法,恰恰相反。
首先,清朝并不比明朝差,明朝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因为明朝的根已经烂了。
明末的党争党狱,已经到了一种极度夸张的程度。
权宦魏忠贤不停地打压东林党人,又一手提拔了无数的亲信,在当时真的可以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许许多多的官员甚至给魏奸建生祠,早晚叩拜祈福,以儿孙自居,以求得到提拔、一朝得道。
而明末的民众更可以说是民不聊生。由于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加上政府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明末的农民已经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易子而食的状态。
相对的,清初的整个执政系统在当时都呈现着一种朝气勃勃的崭新面貌,这也是为什么仅仅三十万的八旗军就能推翻明朝,一统天下的原因。
其次,即使让明朝延续下来,也不见得就能“开眼看世界”。
毕竟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了,并不是说明朝的统治者就一定能开明地容许人民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要知道,海禁、八股取士就是在明朝出现的,明朝就已经有禁锢人民思想的措施了,谁知道明朝苟延残喘到了后期会不会重蹈清朝的覆辙呢?
而清朝至少利用了满族是少数民族的优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极大地扩大了版图。为我国如今辽阔的疆域奠定了历史基础,如果明朝一直坚持到了英国入侵,谁知道中国会不会连如今的新疆西藏都没了呢?
因此,不能从清朝的败笔来对面明清的贡献,而是要在真真正正的具体有益的措施中看。
无论你们怎么说,我认为清朝的版图扩大,比起明朝起的海禁、八股要好多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以从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这几个来说。
一、军事方面。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
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在南方建立了交郡。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明朝皇帝御图集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的戚家军、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铁骑。
二、经济社会方面。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一定的压制,但明穆宗隆庆元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000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而最后因为农业衰败引起的农民起义灭亡。
明代早期,社会风气比较节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以及政府控制力的下降,社会风气转向浮华与奢靡,不论士大夫或百姓,在饮食、居住、穿着、娱乐各方面都更为讲究,与过去儒家崇尚简朴的风气有很大的差别。商人的地位也明显提高。在衣食住行上,明代的茶文化与酒文化也十分发达,民间盛行饮酒之风,酒令进入成熟的阶段。各种新式茶色纷纷出现,紫砂壶也开始流行。酒楼茶馆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闲场所。明代的手工业突飞猛进,家具的样式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明代家具质地坚硬,风格典雅,流传至今者不在少数。而私家园林在明朝也非常发达,成为园林的典范。
明末的中国东南各省,曾建立了无与伦比的社会福利制度,东南城市都有养济院,由政府出资赡养孤寡老人,城市还有福利政策,对遭到破产的手工业经营户,以及因工致残的手工业者,给予土地补偿和经济资助。这是人类最早的失业救济制度和破产保护制度。
三、科技方面。明朝初期承继了宋元的科技优势,其造船科技更是首屈一指的。明朝建造的船设计精良,装备齐全,最大的船能够长约147米,阔约60米,能够容纳1,000名船员,且最大的船能有9个桅杆。相比数十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乘坐的船只长约30米,四个桅杆比较,可以见到明初科技的先进程度。中国发明的罗盘亦于此时传入欧洲,使欧洲人能够发现新大陆。明中晚期,因皇室的禁止、官员不理会发展科技等因素,明朝开始落后于欧洲国家。
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中晚明科学著作众多,倒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这些明朝科学家几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而日用品也有科技上的突破,如于谦作的《咏煤炭》说明了明代煤已经十分普遍。在军事科技方面,明初已经普遍装备了火铳枪,还出现威力巨大的火炮。明中叶时,已经装备当时最先进的兵器佛朗机炮和火绳枪,到了明末,最先进的武器就成了红夷大炮了,明朝于1621年引入红夷大炮,于1625年开始使用,于1630年大量生产。
四、文化方面。文化方面包括文学和思想。在文学方面,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冯梦龙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
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在思想方面,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晚明书院的兴盛冲击了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在书院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如曾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及高攀龙,就常讽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中心,进而导致东林党争。当时学者也会借用寺庙周边的空地举行“讲会”,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