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亲手杀过人的非开国(守成)君主

时间: 2021-08-15 11:58: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亲手杀过人的非开国(守成)君主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有没有亲手杀过人

没有,诸葛亮只是一个儒将。出山之前一直隐居,不可能杀人。出山之后,受刘备重用,杀人都别人代劳了。

朱元璋到底冤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一、历史冤枉了朱元璋? 1、朱元璋委屈吗? 应该说,朱元璋固然是雄才大略、人中之龙,但他一个人本事再大,也绝无法独力创造出这样巨大的功业的;还应该说,大明朝的事业也和许多其他的事业一样,绝非是某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缔造的,而是朱元璋和他的文臣武将、左膀右臂们齐心合力、共同打造的。 如此,朱元璋如果真是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在成功之后大肆屠杀功臣的话——自《明史》修成以后至今,人们大多都相信这样的说法,即:朱元璋的开国大臣中只有汤和、沐英、耿炳文等极少数人没有死于朱元璋的屠杀——那朱元璋几百年来所遭受后人的批评、斥责乃至批判就一点儿也不委屈。 朱元璋果真杀功臣如草芥吗?我看未必——我总觉得真实的朱元璋恐怕未必是这样一个过河拆桥、心黑手辣的人。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朱元璋其实是个很知道感恩图报的人,尽管他的所谓屠杀,也不排除存在有若干冤枉情形的可能。 2、朱元璋是个知道感恩的人 在我看来,朱元璋显然是个知道感恩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姑且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马皇后这个人,应该说是朱元璋能够发迹的的关键人物。那么,朱元璋在得了天下后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是利用完了就随手扔掉?还是一如既往恩爱有加、敬重有加?事实很清楚,当了皇帝的朱元璋虽然和所有的皇帝一样,后宫的美女要多少就可以有多少,但他并没有肆意淫荡,而是专心国务、较为节制。花丛之中,朱元璋始终以贤德的马秀英为皇后,不但不离不弃,而且一辈子都敬重有加,甚至很多时候是言听计从。由此可见,朱元璋还真是个“信仰”“患难之交见真情”的人。 朱元璋的少年玩伴汤和,除与各主要开国功臣一样立有卓著军功外,还拥有他人都无法攀比的一项功劳。当年朱元璋之所以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就是他汤和写信力邀的结果。 如此说来,汤和就可谓是朱元璋加入“革命组织”的介绍人了。那么,在明朝开国后所谓的血雨腥风中,对朱元璋的整个人生来说都可谓起了关键作用的汤和,命运又是怎样呢?汤和戎马一生,南征北战达三十多年,军功叠垒间,也曾先后被封为中山侯与信国公,可谓功高位尊。都说朱元璋杀开国功臣无数,可汤和这样关键性的“革命引路人”毕竟是安然无恙(汤和自己也做得很好,随着地位、权势的上升,他选择及时地解甲归田,而且愈益恭慎),由此也略见朱元璋心性之一斑。 郭子兴就更不用说,毫无疑问是朱元璋的第一贵人。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农民军后,正是因为得到他的赏识才得以被一步步提拨上来,郭还把养女嫁给朱元璋以朱为自己的左膀右臂。郭子兴虽因误信谗言曾对朱元璋起过疑心,但朱元璋却并没有因此就恩将仇报,而是在内讧中想方设法亲涉险境把郭子兴救了出来。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也并没有与郭的儿子等抢班夺权,而是携同作战。只是才能更高的朱元璋本来就掌握着骨干部队——该部队基本上是以郭子兴处境困窘时朱元璋回乡招募来的七百多人为基础,通过招降、扩编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军队。而明朝开国后,朱元璋也没忘了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等。 通过以上事例,可见朱元璋内在品格的基本面是经得起推敲的,他绝不是那种内心卑鄙的小人。仅仅在这一层面上,也有足够的理由促使我们来研究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个杀功臣如草芥的暴君。 3、是朱元璋冤还是他的功臣们冤? 出自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年轻时为避饥荒曾近于行乞般流浪三年(也就是被苦难彻底磨砺和摔打了整整三轮的寒冬酷暑),之后不久,朱元璋以和尚之身参加红巾军,在经过了17年残酷战阵生涯的狂暴洗礼后,竟乃奇迹般地成就为创造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极少数皇帝之一。 24岁时赤手空拳参加农民军,40岁时登大宝坐拥天下,整个发迹的过程一共只花了朱元璋17年时间。1398年,朱元璋以71岁高龄驾崩于任上,掰着指头数数,他总共当了31年的皇帝。在历代统一九州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是在大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朱元璋一生征战不息而能长寿(71岁在古代当然算得上是高寿),这应当归功于他有一个好身体(或许是流浪时磨练出来的)。而朱元璋的长寿,又使这位杰出的古代军事家能够把自己漫长的后半生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当中,从而成为一个政绩也很卓著的皇帝。 元朝末年,群魔乱舞兼群雄逐鹿,历代乱世,形势还真是少有这么乱乎这么错综复杂的,而朱元璋竟然能在这巨大的混乱中后来居上,大败所有的魔鬼与英雄,收割所有的庄稼与果实,无论怎样看,他也真要算一个罕见的奇才异杰。而他做出的收拾战乱、光大传统文化、恢复汉民族正朔地位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使得这位文治武功无不突出于史的皇帝放射出了“伟大”的光芒。 可是很遗憾,有一个声音说:朱元璋太残暴了!竟然屠杀了这么多功臣宿将!这样的人怎么能配得上“伟大”二字!?并且,这个声音在明亡清兴以后越来越强,越来越大,朱元璋的名声也越来越坏。 那么,我们不妨了解了解,与朱元璋并肩战斗一起打天下的好汉都有谁呢?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众多文臣武将的名字,无法在这里一一罗列,但于明朝功劳最大的,大体也就是这些人了。这些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虽然只是辅佐朱元璋这朵大红花的绿叶,却并不妨碍他们的英名在史册上闪闪发光! 可惜这些开国功臣大多结局不好,许多都被朱元璋找借口给杀了。甚至包括徐达、刘伯温这样的大功臣在内,民间也传说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尽管朱元璋的大开杀戒很值得怀疑,可是被暗中洗了脑的人们都偏向于这样认为,他们懒得动脑子去质疑,所以他们乐于全盘接受清朝的结论。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因为清代修《明史》猫腻多多,包括《大明英烈传》这样的历史小说也被大肆篡改了,还有那所谓的“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抵也系满清的捏造。 黎民百姓谁不憎恨暴君?文臣武将谁不憎恨屠杀功臣的君主?满清太清楚这一点了,为了让天下所有的汉人都忘怀明朝乃至厌恶明朝,满清的皇帝乃下定决心要把朱元璋这个千古罕见的牛人打造成千古罕见的暴君。显然,要实现这个目的并不难,清朝的统治者们只需把朱元璋屠杀人数的数字改大一些就可以了,只需把一些贪官污吏的死划拉到无过受死的功臣里就行了,只要指使人编造一些所谓的民间传说就行了。 于是乎,被蒙蔽了的清朝的顺民们大多都因为朱元璋很残暴之类的宣传而发自内心地弃明服清了。看起来,满清统治者的目的差不多达到了。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被蒙蔽住的,否则,反清复明的斗争怎么会长久地贯穿于有清一代乃至从未停息呢? 而在朱元璋这一方面,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注重民生、最痛恨贪官污吏的这么一位严厉而伟大的皇帝,则很可能就此成为了这一阴谋的残酷献祭和牺牲,乃至被改写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一个皇帝。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二、大明朝开国功臣之死 朱元璋到底残暴不残暴?明初各主要开国功臣之死到底冤不冤?为了解答这样的质问,我们似乎有必要在事实层面上就此作些探究,乃至作些相应的推理和评判。 4、徐达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吃蒸鹅死的? 先说徐达之死。民间传说徐达晚年身患背疽,而朱元璋赐了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吃后,没几天就死了。这样的徐达之死,我以为是不可信的。首先,这是野史传说,本就不足为信。其次,长背疽的人吃蒸鹅就一定会死吗?我不懂中医,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请一位中医高手来解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中医会用科学来否定这一说法的。再次,有关徐达之死的另一说法——徐达因长年征战,奔波劳顿以致积劳成疾,于1384年54岁时病逝于南京。史书记载说:徐达死时,朱元璋伤心欲绝,辍朝祭奠深致哀悼,并列徐达为开国武将中之第一功臣,誉之为“万里长城”。不知怎么的,也许是因为徐达的中正和谦谨,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的基本品格值得信赖,我总以为这后一种说法应该更为可信,而且动徐达如动国家之基础,朱元璋还不至于这么糊涂。 5、刘伯温究竟是不是胡惟庸害死的? 关于刘伯温之死,史书记载说:刘伯温病重后,因为接受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的治疗,然后就死了。而人们通常都怀疑刘伯温其实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但我以为,他其实就是死于胡惟庸的暗算——当时担任宰相的胡惟庸嫉恨刘伯温,因此指使人向朱元璋进谗言陷害刘伯温,朱元璋自然很生气,乃夺了刘伯稳的爵位。在胡惟庸势力的压制下,心情郁闷的刘伯温终于病了。然后就发生了胡惟庸派医生来为之看病然后刘伯温病逝的事,这一年是1375年。 在我看来,即使朱元璋日后真是想大杀功臣以固皇权,当时的他也是绝没有杀死刘伯温的想法的。一来那时刚建国七年,身体很健康的朱元璋就算想杀功臣也不用这么早就动手;二来年纪比朱元璋大17岁的高级军师刘伯温在朝中也远没有淮西集团势力大,对朱元璋远构不成威胁;第三,我以为朱元璋当时也只是想在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之间搞权力平衡而已。 朱元璋在李善长退休之后曾经邀请刘伯温出任丞相,可刘伯温一再地谢绝了——也许他不想介入到朝廷派系斗争的旋涡中去,也许他忌惮于功高震主,早就抱定了功成身退的主意。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的心思,也就不好再勉强,他转而向刘伯温咨询包括胡惟庸在内的丞相人选。刘伯温的回答是,这几个人都不成。 但朱元璋最终还是任用胡惟庸担任了丞相——他似乎另有他的谋划。可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胡惟庸竟然胆大妄为地害死了刘伯温(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刘伯温确实是死于疾病)。总之,我以为刘伯温这样的在朝廷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开国功臣绝非为朱元璋所杀。 6、廖永忠死得冤不冤枉? 除以上两个相仿的案例外,也还有别的类型的案例值得我们探讨的。比如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杀死的廖永忠,人们认为他真正的死因乃在于是他当初执行了谋杀小明王的任务。 在我看来,这个事情要看怎么说了。在皇权至大至威的封建社会,臣子私穿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论起罪来,恐怕至少或大体都是要判斩立决的,按明朝的法律来论自然也不例外。否则,那就要考虑《大明律》之类还执行不执行了。 而朱元璋执法的严格又是今天和当时的人们都很知道的,这是一位古今中外都少见的六亲不认的严格执法者——朱元璋连至亲戚犯法都绝不宽恕,例如:开国功臣、亲侄子朱文正违法乱纪,乃按律囚禁;驸马爷走私捞钱,被发现后,也被按律处死。 如此说来,则廖永忠的死其实就并不冤了——朱元璋对廖的处置并没有超过法律的规定。 但若把廖永忠之死联系到小明王之死(如果小明王确系死于朱元璋的阴谋)来理解的话,则说朱元璋借故杀功臣也未尝不可。 之外也还要顺带说说,无论小明王的死因是什么,朱元璋的江山却始终都是靠自己打下来的——虽从郭子兴统军时起朱元璋就是小明王、刘福通名义上的部下,但实质上双方其实只是一种农民起义军之间的同盟关系。乱世间,群雄逐鹿,哪一方不都是旨在为自己打天下吗?当小明王的力量损失殆尽了,朱元璋出于道义把小明王救出并供奉了几年,当天下将定时,任何人处在朱元璋的位置上,难道谁还真的会把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不太相干的他人吗? 7、其他开国功臣的结局 明朝开国,文臣武将可谓若群星灿烂。但这些人中,有许多在连年的战争中牺牲了,也有不少是在战争年代或建国后的和平年代中因病而死或正常老殁了,还有一些,则有因犯法而死的,有因涉嫌谋反事而死或因此连坐而死的,等等。考察这些人的死亡原因,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朱元璋在怎样对待功臣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下面姑且罗列明朝部分骨干功臣之死以供参考。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李文忠——建国后病死。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于监狱。邓愈——建国前病死。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傅友德——因请赏田被朱元璋赐死。冯国用——死于军中。冯胜——坐蓝玉案赐死。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康茂才——病死军中。郭英——老病而终。叶琛——被叛军捕获,不屈而死。章溢——病死。…… 考察以上功臣的结局,一般认为傅友德、冯胜两人是朱元璋为了让皇孙的帝位不受任何可能的威胁而找借口处死的。如果清修《明史》没有在这两人的问题上做手脚,则这两位功臣就确实是被冤枉了。果然如此的话,则我们可以说,朱元璋找借口杀功臣并非全属编造,而是确有其事的。 三、胡蓝大案是不是冤狱? 8、胡蓝大案的复杂性 真正使朱元璋得杀功臣恶名的主要是发生于1380年的“胡惟庸谋反案”和发生于1393年的“蓝玉党案”,史书记载说朱元璋借这两件大案以“连坐”之法各屠杀了3万人和1.5万人——这两个很大的数字有值得怀疑的理由,因为清修《明史》时对明代历史有多种篡改。倘若这样的数字并非篡改而得,而是历史的真实,那就确乎更值得后世来探讨之。 怎么说呢,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谋反、结党通常是皇帝忌恨极大的罪行,惩处起来通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包括酷刑、连坐在内。所以,这两个案子的关键在于,胡惟庸和蓝玉是否真的被冤枉了,而不在于杀了多少人。如果这两位没有被冤枉,那就不能说朱元璋是借故大杀功臣。如果胡、蓝都被冤枉了,那朱元璋就理所当然应当背这个屠杀功臣的恶名。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第一,即使在今天看来,胡、蓝这两位都确乎是有谋反或骄横违法的问题的;第二,在后人看来,朱元璋当年也确有借此砍去丞相这一机构以集权于皇帝的意思;第三,清代修撰《明史》时还曾对明代的史书和史实大肆篡改和销毁的行为。以上三点混合在一起,的确构成了今人意欲洞悉这两个大案之真实详细的很大障碍和困难。但我们姑且还是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案件罢。 9、“胡惟庸谋反案”:胡惟庸该不该杀? 胡惟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先后担任元帅府奏差、知县、通判等多种低、中级官职,在开国功臣中几乎排不上号。也就是说,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胡惟庸的建树非常小,乃至是因为追随了朱元璋,他才在乱世中混了口饭吃也不一定。总之,要把胡惟庸列为开国功臣恐怕都有点勉强吧? 应该说,胡惟庸的发迹主要是在建国以后。洪武三年(1370年),胡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又被任命为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甚至当上了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胡惟庸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并未立有大功,但因为是李善长的亲信,同时也受到朱元璋的信任,所以升官很快,可谓是权力平衡斗争中的受益者。 最初只是朱元璋帐下文书的淮西人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提拔上来委以重任,其实只是朱元璋想利用来制衡朝廷中权势最大的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一颗棋子,可是胡惟庸在当上宰相的头几年里,一方面既得朱元璋宠信,另一方面又紧紧倚靠着李善长,这使得朱元璋很不舒服,而胡惟庸本身的问题又那么多——胡惟庸眼见自己权势日大,就日益地骄横跋扈起来,比如专权擅决、受贿营私,比如结党自固、试图谋反以及勾结日本、蒙古,等等——所以朱元璋干脆就把他这一支野心勃勃且日益壮大的力量彻底给废了。之后,一不做,二不休,为子孙计,为社稷履的朱元璋又干脆那李善长这棵盘根错节的大树给拔除了。至此,朱元璋终于决定把在内心深处萌动已久的废除宰相职位的想法付诸实施。 胡惟庸的这些罪名确实不确实?以谋反罪判处他到底冤枉不冤枉?有关这一点,我以为即使排除掉当中朱元璋要废除丞相这一机构的意图,也应该是不冤枉的吧。在胡惟庸谋反这一案件中,如果史书记载的数字竟然没有错,那朱元璋的连坐之杀也确有牵涉太广之嫌。 像连坐这样的刑法,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当然是很不合情理的,但在古代的中国,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包括唐宋在内没有不实行此法的(包括各种酷刑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也就不该拿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和谩骂朱元璋对所谓谋反之人的所谓连坐了。所幸的是,人类已经走进了文明程度已然较高的现代社会,今天的世界上,酷刑和连坐早已被各国废除。 10、“蓝玉党案”:蓝玉该不该杀? 蓝玉,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期在常遇春帐下听令,有勇有谋,屡立军功,在明初众多的开国功臣中属于后期之秀。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领军三十万征讨云南,蓝玉被命为二把手,沐英为三把手,结果大胜,蓝玉得以封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命蓝玉为大将军统兵十五万讨伐蒙古,蓝玉率军直打到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大败蒙古军队,蒙古人从此陷入内乱。蓝玉以此被封凉国公。 蓝玉军功确实很大,但他却居功自傲、骄横跋扈,问题多多,如侵占民田,蓄养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北征时侵占了许多战利品如珍宝之类。此外,蓝玉还对太子朱标表达了对朱棣的担心,结果得罪了朱棣。朱棣后来在朱元璋面前说蓝玉的坏话,使得朱元璋对蓝玉很是不满。后来锦衣卫又报告说蓝玉企图谋反…… 蓝玉到底该不该杀?即使不算所谓的谋反这一条罪,按法律严格追究起蓝玉的各种违法行为来,想必他也是离死罪不远了。但蓝玉毕竟是军功赫赫的大将,杀之对明朝实在是个较大的损失。这就要看朱元璋做什么样的抉择了。结果呢,朱元璋的决定是杀之。 蓝玉的死显然使明朝丧失了一员智勇双全的猛将。如果明朝打算把蒙古人占据的地盘收为疆土,则朱元璋晚年时还活着的蓝玉、傅友德、冯胜几位自然是最好的拓土大将,可惜朱元璋对只适合放牧不适合耕种的荒凉漠北不感兴趣,所以蓝玉的价值也就没有了大用。如此,在年事已高的朱元璋眼里,心腹手下众多的蓝玉就成了皇权的一大威胁。太子朱标死后,鉴于皇太孙文弱,朱元璋更感到了这种威胁之大。再加上蓝玉言行本就多有不端,锦衣卫又密告蓝玉要谋反,朱元璋就索性把他一锅端了。 这个案件是否冤枉了?杀人是否真的杀得太多了?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我个人的看法是倾向于认为总体上并不算冤枉。 11、封建社会的弊端所在 朱元璋想永葆自家的江山,想建设一个法制厉行的美好社会,他不能允许自己开创的国家混乱污秽,他想规避掉自己死后天下复又大乱的任何一点风险,所以他屡出铁碗重拳——他有错吗?按他的理念和思路来说,他没有错。 而各大功臣呢?都是血火里冲杀出来的好汉,吃过苦,挥过汗,流过血,坐了江山后想过得舒服一点,享受一点,所以不免放纵一些、恣肆一些——这虽然可以理解,但前提是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 可因为帝王永固江山的防范意识,难免会有若干有过或无过的功臣死得可能比较冤……那么,后人又该怎么评说这一切? 其实,这类问题说到底,症结势必还是要归结到制度问题上来。封建社会的制度弊端在封建社会恐怕是任何帝王也解决不了的,人类惟有不断地迈进更文明、更民主、更开明的社会形态,才能从根子上来克服这些弊病吧。 总之,综上所述,我以为朱元璋没有原则、随心所欲地屠杀功臣的说法在总体上是很值得深入探讨和质疑的,乃至也是有可能完全推翻或部分推翻的。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没有杀过无辜的人?

也许现在的影视剧或者小说影响太深,很多人把皇权看得真的是至高无上,当上皇帝的人都是冷血无情,其实并非全是如此。中国历史上嗜杀的皇帝往往出现在整套制度还未完善、或者原有制度已经崩溃的末期。暴君最为集中的时代就是两个分裂时代-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在中央大一统制度的早期,皇权和整个制度的磨合还未完善的时期,的确皇权相对强势,皇帝掌握生杀大权,动辄杀人全家,但是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支撑皇权体制的核心力量贵族和地主阶层也极为不安全。而这些人的人心所向,往往决定一个王朝的生死。所以,在皇权最肆无忌惮的大小分裂时代,也成为皇帝甚至王朝更换最快的年代。皇帝们为了自身发安全,不得不和贵族地主阶层达成默契,即限制自己的权力,来换取自身的人身安全和王朝的长治久安。这就有了宋代的天子士大夫共治天下模式。当然,也会有一些强势的皇帝,打破这种默契。慢慢的,这个阶层代表的官员阶层逐渐发现了一种软性抵抗方式,就是不执行皇帝的政策或把皇帝的命令无限期拖延。就这样,就有了明朝的万历几十年不上朝王朝仍然运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皇权得到了遏制,争夺皇位的争斗也就不那么血腥了。有宋一朝,除了"斧声烛影"和王继恩之乱之外,很少发生激烈的储位争夺。明朝除了朱棣起兵和夺门之变,其他内斗都不成气候。清朝在乾隆之后,争储制度也趋于完善,再未发生血腥的皇权争夺。同理,皇权直接决定人的生死也就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要说那个皇帝治理时没出过无辜之人被杀的事估计没有,但是皇帝下令杀死无辜之人在国家稳定时期却不多见。

历史上有哪些帝王为了夺位或是固位杀过兄弟?

谢绝抄百科。
1、胡亥,为了上位,隐瞒秦始皇的死讯,并假传圣旨,让扶苏自杀。虽然不是亲手所杀,但结果相同。
2、杨广,弑父杀兄。
3、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4、赵匡义,烛影斧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真实与否就不知道了。
5、雍正,九龙夺嫡之后他的兄弟一个比一个惨。
五代十国的梁太祖朱温,他被儿子朱友珪杀了,朱友珪称帝,第二年朱友珪的弟弟朱友贞杀朱友珪,朱友贞称帝。子杀父,弟杀兄,五代之混乱可见一斑。
后唐灭后梁,朱友贞死,后唐皇帝李存勖狂妄自大,在位不过三年,兵变被杀,杀他的人是他的大哥李嗣源。不过不是亲兄弟,李嗣源是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收养的。不过大概兄杀敌有报应,李嗣源重病的时候,儿子叛乱,一度打到禁宫,虽然被杀,但李嗣源没有几天也惊怒交加,悲愤而死。
继任者是一个无能的人,结果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给造反杀了,但李从珂没有造反多长时间,就被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给造反杀了。这个石敬瑭还是李嗣源的女婿。
够多了吧?
皇位的争夺都是在兄弟之间进行的,所以兄弟相残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并不一定会采取直接的残杀手段,一些其他的方法会更让人生不如死。
最著名的应属玄武门事变: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为唐朝血腥的皇位之争拉开序幕,我是不相信李建成和李元吉真的在宴会上对李世民下毒,很简单,要是下毒非要在自家宴请的宴会上么;皇位之争你死我亡,为什么不下必然毙命的毒药,还给李世民留一条活路呢;真的对李世民采取了不好的手段,又怎么会毫无准备的被李世民所杀;一个刚刚在生死边缘线上挣扎的人哪来的体力进行厮杀。历史永远表达的是胜利者的意志。
还有一个是隋炀帝,杨广用用计使得隋文帝疏远杨勇,更是在继位后赐死。
秦代的二世皇帝胡亥,矫诏杀长子扶苏而即位,唐代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长李建成即位,宋代赵光义——太宗谋害太祖赵匡胤即位,不过此事有疑案,元代中期也有一位,记不清了,貌似是海山和一力把握力八达……明代的英宗南宫复辟杀害弟弟,清代的雍正,即位后大肆残杀兄弟,其他著名的没了,不过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乱世以及少数民族的政权里面例子应该很多,因为这里崇尚武力,儒家教化比较少,而且兄钟弟及,容易出问题……
因为就他承认了,其他的都是影影绰绰的比较多

像隋炀帝,赵光义,

而且它做的比较高调,

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霸王别姬的故事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霸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同时响起,原来此为张良的计谋。他知道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

项羽听后大惊,叹道:“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雅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左右见霸王别姬也都凄然泪下,莫能仰视。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而起的“楚汉之争”,项羽的妃子叫虞姬,好象是最后一场战役了,然后楚王项羽那方可能都知道自己输了,那天晚上都唱着楚歌---四面楚歌!

而项羽自己与虞姬喝酒唱歌,然后好象虞姬被他说的自杀了---有一首歌,只记得“虞姬虞姬奈若何”!在最后项羽自己也在一条什么河边自杀了!所以有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而后人就根据这个而写了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闯,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嗯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着,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着《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妄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

《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刘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扩展资料: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典故霸王别姬

西楚霸王之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由于他本身性格实在太过固执,读过史书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西楚霸王这个人天生神力,特别善于领兵打仗,而且创造过很多以少胜多的记录,但是正是由于这些优点给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个人也慢慢的由极度的自信变成了自负,通常非常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十分要面子,所以从根本原因来讲,这就是他之所以败给刘邦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然,除了这一点主要因素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也是他失败的最主要的因素:

1、太过吝啬

虽然西楚霸王项羽这个人特别善于带兵打仗,但是他在管理上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此人太过吝啬,从来不愿意释放兵权,据说有一次,一个手下立过很多次功,他早都打算把一定的兵权给这个手下,但是将印在手里玩儿的都已经退了色,也不舍得把兵权给这个手下,由此可以看出,此人未来的发展极为有限,因为这种做法会越来越让手下失去对他的忠心。

2、不会用人

刘邦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刘邦本身就会用人,而且相对来讲非常大度,手下能文能武的人非常多,比如说谋事方面有张良,后勤方面有萧何,领兵打仗方面有韩信,但是反观项羽却不一样了,项羽的手下能用的人才非常少,而且韩信在前期的时候是在项羽手下的,只因不能得到重用才投奔了刘邦。

3、不听劝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项羽这个人是非常自负的,不过自付如果有一个限度的话,那么也不至于败得很惨,但是项羽这个人往往在决定命运的时候表现的更加自负,这就是致命的缺点之一,例如在鸿门宴的时候,手下多位谋士都建议他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却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从而放走了刘邦,致使刘邦成为他最大的隐患。

霸王别姬的故事 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霸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同时响起,原来此为张良的计谋。他知道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

项羽听后大惊,叹道:“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骓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左右见霸王别姬也都凄然泪下,莫能仰视。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而起的"楚汉之争",项羽的妃子叫虞姬,好象是最后一场战役了,然后楚王项羽那方可能都知道自己输了,那天晚上都唱着楚歌---四面楚歌! 而项羽自己与虞姬喝酒唱歌,然后好象虞姬被他说的自杀了---有一首歌,只记得"虞姬虞姬奈若何"!在最后项羽自己也在一条什么河边自杀了!所以有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而后人就根据这个而写了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霸王别姬的故事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霸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同时响起,原来此为张良的计谋。他知道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

项羽听后大惊,叹道:“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雅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左右见霸王别姬也都凄然泪下,莫能仰视。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而起的“楚汉之争”,项羽的妃子叫虞姬,好象是最后一场战役了,然后楚王项羽那方可能都知道自己输了,那天晚上都唱着楚歌---四面楚歌!

而项羽自己与虞姬喝酒唱歌,然后好象虞姬被他说的自杀了---有一首歌,只记得“虞姬
霸王别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中国历史上,数不完的王侯将相,道不尽的英雄豪杰。不是封疆辟壤的帝王,亦非开国列土的原勋,项羽不过是位功败垂成,壮志未酬的末路英雄。然其叱咤风云,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快意恩仇的一生,却举世无双,独放异彩;更有霸王别姬的故事,至今令人唏嘘不已,永怀难忘。

古战场,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楚汉之争已近尾声,项羽垓下被围,弹尽粮绝。是夜,寒风刺骨,四面楚歌。霸王以酒浇愁,慷慨悲歌,感上天时不与我,虑爱人命途多艰。虞姬盛装,舞剑娱君:“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自刎。项羽突破重围,至乌江畔,叹无颜对江东父老,拔剑谢世。

英雄末路,长歌当哭,何其壮怀激烈,愤懑不已;明志以剑,示爱以血,多么荡气回肠,感天动地。末世英雄与绝代佳人,共同经历了涂炭战乱的离散,享有了显赫一时的荣耀,面对了穷途末路的悲凉,却始终不离不弃,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给爱人绝处逢生的一线生机,何等可歌可泣。一对乱世鸳鸯,用生命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爱情故事,最凄美的爱之婉歌。

项羽能征善战,功业赫赫,英气过人,勇力无双。乱世的叵测造就了他的杀戮成性,但赤诚的本质,却注定他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真心英雄。这样的男人,一定不会让女人深夜独自搭车回家,或是和她们AA质买单;也不会将女人玩弄于掌股以慰一己私欲,或者签订婚前协议给自己尽留退路。也只有这铮铮铁骨,血气方刚,勇猛豪爽,侠胆柔情的男人,才会令女人义无反顾的与之同悲欢共生死,心甘情愿用自己的血,暂暖一颗绝望的心,激发他的求生意志,天纵豪情。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一次悲壮的分手,应是为了聚会的告别。有这样一份饱经生关死劫的爱,项羽和虞姬在黄泉路上,一定会相逢吧?每一个女人,也都在期盼今生来世,能与一个这样的男人相遇,倾心相爱,共谱爱歌吧?
文章标题: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亲手杀过人的非开国(守成)君主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9472.html
文章标签:守成  开国  君主  过人  中国历史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