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初期“南北榜”一案根本原因在哪

时间: 2021-08-17 04:58: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0次

明朝初期“南北榜”一案根本原因在哪

明朝的科举制成果怎么样,南北榜案是怎么回事?

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最缺乏的往往就是人才。因此朱元璋渴望民间众多的能人志士能够来到朝廷,为国家效力。朱元璋办学相当成功,可这只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一个办法。这只手不够,他还留了一手,就是所谓的科举考试。

第一:早在当吴王的时候开设文武两科,当了皇帝更是如此

1:朱元璋一介农民出身,深知人才的重要性,科举考试尤为关键



老朱大家都知道是放牛娃出身,通过十余年的奋斗努力才有了后面的辉煌。在古代仕子一旦中了进士,就是金榜题名,从此仕途很通畅。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他是第二年开始建国称帝的。那时候他已经有了称帝的资本,首先开设文武两科。

2:当上皇帝后把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从隋唐开始出现了科举制度,后面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完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按照当时历史上的传统,有时间的限制。像明朝规定,凡是子午卯酉就是乡试。第二年是会试,就是全国统一性的考试。每四年一次科举考试,头一年八月省里考乡试,中举。第二年二月,举人们到京城去考试,考中的就是进士。

第二:朱元璋意外废除科举制度,后面再度开创科举,晚年爆发南北榜案

1: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巩固统治



从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举行了科举考试。可是没过多久,突然接到中央奏报,科举制度被迫停止。主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建立了社学,废了再恢复,科举制度也是废了,想要把事情做好,还是得不断积极去探索。得尝试去做,朱元璋要的是真正能够帮助他治理国家的良才。后面想到了让大家互相推荐,宋濂也知道国家需要什么人才,有些人显然对文人来说肯定不合格。

2:第二次再度开启科举制度,一步步慢慢完善



朱元璋十年后恢复了科举制度,人才积压了十年,允许他们来考试。这可不得了,洪武十七年,这一科出的人才是最多的。到科举时,会试选好了,排好了名次,报告朱元璋进行殿试。夏原吉也是从这一科选拔出来的,因此我们把它称为开国第一课。要知道夏原吉可是后面历经五朝而不倒的户部尚书,辅佐朱棣成就千秋霸业。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朱棣那么伟大的历史性功绩。

3: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爆发南北榜案,让老朱顿时勃然大怒



1397年,这一年会试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状况。一结束考试,举人们纷纷开始闹事。说刘三吾作为主考官,录取的五十二个进士都是南方人。这一看,事情闹大了。最终闹到朱元璋那边,一调查属实。那时南北文化差距很大,北方不管怎样就是考不过南方。可朱元璋不这么看,把落选的卷子里看看有没有好的,换一些北方人。

下去考官们把试卷一分,结果还都是南方人。朱元璋一看勃然大怒,把考官杀的杀,发配的发配,录取的前三名全部充军。皇帝亲自阅卷,录取的六十一个全部都不要。这一科考了两榜,二月这一榜是正常的。另一榜是朱元璋六月份选的,史称春夏榜,他录取的全部都是北方人。

明朝的“南北榜案”是怎么一回事?

地域的差距,不是冲突的理由,爱才是。这是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罗伯特李先生的感慨,笔者对它进行了改编一下。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地域上的差距固然是影响大家认知不同的一个原因,但不同就是不同,大家可以求同存异,地域的差异不是冲突的理由,只有爱才是一切冲突的根源。

当年的南北战争没有弄清楚这一点,结果大打出手,为了所谓的地域文化,结果打的遍体鳞伤。罗伯特李先生对此的沉痛反思,真的值得所有人好好的反思自己,是否还应该继续坚持地域的差距?

带着这样的反思,想和大家聊一下,在明王朝时期的一起地域歧视,这个地域歧视在当时造成了很恶劣的后果。今天要聊到的内容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案”,也可以称之为“刘三吾案件”。

一、“南北榜案”之始末

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在一统天下以后,决心利用科举考试来拉拢人才建立秩序。由于朱元璋对于读书做官是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所以他想要找一个非常严格的人来把关,找来找去,他找到了刘三吾,认为他是自己心目中最公正的一个考官。

按理来说,刘三吾在历史上也的确是一个很公正的人,朱元璋也很认可他,那么现在考试得出来的结论应该是大家欢喜才对。

但可惜的是,考试一出来让人惊了,所考上的考生全部都是南方学子,而北方的考生则一个都没有。这个消息一公布一下子引发了北方强烈的民意反对,而朱元璋本人更是被弄得焦头烂额,甚至有很多人指责刘三吾收受贿赂,打击北方学子。

最终,朱元璋被迫对此进行清查,然而清查的结果却是,刘三吾没有任何作弊的嫌疑,北方学子的确一个都没有考上。

按理来说,真相大白,刘三吾也应该从监狱里走出来,但是朱元璋却非常诡异的直接杀死了刘三吾,并且宣布刘三吾是蓝玉同党,而当年参与科举考试的南方学生全部都被取消考试资格。这一事件在当年引起了轩然大波,南方读书人被气得肺都炸了,而刘三吾更是冤死当场。很多人因此对朱元璋失望,很多南方学子更是人人彷徨不可终日。

那么,这一事件被称为“地域歧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二、南北榜案背后的地域歧视

其实,从字面意义就可以看出来,当年的考试已经由原先的考得上和考不上或者成绩的高低,变成了南方与北方学子的冲突。

按理来说,当时南方与北方进行考试与竞争,肯定会得出这样一个尴尬的结果,因为北方本来就不是一个文化圣地,而且他们还要面临着连年不断的北方入侵,在长达几千年的斗争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粗犷的风气,人人都以尚武为风。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方想要与南方进行比拼,那差距可是实在是太大了,要知道自古以来,经济中心在北方,而文化中心可是真的在南方。

那么,为什么地域歧视会因此爆发呢?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这就是一种心理不平衡。北方人在北方拼命地抵御敌人,而南方人在南方享受南方的风光与读书的乐趣,因此这本身就使得北方人心里不平衡。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可是政治军事中心,而南方虽然也变成了经济中心,而且还有文化中心,但是在两相比较之下,任何一个君主都会站在北方这一边。因为一旦发生战争动乱,北方一乱只有天下大乱,而南方大乱,只要北方不失就可以完成统一。

历史上,无论是南北朝还是残唐五代,都是以如此规律前进,因此历代帝王都会以维护北方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南方人把北方人打得连底裤都没了,那肯定会发生冲突,而朱元璋也被迫向南方人下手。

那么,朱元璋这么做是对是错呢?

三、地域歧视的化解之道

朱元璋的做法是简单粗暴的,那就是直接以维护北方人为主,把南方人彻底打压下去。原因非常简单,天下刚刚统一,北方是军事政治中心,而且朱元璋天生就看不上南方的地主,因此他必须要做出绝对的姿态,维护国家一统。

从心底来说,朱元璋这种做法很不合理,因为他明显激化了地域矛盾,虽然北方人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并且在后来的考试中把南方人一个个全部打下去,但是这样会助长北方人的骄狂,而且会伤了南方人的心。南方人越受打压,他们不敢与朱元璋造反,但是会越看不上北方人,而北方人越得到好处,就越会对于南方人产生歧视心理。这样的做法就是双方矛盾越来越激化,因此朱元璋此办法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却很不合理。

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呢?

后来,清朝时期找到了解决之道,那就是南北地区分开考试。

虽然这样的做法要消耗很多的成本,但其实还是很有效果的,大家不在一个考场没有利益冲突,不跟你比较,那自然就没有冲突,那地域歧视也就慢慢的消失了。其实,清朝在这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在科举考试上的地域歧视被很好地解决。

那么,现代人应该如何借鉴和反思这一历史事件呢?

事实上,所谓的歧视关键在于利益的分配,而想要避免歧视与冲突就必须要调整利益,让大家的利益不在一个起跑线或者在平行线上,各吃各的食物,那就没有冲突了。但这还只是一个方面,毕竟一个国家,一个统一的整体,老这么磕磕盼盼也是不行的。按照南北战争之后的反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地域歧视与冲突都在于大家的误解,而想要化解误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爱来化解矛盾,大家彼此生活的久了,日久生情了,自然也就没有矛盾了

小结

俗话说得好,历史是一面镜子曾经发生的惨案,我们不能只能当他是一个悲剧,而应该当成是一个反思的反面教材,大家应该引以为鉴。虽然在现代社会大家不会像南北战争一样发生战争,也不会像南北榜案一样发生剧烈的打压行动。

但是,我们还是要好好的反思,并且明确自己的态度,南北冲突或地域歧视,只是两口子过家家,关于柴米油盐的矛盾。夫妻之间吵吵闹闹那是常有的,如果不吵那反而不是一家人,但是吵完以后还是要好好的抱团,夫妻吵架床头吵床尾和,这是必须要的一个结果。

因此对于地域歧视,地域冲突,大家要明确认知,吵架是可以的,但是吵架要有个限度,吵完以后大家要抱团,否则的话夫妻会离婚。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而且我们还是一个平行的社会,没有封建时代的等级,大家还需要讲究什么地域歧视呢?不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不知大家对此有何感想呢?

参考资料:《明史》《南北战争》

地域的差距,不是冲突的理由,爱才是。这是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罗伯特李先生的感慨,笔者对它进行了改编一下。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地域上的差距固然是影响大家认知不同的一个原因,但不同就是不同,大家可以求同存异,地域的差异不是冲突的理由,只有爱才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带着这样的反思,想和大家聊一下,在明王朝时期的一起地域歧视,这个地域歧视在当时造成了很恶劣的后果。今天要聊到的内容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案”,也可以称之为“刘三吾案件”。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利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但是考试后考上的考生全部都是南方的,北方的一个都没有中。经过清查后有刘三吾并没有作弊,但是却被直接杀死了,并且取消了当年的成绩。使得很多人对朱元璋特别失望。
当时的明朝为了选拔人才进行考试,由于地域的不同导致南北方的考试成绩大不相同。

明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是怎么回事,又造成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呢?

洪武三十年二月,朱元璋迎来了三年一遇的会试,他选择了一位元朝旧臣,已是耄耋之年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丁丑科的殿试。后来一发榜,众学子都傻了眼,春榜所录的五十一名考生,都是一顺儿的南方人,因此这次春榜又称之为南榜。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子一下子全都炸了窝,大家联名上疏,状告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偏私南方人,并声称这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一时间,朝野震动。

随即明太祖朱元璋令人复阅落第举子的试卷。

经复阅后,张信等人将文理不佳,且含有犯禁忌之语的试卷上呈朱元璋御览。很明显,这是刘三吾﹑白信故意为之。朱元璋得知缘由后,勃然大怒,立即将一干人等送往有司定罪。

同年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六十一名考生,值得玩味的是,这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一个南方人都没有,这次夏榜故而又称之为北榜。

从事件本身来看,貌似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科举舞弊案,其实这是朱元璋巧妙利用科举制度,充实统治根基,笼络天下士子之心的一场政治运动。

“南北榜案”对有明一代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全国统考,变成了分地取士,即南北卷,以及南、北、中卷。

如果只是从选拔栋梁的角度来看,原本不该有任何地域之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大明王朝急需维稳的核心诉求来看,貌似只有这么做,才能使各个地方的政治力量发展得相对均衡。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开始分南北卷取士,南士六分,北士四分。洪熙元年五月,仁宗驾崩,明宣宗朱瞻基于六月即位,他将会试分南、北、中三地定额取士。

“南北榜案”后,常常有举子以史为鉴,或攻击考官,或请求复卷,或冒籍作弊。

但不得不说,“南北榜案”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南北方政治力量发展的明确诉求,那就是均衡。科举制已经不单单是为国取材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朝廷用来控制地方,协调利益均衡的一种绝佳手段。

那些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在这次大变革中,考生们受益良多。

自“南北榜”划分之后,大明王朝官场上的官员关系,除了师生关系外,又多了同乡关系。

那时的朋党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同榜而出的官员们,第二种是同一个老师的门生们,第三种是同年而出的官员们。而我们说的“乡党”关系,居然凌驾于师生关系之上,大概就是现在同乡会的意思。

万历末期至天启初期,令世人嗤之以鼻的“党争”,更是发展得愈演愈烈,朝中居然分为“齐党”、“楚党”、“浙党”、“东林党”等等一堆党,这堆党相互攻击,毫不让步,把“党同伐异”发挥得淋漓尽致。究其根本原因,正是这个“分榜”制度,为大明王朝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文章标题: 明朝初期“南北榜”一案根本原因在哪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9621.html
文章标签:明朝  根本原因  一案  初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