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淮海战役13:从此江北无大战

时间: 2021-08-03 17:26:01 | 作者:老旦聊历史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淮海战役13:从此江北无大战

一、杜聿明的反击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比杜聿明预想的还要混乱。

杜聿明一到徐州就惊讶的发现,徐州的司令部在开战3天后,至今没有对战场情况做出任何有效判断,司令部盲目地听信了前方的每一个兵团发回来的“告急”信息,导致总司令刘峙此时仍然保持着战事开局时的说法:“徐州附近处处都是共军主力。”

在这一片混乱中,刘大人除了一开始紧急召回所有部队之外,就再没发出任何一条明确的指令,就连南京国防部已经定好的救援黄百韬作战计划,刘大人至今也还没有执行任何动作。

杜聿明立刻召集了紧急军事会议。

在会上,杜聿明首先说明了自己的判断:“从战场态势来看,徐州西部应该是中原野战军的佯攻牵制部队,共军的主要意图,是以华东野战军为主力在徐州东部围歼黄百韬。”

而关于如何解黄百韬之围,杜聿明提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徐州部队暂时不救黄百韬兵团,集中主力立刻向西进攻较弱的中原野战军。只要以绝对优势兵力抓住中原野战军,那么华东野战军必须分兵来救援,黄百韬的围不攻自破。

刘峙一听这个计划就连连摇头,因为这个计划想要成功,黄百韬至少要在碾庄坚持7-10天左右,刘峙认为黄百韬无论如何坚持不到那么久。万一中原野战军还没抓住,黄百韬就已经被歼灭,那上峰怪罪下来,他刘峙可担当不起。

总司令不同意,杜聿明作为副司令也没法坚持,他只好提出了按部就班的救援方案:由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向徐州东部出击,救援黄百韬。

这个熟悉的方案一出,大家自然没有意见,很快全票通过。

此外,国军还让豫西一带的黄维兵团立刻赶来徐州战场救援。

于是,国军又唱起了拿手的“四方救援,中心开花”,邱李两个兵团开始集结部队,定于11月12日出发。

二、一战成名天下知

就在徐州总司令部讨论援军方案时,华野已经在对第七兵团“掐头去尾”。

第七兵团的“头部”,是被华野13纵当头拦住的100军44师。

44师是倒霉的第七兵团里最倒霉的一支部队:在第七兵团过河时,他们是负责掩护大部队过河的最后一支部队。然而就在掩护完大部队后,44师自己终于要过桥时,风声鹤唳的25军却提前炸桥,44师的131团被留在运河东岸。

44师师长刘声鹤极其愤怒,在过桥之后带着残部一路飞奔,跑到整个第七兵团前边,打算第一个跑回徐州整补。

结果,精疲力尽的44师因为跑在了最前面,又成了被华野13纵赶来围住的第一支部队。

刘声鹤一开始还组织部队抵抗,没想到,他带44师和13纵打了一天,黄百韬居然就在碾庄原地防守,完全没有派兵来增援的意思。

很快,44师的炮弹打光,阵地随即被13纵突破。

就在华野的士兵即将冲进44师指挥部时,极度怨恨的刘声鹤大喊一声:“兄弟们,你们快逃命吧!这里就是师长我的葬身之地!”说完,刘声鹤拿起手枪,对着自己脑袋扣下了扳机。

44师残部就此溃灭。

而第七兵团的“尾部”,指的是被华野1纵围在窑湾的63军。

信心十足的63军军长陈章,因为走得仓促,到了晚上发现没有东西吃——被1纵包围的晚上,陈军长啃了几个芋头充饥。

天一亮,陈章就让63军去抢窑湾百姓的粮食,一边指挥部队就地防守。

1纵副司令员张翼翔(1纵司令员叶飞因病未能参加战役)向粟裕汇报作战方案时,粟裕特地问他:“你们1个纵队要消灭敌人1个军,有把握吗?”

张翼翔坚定地回答:“有!”

然而,63军的抵抗确实顽强,这支广东军里有大量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陈章还专门安排了督战队督促各部死守。1纵仓促攻了一天,未能取得突破。

第二天,1纵调整了进攻部署,大大加强了炮火准备,63军阵地一时间硝烟弥漫。

在猛烈的炮火和冲击下,63军各个阵地呈现混乱状态,这时候,陈章开始有点慌了。

因为电话不通,陈章离开军部去找63军两个师的师长,结果到了师部发现,两个师长居然已经擅自跑路了。

等陈章回到自己的军部,一转眼的功夫,军部参谋长也跑得没影了。

陈章阴沉着脸,决定自己也赶快跑路。

匆匆跑路的陈军长路过63军阵地时,阵地上的士兵大骂:“丢李佬木!叫我们顶,个扑街自己走咗!”

就在这时,1纵的部队冲到了陈章面前,慌乱中,陈章和卫兵抓了几块木板想要渡河逃跑,被乱枪打死在河上。

失去指挥后,早已混乱的63军大部分向我军投降,63军成为淮海战役中第一个全部覆灭的军级单位。

63军军长陈章也算实现了他“一战成名天下知”的梦想:他成为淮海战役中第一个被打死的国民党军级将领。

当然,他不是最后一个。

因为,我军淮海战役的战略目标,此时已经彻底改变。

三、江北大决战

就在华野紧张地追击黄百韬部队时,粟裕本人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粟裕曾经说过:作为高级指挥官,不能看一步走一步,至少要看两步走一步。

此时,淮海战场上变化的形势,让粟裕隐隐感觉到,此前制定的“先打黄百韬,再解放淮海”战役总方针,似乎存在巨大的隐患

此前,中野意外地拿下郑州、开封几个重镇;而此时,海州的李延年、新安镇的黄百韬又在华野到来之前就已撤退;加上徐州近日不断传来谍报,大量火车正在向南转运物资...

一切迹象指向了同一个结论:蒋介石已经放弃了徐州,正让徐州国军部队全部向淮河一带撤退。

如果华野仍按照原定计划,吃掉黄百韬之后就转头打两淮、海州地区。那么中原的国军将会借此机会顺利撤退到淮河一带。

与易攻难守的徐州恰恰相反,淮河一带易守难攻,可供军队活动的范围又小,国军大兵团容易群聚一团,我军难以进行分割歼灭。

如果让国军退守淮河,我军作战的难度、伤亡都将大大增加。

念及于此,粟裕认为,无论局势接下来如何发展,首先一定要截断徐州敌人南撤道路。

于是,粟裕在11月7日致电军委、中野,告知主席和陈邓“徐敌正布置南撤,并企图以淮河为第一线守备”,建议中原野战军“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切断徐州敌人南撤的退路。并告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歼灭黄百韬第七兵团后,也将立刻前往津浦路徐蚌段支援中原野战军,进而构成对徐州敌人的彻底包围。

英雄所见略同,陈邓很快回复粟裕:“我主力即出宿县及其以北。”

在第一个建议发出后,粟裕与华野副参谋长张震彻夜长谈。

毕竟,如果截住徐州部队南下,则意味着彻底扩大了原先“打一个大的歼灭战”的战略目标,已经在准备与中原国军进行决战。

这将是一场战略决战,直接影响着百万人的生死,粟裕必须慎之又慎。

粟裕摆出了我军此刻的两种选择:

一,阻止国军南下,在徐蚌地区与国军展开决战;二,让国军撤回长江沿线,再寻找机会与国军进行决战。

随后粟裕和张震讨论了此时在在徐蚌地区决战的优劣:

1、徐蚌地区紧靠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几大解放区,能够及时得到人力物力的支援,不过,中央经常强调近期解放区已经非常困难,不知道解放区此时还是否能继续支持;2、相比长江沿线,徐蚌地区地形开阔,更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3、桂系地盘紧贴长江沿线,而离徐蚌地区距离较远,如果在徐蚌地区决战,那么白崇禧的桂系部队很可能不会积极赶来增援;而如果在长江沿线决战,则白崇禧不可能坐视不管;4、此刻,徐州地区的中原国军处于被动挨打的撤退态势,而我军处于士气高昂的进攻态势,我军已经在部署上取得先机。

此外,11月2日刚刚结束的辽沈战役,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在东北的几十万大军,并彻底扭转了全国战争的局势,这极大鼓励了粟裕跟国军进行战略决战的信心。

在深思熟虑后,粟裕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是,他连夜把自己的思考写成电报,于11月8日临晨发给主席和陈邓。

这封电报,就是著名的“齐辰电”。

(以下全文贴出,太长不看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看我写的总结就好

军委、陈、邓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甲、由于近来全国各战场的不断胜利,尤其是东北的伟大胜利与完全解放,促成战局的急剧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蒋匪有采取下述两种方针可能: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乙、蒋匪如果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如果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则严重的战斗要在华南才有打的],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于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又为不利。 如果蒋匪即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困难仍完全可能克服],并于渡江之时在苏、浙、皖、赣各省尚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的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亦较江北差一些,这又是不利的一面。 丙、我们不知各老解放区对战争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较大的支持的话,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为更有利。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徐州)固(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而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路,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道,以阻延敌人南撤。 管见是否有当,请即电示。 粟张 齐辰

在齐辰电中,粟裕向主席和陈邓提出建议:

1、从将来全国解放事业的角度出发,为了能够取得渡江战役的优势,并最大程度减轻对江南各省的破坏,应争取把徐州国军全歼在长江以北。

2、为此,只要中原地区解放区还能够坚持,我军应抓住此时江北作战的有利条件,改变原先淮海战役只打歼灭战的部署,提前堵住徐州国军南逃的退路,主动在徐蚌地区发起战略决战。

这封电报的发出,标志着粟裕的作战思路已经从“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他从有利于解放事业全局的角度出发,认为应抓住此时战机,在中原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

其实,主席早已经在考虑同样的问题。

在战事还没开打之前,主席已经提醒华野,歼灭黄百韬后,整个战略形势可能有大的变化,此时“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这说明,主席早有将淮海战役转为战略决战,一举全歼徐州国军的意图,只是当时战事还未开启,不好仓促对计划做巨大的改动。

老蒋的全面撤退,实际上大大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我军如果继续执行既定作战计划,那么大部分徐州国军都将顺利南撤到淮河一带,我军将失去在中原大地和国军决战的有利机会。

所幸,主席和粟裕都是深谋远略的战略大师,他们早已提前为中原决战做好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在接到齐辰电后,主席仅用不到48小时的时间,就做出了这个影响整个中原命运的决策。

11月9日,粟裕接到了主席的回电: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转瞬即逝的中原决胜战机,被主席牢牢抓在手中。

晚年时,粟裕仍经常回忆起这封电报:

“这封电报虽短,却是字字千钧。”

至此,淮海战役由局部地区的歼灭战,彻底演变成国共双方主力在中原地区的战略决战。

后来,主席如此形容淮海战役:“此战过后,江北再无大战了。”

四、老旦点评

1、杜聿明所提出的两个方案,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战场主动权”的把握。杜聿明的首选方案“进攻中原野战军”的精髓在于:此时的中原野战军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在战场的选择上比较被动(中野不能离徐州太远,否则徐州的国军主力将肆无忌惮地全力进攻华野)。而杜聿明的方案正是要抓住此时中野无法随意移动的战机,试图进一步获取更大的战场主动权:一旦中野被国军主力以绝对兵力优势压制包围,那么华野必须被动地前来救援。

这个计划一旦成功,则国军将重新获得整个中原战场大部分的主动权。在不考虑国军执行能力的情况下(其实并非完全做不到,开天眼回看的话,此时中野正在赶往宿县),这在战略上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2、杜聿明的第二方案就恰恰相反,标准的“敌人叫你干啥你就干啥”,属于把主动权拱手让人的国军老套路了。

3、所幸,提出方案的杜聿明只是徐州剿总“副”司令。无论老蒋的本意是不是让杜聿明来负责战役实际指挥,在指挥链上杜聿明必须要听刘峙的,而刘峙肯定只会同意他自己的水平能看懂的常规方案。可以说,在老蒋任命刘峙的那一刻起,中原国军的结局其实已经注定了。

4、至于老蒋为什么不让杜聿明转正,这个问题就问得好——我也不知道。

5、我个人比较赞同的说法是:老蒋说到底还是不信任手底下的将军们,徐州这么重要的地方真打起来,老蒋是打算自己上阵微操的,放刘峙最大的用处就是老蒋亲自微操时候更方便(如果是有能力的主帅,老蒋微操起来就很不顺手,参考东北卫立煌)。只不过,这次老蒋第一盘东北输的太惨,吐血吐太多没缓过劲来,导致第二盘中原的开局阶段老蒋一直窝在南京没太大动静,所以淮海战役开始时,中原国军真就莫名其妙地任由刘峙主持了。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谢谢阅读,记得点赞哦

文章标题: 淮海战役13:从此江北无大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811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