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重骑兵的价值有多大

时间: 2021-09-13 22:58: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古代重骑兵的价值有多大

古代轻骑兵和重骑兵那儿有区别

  骑兵和轻骑兵——看网络上的讨论有感而发-----读书之人

  上一阵子看到百战里面的一阵关于轻骑兵和重骑兵的讨论。讨论的根源在某位朋
  友提出网络上战争小说中不应该推崇重骑兵。

  尽管这个话题本身还有很多讨论的地方,但是随后的讨论开始偏离这个方向了,
  开始在现实意义上讨论轻骑兵和重骑兵战斗力的区别,甚至有几个网友喊出天真
  的声音“相同数量的轻骑兵可以歼灭重骑兵”。

  首先,我声明,我同意这个看法,如果轻骑兵装备轻重机枪,火炮,导弹,或者
  其他的什么,而重骑兵则清一色的大刀长矛,我想,别说同等数量,哪怕是十
  倍,百倍都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这种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就和蒙古轻骑兵打败
  欧洲重骑兵一样,说明不了什么,这不是“轻”对“重”的胜利,而是优势武器
  对劣势武器,优势战术对劣势战术的胜利。

  战争并不是网络上写的那些战争小说那样简单。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就是骑
  兵是从轻骑兵开始发展的,最原始的骑兵绝对不可能是重骑兵,然后呢?重骑兵
  在轻骑兵中慢慢发展出来,慢慢在战斗中证明自身的价值,慢慢的让国王和统治
  者们愿意用可以招募三四个轻骑兵的钱换来一个重骑兵。

  重骑兵是时代的选择。

  说到骑兵,我们不能不提一下战争,而说到战争,我们又不能不提一下最早的兵
  种:步兵。最原始的步兵已经不可考证,但是我们知道罗马帝国的重步兵军团横
  扫四方,靠着赫赫武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等等,没有弄错吧,罗马帝国居然靠重步兵?而不是轻步兵?难道他们不知道轻
  步兵的机动性远远强过重步兵,难道他们不知道轻步兵可以轻松的迂回到重步兵
  的两翼和侧后,把他们歼灭吗?但是事实就是事实,虽然有轻步兵为辅助,虽然
  有骑兵的帮忙,但是重步兵永远是罗马军团的主力。因为重步兵在防御力方面的
  优势让轻步兵在机动性方面的优势化为乌有。打不过人家,别说迂回到后面,就
  算迂回到头顶上也是不顶事的。

  但是步兵的时代很快过去了,骑兵充当战场主力的时代来了,骑兵取代步兵的最
  主要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军队战斗力的三个要素,攻击力,防御力,机动力中,
  机动力是最主要的,拥有压倒的机动性就拥有了战斗的主动权,我能主动攻击
  你,但是你不能主动攻击我,我打败了可以退,编队再战,你打败了,就只能等
  着完蛋。骑兵的价值被人们所认知,在合适的条件下,国家总是选择骑兵而不是
  选择步兵。

  当然,让骑兵脱离配角还有很多原因,例如马镫的传入,军事思想的提高,让骑
  兵在战斗力方面超过了步兵,但是归根究低是因为骑兵对于步兵的压倒性的机动
  性,更何况“骑可以化步,步不可以化骑”。

  但是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机动性方面压倒的优势。然而轻骑兵并不对重骑兵有压
  倒性的优势,只有相对优势。这不是在战场上的优势,也就是说,在战场上,重
  骑兵也许追不上溃逃中轻骑兵,但是却足够让他们没有机会有时间停下来重新整
  顿,让他们没有翻身的机会。但是在战略上,在军队的调动集结过程中,轻骑兵
  却拥有相对重骑兵的行军速度更快的速度,在重骑兵面前,轻骑兵只具备战略上
  的机动优势,他们可以“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

  在战场上,机动优势都能被重骑兵精良的训练和厚实的装甲构成的强大战力抵
  消。

  欧洲拥有重骑兵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战争的小规模。欧洲小国林立,无论是战
  场,参战人数,国家规模,战争持续时间,都远比东方的小的多,这一切都抵消
  了轻骑兵的机动优势,没有了广阔的活动场所,机动性就变的没有意义。所以轻
  骑兵在西方的地位远没有东方高。

  而且,就算在东方,重骑兵依然是一支完整军队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并不是像某
  位网友说的一样“一支军队可以没有重骑兵,不能没有轻骑兵”。一支军队可以
  缺少任何一种兵种,甚至可以单纯的由一个兵种构成,并不是没有骑兵就一定不 行。而一支完整的军队,绝对不会没有重骑兵的影子。

  网络上很多描写战争的小说,总是把长矛兵描写成骑兵的天敌,总是想象骑兵会
  被这个兵种轻易的克制,但是我总无法想象为什么骑兵会苯苯向那长矛构成的死
  亡之墙冲上去,就算人肯,马肯吗?马也有眼睛,它们的训练会让它们动物本能
  退步?乖乖的向死亡冲过去?

  事实是,长矛兵只是用来抵抗骑兵冲锋的,他们是防御性的,而且一旦失去阵型
  就逃不出被骑兵消灭的必然后果,就像一面盾牌一样,你总不能说有了盾牌就算
  胜利吧,你还需要进攻武器才能获得胜利。在电影“勇敢的心”中,我们看到这
  样一个战斗场景,华莱士在敌人骑兵几乎是冲到面前的最后一刻才举起长矛,让
  那些骑兵因为惯性无法停步的情况下撞上长矛阵,他为什么不早点竖起长矛?因
  为很简单,没有马或者人会苯到向这种长矛阵扑去。长矛兵是用来防御,而不是
  用来克制骑兵的兵种,事实上,在适合战马奔驰的地方,根本没有克制骑兵的步
  兵。

  在军事思想比西方进步的中国,曾经有一个例子,后唐李存瑁曾经率领军队对契
  丹作战,当时他的一个大将说到“契丹多骑兵,我多步兵,倘若平原相遇,敌以
  万骑驰突我阵,我必全军覆没”。难道他不知道可以步兵可以组织长矛阵吗?
  不,他知道的,但是他也知道长矛阵可以被轻易的突破,长矛保护的,永远只有
  一个正面,是无法阻止敌人的两侧袭击的,敌人可没有从正面攻击你的义务。

  说到步兵和骑兵,也有很多的反向例子,比如说英国和法国的百年战争。英国一
  万名弓箭手歼灭了法国庞大的骑士大军,这似乎是证明步兵强过骑兵的例子,但
  是为什么在这种具有震撼性的战例面前,重骑兵依然被保留下来?而且以后还得
  到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很简单,这种胜利,并不是步兵对骑兵的胜利,而是英国长弓的胜利。衡量
  步兵和骑兵的优劣,必须把两种部队放到一个相对平等的条件下对比,在装备和
  军事指挥还有士气方面都相差不远的情况下比较。

  同样的原理,那些网络上的朋友提到的轻骑兵战胜重骑兵的范例,也就是蒙古大
  军入侵欧洲,这也是无法证明轻骑兵胜过重骑兵的,这是蒙古弓箭和东方先进军
  事思想的胜利。而且,网络上有一位朋友留言“蒙古一万轻骑兵歼灭了十万欧洲
  重骑兵”,很抱歉,我为了查找这个例子花了两三天,硬是没有找到,想来也是
  那位朋友一时杜撰的,因为蒙古入侵欧洲也就那么几场战斗,似乎没有一万对十
  万而全歼的样子。

  战争是残酷的,逼迫人们做出选择,如果是不合适的,那就要被淘汰,无论是主
  动的撤消还是被动的被消灭。事实摆在我们眼前,即使经过了蒙古人的入侵,欧
  洲依然保留重骑兵,而且还得到进一步发展。

  十字军东征大家都是知道的,欧洲的重骑兵面对中亚的轻骑兵。当时阿拉伯人描
  述了两种军队的区别。“正面战斗的话,阿拉伯骑兵打不胜欧洲骑士,但是如果
  有了足够的回旋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可以胜利。”而这个胜利的原因,在于阿拉
  伯用弓箭攻击欧洲骑兵的战马。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重骑兵才是构筑军队的主力,因为正面战斗才是真正重要
  的,“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辅助部队来弥补。我们可以马上判断出,重骑兵
  以少量轻骑兵辅助可以轻易打败轻骑兵以少量重骑兵的辅助。

  帖木耳和奥斯曼土尔其发生过大战,在战斗中,他用20000名轻骑兵拖住敌人中
  央主力的50000重骑兵,同时集中80000重骑兵攻击敌人两翼的30000轻骑兵,一
  举迫使4500人举手投降,接着彻底歼灭这支土耳其军队,俘虏苏丹。直到他死
  后,土耳其才恢复元气。为什么土耳其轻骑兵不退?他们可以退的啊?毕竟他们
  速度比较快,可以跑的掉的。但是他们不能,因为他们必须掩护主力的侧翼,战
  斗并不是那么简单,并不是轻骑兵想退就能退,其他兄弟部队呢?粮草辎重呢?
  脱离了这一切,轻骑兵的机动性有意义吗?

  是的,轻骑兵可以迂回,但是迂回是什么意义?是绕个大圈绕的敌人后面。假如
  没有正面可以拖住敌人攻击的部队,那么敌人会让你迂回吗?就和大小圈一样,
  小圈里面转个弯永远比大圈方便的多,等到你迂回到敌人后面的时候,敌人早就
  把脸转过来了,你只是白白让马多跑一点路而已。

  一些朋友想象出一副战争图,轻骑兵从后面绕到重骑兵阵型的后面,用刀把他们
  从后面砍死,这种想法,说句老实话,大概是受到“上下五千年”那本破书中
  “匈奴骑兵闯欧洲”这一节的影响(起码我被这本破书骗了好多年),完全是那
  种把自己当作天才,把敌人当作白痴的战争小说的写照。轻骑兵是可以迂回到重
  骑兵侧后,但是这有用吗?

  历史上很多战斗的胜利都是因为成功的迂回到敌人后方和侧翼,并发起攻击的缘
  故,这也是一个很合理的战术,但是靠这一招战胜敌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正
  面能抵挡或者拖延敌人的攻击吗?当然有人说,反正有机动优势,打不过可以先
  退,等到友军迂回成功再战斗。但是,只准你分兵不准敌人分兵吗?反正你脱离
  战斗,敌人可以同样把军队分成几份,一份用来追击你,另外几份等着那些迂回
  的部队。这种想法完全是基于敌人很苯,空有强大力量却不懂得发挥优势的时候
  才会发生的,听起来有道理却经不起分析的东西。说白了,是指挥艺术的胜利,
  而不是轻骑兵对重骑兵的胜利。

  就我们个人来说,假如我们是一个重骑兵,那么当敌人从后面扑过来的时候,我
  们是站在那里不动呢?还是转身面对敌人?我想这种问题是不需要回答的,除非
  是处于溃逃,否则没有人会等着敌人的刀从身后砍过来。

  中国也有重骑兵

  我们先确定一个观念,什么叫轻骑兵,什么叫重骑兵,还有混合在他们中间的中
  装骑兵。

  这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并没有人能确定什么样的装备划入重骑兵范畴,什么样
  的装备划入轻骑兵范畴,什么样的装备算中装骑兵。铠甲,索子甲,鳞甲,皮甲
  的区别吗?

  东方和西方有巨大的文化和生活的差异,东方的装甲和西方装甲是不同的,而
  且,中国马和西方马也有巨大差别,我们不能说一定要使用西方那种完整严密的
  铠甲,手拿西方的重剑才能算上重骑兵。

  翻翻历史书,我们从中找到一个对骑兵的称呼“铁骑”,当然,你要是把他理解
  成钉铁马蹄铁的战马我无话可说,但是我想,这个铁骑应该被理解成“穿着铁甲
  的骑兵”。

  “以铁骑贯中而击之”“以铁骑数千驰阵”“大驱铁骑向前”,汉,隋,唐,这
  个铁骑在整个历史中都出现过,大家能把穿着铁甲的骑兵算入轻骑兵的范畴
  吗?

  “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大家都听说过吧,什么是铁马?解释是:披着铁甲的
  战马,用来代表军队。披着铁甲的战马是轻骑兵的坐骑吗?

  五代时候是甲装骑具,西夏拥有叫铁鹞子的重骑兵,辽国则有铁浮图,宋也发展
  出了“连环马”。虽然最后一个是小说里面出现,但是这种军队应该也是现实的
  反映“马披甲只露出四蹄悬地,人披甲只露出一双眼睛”这种军队怎样都是归属
  于重骑兵的。小说中写到“两边把弓箭乱放,中间尽是长枪”。

  经典的重骑兵冲锋。

  就是到了蒙古,轻骑兵发展的极限时候,蒙古重骑兵依然是列阵在大军的前方
  的,手执长刀,身披铁甲。

  重骑兵的消失是在火器出现以后,面对着犀利的火枪和脆弱的射手,多次战斗证
  明重骑兵在火器面前的脆弱,强调速度的轻骑兵被保留下来,而重装甲就消失在
  历史中了。

  文明发展无止境,随着火器的进一步增强,随着坦克的出现,曾经辉煌的骑兵走
  向没落,最终被无情的历史淘汰。只剩下后人回想时翻腾在脑海里面骑兵冲锋万
  马奔腾的壮观场面。

  胜利与荣誉--骑兵的兴与衰
  战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可以说已经成为民族融合的一个代名词。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倚靠武力来夺得更多的生产资源,从而更进一步地进行征服、奴役。战争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必经手段。远到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的“石器战争”——我们姑且这么称呼,那时的人们靠着石块、木棒去征服自然,去征服“部落”。再到铁器时代,奴隶制度的确定迫使领主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去进行战争——杀戮、征伐。流淌着欲望与贪婪的血液在战火中弥漫。但相对的,战争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兴的思潮。

  与此同时,当旧的奴隶主不再满足于即得的利益而下层奴隶在不停地反抗着被奴役的命运时,封建制度出现了。国家的机制变的更趋于完美。奴隶时期的“奴隶兵制”(奴隶主保留少量比较正规的军队,战时以奴隶作为战争主力的军队制度)逐渐被更完美的“封建兵制”(封建领主保留一定数量正规部队,每天进行正规军人的训练,领用领主发放的俸禄。一定程度上取消奴隶制度,平民通过考核可以参军。也有实行诸如“闲时为军忙时为农”的亦农亦军政策——比如屯田制)所替代。相对来说,军队的更进一步的正规化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以及集团作战的可能性及集团作战战术的进化。

  在充斥着血与火、欲望与贪婪、征服与统治的中世纪,欧洲大陆上出现了另一种新兴的浪漫思潮——骑士精神。

  早期的骑士并不是人人都骑在马上,而仅仅只是一种称号,代表着其地位及荣誉。而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只有骑士才可以拥有坐骑的权利而被称为骑士。不过骑士并非本文的主题,有机会的话再另写文文好了。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骑兵集团的出现改写了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历史。如果说战争是一种艺术,那么骑兵集团的使用则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骑兵的最早使用在中国的战国时期。随着战争中高机动力、高攻击力的要求的出现,战车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从绳套中被解脱的马成为单乘的坐骑,从而开创了骑兵集团的历史。

  中世纪欧洲的骑兵大多配置重甲,上百斤的铁甲将骑士包裹的密不透风。骑士除了穿着重铠,左手一般会拿着铁盾,而右手则举着长达3米的长枪,以便于在平原冲锋时可以一举将敌人刺穿。而近战时则可以将配置在身边的长剑拔出与敌人肉搏。而厚厚的装备也使肉搏中的骑士的伤亡降到了最低。

  尽管全身装备高达数百斤,但其机动力及穿刺力仍不可小视。往往只需骑兵发动一波冲锋敌军便已全军溃散。在骑兵驰骋在欧洲大陆上的300多年里,骑兵成为了步兵的噩梦。欧洲的骑兵大多也习惯了一涌而上的集团冲锋战术,甚至从没考虑过使用别种的骑兵战术——尽管集团冲锋战术在中国早已被淘汰,但在当时的欧洲来说那已经是一种风气——勇往直前的冲锋的无畏的勇气。尽管也有使用木栅栏或土沟战术来阻
  挡骑兵攻势的,但在重装骑兵面前,木栅栏只不过如同一层纸一样容易冲破。而大多数军官也不会傻到在有土沟在面前的情况下与敌军正面冲突,而没有土沟的侧翼便成骑兵的杀戮之地。相对的,即便正面冲击土沟,重装骑兵也完全有能力一举冲过。

  不过骑兵的优势很快便被打破了。威廉·华莱士成为了重装骑兵们的第一个噩梦。巨大的木枪(用整只树的树干做成木棍,前端削尖)抵制了骑兵们的第一轮冲锋。随着第一轮冲锋的骑士的倒下,越来越多的骑兵们要么被倒下的同伴绊倒,成为后继骑兵们践踏的对象,要么再次被木枪捅下马,或者整个人被木枪所贯穿而挂在了木枪上。

  而骑兵们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大概要算十字军第7次东征时的一次战争了。

  当时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及伊院骑士团三大骑士团共5。5万骑兵进攻基辅,遭遇了阻击。对方领军的只是当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大公。统帅的只有2万重盾步兵及临时招募的5万民兵。实际上双方的战争都是在没多少时间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年轻的大公甚至来不及在战场上修筑任何防御骑兵突击的防御工事,而民兵们甚至只有拿着镰刀、木棍上战场。但是大公的命令是2万重盾步兵居中,5万民兵分作两部作为侧翼,整个战阵呈“V”形。

  当骑兵们开始冲锋时,重盾步兵纷纷将手中的重盾插入地面(因为是泥砂地,骑兵固然容易发挥强大的冲击力,但也是如此导致了他的败亡。),共插了2层木盾,形成一座临时的木栅栏。由于根本不考虑到民兵的威胁性,骑兵们直冲重盾步兵本阵。而犯了轻敌大忌的他们在看到木盾后只是下意识地用枪去挑,打算把木盾挑开。而此时,他们的噩梦开始了。木盾后的第一排重盾步兵用携带的长枪往木盾上一压,骑兵再承受了数百斤的压力便不能再把木盾挑起,有的骑兵甚至因为冲力的缘故当场撞倒在地上。而第二排的重盾步兵立刻拿出插在地上的斧头不停向骑兵们丢掷。此时两翼的民兵开始向中靠拢,打算等所有的骑兵全数落马后再“取上将首级”——重骑兵落马后很难有几个还能独立站起来的。

  此役5。5万骑兵几乎全军覆没,而年轻的大公麾下近伤亡了数万名士兵(其中大部分是民兵)——如果不是十字军的统帅果断地命令后继骑兵踩着依然生存的友军继续冒死突击的话,大概即便骑士团不仅要全灭而且敌方的伤亡绝不会超过两万。(鉴于记忆问题,到底是哪一场战斗我忘了,双方统帅的名字也忘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绝对经典的战役。)

  而如果说这个噩梦只是第一个的话,那么带来第二个噩梦的便是蒙古人所带来的冲击。

  蒙古属于游牧民族,严格来说,不能叫骑兵的噩梦。或者说成“骑兵对骑兵的噩梦”更好点。首先,从装备上来说,蒙古人在灭亡了金、宋之后,开始使用金、宋的技术来武装自己的部队。可以说,当时蒙古骑兵的装备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最精锐的蒙古骑兵一般配置为一柄长枪、一把火枪(铳)、一把弩(同时射出三箭的强弩而不是普通的弩)、一把马刀及一把弓。冲锋时,距离远点就用弓,靠近了用弩,再近点就用火枪(铳),而冲刺的时候使用长枪,开始混战了便使用马刀。更为恐怖的是其箭上都有毒。而从穿着的铠甲来看,蒙古人鄙视脱逃者,战甲只有前胸的软甲(不要小看软甲,寻常的弓箭射击未必能对蒙古骑兵造成伤害的)。综合来看,尽管蒙古骑兵武器如此众多,但是其负重量远比重装骑士来的轻。而且大量的精锐武器的使用对于敌军所造成的伤亡是很大的——还没靠近就先道下一片,蒙古骑兵机动力又高,又是打的“运动战”。蒙古军的“旋风”所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国家的灭亡,大概还有古老兵阵战术的消亡吧。历史上唯一对蒙古军造成伤害的大概也就只有八鲁滩一战了——初次独立上战场的失吉忽突忽率领3万蒙古骑兵与扎兰丁15万军队对决,在造成对方10万余的伤亡后,失吉忽突忽率10余骑突围而出。可见蒙古军之善战。

  其次,欧洲盛行“交换骑士”——即战场上俘虏的骑士不能杀害,而且必须好生看待,留待以后交换自己被俘的骑士。但蒙古军根本不吃这一套。凡是落马的骑士也不理会是否投降,直接取了首级再说。让我们为那些可怜的骑士们哀悼吧,阿门(笑)。

  尽管随着克制骑兵的战术越来越多,但因为骑兵所拥有的强大机动力、冲击力使骑兵在战争中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地位。而在公元17世纪时,在日本出现的“骑铁”(纯火枪骑兵队)更是开创了新一代的骑兵兵种,比欧洲的“龙骑兵”早了约300年。

  但随着现代战争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骑兵的地位和优势逐渐消失。当波兰骑兵团的骑兵们被德国坦克一个个压成肉泥时,古代冷兵器战争中的天子轿子——骑兵,正式宣告了他的使命的结束,从而离开了历史的大舞台。
区别在于装备 轻骑的装备一般为木甲或者其它轻巧的装备
重骑一般是穿铁甲等重型装备
装备不同,轻骑兵装甲薄,重量轻,适合突袭和追击
重骑兵通常装备几层铠甲重量大,适合大决战和短距离奔袭。
装备不同,轻骑兵装甲薄,重量轻,适合突袭和追击
重骑兵通常装备几层铠甲重量大,适合大决战和短距离奔袭,轻骑的装备一般为木甲或者其它轻巧的装备
重骑一般是穿铁甲等重型装备!!!!!
装备不同

古代中国有重骑兵吗?

一、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重骑兵叫“甲骑具装”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重骑兵叫“甲骑具装”,源于魏晋南北朝。甲骑具装只是大分裂时期昙花一现的产物,南北朝时发展到顶峰,隋唐即逐步消亡,仪仗的作用大于作战。

汉朝的重骑兵身披铁铠,身上装备长矛钢刀以及强弓劲弩,这样的骑兵西方直到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一世才发展出类似的重骑兵,这样的骑兵被西方称为“双重功效骑兵”,这样的骑兵也迅速成为当时最为强悍的骑兵。

汉朝重装骑兵的兵器配备主要有环柄长铁刀、马戟等,可以在马上进行劈砍,增强了骑兵的格杀能力。(典型西汉帝国军队的骑兵长铁戟,学名‘马戟’,戟长约37厘米,装上必之后长2米多。骑兵用戟一般长2米多,步兵的可以达到3米。)

隋炀帝征讨高丽时,一次就动用了十二万多甲骑具装的骑兵,这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规模。

唐代远征高丽,白岩城一战,猛将契苾何力以800重骑突击万余高丽军,高丽军以长矛对阵,结果是高丽军大溃,唐军追杀十余里,斩首千余级而还。

中国马在重量级上比不上欧洲马,这确实是甲骑具装不能推广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均规定重骑兵在行军时要下马步行,作战是才准上马。

汉朝时期开始出现的的铁甲一般分两种,从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披甲武士俑中,可以看到两种铠甲的样式,一种为札甲,采用长方形甲片,胸背两甲在肩部用带系连,有的还加披膊,为汉代铠甲的主要形式。另一种甲采用鱼鳞甲片(在腰部、肩部等活动部位,仍用札甲形式)。

札甲一般由超过600片的铁片穿缀而成,重量超过十公斤,而鱼鳞甲则由2000至3000片铁片穿缀而成,重量超过十六公斤。我们目前出土的汉代铁甲中,最重的一领铁甲是安徽阜阳发掘出的一套铁甲,全身由三千零八片铁甲组成,全重为二十多公斤。在北燕冯素弗墓中发掘出的马甲达到了四十多公斤。

东汉后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制造铠甲,陈琳 《 武库赋 》 中记:“销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函师震旅,韦人制缝.元羽缥甲,灼檎流光”即是对这种铠甲的描述。

我国对于马匹的防护历史源远流长,最初的起源是在战车时代对战马的防护,后来开始有皮制的“当胸”对马匹进行防护,到了汉末就已经有发展的比较完善的铁制全身式马甲,我国称之为具装。

汉末到三国的这段时间是我国铠甲的大发展时期,我国铠甲的主要类型基本均在此时期产生,例如筒袖铠,明光铠,锁子甲,两当铠等等。而我国的重骑兵也因此在随后的南北朝大乱世中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明光铠是最为重要的铠甲,这种铠甲因为胸前和背后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很象镜子,反照太阳光即发明光,正如汉代镜铭所谓“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称为“明光铠”。明光铠一般颈有盆领,肩覆披膊,腰上束带,个别的还带有腿裙;其在北朝晚期日益流行,表现出取代两当铠的趋势。

明光恺有两种类型,一种胸背各有两面大型圆护,颈设盆领,肩有披膊,腰部束带;另一种形制略有变化,胸甲分成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背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此种盔甲形式已经向着欧洲重骑兵的最终形态——全身式板甲发展。

重骑兵的大发展,骑兵手中所持的钢刀已经很难完成破开敌人铠甲杀伤敌人本体的任务,于是慢慢地骑兵手中的武器从钢刀之类的锐利型武器演变成鞭锏锤之类的钝器,靠兵器的重量直接杀伤敌人在盔甲内的本体。

骑兵铠甲的制造愈加精良,当然重量也继续稳步提高,以至于负担如此沉重的甲胄作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当时对士兵的选拔都要求“胜举衣甲”,而马甲也是如此。(就是挑选出的士兵和战马能够着重甲骑战)

二、宋代的重骑兵

宋朝铁甲的发展又有了变化,整体形制的明光铠渐渐被淘汰,整体形札甲和山文甲再次成为主流,而铁甲的重量则进一步加重,铁甲往往会超过二十五公斤,因为太重,朝廷不得不下令将铠甲的重量限制在二十公斤到二十五公斤之间。

宋代骑兵稀少,因此大多披马甲,这使得宋代军队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从上到下均为重装。在盔甲的制造技术方面利用了冷锻技术,使得铠甲经久耐用,更为坚固。

为了与西夏、辽,金的重甲骑兵抗衡,宋军除制作了祥符钢铁锁子甲和黑漆吸水山字铁甲外,还推广重甲的使用。重骑兵的马甲,也进行了大全装和小全装的划分。

大全装:马头的面帘,颈部的鸡项,马身上的甲身,胸前的荡胸,马屁股的搭后连成一片,密不透风,一点都不比西方重甲骑兵逊色。

  小全装:包括甲身,搭尾、了项,鸡项、面子、秋?(左铁右或)六个部分。

  在实战中总结出,小全装比大全装更适用。

  马上重骑兵,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叶一千八百二十五片。《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载,南宋初年,一领铁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约26.86—29.84公斤)。可见战马驮载的人甲和马具装的重量至少有60—80公斤,最重者可达130公斤。重铠增加了战马的负担,使其难以持久战斗,只有高大健壮而又稳重的马匹才能充当甲骑具装的坐骑,即使是这样的高头大马也只能以小跑、慢跑冲锋。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也出现过重骑兵,如金军的“铁浮屠”、西夏的“铁鹞子”(装备了重甲和大夏龙雀刀的赫连勃勃的胡夏铁骑)等,辽国的重骑兵,蒙古也有少量的重骑兵。

由辽朝皇帝亲自统率的御林军“鹰军”即为重甲骑兵。近年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发现的一幅辽代“鹰军图’,生动地描绘出这支军队的情形。

金军常常排出轻重骑兵混编的作战队形,即“每五十人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枪。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每遇敌必有一二人跃马而出,先观阵之虚实,或向其左右前后结队驰击之”(《二朝北盟会编》卷3)。

蒙古骑兵: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

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

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 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他们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 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

少数民族出现的重骑兵主要用于冲击步兵方阵,但始终无法形成主流。作为游牧骑兵,关键还是机动能力,只要机动力占优,象蒙古轻骑以骑射击败欧洲重装骑兵的战例相当多。

三、明朝的重装骑兵

明朝继承了宋朝的铠甲形制,并将之继续发展完善,中国骑兵身上的重量再次加重,重量再一次上二十公斤。

四、清代的重装骑兵

清代继承了女真人的一贯传统,依然是重骑兵大行其道,不过此时因为火器大行,所以铠甲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女真人一般内穿锁子甲外披棉甲,棉甲外缀铜钉,中敷铁叶,作战时还可浇水让棉花吸水,增加防御枪弹的能力。这种重骑兵在清代的中前期风光无限,将四周的对手一一打败,最终稳定了中国的疆域。

五、中国重骑兵消亡的主要原因:

1、中国最终没有发展出板甲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板甲的不可替换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的体制完全不一样,骑兵铠甲马匹都是国家提供,而板甲则往往都是需要为本人专门定制,这样对于中国这种规模化,国家化的军队组织不能相适应,所以最终并没有在中国出现。而盔甲发展到板甲的程度其实已经属于华而不实,规模化集团化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重铠和欧洲重铠发展轨迹的不同之处。

2、马匹的因素:不阉割的战马每年春季都要发情,如果发情的战马上了战场,对方阵营中的异性战马稍加引诱,战马便会闻风而去——即使它背上驮着的是一位将军。古代中国的战斗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开战时间从来不让对手选择。因此,所有的国家都不得不警惕敌人使用手段损害自己的战斗力,对战马阉割就成了“非如此不可”的选择。

基于此,所有被选进军营的雄性战马都免不了被阉割的命运,当
第一批优秀战马消耗殆尽时,又不得不从原先淘汰下来的马匹中,选择能驮动马铠的战马补充入军营。

在大约100代的时间内中,每代中最优秀的马总被挑出来阉割,剩下的都是千挑万选留下的、不能做战马的驽马生育出的后代。

中国的马种体形小、耐粗饲、基数庞大,这适合中国人口多的现状,但选育始终是弱项,与欧洲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热衷品种培育的风气不同,中国(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对马种的培育相当随意,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从未订立谱系,导致不少良马的基因流失,特别是由于中国以农业立国,对马匹的类型的需求以挽为主,由此骑兵用马大多是挽乘、乘挽型,真正的骑乘种少之又少。驾着拉车的马怎么能和游牧骑兵作战呢?

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中国马种长期封闭,外血流入很少,汉武帝千里远征带来的“汗血宝马”就是现在的中亚阿克哈—塔克马,直到现在也算形貌神俊,耐力速力出众的优秀马种,汉武帝希望以此改良骑兵用马,可惜因长期封闭蒙古马系的遗传过于稳定,这种良马对中国马种未产生足够的影响。

3、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明以后曾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日渐式微了

有,但是数量很少。所谓重骑兵,就是披重甲的冲击骑兵,在中国只有南北朝至隋唐时昙花一现,这之后基本就没有了。

秦朝骑兵以投射骑兵为主,汉朝骑兵以轻骑兵为主。宋朝严重缺马,几乎组建不起骑兵部队。

明朝骑兵使用的是蒙古式战法,发展到后期倒也不是没有重骑兵,不过那都是将领的家丁,大多数不是有编制的军队。西班牙人观察过明朝骑兵的战术,认为其不堪一击,悲剧的是西班牙的骑兵在和西方同行比较起来也不怎么样。

清朝骑兵主要以蒙古骑兵为主,满人自己的骑兵多为下马步战的龙骑兵。
从秦时开始就有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重骑兵?

因为重骑兵在机动灵活方面不如轻骑兵,重骑兵不利于长距离作战。

重骑兵在两军对垒的阵型中有着坚不可破的巨大优势,在机动灵活方面却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到了唐朝初期却变为以人披铠甲、马不披甲的轻骑兵为主力。

原因在于,北方地区新兴的突厥王国以轻骑兵击败了柔然的重骑兵,成为草原霸主。而中原地区新兴的唐军也是以轻骑兵击败了隋朝的甲骑具装。

唐朝初创时,李渊父子在借助突厥兵马支援的基础上,组建了善于长途追击、迂回作战的玄甲兵。也就是机动性很强的轻骑兵,以弥补重骑兵不利于长距离作战的局限性。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到三国是我国铠甲的大发展时期。铠甲的主要类型基本在此时期产生。有明光铠、锁子甲、两当铠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越来越多的重装骑兵出现在战场上。所谓重骑兵,最重要的标准就是骑兵身上的铠甲重量,一般身穿20公斤以上盔甲的骑兵就被称为重骑兵。

除了骑兵本身身着重甲以外,重骑兵的另一典型特征就是马匹也同样披上厚重的坚甲,人马齐披重甲,望之如铁塔,给人以强烈震撼。

衡量重骑兵的标准就是看其是不是有着突击作战的战斗能力。这一时期的标准马铠,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铁骑具装”。从匈奴南下开始,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羯、氐、羌先后入主中原。他们正是依仗着铠甲装备的重装骑兵作为主力部队而夺取政权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马镫与中国古代骑兵

不知道你这结论从何而来的,谁说中国没有重骑兵的?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重骑兵,相比中世纪的欧洲,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名字不叫重骑兵而已比如虎豹骑、玄甲军。
南北朝就是中国具装骑兵的黄金时代,当时无论是游牧民族出身的北朝还是衣冠南渡的南朝,都将具装骑兵作为他们军队中的中坚力量,一次具装骑兵的决定性冲锋往往能一举奠定胜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唐朝出征高丽重骑兵就是王牌,击溃突厥靠的就是重骑兵。在唐朝之后的宋代,无论是宋辽金夏,都装备有精锐的重骑兵,蒙古西征大多人都以为是持弓的轻骑兵,其实有六成都是重骑兵。中国骑兵的衰亡是明朝火器的发展,慢慢就退出舞台了。
1.因为重骑战法属于正面对抗兵种,而中国战争思想核心是兵以轨道.在欧洲有了枪以后双方还还排队枪毙呢,所以重骑与中国属残废兵种.
2.中国古代战争规模和频繁程度都非常强,良马消耗量大不具备发展出与中国战争环境相匹配的数量.但各时期还是都出现过的只不过相对中国战争规模都不显眼.
3.重骑并不是必须兵种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2541074.html这里手术不用刀的回答是我对重骑兵的评价.
不知道你所说的中国没有重骑兵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中国古代骑兵之中的重骑兵通常不叫重骑兵,而是以其他名称命名,比如汉朝的羽林骑,三国时的虎豹骑,宋朝时金国的铁浮图及拐子马,明朝时的三千营,神机营等等,总之中国古代骑兵不是简单的分成轻骑兵和重骑兵,而是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而化分 ,纵观整个中国军事史,大概只有唐朝骑兵明显的区别了轻骑兵和重骑兵,并且骑兵以着甲的重骑兵为主,大唐之所以击败突勒人,并统治西域各国,靠的就是强大的骑兵力量!
为什么你要问“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重骑兵”?
中国古代有重骑兵的。

古代欧洲重骑兵 1马匹重量马铠甲 2战士重量战士铠甲 3武器装备 这3样加起来有没有看好了是3000斤(1.5吨)?

这样的重量不是昙花一现不是某个战士 而是批量装备 一个重骑兵部队,暂且抛开这些不说,古欧洲那些比较有名的老牌重骑兵部队 像拜占庭 土耳其 波斯重骑兵部队 他们的重骑兵总重量大约在什么范围? 1.5吨是不是吹牛逼那还是扯犊子那,请有关数据帝和对古欧洲重骑兵真正了解的人 给予回复!!!!!
中世纪骑士从来都没有重骑士这样的编制,有也不是一直常备军,你要理解当时候的武装都是地主自己购置的包括马,这一系列的维护都是有头衔者(骑士和贵族和附庸骑士)自己搞的,记得有个12世纪还是11世纪的数据,里面说一身锁子铠要花买一头成年的公牛的钱,而一身质地上乘还打上装饰的全身铠需要四头左右的公牛的价值,而这只是买的,不算上维护。这个数据是在莱茵河那块找到的还是不莱梅那几个富裕点的地方找到的我忘记了,你要找请追问。这样说起,欧洲根本没有多少人能养的起这样的编制。再说了,欧洲的矮种马重型的也就大概1200千克,驮力也最多只能超过自身重量1/3左右,1.5T你还指望它冲锋?欧洲重骑兵的概念只是全身链子铠加上全身铠,出现的貌似是匈牙利骑兵,这个是国家养着的,但很快被神圣罗马帝国还是法国击败了,就没什么下文了。重骑兵一般只有人才是全身甲的马是没有的。
我简单说下,首先要注意的是,在中世纪,一般而言欧洲并没有重骑兵这个兵种。因为他制度的特殊性,下层贵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骑士成为欧洲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家武力的主要力量。到中世纪晚期,随着法国等国的王权逐步加强,直接率属于国王的骑士部队开始出现;同事,针对奥斯曼帝国的十字军战争也催生了宗教骑士团,比如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等,不过这些骑士部队一般配备都不是那么严密,虽是人马全身套甲,但是重量并不是那么重;比较著名的有波兰的翼骑兵等
一匹马最重的就有1200多千克,加上骑兵最终的盔甲,算他60斤,马甲,算他180斤,加一个士兵算他180斤,应该差不多 。马的承受力你要相信,可以背起这么重的东西东征西战,但玩命奔跑久了肯定会累,不过也不至于昙花一现,骑马几个小时,不过也要看马的品种
骑士盔甲重量一开始才25斤左右 后来能达到40斤 马披的在20-40之间 武器自由度表较大5斤-50斤的都有
马最重的确可以达到1.5吨
不可能都那么重~扯呢

古代培育一个骑兵要花多少钱?一套盔甲的价钱有多少?

要说战场上的霸主,小啾想到的就是近代战争的马克沁机枪。马克沁机枪对于战场的控制力是其他武器都难以比拟的,可以说它是近代战争中的霸主。而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战场,能做到马克沁机枪那样控制战场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驰骋沙场的骑兵。

纵观以前的历史,我们能够发现,一统天下的帝王背后都会有一支强大骑兵,比如光武帝刘秀背后的“幽州突骑”,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甲精骑”,亦或者宋太宗赵光义的“静塞军”。这些骑兵替各自帝王不断征战沙场,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充分体现出古代骑兵的重要性。也因为如此,古人都说“得骑兵者得天下”。

那这么强大的骑兵队伍为什么人数都这么少呢?很多朝代甚至连骑兵都没有,这是为何?北宋初期的静塞军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落寞,为啥后来没有重新启用骑兵呢?原因在于“养一个骑兵真的太贵,朝廷国库没那么多钱呀”。

古代骑兵的战略价值相当于如今的航母,虽然很多国家的科技都能够造出航母,但是苦于没有充足的资金来维持航母的日常运行,国库经不起烧。而古代骑兵亦是如此,打造一支并不难,怎么养得起才是最大的问题。

古代那些著名的骑兵队伍人数都不多,最多也就几千人而已,只占了军队人数的百分之一左右。如果他们想要扩充队伍的话,首先就得解决战马的问题。

古代战马的培育场所有限,大部分都是在西北边塞培育。所以,一个朝廷要想培育自己的骑兵队伍,就得拿下西北河套地区,而这并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做到的事情。很多时候,这些地区都被分割出去了。

战马的培育也不是这么简单,要保证战马能有充足的营养,草料配上大豆之类的营养饲料才能够满足一匹战马每一顿的需求。汉朝的时候为了鼓励民间养马就曾经下达只要养马就能免除赋税的诏令。有人计算过,养育一匹战马的草料都足以养10个士兵了,给战马配备的资源都能够维持三户人家的一年的温饱,这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资金压力。

不仅战马养不起,培育骑兵也是一个很大的开销。养一个骑兵最少都需要耗费三年的时间,不单单要练习在马背上的刺杀,还得提升耐力和承受力,毕竟他们要身披重甲。光骑兵的粮食就比一般的士兵要多一到两倍,更不用说装备了。

骑兵身穿的铠甲可不是一般的铠甲,他们身上的铠甲是用20斤铁打造出来,对于钢铁开采量稀缺的古代来说,打造一幅铠甲的价值都能够在寸土寸金的京城买几套四合院了,价值多少钱大家心里都有数。

综合战马、骑兵、盔甲这几个要素,古代养一个骑兵都能够养二十个步兵了,再加上战马和盔甲每几年都得换一批,这么多资源和钱财,朝廷怎么可能顶得住。更何况,当时的统治者没有远见,他们只看到了士兵的数量和投入的钱财,并没有考虑到骑兵能够带来的价值,他们只觉得,用一个骑兵的资源来培育20个步兵不香吗?

事实证明,目光短浅的北宋并没有撑多久,很快就被北方的铁骑给踏平了。毕竟一个骑兵能够冲破十几个步兵的阵型,如果他们中能出一个有远见的将军,能看到投资骑兵的价值,我想北宋王朝存在的时间还能更长吧~

文章标题: 古代重骑兵的价值有多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2454.html
文章标签:有多大  骑兵  古代  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