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09 12:57: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宦官”,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因为常年处于皇帝身边,历代帝王对于这个群体,相较臣僚更加信任。同时,帝王们为了“拉一派打一派”,搞政治平衡,更加会利用宦官作为“掺沙子”制衡大臣这个政治工具。在“挖墙脚”,“甩石头”的政治斗争中,成功的维护了皇权。不过,凡事都有两面,宦官固然可以帮助帝王达到政治目的,同时也会带来政治危机,譬如,“阉宦之祸”就伴随中国王朝更迭长达几千年,一直不绝。
“阉宦之祸”虽然历代都有,但是各朝却也并不相同,有轻有重。有的朝代较重,例如汉朝和明朝;有的朝代较轻,例如宋朝与清朝。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赵翼曾经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宦官权力大盛的时候,“窃官爵,盗财贿,乘势使气,为朝野之患。”他们“威权日炽,凌轹重臣,率皆子蓄,藩方戎帅,必以贿成”。手握重拳的宦官不仅凌驾于朝廷将相之上,甚至连皇帝的废立生死也操之在手,所谓:“万机之予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宋朝与清朝固然也有宦官干政,但是无一例外都未成气候。如果将宋朝的宦官与唐朝后期比较,唐代后期,皇帝和大臣铲除专权宦官的图谋几乎全部失败,宦官却能够“易置人主,诛夷大臣”。整个唐朝,由宦官拥戴后登基的有七人,而被宦官杀害的更是多达三人。到了北宋时期,宦官再也没有如同唐代那样的动辄废立皇帝,诛杀大臣,即使偶然有极少数的宦官企图如此做,但都是无一成功,最后受到了朝廷严厉的惩罚。宦官王继恩在宋太宗病危期间,串通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企图拥立已经被废为庶人的宋太宗长子赵元佐这个精神病患者为皇帝。被号称“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得知后,立即予以制止。结果,王继恩等人纷纷被贬黜和流放。宦官周怀政在宋真宗患重病期间,也同样伙同一帮人,企图杀掉当时的宰相丁谓,拥戴太子赵祯当皇帝,然后将宋真宗变成傀儡的太上皇,接着废掉宋真宗刘皇后为庶人。宰相丁谓事前得到了密报,在宋真宗和刘皇后的支持下,先下手将周怀政缉拿并予以斩首。
如果宦官之祸仅仅包含废立皇帝,诛杀大臣等政治野心,那么宦官之祸就在北宋基本不存在,或者更准确点说,至少没有成功。至于童贯后来被治罪,搜查其住宅发现有“非法之物”,这也更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童贯固然罪有应得,但是说他推翻“赵家”天下,想做个阉人皇帝,本来就是一种绝不能实现的奇谈。
北宋的“阉宦之祸”之所以少,按照《宋史》的说法是:“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唐朝后期的宦官权力太大,甚至自称为定策国老,称呼皇帝为门生天子的做法,导致政治上弊端重重。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前朝教训,“不受内臣所媚”,正是有这样严格的限制,使得宋朝对于宦官的扩权始终有一种警惕。宦官王继恩因为镇压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有功,朝廷开会论功行赏,“中书欲除宣徽使”,建议提拔,宋太宗赵匡义明确反对,说道:”朕读前代史书,不欲令宦官欲政事。宣徽使,执政之渐也,止可授以他官。”宰相不为所动,继续提出,王继恩“有大功”,除了这个职务,其他都不足以达到论功行赏的目的。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强烈谴责宰相,此事才作罢。翰林学士张洎为了讨好宦官,请求让宦官蓝敏正、裴愈出任翰林学士院长和副院长,宋太宗断然拒绝。他说道:“此唐弊政,朕安可踵其覆辙!”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宋代初期的君主对于宦官扩权的警惕。宋太宗虽然对于一些宦官加以信用,也只不过是利用一方的政治势力制约另一方政治势力。目的是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搞平衡,以便更好的加以驾驭。而宦官在前朝留下的种种干政的弊端,宋太宗都看在眼里,相较于臣僚,对于防范宦官权力的坐大,除了有现实的政治需要,还有历史的教训。从宋太祖开始,他就严格控制宦官人数。
唐朝时,李世民为了防范宦官势力膨胀,把太监人数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到了赵匡胤时期,他强调宦官“自有定员”不能超过五十人。规定宦官年龄在三十岁以上,又无养父,才准许养子一人作为继嗣,并在乾德四年六月,开宝四年七月,两次下诏严格重申此项禁令,要求“所在严加觉察,违者不赦”。乾德四年六月的诏令中,要求:“内官年及三十以上乃许养一子,士庶不得以童男养为宦者。”咸平年间,温、台等州巡检徐志通因为私自阉割童男为宦而受到杖刑并且被刺配的处罚。宋真宗对于宦官培养自己接班人的做法,甚为警惕。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宋真宗说道:“中官皆养子,此弊宜深察。”虽然宋朝中后期宦官人数逐渐增多,但是朝廷还是不时三令五申下达禁令,甚至暂停宦官养子。
另外,宋朝在宦官担任官职进行限制性的规定,专门为宦官设立了独特的官阶体系,用来区别朝中的文武官员。并且压低宦官的品级,与文武官员相比,宦官升迁难度相当高。朝中文武官员都有一定的升迁年限,但是宦官不能照此办理。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曾说道:“真庙以来,宦者官虽尊,止于遥郡承宣使而已。宣和间始除童贯、杨?臁⒘菏Τ伞⑻佛 ⒗铉濉⒘悍狡降仁?砣耍?缚党跽?皆贬夺之”。元丰年间有人议论是否要改革品阶制度时,有大臣“请并内侍官名易之”,宋神宗抬出祖宗强烈发对。他说道:“祖宗为此名,有深意,岂可轻议!”
除了限制宦官的官阶,还限制其活动范围,宋太祖时,宦官“不可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干一事,不得妄采听他事奏陈”。虽然后来不仅限于此,但是宋朝中央始终对于宦官勾结外官非常警惕。宋朝虽然率军作战的宦官很多,但是能够像唐朝那样独掌兵权的,只有童贯一个人。而宋朝“六贼”之中,其首恶也是蔡京。童贯这些宦官虽然权倾一时,但是,始终与蔡京、朱?业认嗷ダ?茫?枋贫?穑?幼芴謇纯矗?鹿僖谰赡岩粤杓萦谠紫嘀?希?疃嘁仓皇瞧狡鹌阶??选?/p>
宋朝是皇帝与文人共治天下,皇帝权力分散,宦官主要便是依靠皇帝,皇帝很多事自己都做不了主,宦官就更没啥权力了。
一、宋朝是皇帝与文人的天下,文人掌握大部分权力。
“宦祸”最大的核心是权力与信任,君主信任宦官加上君主的权力集中才能给宦官权力。在宋朝也是有很多皇帝宠爱宦官的,但是宋朝的君主权力比较分散,很多事情自己都做不了主。宋朝统治者总结历代朝代经历,觉得造反的大多是武人,所以他们主张以文治武与文人共同治理天下。他们抬高文人的地位,贬低武人的地位。
而且还将科举的期限缩短了,让文人做官的机会变多了。这样直接导致宋朝朝政慢慢被文人掌握,而宋朝的统治者虽然是皇帝,但已经不是决定宋朝大事的唯一人了。比如后来很多皇帝都想革新,但是都被旧派文人权贵逼得废除革新。这是个文人的时代,根本轮不到宦官来指手画脚。
二、宋朝虽没有宦祸,但有文祸。
宋朝虽然没有宦祸,但是宋朝有文祸啊。这文祸与宦祸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将朝廷弄得千疮百孔。宋朝的文祸主要便是以文治武与文人共同治理天下导致的。由于科举的次数多了,导致宋朝官员急剧增加,官位都不够用了,宋朝只好为文人开设新的官职。以前一个人可以干的事,现在得八个十个人去做。实际上朝廷需要白养很多人,这便是冗官。
提高文人地位,贬低武人地位,导致军事上非常弱,在宋朝要是打仗胜利了,那就是举国欢庆,胜利对于宋朝来说太难得了。由于文人权力多大,军队实际上也是被文官管理着,这些军队就沦为了文人捞钱的工具,编制上谎报,还有让军人去给他们自己干活,这样在宋朝太正常了。所以宋朝没有宦祸,但是却有文祸。
说起太监,很多人都会蔑视这一个群体,尤其是古人,其一这些人的身体是缺陷的,在古代“身体之发受之父母”的观念下,古人对太监的认同度是非常小的;其二是历史上有很多祸国殃民的太监,像赵高、鱼朝恩、王振、魏忠贤、东汉的十常侍等。当然也有一些贡献非常大的太监,例如郑和。
至于太监为什么能够掌握国家大权?一是帝皇维护皇权的需要,当皇权受到威胁需要宦官的力量去平衡朝中的其他势力,这方面明朝的帝皇用得比较多,二是宦官掌握了国家的武装力量,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就是唐朝末年的宦官集团,他们可以随意废立帝皇,皇帝就是一颗棋子,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当时唐朝最精锐的军队神策军。
基本上凡是宦官重权在握的朝代都会陷入宦祸,朝纲混乱,内外忧患。但有一个朝代很例外,那就是宋朝,北宋的宦官权力很大,常常领兵出外打仗或者是监军,甚至能统领全国政务,地位可至封侯。据《宋史》记载中的北宋43名宦官,带兵打过仗的有18人。
纵使宋朝宦官权力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令人意外的是宋朝并没有出现如唐朝末年宦官当道那样的情况,宋朝皇帝有何能力控制住了这些宦官呢?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武人的地位很低,为了避免“黄袍加身”的片段再次上演,宋太祖、宋太宗对武人采取了种种限制。首先,武人不再掌握军权,军权都掌握在皇帝手里,同时设立枢密院,都是由文人统领,可以说基本是挂空了武将。
因此武将在外打仗完全受限,文官的权力非常大,相权和皇权之争几千年来从没断过,武将的地位已经衰落,必然也要其他新兴的势力来平衡,帝皇之术的最高明之处在于平衡各方面势力,从而让皇权始终没有被威胁,一旦这种平衡打破,往往就是国家衰落的开始。宋朝皇帝和大多数帝皇一样,扶持宦官来平衡文官的势力。
宋朝对宦官的扶持力度在历代中数一数二的,且贯穿整个北宋王朝,在外打仗的往往不是武将而是宦官,宋朝的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是由太监王继恩率兵镇压的,宦官李宪、王中正作为统帅与西夏作战,宋徽宗时期的大宦官童贯更是枢密院知事,负责全国军政,与方腊的农民军作过战。
宋朝宦官虽然权力很大,却没有出现把持朝政的情况;第一,是文官集团的强大,宋朝皇帝在赋予宦官的同时,不允许他们与朝中大臣来往,一旦发现宦官与大臣们有勾结,立马采取措施,不允许他们出现政治基础,我们知道宋朝的军权都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将领们只有在战时才会有指挥权,太监也不例外,如果宦官们想放手一搏,失败的几率非常大。
由于太监们和大臣们不能来往,双方必定也会产生利益的矛盾,相互制约,这就是帝皇想要的效果,历史证明太监要想取得实权必须得有文官支持才有可能成功,强如赵高也得靠得到李斯的支持才顺利扶胡亥上位,魏忠贤只手遮天,但和文官集团不和,想要取代明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文人骨子里看不起宦官,你认为他们会让支持太监?所以帝皇都喜欢扶持太监制约文官、武将的权力。
第二,宋朝宦官没有兵权,俗话说:“拳头硬才好说事。”宋朝太监经常可以外出领兵打仗很是威风,但这些兵权都是临时赋予的,仗打完了还得收回的,况且随军出征的将领、士兵都是临时抽调组成一支军队的,相互之间没有政治基础、情感基础。
这就造成了宋朝的宦官完全没有机会掌握国家军队,没有军队支持,拿什么谋朝篡位。唐朝的宦祸之所以严重,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宦官掌握了唐朝的武装力量神策军,他们才有底气随意废立、杀害皇帝。
第三,严格控制太监的地位。宋朝太监权力不小,可以广泛参与政事,但宦官的官位都不高,北宋初年最高的都知、押班也不过六品,宦官最高的官位也就五品。地位上的限制导致了太监很难接触到机密之事。北宋的宦官人数也不多,最多时候也就250人左右,翻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都出现了宦官专权,祸乱朝纲的事件,最严重的是东汉、唐朝和明朝。但有一个王朝例外,那就是宋朝。
说起宋朝的宦官,我们可能就知道童贯。此人可能是宋朝唯一祸乱朝纲、比较坏的宦官了。但实际上此人真的一点不像宦官,他长有胡须,英明神武,常年在外带兵作战,还打了不少胜仗,与历朝历代宫内的太监相比,他确实一点不像太监。
其实,相比东汉、唐朝和明朝,宋朝宦官的权力丝毫不比他们差。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所以他严格的限制武将的权力,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几个武将的兵权,又大刀阔斧的改革军事制度,将武将的权力下放给文官。终于没有武将敢造反,也没有实力重演黄袍加身。
那么,宋太祖对文官放心吗?也不放心。
为了防范文官集团,宋朝放开了科举制度,增加录取名额,放宽录取标准,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吸收人才。
以前科举过了,还要通过吏部的公务员考试才能分配工作,但宋朝取消了公务员考试,只要科举通过了,一律安排工作。即便暂时无法分配的,也有工资拿,还很高,铁饭碗。也就是说宋朝养了大批后备官员,随时补充。竞争压力大,谁有心思去谋划了,大家都一心一意为赵宋官家服务,生怕丢了饭碗。
与此同时,宋朝还独创了一种官差的制度。官员一般都有两个头衔,其中一个叫官,一个叫差,差遣的差,个别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差或者职才有实权。差就是差遣,也是实职,担任实职,才有实际的权力。
举个例子:在唐代,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是宰相,不用问的,但是在宋代则还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甚而至于,中书令如果没有“判中书省事”之差,那就连中书省的事也不能管。同理,只要有此差遣,哪怕官衔再低,也能管事。
如此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不管本部的职事。《宋史·职官志一》说:“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这样做虽然造成了一大堆官员没有事做,同时又有一大堆事情没有人做,各级官府层次重复,叠床架屋,机构空前庞大,但却很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用人大权,他可以随时提拔官阶较低而有才能者担任要职,也可随时撤换无能之辈。谁敢不听话?
所以,文官集团也不敢造次。武将没权了,文官权力也被限制,那么,权力到哪里去了?
皇帝手中。谁距离皇帝最近?
宦官和外戚后宫。
不过宋朝外戚后宫权力也被限制,宋朝规定外戚只准“奉朝请”,坐享富贵,不准预政,不准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得任文官或“二府”(中书和枢密院)的职务。女后也是,一律不得干政。
文臣武将、外戚宦官都没或者限制权力了,就剩下了宦官。所以说,宋朝宦官权力是很大的。逻辑很简单,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宦官是距离皇帝最近也就是距离权力中心最近的人,皇帝不可能行使全部权力,有一部分权力必然会稀释到宦官手中。
那么,宋朝宦官具体有哪些权力?
最主要的权力就是参与军事、掌兵监军。宋朝的宦官广泛参与军权,这是很少见的。据《宋史》记载,北宋43名宦官,其中18名宦官都掌军权,带兵打仗的经历。
宋朝太监不带带兵打仗,还广泛参与军政活动,负责监督军队。43名宦官中,有6名宦官被明文记载可以监军。除此之外,宋朝宦官还可以监视百姓和百官。由此可见,宋朝的宦官权力并不小,甚至极大。但我们为什么很少听说宋朝出现宦官专权祸乱呢?
主要原因有三点。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宋朝的宦官机构,宋朝宦官机构叫内侍省。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
《宋史·职官六》说:“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号为前后省,而入内省尤为亲近。通侍禁中,役服亵近者,隶入内省。拱侍殿中,备洒扫之职,役使杂品者,隶内侍省。”
下面我们再来看宋朝限制宦官权力的具体措施。
一是宋朝严格限制宦官的数量,防止宦官群体壮大。
鉴于前朝的教训,所以,宋朝立国之初,就从制度方面,对宦官人数做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防止宦官势力过大、难以控制。
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规定宦官人数不得超过50人。到宋太宗时有所增加,规定内廷侍官定员为180人。不过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的昏庸,宦官数量有所增长,一度达到4000多人。尽管如此,与唐末、后唐及南汉等朝代动辄成千上万的宦官数量相比,北宋的宦官群体并不算大。
北宋之后的南宋,对控制宦官数量也很严格,总之有宋一点,对宦官数量的限制一直比较严格。
同时,宋朝严格宦官养子制度,断了太监们的念头。
二是设置了有别于文官集团的官阶制度,使不与士人混淆,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如违反规定者,要受到流放二千里或除名的惩处。
宋朝授官最高不过“留后”,平日只“供洒扫”。太监到了一定的官衔后,比如遣送出皇宫。
宋朝内侍省的宦官职衔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宦官的高级官称另有内客典使、延福官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等。元丰改制后改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拱卫大夫等。
三是宋朝严禁宦官和文官往来。
这样就避免了宦官和文官相互勾结的现象。
总之,赵宋官家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以,宋朝鲜有听闻宦官祸乱的。
从大秦帝国的建立到大清王朝的灭亡,宦官,皇帝身边的特殊人群,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始末。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最高统治者身边的人,宦官专权也时有发生。
历史上,秦朝因赵高乱政加速了秦的灭亡;东汉末年和唐朝后期宦官权力膨胀,更是直接操控皇帝的废立,大明王朝的魏忠贤等专权大太监,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各个朝代宦官专权乱政时有发生,但为什么宋朝却没有出现一手遮天的大宦官?宋朝究竟有什么高明的办法,杜绝了宦官乱政?随着最近热播剧《清平乐》,我们一起来研究宋朝在避免宦官专权上的高明之处。
归纳起来,宋朝没有出现宦官专权乱政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首先,制度上的约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战国策·赵策一》中著名的词汇。每一个新王朝,都是在旧王朝灭亡的基础上建立的,前朝的教训,直接影响了新王朝的制度。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非常猖獗,以至于直接控制皇帝的废立,很多皇帝都成了宦官的傀儡,比如宦官仇士良,“甘露之变”后严密控制唐文宗,唐文宗李昂成为宦官的傀儡。
宋朝为了避免再度出现唐朝那样宦官专权乱政的事情,对太监的权力加以约束。比如,宋朝开国之初,宋太宗赵光义的太监王继恩,虽然立有战功,应该加官进爵,但是宋太宗有意压制,只授予他宣政使的职位。
宋朝还专门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宦官权力。比如,宦官如果担任外职的话,将和朝中大臣一样,受吏部官员直接管辖,而不是只对皇帝负责,有大臣的管辖,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宦官结交外朝,培植自己势力的条件。
在皇宫内的太监,宋朝禁止宦官参与政事,专门设置只有太监有的官阶,以和外朝官员区分,比如入内内侍省的宦官职衔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
宋朝也有有名的太监,比如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的著名太监秦翰,多次与辽军作战,数次负伤,立有大功;再比如李宪,是在西北和党项人征战的宦将,多次取得胜利。但是,他们都没有出现像唐朝那样实力庞大的宦官集团,很大原因就是宋朝的制度限制。
到了南宋时,对太监管理更加严格,不许宦官干预朝政,也不再准许宦官兼兵职,并且不准申请提领外朝官职。严格的管控,避免了宦官专权乱政。
其次,数量上的控制
宋朝之前的汉唐,宋朝之后的明朝,有着数量庞大的宦官集团,尤其是明朝,数量极其庞大,永乐年间,就已经达到了3000多人,到了明朝后期巅峰时,更是达到了7万多人。
宋朝宦官数量与明朝相比,连明朝的零头都不到。宋太祖时,太监数量控制在50人,太宗时,控制在180人左右,到了后来人数有所增加,也不过是二三百人罢了。
宋朝对太监数量的严格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宦官专权。整个皇宫,也就二三百人,平时也就负责洒扫和端茶倒水,太监哪还有闲暇时间弄朝乱政。
可以说,只有宋朝的太监,遵守太监本色,尽了太监应尽的责任。
再次,文官集团强大
宋朝建立后,“杯酒释兵权”,武将的地位下降,文官的地位和权力随之上升。宋朝的文官,是各朝各代中权力最大、胆子最大的文官。
最近电视剧《清平乐》中,讲述宋仁宗时期北宋的历史,很多都是真实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于其他朝代皇帝的威严,宋朝言官非常胆大,就算皇帝的家事,在臣子眼里也是国事,皇后的废立,皇帝的举止,他们觉得不妥都会进谏。
宋仁宗赵祯死后,宋英宗即位,宋英宗亲征后不到半个月,就爆发了濮议事件,对宋英宗生父名分讨论达一年半之久,直到最后曹太后下旨称英宗父亲为皇考,这一事件才算结束。
宋朝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大臣对皇家的事都会如此干预,对敢于尝试掌权的宦官,大臣们的台谏制度会直接把他们遏制在苗头阶段。
文官地位的提升,使宋朝的皇帝并不能“肆意妄为”,宦官即使得到宠幸,掌权一时,也难以形成像汉唐那样,直接操控朝政、控制皇帝的地步。即使宋朝后期宋徽宗时出现了像童贯那样掌握很大权力的宦官,也得依靠外朝宰相。
最后,没有外戚集团的影响
东汉末年宦官权力膨胀,很大原因是皇帝即位之初年幼,外戚掌权,长大后的皇帝为了收回权力,只得依靠宦官势力来对抗外戚,于是,东汉末年出现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政的局面。
宋朝就没有这方面原因,宋朝的大多数皇帝即位时,已经成年,可以独揽朝纲,太后联合外戚干政的事也就很少,皇帝没必要依靠宦官加强皇权。
宋仁宗赵祯即位后年幼,宋真宗皇后刘娥成为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但是她并没有强烈的权力欲望,更没有大肆任用娘家人掌控朝政,不纵容娘家人插手朝政,史书称刘太后“有吕(汉朝吕后)武(唐朝武则天)之才,无吕武之恶”。
没有外戚集团的影响,皇帝就没有通过加强宦官权力掌权的需求,宋朝的宦官专权很少发生。
结语
宋朝吸取以前朝代、尤其是唐朝的经验教训,为防止出现类似唐朝的宦官专权乱政,对宦官的任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直接在制度上对宦官进行限制,并严格控制宦官的数量。
宋朝为避免出现藩镇问题,限制武将权力,重文轻武,文官集团地位上升,也为防止宦官专权加了保护层。同时,皇帝也不需要重用宦官实现自己的权力,隔断了宦官专权途径。
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看似不占优势,但实际上宋朝并不文弱,在某些制度上很先进,宋朝经济更是非常繁荣,超过了唐朝时期。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没有宦官专权乱政的朝代,宋朝的很多制度都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果没有草原蒙古人的异常崛起,宋朝的辉煌恐怕会延续很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