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来是欧洲在打,然而为什么会延伸到关联全世界的大战呢?
各位网友能简略的说明一下,明明是欧洲发生的大战,为什么突然会联系到每个不同国家都掺和的世界大战呢?一战参战国主要是英法美一方。德国意大利奥匈一方。但打得很激烈时,谁都想有盟友,有支援。很多做山观虎斗的国家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该出手支援一方,将来好多能瓜分胜利果实。比如日本加入了英法美协约国。战后分取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青岛。还有很多国家跟其中一些国家是友好的,或者说是他们殖民地国家。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等等很多。参战双方这几个主要国家都有很多殖民地遍布世界。还有那么多坐山观虎斗,后来支持胜利概率多的国家,将来能分得胜利果实。
欧洲是当时的世界的主导力量,所以欧洲在打,其实也牵扯到了世界其他地区。
这还不是和人一样,朋友联朋友,亲戚加亲戚,再加上为的是争夺殖民地,这些都牵涉到各个国家的利益,有几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呢。
这大站本来是欧洲在打,然而而后来盐城到全世界的大战,那么因为当时的法西斯,因为当时的嗯,联盟啊,联盟啊,联盟啊,们都遍布在世界各地,主要他们是为了掠夺侵略
应该主战场在欧洲,其他洲有搏击。
概括一战对美国所产生的影响,一战以来美国是怎样逐步夺取"欧洲的领导权"的?
两次大战几乎对美国本土没有影响,美工从中牟利,成功从二流国家转为一流国家,美国的策略是:静观其变,暗中积蓄,高潮初级,事后牟利。
怎么看呢?美国积蓄力量力图成为世界头号国家,一边卖军火,一边做战备,等两边鹬蚌相争,再横插一杠,轻松夺取胜利,最后分蛋糕得利最大,一战得到在中国的均等利益,二战得到霸权
为什么一战不是欧洲联合起来打美国
美国在遥远的大洋彼岸。
一战时候海军其实并不发达。
德国和英法是世仇。
美国只不过是一个新兴的国家。
威胁也不大。
所以一战在欧洲。
一战跟美国有关系吗?美国为什么要参战?讲得通俗易懂点。
有人把战争的爆发归咎于争夺殖民地,这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如果殖民地的争夺能导致战争的话,那么英国和法国最有理由开战。也有人将战争归咎于金融集团的阴谋。再没有比这个更荒唐的了。如果说伦敦城的金融集团天天策划着怎么搞一次战争,好让英国经济垮掉,那只能说那些金融家疯了。美国的金融家通过给财政破产的战争国贷款,倒是可以套取一些利益。但如果硬说英国首相和德国皇帝都是摩根集团利益的代理人,那就完全是阴谋论的胡言乱语了。还有人相信外星人控制了美国政府,阴谋通过美国来奴役地球人呢。这两种阴谋论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为了耸人听闻而炮制出的胡话。
美国参战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中既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有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有对英法民主国家的亲近感。
英国和美国的情感纽带根深蒂固。世界大战一打响,美国人在心理上立刻站在英国一方。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热切希望英国获胜。美国要么中立,要么帮助英国人打仗,帮助德国打英国这种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想一想都是罪孽。德国外交官也从没有指望过这一点。
可是美国人的孤立主义同样根深蒂固。华盛顿的许多政客是想要打一仗的,威尔逊总统更是满心希望到欧洲搭救英国兄弟。但是老百姓并不喜欢打仗。他们当然希望英国获胜,但他们希望舒舒服服呆在家里,一边吃早餐,一边从报纸上读到这个好消息。竞选的时候,威尔逊的喽罗们吹嘘他们的首领,说“他能让我们留在战争之外“。美国选民果然上了钩,选择了这个满脑子战争念头的和平鸽。要打破持续百年的孤立主义,需要更强大的外力,威尔逊尚无此胆量。
好在英国人的诡诈和德国人的愚蠢志同道合,齐心协力,终于提供了足够的外力。
老奸巨猾的英国人在美国到处散布谣言,把德国人描述成奇形怪状的野兽。德国人吃力地象做写反宣传,但徒劳无功。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样的文化背景,语言又完全一样,美国人当然相信英国人的说法。
英国、美国的漫画家让德国人的坏形象深入人心。美国人一想到德国人,脑子里马上就跳出一个刻板的形象:翘着小胡子,带着尖顶的钢盔,满脸横肉,喜欢欺负弱小。
美国人震惊地了解到这些小胡子的兽行。据说德国士兵是一群疯狗。这些坏心眼的家伙在比利时割掉孩童的手指头。英国人还绘声绘色地说:德国人把刺刀戳进孕妇的肚皮,唯一的原因就是寻开心。他们把婴儿扔到天上,然后用刺刀接着。他们补充说:德国士兵奸污妇女,然后割掉她们的乳房——他们就是喜欢这样。这可把美国人吓着了。可是这一切都是胡说八道。根本就是编造的。德国人确实枪杀过人质,但绝没有干过割小孩手指头的坏事。
整个大战中,西线的交战国都还遵循基本的规则,战俘得到了照料和治疗,也没有蓄意滥杀平民的行为。但英国人撒起谎来,毫无顾忌。英国人声嘶力竭地警告美国人:要是德国打赢了战争,总有一天他们会爬过大西洋,钻到美国来割美国小孩子的手指头、美国妇女的乳房。
美国人对德国越来越厌恶,但一时间还不至于导致直接的战争。威尔逊试探过国会的态度,国会一口拒绝了参战的念头。华盛顿的许多高官和金融家,眼看着英国越来越难以支撑,非常着急。英国崩溃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无论是金融上,还是贸易上,抑或是政治上,都是如此。而且,更严重的是(至少对当事人来说),很多贷款给英国的金融家可能会破产。但是,执拗的美国人就是不肯打仗。看到焦虑痛苦的金融家,上帝和德国都决定助他们一臂之力。(单靠上帝或者德国似乎都不足以完成这个大业)
在1917年2月,德国做了两件后果极严重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德国宣布发动无限制潜水艇战。任何国家的商船,只要是驰往协约国港口,德国将统统不加警告的予以击沉。这完全超越了底线。英国同样阻挠中立国和德国的贸易,但英国人从没有这样肆无忌惮地要屠戮所有中立国商船。德国的行为这是美国人完全不能容忍的。德国人也预测到了美国的反应。它之所以敢这么干,实在是因为德国人认为已经胜利在望。俄国已经濒临垮台,德国潜艇也几乎扼杀了英国的贸易。德国人认为只要再加一把劲,英国就会屈服,而那个潜力一流,武装三流的美国,还来不及做什么大动作。
如果说这件事还能找到合理解释的话,另一件事则愚笨的不可思议。鉴于其极端的荒谬,我们只能把它归结于上帝的神秘意旨。
德国的外交大臣齐麦曼发出了一份密码电报。这份电报的行踪是比较曲折的,它先要送到美国华盛顿,德国驻华盛顿大使收到后,再转发给驻墨西哥大使。该电报透漏了齐麦曼的伟大外交构想。他向墨西哥提出一份建议,要求墨西哥帮助他进攻美国。作为好处,齐麦曼慷慨地把美国的许多州都奖赏给了墨西哥,好像这些州结结实实,都在他家的保险箱里里锁着似的。
这个电报的天真让人难以置信。墨西哥人再愚蠢,也知道在当时情形下,自己和美国开战的话,德国人根本不可能提供任何帮助。那么,又何劳齐麦曼赏给他这些州呢?齐麦曼的大战略形同儿戏。但是这儿戏却导致了巨大的后果。
就在这封信没到华盛顿,就已经被英国人截获。但是英国破译不了这个密码,所以猜不出内容。这个时候,德国驻华盛顿大使马上闪亮登场,给他们施以援手。他本应原封不动地把信件转发。但是他象梦游一样,把译文翻译出来后,用一种老掉牙的密码重新加密,然后发出去了。结果一切都露陷了。美国人发现自己的许多州要被德国人大方地送给墨西哥佬,当下群情激愤。
这两件事把使得局面完全无法挽回。威尔逊此前还在呼吁欧洲人寻找“没有胜利者的和平”,但这时他宣布和德国断交。2个月后,美国对德国宣战。作为一个总统,威尔逊认定战争是必要的。但做为一个前校长,他却为此黯然神伤。他对记者伤感地说:疯狂马上也要感染上西半球的人们,“我们也和旁人一样丧失了头脑……要战斗你就必须野蛮和残忍。而这种野蛮和残忍会渗透到我们民族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之中。”他是欢迎战争,还是抵制战争,恐怕他自己也难以说清。只是一切都已经不可避免。千百万美国人现在大喊着要求战争。
基本上没有关系,就是欧美帝国主义分赃不均,就是德国认为自己牛逼了,而没有相对应的殖民地和影响力。。而英法两个没有自己牛逼,还占着那么多的殖民地,,影响力还比自己大。所以就不爽。其实说起来打打停停很正常,在当时的欧洲,只不过一战中德国低估了对手,导致不进老毛子参战,N多小国家都加进去了。。在加上日本美国的痛打落水狗,随意失败很正常。
美国为什么参战,就是英法两个没有什么油水可以压榨的了。也就是说战争财发的差不多了,而且英法欠着它巨额的战争贷款,,,所以他不希望英法这边失败。。。再加上美国一直不希望欧洲出现一个强国,最好是几强争霸(其实英国也不希望,欧洲大陆一强独霸,这从后面的一战条约就知道了,这也给了德国人复仇的机会)。所以参战是必然的,因为德国肯定失败,更加可以分得胜利的果子,何乐而不为,可以说是一箭三雕甚至是一箭多雕。。。
这个真有
首先,美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孤立主义后,缅因号事件让美国重新开始放眼世界,它迫切的需要重返世界;然后,欧洲各国都是美国的债务人,你们打生打死的没关系,但是你的还钱啊!可是如果英法等国输了,肯定就变成烂帐一笔了!再次,闷声发大财是美国的传统,但是,一个统一、安定的欧洲不符合美利坚合众国的利益。
有!法英等协约国借了美国人巨大债务,比德国借的多的多,美国如果让德国赢了,债款就肯定拿不回来了,所以美国要确保自己国家的利益,不容许德国胜利,同时,美国要欧洲政治形势均衡——不希望出现强国,而且德国有支持墨西哥,企图对美国宣战,而且美国可以分享战后胜利果实,所以就派兵介入欧洲战场
捞便宜。
欧洲国家为什么要与美国一起对抗俄罗斯,如果真的打起来,欧洲国家不就损失惨重。
俄罗斯原本就是欧洲的一部分,为什么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关系如此恶劣,个人分析的三条,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1、与美苏两极争霸时形成的两大对抗的阵营有直接关系(如北约持续东扩)。
2、与华约解体、苏联解体、俄罗斯不够强大有直接关系。
3、与美国的一极独大、领导全球的战略有直接关系。
文章标题: 为啥一战共同价值观的欧洲和美国会打起来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