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03 18:57:2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提起明朝,有几个标签,汉人建立的王朝,与同样是汉民族建立的强汉,盛唐相比,明朝是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的“刚明 ”形象,明朝的皇帝个个都有个性,弑杀开国功臣的朱元璋,蟋蟀皇帝朱瞻基,木匠皇帝朱由校,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还要一个留下未解之谜的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与朱常洛之死、永乐大典之谜、天启年间爆炸之谜并称为明朝四大悬案,不仅建文帝下落之谜牵扯出了,朱棣为何寻找建文帝以及郑和下西洋目的之谜。要想知详情,请继续往下看:
靖难之役,建文帝失踪
公元1399年,大明朝在安定了一段日子之后,又掀起了一场宫廷内乱,经过四年的时间,皇帝的宝座经过战火和鲜血的洗礼,终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也就是大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大帝朱棣,而这场战争也被称为“靖难之役”。
当叔叔的还是将己侄子皇位抢了过来,虽然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是对于朱棣来说,这次的谋权篡位却是让自己走上了风口浪尖。而在天下大定的情况之下,朱棣为何多次寻找建文帝?难道他对自己的侄子还有一丝疼爱?亦或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随着“咚”的一声,南京城金川门守将李景隆宣布投降,将皇城大门打开,没有想象中誓死顽抗,就这样朱棣大摇大摆的就进入了京城之中,而在进入到京城之后,朱棣发布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要找到“建文帝”,并且强调一定“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但是皇宫内大火绵延,咋就、就成为一片火海,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朱允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让朱棣是大为恼火,究竟自己的这位侄子去了哪呢?虽然在《明史》记载,朱允炆早就已经被诛杀在左顺门,但事实上,对于这个说法谁也没有准确的答案。
朱棣寻找建文帝
而之后朱棣的做法也似乎佐证了建文帝成功出逃的可能性,而在天下大定之后,建文帝就派遣了两人去寻访建文帝的下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郑和下西洋,表面上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但是事实上是为了寻建文帝的踪迹,这是为了防止建文帝出逃海外。
在国内大臣胡濙也开始了寻找,这一找就是十六年,甚至在自己的母亲去世的时候,胡濙依旧坚决执行着朱棣对自己的这一指令,而在十六年之后,胡濙密见朱棣,两人的谈话内容不得而知,只有五个字流传下来:“至是疑始释”!而这五个字也代表着胡濙完成了使命。究竟是找到了失踪原因,环视找到了尸首,还是已经将其诛杀,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而再次反过来想想,建文帝不管是死是活,朱棣都已经夺权成功,只要自己操持国事,巩固自己的权力,朱允炆就算是没有死,也对朱棣造不成多大的威胁,那么朱棣为何执意要寻找朱允炆,甚至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在建文帝朱允炆步步紧逼之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在这场战役中,朱棣一方经几次大战消灭朱允炆大军的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公元1402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由此,对于建文帝朱允炆来说,在靖难之役后生死不明,不知所终了。那么,问题来了,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里了?对此,关于朱允炆的下落,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一
首先,就第一种说法来说,认为在朱棣的大军攻破南京之前,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了。对此,《明太宗实录》中给出了记载:“建文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所以,就第一种说法来说,无疑是针对当时情况,所做出的合理猜测。就建文帝朱允炆来说,在靖难之役中本来握有巨大的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朱允炆逐渐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而燕王朱棣则是越战越勇。在此基础上,即便朱允炆没有自焚而死,朱棣也很难给朱允炆留下一条生路。
二
进一步来说,在朱允炆决定削藩甚至撤藩之后,他和朱棣之间的矛盾,几乎是无法调和了,也即陷入到你死我活的状态中。为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必须除掉朱允炆这一障碍。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朱允炆选择自焚而死,显然也是一种体面地选择;其次,就第二种说法来说,认为建文帝朱允炆出家为僧了,也即遁入空门了。在《明神宗实录》中,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曾表示:“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也即建文帝朱允炆不仅出家为僧了,而且做到了无人知道,也即不知道其到了哪一座寺庙。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
三
由此,如同电影《无双》中一样,伴随着船只的爆炸声,郭富城、张静初饰演的角色,可能就此身亡,也可能是借着爆炸成功逃跑了。所以,朱允炆在皇宫放火,也很可能是用来掩护自己趁乱逃跑,从而最终出家为僧了;就第三种说法来说,则认为朱允炆漂洋出海了,所以明朝永乐皇帝让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在明朝这一历史阶段,顾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语,称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
按理说朱允炆要比朱棣优势大,但是朱允炆在靖难之役还是输了这主要有三个原因:朱允炆兵虽多,但是关键还是要会用兵,而且还要是精兵;朱允炆和朱棣分别是这一场战役的主帅,然而朱允炆根本没有经验;朱允炆过于懦弱仁慈,这个弱点害死了他。
第一,朱允炆兵虽多,但是关键还是要会用兵,而且还要是精兵。朱允炆登基为帝之后,明朝的一百多万大军都是掌握在他的手中,而朱棣的大军虽然只有三十万左右,但是朱棣被分封到了燕地之后就勤练兵,为的就是有一日能够用上他们,所以朱棣手底下的兵各个都非常的强悍。此外朱棣那里除了他受伤的兵之外,还有其他藩王的兵力,特别是宁王的兵力,宁王的兵力在当时被称为明朝最强雇佣军。然而朱允炆的兵战斗力根本没有朱棣的那么强,而且朱允炆的兵还都是一盘散沙。
第二,朱允炆和朱棣分别是这一场战役的主帅,然而朱允炆根本没有经验。在靖难之役中,朱棣跟朱允炆分别担任主帅的位置,朱棣长期在燕地,跟北方的草原平原多次有战役,他的作战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但是朱允炆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朱元璋留下的耿炳文也没有得到朱允炆的重用,朱允炆反而被朝中的其他大臣左右,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第三,朱允炆过于懦弱仁慈,这个弱点害死了他。朱允炆从战役一开始就没有想要害死朱棣,还命令前方的战士不要伤了朱棣,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让朱允炆的士兵作战畏首畏尾。此外朱允炆还没有想过朱棣能够很快的打到南京,于是迟迟没有动用云南沐王府的势力,最终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建文帝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元璋对朱允炆特别宠爱,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把他立为太子。朱元璋把朝廷上的反对势力全部清除,把大部分有功劳的大臣们都屠杀殆尽,朱元璋铺好了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朱元璋作为皇帝,朱允炆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打败了建文帝夺得皇位,而朱允炆下落不明,身为正统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败给造反的朱棣呢?朱允炆自身的问题是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性格相似,为人宽容仁慈,但是缺少一种做事利索的果断。他总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错失掉了许多消灭朱棣的机会。
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已经有人向建文帝报告过,朱棣在招兵买马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应该防范,应该早点把他除掉,建文帝听到之后没有说话,他只是加强了对朱棣的监视,没有对朱棣采取措施。在他的心目中,朱棣是他的叔叔,血浓于水,他不愿意杀害自己的亲人。
靖难之役爆发之后,建文帝的军队打的朱棣节节败退,建文帝居然下令不要杀掉朱棣。这就让明朝的军队束手无策,建文帝不是一个无能的君王,但是他在对抗朱棣的时候,却是出现了很多不好的计策。在削藩的时候没有针对朱棣,在朱棣造反的时候,他依旧进行改革。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导致自己孤立无援。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