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6 00:59: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蜀国之所以在刘备去世之后给人感觉中坚人才力量不足,并不是说诸葛亮管理的失误,相反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协助阿斗将蜀国管理的井井有条。而人才凋零的原因是当时的大环境所导致的。当时经过了夷陵之战之后蜀国已经元气大伤,将领战士伤亡了一大批,而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也已经被天下三分所顶替,乱世当出英雄,而稳定的生活则让更多人偏安一隅,所以出类拔萃的中坚力量略显不足。
当然基于历史现实来说在东汉那个时代蜀国那个地方确实算是偏远艰苦地区,虽然人民安居乐业满足温饱,但是对于文教之类的相比于中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硬性条件的不足加上人民满足现状的生活状态,自告奋勇为朝廷出力的人那就少之又少,所以当时整个蜀国的重担在刘备死后就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而诸葛亮也知道蜀国现在面临的情况,于是他到处在益州寻访人才,并且鼓励下属向他举荐各种人才,后又提拉拨起用大批新人,在诸葛亮的不断努力之下终于协助阿斗将蜀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而诸葛亮这时候的任务是北伐,而阿斗又贪图享乐不管朝政,所以后来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几乎中断。
而在诸葛亮死之后蜀国开始真正地走上了下坡路,不仅没有发掘新的人才来为蜀国所用,反而因为阿斗的不作为导致诸葛亮给他留的辅助大臣也没有发挥出原本的功效,导致最终的蜀国亡国。
而当时其实蜀国还是有很多杰出的文臣武将,之所以不突出那是因为和之前蜀国的豪华阵容对比确实不止一提,但是不可否认他们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否则蜀国只靠阿斗恐怕早就亡国了。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在当下依然有借鉴意义。“创业艰难百战多”,任何事业在开端时都会经历很多险难,特别是开基立业,很大程度上与领袖或带头人有很大关系,他的管理能力,用人水平,以及个人魅力都是聚拢人才的关键,也许还有一点运气。初始创业团队成员是否都很厉害,有的时候不是自己决定的,当然,人以类聚,同是一路人,早晚会相遇。
刘备出身贫寒,是靠自己本事干起来的。其为人仁厚,追随者甚多,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刘备因为做人成功,因此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携千金,贩马来到涿郡,见到刘备,于是给其资助,刘备得以用来集结到很多人,这是他能招纳关羽、张飞的关键,不是靠运气。加上他志向高远,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百折不挠,所以受众人尊敬!
刘备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在任平原国相时与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由于深得人心,得罪了郡民刘平,派刺客前去暗杀。刘备毫不知情,居然还对刺客以礼遇相待,使其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据实相告后离去。足见刘备非同凡人!
刘备与曹操的故事最经典的,必是“煮酒论英雄”,曹孟德所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曹操的确是个英气盖世之人,论能力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本来占尽优势,他的性格也是豁达而开朗,大气雄浑,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刘备与他相比,弱势明显,甚至略显卑微懦弱,两人相较,性格恰好相反,一刚一柔,刘备以低调反而能与曹操的高调抗衡。曹孟德能力太强,像太阳,手下人难以发挥更大作用;刘玄德像月亮,善于借光,正如此,所以刘备能充分发挥手下人的能力,自己能力不行,手下人行就行!招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这就决定他日后能遇到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得孔明如鱼得水,时年27岁的孔明为报知遇之恩,从此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诸葛亮聪慧绝顶,治理地方、统驭三军都是高手,凡事必有解决方略,从无凝滞或疑惑。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手下人的能力就会衰减,反正领导有智慧,只要听他的就行了,主观上是因为有责任感所以事必躬亲,特别是马谡失街亭后,客观上就会造成凡事必要亲自上手,别人干什么都不放心。
这一点,也是所有事业群体都会遇到的,说是强将手下无弱兵,但是,领导太强了也不一定是好事,这样能力太强的人就留不住,因为不能发挥出其价值作用,而且不敢擅权,失去了临机决断的锻炼机会。所以人才日益凋零,这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蜀汉国土太小,人口太少,所占亦是文化经济落后之地,不像北方广大,人才辈出。舞台特别重要,人才就像凤凰,非梧桐树而不落。
曹魏占有中央要枢,氏族大家众多,子弟受教育程度高;诸葛亮主川后打压氏族豪强,也是后备人才储备不够的一个原因之一,虽后期有姜维等外人投靠,但后主暗弱,不能明断,用人水平不行。孟达说“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这是一个人才不能汇聚于蜀汉的最重要的原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