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长寿面全碎在锅里,临终前仍不知吃的是挂面

时间: 2021-09-17 09:40:54 | 作者:宁镜诚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长寿面全碎在锅里,临终前仍不知吃的是挂面

1975年12月26日那天,是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

当晚,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李讷都来看望父亲。虽然她们平时很少来中南海,但每逢父亲生日,特别是毛泽东逐渐年迈之后,两人总会赶来为父亲祝寿。

说是祝寿,其实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让老人家开心开心。她们深知毛泽东最憎恶铺张浪费,所以每次都张罗一些最简单不过的家常菜。

那天前来探望毛主席的不只是两个女儿,他曾经的护士长吴旭君、护士俞雅菊和李玲师都来为毛泽东祝寿。

时隔多年再见旧人,毛泽东甚是喜悦。

餐桌上,只见吴旭君站起身,举起酒杯说:“我提议,咱们都举杯祝愿毛主席长命百岁。”众人听罢,纷纷举起酒杯,祝福毛主席。

毛泽东眼神中写满了慈爱,对众人说道:“谢谢你们,祝长命百岁比祝万寿无疆好,但能长命百岁也就不错了,有几个能百岁呢。”

众人和毛泽东碰杯时,他一边微微点头,一边轻轻将酒杯向前推一推,以表谢意。

这并不是他没有礼貌,82岁高龄的毛泽东因为长期患病,已经不能稳稳地举起面前的酒杯,因为他的手会忍不住颤抖。

晚上10点席散,大家纷纷离去。警卫员在征得毛主席的同意后,为他放起了湖南老家人民送来的烟花。

那烟花距离毛主席的房间有十几米远,一条条花束发一声响,随即腾空而起,又如流星般陨落,直至消失在夜色之中。

毛泽东半躺在床上,透过玻璃窗望着屋外的烟花,思绪不禁飘回从前……

众所周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期,因为家中并不富裕,所以父母也没有怎么给毛泽东过生日。

抗战期间,毛泽东更是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国家和人民身上,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日。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后,当人们提出想为他祝寿时,都被他拒绝。他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毛泽东逐渐年迈,他才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日。可即便如此,毛泽东也从未接受过他人宴请,只是在生日那天准备一些简单的酒菜与人小聚。

1943年12月26日,毛泽东50岁生日。党内一些同志提议为他做寿并宣传毛泽东思想。

早在那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凯丰就曾写信给毛泽东,向其汇报了同志们的这一想法。与此同时,任弼时也嘱咐毛泽东的好友萧三,让其写一本《毛泽东传》作为毛主席五十大寿的礼物。

正当一切准备活动都紧锣密鼓地展开时,毛泽东给凯丰回信道:“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

至于信中所提及的,有关“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毛泽东冷静地分析说:“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时候,不是鼓吹时候,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尚没有成熟。”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自己的认识之深,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那些对自己有着清晰认知的人,即使创造了非凡的成就,也仍然能保持低调谦虚。

电影《教父》中曾说:“一秒钟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他们的命运必定是截然不同的。”

在笔者看来,缺乏对自身的认知定位,无疑会影响自己对事物本质的判断。

时间一晃,来到1952年12月26日。

那天一早,毛泽东就安排工作人员叫来他的保健医生王鹤滨陪他吃饭。

王鹤滨得到通知后,急忙赶往紫云轩,那是毛泽东用餐的地方。

彼时,饭桌上早已摆了几碟小菜,有酱菜、辣椒、腐乳和酱牛肉,都是湖南风味。桌上没有米饭和炒菜,只有清汤白面条和两杯葡萄酒。

“这是什么吃法?”王鹤滨心中满是诧异。正当他发愣时,毛泽东从卧室走出,招呼他入座。只见毛主席端起酒杯笑着说道:“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说完,一饮而尽。

王鹤滨此刻才明白毛主席请他吃饭的原因,他激动地端起酒杯说道:“祝毛主席身体健康!长寿!”说完,也一口干掉了杯中酒。

毛泽东又喝了口酒,继续说道:“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是可以吃清汤面,是吧!”说着,他起身就要给王鹤滨盛一碗面条。

见此情形,王鹤滨赶紧接过碗筷,先给毛泽东盛了一碗面条。毛泽东用小菜拌着面条,边吃边说:“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不得了喽!”

毛泽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前几日有一位工作人员祝福他“万寿无疆”,毛泽东听完就说:“这是屁话,哪有活一万岁的?”过了一会,他又补充道:“哪里有什么万寿呀!人是不会活到万岁的!”

毛泽东信仰马克思主义,对待这些没有科学根据的贺词,他自然不会认同。

1953年12月26日那天,是毛泽东60岁生日。

毛主席生日当天,党中央收到很多来自世界各国政党、友好团体和人士发来的贺电及贺信,但毛泽东特意嘱咐,这些贺电一律不准公开发表。

即便如此,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仍想给他祝寿。那天,时任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的申虎成来到毛泽东床前,说出了众人的心意。

毛泽东听罢,笑着点头说:“谢谢同志们。”

一会儿,他对申虎成说:“你去备点酒,让老廖师傅做4个菜,一个汤,请大家一起吃顿饭。”末了,毛泽东还不忘叮嘱:“别忘了告诉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们,请他们一起来。”

就这样,众人陪着毛主席吃了一顿极其简单的“寿宴”。

那天晚上,心系国家的毛泽东就启程赶往杭州,亲自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杭州一住就是两个半月,直到第二年3月14日才返回北京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是除北京外毛泽东住的时间最久的城市,他每次来杭州都会说“又到家了”。在毛泽东看来,杭州无疑是他的“第二故乡”。

1960年12月26日,毛泽东67岁生日。

这一天,他按照惯例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请来,大家在一起吃顿饭。可对于这顿饭,毛泽东却没有多大兴趣。

熟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新中国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危机。

饭桌上,毛泽东沉重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67岁了。今天请你们来,你们都是我身边的人,大家一起吃顿饭。可是现在老百姓遭了灾,衣食无着,受冻挨饿,我心里难受啊!……”

谈着谈着,毛泽东想起早年艰苦的革命岁月,于是要求工作人员都认真读一些马列著作。

谈到如何学习,毛泽东继续说道:“不能老浮在上面,老浮在上面就会空虚。现在,咱们搞社会主义建设,还缺少经验。要想法常下基层,多深入实际,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老在屋里看文件是断然不行的。”

突然,毛泽东扫视了一眼在场的工作人员,高声说道:“你们谁愿意下去?”众人听罢,纷纷报名。毛泽东见此情形,眼中尽是宽慰。

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69岁生日。

这次的生日不同往日,毛泽东除了在菊香书屋备了两桌便饭,宴请了4位80岁以上的老人外,还写下一首《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那四位老人分别是:章士钊、程潜、王季范和叶恭绰,他们都和毛泽东关系亲密。

章士钊

先说章士钊,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期间,章士钊作为前任馆长曾多次给予他帮助。后来毛泽东为筹集建党经费及送部分同志赴法勤工俭学,需要一大笔钱,章士钊二话不说,筹了两万银元给他。

为此,毛泽东对章士钊一直都很感激。

程潜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对解放长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早年间曾多次帮助毛泽东;叶恭绰则是一位书画名家。

席间,众人饮酒作诗,谈笑风生,优哉游哉。这大概是毛泽东过得最惬意的一次生日。

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70岁大寿。

彼时因为我国逐渐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了出来,全国经济形势日渐好转,一片蒸蒸日上的情形。有鉴于此,毛泽东心中很是欣慰,他这次主动提出:自己花钱办一次家宴,请大家吃顿饭。

毛泽东生日前一天,负责毛泽东生活管理的顾作良便和厨师们一起讨论菜谱。众人商议后一致决定:不搞什么山珍海味,就做一些毛主席平时爱吃的家常菜,然后加几道有祝寿意味的菜即可。

这一方案上报后,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

12月26日晚7时,寿宴正式开始。

众人齐聚一堂,推杯换盏,共祝毛泽东福寿安康。毛泽东站起身来,回敬众人:“谢谢,大家健康长寿!”随即响起一片掌声。

家宴结束后,毛泽东主动提出要和每个到场人员合影留念。除了工作人员外,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丈夫孔令华等人都来看望老人家,毛泽东身穿中山装和家人们拍了几张纪念照,众人皆大欢喜。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随着毛泽东逐渐年迈,精力不断衰退,他主动要求合影的场合在后来的岁月中也变得越来越少,想来令人叹息。

毛泽东的众多生日中,1974年12月26日,也就是他的81岁生日,意义非凡。

那年12月23日,周恩来一行赶往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情况。抵达长沙后,周恩来等人住在湖南省委招待所蓉园2号楼。

蓉园1号楼,是毛泽东住地。从23日到27日,周恩来和毛泽东先后4次碰面,并针对一些核心问题交换了意见。

12月26日那天晚饭前,周恩来就通知湖南当地同志:“晚上在2号楼庆祝毛主席生日,晚饭吃面条,菜要搞得简单些。”

当时周恩来刚做过手术,身体极度虚弱,可即便是在这样的时刻,他仍能记得毛主席的生日,两人的友谊之坚固,让人羡慕。

席间,周恩来拖着病体,数次站起身来祝福毛主席身体健康。因为重病在身,酒量极大的周恩来只喝了第一杯酒,其余都是用水代替。

当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平化向众人介绍说,毛主席在湖南休养期间身体逐渐恢复,状态很好,周恩来很是高兴。此时周恩来展现出的状态,是他患病以来少有的。

究其原因,一是得知毛主席近期身体状况良好,他替老友开心;二是这几日和毛泽东交流工作,进程也很是顺利,毛泽东对自己的工作一如既往地支持。

毛泽东生日当晚,周、毛二人促膝长谈。谈话结束后,两人做出的决定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先按下两人此次长谈不表,单说1975年12月26日,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

那天,远在朝鲜的金日成特意送来了苹果。那些苹果被装在圆形果篮中,篮子上点缀着红色绸缎,上面有金日成亲自用朝鲜文字写得“祝毛泽东主席长寿”几个大字,诚意满满。

湖南老家的人民则和往常一样,送来了长寿面和烟花。每根长寿面长达10米,煮在锅中甚是壮观。

毛泽东看大家送来这么多礼物,便对护士孟锦云等人说道:“你们拿回家里去,分着吃了吧,放在我这里,我吃不了,也是浪费。你们吃了好。”

就这样,大部分的苹果和长寿面等礼物都被分给了工作人员。

毛泽东和毛岸英

众多礼物中,毛泽东的眼光唯独停留在了金日成送的苹果上面。这并不是说那苹果有多么罕见,而是因为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毛主席看到来自朝鲜的事物,总是忍住想起毛岸英。

他出了一会神,然后迅速整理情绪,对工作人员说:“这苹果,留下两个,其他你们分着吃了吧。”

开饭前,孟锦云搀着毛泽东坐到大厅的沙发上,然后对他说:“今天是您的生日,按我们家乡的习惯,孩子要给老人磕头。”

毛主席听罢高兴地说:“你的意思是要给我磕头,我可不敢当,我承受不起噢!”

孟锦云认真地说:“您都不敢当,还有谁敢当,我先给您磕。”说完,跪在毛主席面前,郑重其事地磕了三个头。

毛泽东见此情形,连忙起身表示回敬。

来探望毛泽东的吴旭君、李玲师和张玉凤等人也纷纷给毛主席磕头,祝福他长寿安康。

那天的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可就在即将开饭前却发生了一件怪事。

原来,负责为毛主席煮长寿面的田树滨师傅在得到通知后,立即赶到毛主席的厨房为他下一碗长寿面。可就当田树滨把面条下入锅中,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煮下锅的长寿面全断了,都碎成了一小节,没有一根是完整的!

见此情形,田树滨懵了。他后来回忆说:“这辈子煮了那么多次长寿面,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因为饭桌上的菜也不多,毛主席只等着吃长寿面,再擀面条显然是来不及了,于是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当即决定:煮挂面!

多年之后,吴连登回忆说:“毛主席临终也不知道这件事,他哪里知道这最后一碗长寿面不是手擀面,而是挂面。但他吃得还是很香。”

毛泽东和吴连登

就这样,毛主席按时吃上了长寿面。那天的鱼汤很鲜,毛泽东开心地说:“这胖头鱼汤,今天味好香噢!”

他一边说,一边颤巍巍地把一勺鱼汤往嘴里送。张玉凤见此很是心疼,连忙接过勺子,为他送进嘴里。

这样的情况,毛泽东并没有流露出丝毫尴尬,因为82岁高龄,身患多种疾病的他平时早已不能稳定地拿起一个勺子,所以平时都是张玉凤喂他吃饭。

席散,众人纷纷离去。毛泽东半躺在床上,思绪从窗外的烟花中逐渐收回。他隐约记起1925年秋,自己离开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重游长沙橘子洲的场景。

那年他32岁。

那年,毛泽东用一首《沁园春·长沙》写尽“书生意气”,只见那词中写道: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一END一一

文章标题: 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长寿面全碎在锅里,临终前仍不知吃的是挂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2807.html
文章标签:毛泽东纪念馆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