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19 19:00: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纵观中国古代史,大大小小的王朝有数十个。小的王朝不说,以大一统王朝来说,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标签,诸如“强汉”、“盛唐”、“刚明”等。
而每个朝代在后世也有着不一样的评价,诸如汉朝是“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对于汉朝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而明朝的评价呢,相信大家很熟悉,那便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当然汉朝的评价出自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先生,意思历朝历代都是国弱而亡,而唯独汉朝灭亡时依旧很强,还是很对的。而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评价,并没有找到史料出处,应该是当下网友的评价。
首先来说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指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的迁都北京,意思是天子亲守国门。还有明末崇祯帝自缢以身殉国,意思是社稷亡,而君王不苟活的殉国。
先以“天子守国门”来看,其实一开始并非是这个意思。不论明成祖朱棣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平衡南北经济也好,迁到根基之地北京也好,以皇帝守北境以削藩王兵权也好。总之朱棣肯定还有一层意思,那便是“以攻为守”,自己亲守北境,有着危机感,然后开疆拓土,利用这种方式以应对北方的边患,同时扩大疆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事实证明明成祖朱棣“以攻为守”的想法的确不错,明朝的疆域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迅速达到巅峰。北方五征蒙古是打得蒙古一蹶不起,东北地区设奴儿干都司,新疆东部设哈密卫,西藏设有乌斯藏和朵甘卫都指挥使司等,西南在永乐十一年设贵州布政司,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对于当然关于这个巅峰疆域问题有所争议,一说为九百多万,一说为一千一百多万,但不论怎么说在明成祖开疆拓土之下,北京在当时根本不能说是边疆城市,所以自然不能说是国门的。
只不过朱棣之后的皇帝就有些不争气了,朱棣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五征蒙古呢,就是想要一劳永逸以绝后患。但他之后的皇帝很明显失去了开国初期太祖、成祖二人的开拓精神,除了后世的明武宗朱厚照热衷于武事,还曾化名朱寿御驾亲征以外,其他明朝皇帝对于开疆拓土并不是那么热衷。
而且明朝的疆域较之其他朝代缩水更快,以清朝来对比。清朝历经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五代人,在乾隆时期达到巅峰,稳固于嘉庆时期,到了晚清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才开始缩水,可以说疆域缩水速度在历朝历代中属于正常。
而明朝自成祖朱棣以后,仁宣二帝时期就开始疆域缩水。诸如北方防御上,明宣宗宣德五年六月迁开平卫于独石,以后是“自此蹙地三百里,尽失龙冈滦河之险,而边地益虚矣”。可以说自明成祖朱棣以后,之后皇帝并没有继承他“以攻为守”的思想,因此明朝疆域就开始缩水,可以说缩水速度很快,因此北京自然处于尴尬地位,因为太靠近边境,所以在明朝灭亡之前,就有三次北京被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明朝疆域缩水快,但很多人不能以此不认可明朝的巅峰疆域,而只说明末的缩水疆域,这无疑是很不合理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天子守国门”的意思,明成祖朱棣刚开始迁都并非是“守国门”的意思,而是想着“以攻为守”,来扩大疆域,或者说一直保持巅峰疆域。使后世皇帝有压力进而开疆拓土,但他没想到的是后世皇帝不争气,所以疆域快速缩水,以至于出现“天子守国门”的看似壮烈,实则尴尬的情况。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