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郦食其临死为什么冒出这样一句话: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时间: 2021-08-03 11:01: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郦食其临死为什么冒出这样一句话: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一介儒生的郦食其,为啥选“不好儒”的刘邦为主?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的一名儒生,在时为沛公的刘邦略地至高阳时,主动投靠了「不好儒」的刘邦,随后被刘邦赐号广野君。


刘邦的「不好儒」,在《史记》多个篇章都有记载。

项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史记·黥布列传》

汉三年,儒生随何率二十余人出访九江,历尽艰难,方见到九江王英布,并说服英布投靠汉王刘邦。

英布乃楚之枭将,因勇冠三军且功高而被项羽立为九江王,九江虽小,但若刘邦派五万步兵五千骑兵,仍不能攻下英布治下的九江,而随何以一己之力,劝英布彻底与项羽决裂,与汉王刘邦合力击楚。

比起儒生随何来,郦食其也不遑多让,曾以一己之力劝齐王田广、齐相田横向汉称臣,做汉之属国。

(蒯通曰);“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随何不过拿下地小物薄的九江,而郦食其却拿下了具有东西秦之称的齐,其能量之大,不可思议。


有如此大本事的儒生郦食其,为何会主动投靠「不好儒」甚至厌儒的刘邦呢?

古语有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郦食其乃秦末汉初少见之有谋有勇有略的大儒,自然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君主来辅佐,进而造福黎民百姓。

刘邦虽「不好儒」,但并不影响刘邦乃文韬武略之雄主。

郦食其的故乡陈留,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陈留者,天下之据冲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自陈王首事,路过陈留的首领,大大小小也有数十位之多。素有雄心壮志的郦食其则对他们一一「尽调」,得出的结论却让郦食其大失所望。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龌龊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简言之,在刘邦之前,路过陈留的将领,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出礼贤下士的行为,但却没有一个像刘邦那样有干大事的样子,也不能按照谋士所献的大计行事。

什么是干大事?

说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陈王都算不得能干大事的人,因为陈胜拒绝了张耳、陈馀的「大度之言」。

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张耳、陈馀告诉陈胜,不要贪图眼前的王位,而要奔着帝业使劲,结果陈胜不听,就是想称王,称王就是鸿鹄而不是小家雀了嘛。


与陈胜正好相反,刘邦颇能听「大度之言」。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等大度,陈胜有吗?

陈馀请兵定赵,陈胜信不过陈馀,结果把兵卒给了在陈地结交的故人武臣,武臣一略定赵地,便自立为赵王,陈胜气得要杀武臣的家人。

陈胜不是大度之人,武臣更不是大度之人,武臣平定赵地,随军出征的邵骚、张耳、陈馀固然有功,但为武臣献策取范阳的蒯通也有大功,蒯通之功,无异于郦食其助刘邦取陈留之功,但武臣并未重用蒯通,后来在赵地先后称王的张耳、陈馀也未重用蒯通,直到韩信于泜水击杀陈馀,蒯通才成为韩信的谋臣,然当时的天下格局已日趋明朗,「归汉」。

陈胜、武臣、张耳、陈馀都是先后称王之人,也都不够大度,略地高阳的数十位连名字都未留在史册中的首领们,又岂能是大度之人?

秦楚汉之际的良臣名将一大把,但又哪个像郦食其这般,以大度作为择主的标准呢?

范增选的项梁乃罗永浩一般天生骄傲之人,最后骄兵必败;宋义选的楚怀王熊心有谋略有小手腕但无大谋略,最后为项羽放杀于江南。

张耳、陈馀皆当时的贤者,先选「苛察为忠」的陈胜,后选连姐姐都管不好的武臣,再后又选「宰天下不平」的项羽,后张耳依附刘邦,陈馀依附田荣。

韩信先跟项梁,后跟项羽,再后来才投靠汉王刘邦;陈平先跟魏咎,后跟项羽,再后来才投靠汉王刘邦;张良先跟刘邦,再选韩成,复跟刘邦,复选韩成,最后跟定刘邦。


能跟郦食其一较高下的,或许也就只有蒯通一个了——如果蒯通不是先后被武臣、张耳、陈馀所弃而是主动疏离武臣、张耳、陈馀的话。

郦食其临死前,说过这样三句话:

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看到没?

儒生郦食其也是会骂人的,也会像刘邦一样动不动就自称「而公」。

骂人之外,郦食其所说的「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可以充分地表达郦食其的三观。

在郦食其看来,干大事的人不必谨小慎微,有大德的人不必在乎批评。

他郦食其就是干大事的人,为的是天下百姓,因此不在乎田广是否要烹了他这样的小事,他郦食其是有大德行的人,因此不在乎田广是否骂他他郦食其是骗子。

同样地,在郦食其的眼里,刘邦也是干大事的人,所以刘邦不在乎那些繁文缛节,刘邦也不在乎别人对他的批评。

如此,同样是干大事的人,郦食其怎么会在乎刘邦是否喜欢儒生这样的小事呢?在乎刘邦是否讲文明有礼貌的商山四皓,为天下做了什么大事?有郦食其的盛德吗?

因为刘邦知人善任,能善于纳谏,充分听取下面的建议,所以郦食其选择刘邦。
他之所以会选择刘邦作为自己的主人,是因为他认可刘邦,并且刘邦也曾经帮助过他,所以他想要去效忠刘邦,主要是去回报恩情。
因为郦食其虽然觉得刘邦“不好儒”,但是他觉得刘邦将来前途无量,跟着他会有大发展。
因为刘邦当时非常有人望,郦食其认为刘邦只是不修边幅,但是可以治理好天下。

郦食其为主游说来七十座城池,凭啥结局如此惨?

郦食其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为何被活活煮死?

说起中国第一史书,毫无疑问应该是《史记》。这本书尤其是对汉朝初年的历史记述相当准确详尽,还相当有文采。那么在史记中,就记载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文人用三寸不烂之舌为大汉拿下70城池,却很快被活活煮死。



这个人,就是智谋不亚于张良、口才不亚于张仪的郦食其。

郦食其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读错,准确的读法是:lì、 yì、 j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皇太后吕雉有个姘头,叫审食其,和他同名不同姓,比郦食其幸运多了。

郦食其,是高阳人,有个称号叫“高阳酒徒”,也许是因为过于狂傲放荡,也许是因为实在没有事业心,到了60岁还只是一个守城门的小吏。从某些方面来看,郦食其和刘邦真的是同一类人。



当刘邦在陈留附近攻城略地时,郦食其跑到军中,求见刘邦。郦食其以酒会友,一下子成了刘邦的好朋友。郦食其是读书人,刘邦是文盲,两人十分互补。郦食其拍着胸脯对刘邦说“兄弟放心,我一张嘴就能给你打开通往咸阳的路!”果然,郦食其第二天就找陈留县令劝降,县令不同意,郦食其直接一刀砍了县令,带着人头给刘邦交差了。最后县令的人头,成了通过陈留城门的钥匙。

后来,刘邦进攻峣关,张良献计让郦食其带着大量金钱去收买守关将领,当将领答应投降时。张良又建议发动突袭,一举歼灭了秦军。这次张良建议的突袭,是在郦食其回来之后发生的,所以郦食其很安全。打通了峣关,关中就近在眼前了。



毫不过分地说,郦食其应该是刘邦入咸阳,取得关中的头号功臣。对于刘邦来说,郦食其不只是一个陪酒员,还是手下第一纵横家、外交家。

刘邦东出与项羽争雄时,郦食其曾游说魏王豹归附刘邦,魏王豹拒绝。一路上郦食其把魏王豹手下的主帅及骑兵、步兵将领摸得一清二楚,知己知彼,汉军再次胜利。

公元前204年,韩信受命攻打齐国,却停在边境上不动了。郦食其说服刘邦拿下荥阳的敖仓,控制粮食,然后请命劝说齐王归顺汉王。

当时的齐国,拥兵20多万,田氏在齐国范围内根深蒂固,韩信想要直接用军事手段解决,的确是很难的。



郦食其到了齐国,很快劝降了齐王。齐王也长了心眼,说你们当初劝降秦军,又攻打秦军,如何能让人相信?郦食其对齐王说,这还不简单,我马上写信让韩信退兵!果然,韩信听到齐国已经投降,就回复给齐王使者,承诺汉军和齐国不再开战。

韩信不想打了,可是蒯通劝他要打。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避讳汉武帝的名字改为了蒯通。蒯通说:

将军奉命攻打齐国,费了许多心机,才能有今天的局面。郦食其虽然说服了齐王,但毕竟还没有最终实现齐王的归顺。并且,汉王也没有下令让将军撤军,将军怎么能擅自行动呢?现在军营里流传出这样的说法,说郦食其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而将军您率领数万精兵,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如此看来,将军您根本比不上一个儒生。这种议论您怎么能忍受?您不如乘着齐军守备松懈,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扫平齐国,将功劳全部抢到自己手中。



韩信是个老实人,那有蒯通那么多的弯弯肠子。一听攻打齐国对自己好处大,就发兵攻打齐国,很快就把齐国给灭掉了。

在自己的国家被灭亡之前,齐王把所有的怒火都撒向了郦食其,把郦食其推到了沸腾的油锅边。郦食其说:“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说完之后,就被丢进了油锅,活活烹死。

韩信不知道的是,蒯通给他设计的人生之路是借鸡生蛋,利用汉军扩大个人势力,将来问鼎中原。韩信想要的只有荣华富贵、衣锦还乡而已。这一点,韩信和项羽是一样的。所以,蒯通请韩信求封齐王,韩信愿意,当要求韩信造反,韩信又不愿意了。



当韩信死的时候,说出了那一句“悔不听蒯通之言!”实在是肠子都悔青了。

返回来说郦食其,他在刘邦心中的地位相当高,这也许是韩信争功害死他的原因之一。权力斗争就是这样残酷,但韩信丝毫不知道刘邦早已把郦食其之死扣在了韩信头上。刘邦取得天下后,大封群臣,忽然思念起郦食其,把郦食其的儿子郦疥破格封为高粱侯。至于,郦食其之仇,刘邦自然是要报的。韩信造反失败,被吕雉杀死,蒯通也被抓,也差点被刘邦丢油锅里烹了。

没错,他成功游说齐王,让其交出城池,然后双方停战,可是韩信怕这个儒生抢了自己功劳,就擅自进攻齐国,齐王以郦食其不守信用为由,将其煮了。
为了促使齐王田广归顺汉朝,郦食其独身一人到齐国,试图使刘邦不战而得70作城池,但是韩信此时进攻齐国,田广大怒,他也被烹煮。
因为他遇到了韩信这个不讲理的人,韩信在其游说成功后依然攻打齐国,认为被忽悠的齐王所以会气得将他煮了。

"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怎么解释啊?

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能干大事的人都不拘于细节,有高尚道德的人做事从不推托不前.细谨:拘于细节.盛:高尚,辞让:推托不前.

郦食其本有活路,为什么放弃生的机会选择了被虐杀?

汉四年,刘邦同意郦食其的建议,并让他出使齐国,试图说服齐王田广归降刘邦,共同对付项羽。郦食其不愧是天下第一辩士,短短一席话说得田广后脊梁背发凉,于是田广同意投降大汉。

双方握手言欢的时候,田广如释重负,跟项羽打了几年,苦苦支撑,如今终于找到组织了。田广舒了一口气:撤掉历下布防,我们跟汉军是一家了!摆宴上酒,寡人要和郦先生尽兴痛饮。


郦食其时年六十五岁高龄,自称“高阳酒徒”,生平无酒不欢。此番靠一张嘴,说降齐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归入大汉,老先生不免几分爽透的感觉,那几日,由田广作陪,日日欢饮。

殊不知,这几天的酒,竟然是郦食其人世间的断头酒!

几天后,快马一路风尘跑来给田广报信:汉军突然发动进攻,已经攻克历下,这会儿已经兵指临曹,锐不可挡!

田广惊掉酒樽,脸都绿了,他怒视郦食其:好你个老匹夫,竟然使诈,一边诓我投降,一边趁机偷袭!

郦食其也愣了,他一动不动默默地注视着田广,脑子飞转,然后长舒一口气,提杯饮下人生的最后一樽酒。田广咬牙切齿,一字一顿地说:倘若你能让韩信停止进攻,我让你活命,否则,烹了你!

郦食其不慌不忙站起身来,冷冷地说:

“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


田广震怒之下,将须发皆白的郦食其,扔进了大鼎,活活煮死!

不久,韩信率军,与田广项羽联军在齐地展开血战,一举打败龙且二十万大军,田广兵败被杀,齐国被韩信占领。

韩信为了争功,不顾郦食其已经说降齐王的事实,背信弃义偷袭齐国,导致郦食其被虐杀,受到后世人的讥讽。问题是,郦食其虽然身处险境,也不是没有生机,只要答应出面斡旋,大不了还可以搬动刘邦协调。只要田广明白,郦食其没有欺骗他,就有生还的可能,可为什么,郦食其拒绝了田广的要求呢?这不分明是找死嘛!

蝼蚁尚且偷生,没有人嫌自己活得太长,郦食其选择死,显然是被逼无奈,他要用这种方式,来捍卫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郦食其。


郦食其在《史记》中留下一个既清晰又模糊的面孔,说他清晰,是我们从他与刘邦的相见中,看到了一个狂放不羁的形象;说他模糊,是因为没人看得清郦食其狂放的外表下,是一颗怎样的心。

郦食其请邻家小哥,替自己引荐刘邦时,让小哥如此介绍自己:这位郦生六十多岁,身高八尺,别人都说他是狂生,他自己不承认。小哥一头雾水:沛公最讨厌儒生,这么说岂不是自找霉头?郦食其说,你尽管这么介绍就是了。

果然,刘邦一副爱搭理不搭理的模样,一边接受者女子的洗脚,一边衣衫半敞地接见郦食其,非常傲慢无礼。

郦食其劈口就问:你究竟想灭秦呢?还是助秦呢?刘邦火了:你这个腐乳书呆子,天下苦秦,都纷纷起兵反抗,说什么助秦!郦食其一脸严肃:你这幅模样接见一位长者,哪是聚集天下人才抗秦的姿态?

刘邦一激灵,慌忙起身正衣冠,向郦食其道歉,恭恭敬敬请上座。


郦食其说话的方式,真是狂放不羁,可是内容哪有一点狂的地方?而且明眼一看,即便方式的“狂”,也是设计出来的。先拿出儒生的身份,再拿话搓火,把刘邦的“辣劲”吊上来,然后他再以更火辣的姿态扑火,把刘邦反而辣得一愣一愣的。这叫什么?叫营造与众不同的面试环境。

接下来,我说什么,你都得服服帖帖地听!

郦食其这么做,其实是一片苦心:他要慎重地寻找一位值得效命的明君圣主!

当天下兵戈四起,草头王们来来往往于郦食其的家乡高阳县时,他没有急三火四加入任何一方,而是冷静地观察这些头头脑脑们。结果,没有一个中他的意。当刘邦来了后,他四处探听,觉得刘邦是个有大志向的人,这才有了托身的心思。

原来这一切不光是郦食其的自我推销,也是一次郦食其对刘邦的面试考核!

这种审慎的态度说明什么?说明郦食其很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羽毛的人通常很忠心,择主之前要看清,一旦选择了绝不动摇。狂,是外表,它包裹的是郦食其的一颗忠心。


一个对“忠”爱惜到如此程度的人,必有疯狂举动,面试如此,结局也是如此。

面对韩信的陷害,郦食其本有活路,他为啥放弃了生的机会?

汉四年,刘邦同意郦食其的建议,并让他出使齐国,试图说服齐王田广归降刘邦,共同对付项羽。郦食其不愧是天下第一辩士,短短一席话说得田广后脊梁背发凉,于是田广同意投降大汉。

双方握手言欢的时候,田广如释重负,跟项羽打了几年,苦苦支撑,如今终于找到组织了。田广舒了一口气:撤掉历下布防,我们跟汉军是一家了!摆宴上酒,寡人要和郦先生尽兴痛饮。


郦食其时年六十五岁高龄,自称“高阳酒徒”,生平无酒不欢。此番靠一张嘴,说降齐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归入大汉,老先生不免几分爽透的感觉,那几日,由田广作陪,日日欢饮。

殊不知,这几天的酒,竟然是郦食其人世间的断头酒!

几天后,快马一路风尘跑来给田广报信:汉军突然发动进攻,已经攻克历下,这会儿已经兵指临曹,锐不可当!

田广惊掉酒樽,脸都绿了,他怒视郦食其:好你个老匹夫,竟然使诈,一边诓我投降,一边趁机偷袭!

郦食其也愣了,他一动不动默默地注视着田广,脑子飞转,然后长舒一口气,提杯饮下人生的最后一樽酒。田广咬牙切齿,一字一顿地说:倘若你能让韩信停止进攻,我让你活命,否则,烹了你!

郦食其不慌不忙站起身来,冷冷地说:“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


田广震怒之下,将须发皆白的郦食其,扔进了大鼎,活活煮死!

不久,韩信率军,与田广项羽联军在齐地展开血战,一举打败龙且二十万大军,田广兵败被杀,齐国被韩信占领。

韩信为了争功,不顾郦食其已经说降齐王的事实,背信弃义偷袭齐国,导致郦食其被虐杀,受到后世人的讥讽。问题是,郦食其虽然身处险境,也不是没有生机,只要答应出面斡旋,大不了还可以搬动刘邦协调。只要田广明白,郦食其没有欺骗他,就有生还的可能,可为什么,郦食其拒绝了田广的要求呢?这不分明是找死嘛!

蝼蚁尚且偷生,没有人嫌自己活得太长,郦食其选择死,显然是被逼无奈,他要用这种方式,来捍卫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郦食其。


郦食其在《史记》中留下一个既清晰又模糊的面孔,说他清晰,是我们从他与刘邦的相见中,看到了一个狂放不羁的形象;说他模糊,是因为没人看得清郦食其狂放的外表下,是一颗怎样的心。

郦食其请邻家小哥,替自己引荐刘邦时,让小哥如此介绍自己:这位郦生六十多岁,身高八尺,别人都说他是狂生,他自己不承认。小哥一头雾水:沛公最讨厌儒生,这么说岂不是自找霉头?郦食其说,你尽管这么介绍就是了。

果然,刘邦一副爱搭理不搭理的模样,一边接受者女子的洗脚,一边衣衫半敞地接见郦食其,非常傲慢无礼。

郦食其劈口就问:你究竟想灭秦呢?还是助秦呢?刘邦火了:你这个腐乳书呆子,天下苦秦,都纷纷起兵反抗,说什么助秦!郦食其一脸严肃:你这幅模样接见一位长者,哪是聚集天下人才抗秦的姿态?

刘邦一激灵,慌忙起身正衣冠,向郦食其道歉,恭恭敬敬请上座。


郦食其说话的方式,真是狂放不羁,可是内容哪有一点狂的地方?而且明眼一看,即便方式的“狂”,也是设计出来的。先拿出儒生的身份,再拿话搓火,把刘邦的“辣劲”吊上来,然后他再以更火辣的姿态扑火,把刘邦反而辣得一愣一愣的。这叫什么?叫营造与众不同的面试环境。

接下来,我说什么,你都得服服帖帖地听!

郦食其这么做,其实是一片苦心:他要慎重地寻找一位值得效命的明君圣主!

当天下兵戈四起,草头王们来来往往于郦食其的家乡高阳县时,他没有急三火四加入任何一方,而是冷静地观察这些头头脑脑们。结果,没有一个中他的意。当刘邦来了后,他四处探听,觉得刘邦是个有大志向的人,这才有了托身的心思。

原来这一切不光是郦食其的自我推销,也是一次郦食其对刘邦的面试考核!

这种审慎的态度说明什么?说明郦食其很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羽毛的人通常很忠心,择主之前要看清,一旦选择了绝不动摇。狂,是外表,它包裹的是郦食其的一颗忠心。


一个对“忠”爱惜到如此程度的人,必有疯狂举动,面试如此,结局也是如此。

刘邦大军西进挺进关中的时候,受阻于峣关,进退不得。郦食其以张良计策,携大批财宝进山,两片嘴皮子说服了峣关守将投降,还自愿与刘邦合兵一起进攻咸阳。

刘邦很开心,张良却泼了一盆冷水:这群人不可靠,万一途中生变可不得了,应该趁他们不防备,剿灭了他们。

郦食其惊愕:怎么可以这么做?人家同意投降,说好了一起进攻咸阳,我们又从人家背后动刀,这岂不是背信弃义!

刘邦为了保证安全,还是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趁秦军懈怠之机反动偷袭,攻克了峣关,打通西进的征途。

张良和郦食其的分歧,张良赢得了结果,郦食其却赢得了一个“义”字。


郦食其的一生,都是为“忠”“义”二字活着。这两个字恰恰是当时的稀缺品,即便刘邦身边的功臣们,也或多或少地受到这方面的诟病。比如张良,先跟着韩王,后改投刘邦;比如韩信,先跟了项羽,再投刘邦;陈平则先投魏王,再投项羽,最后又投了刘邦。

恐怕在郦食其的心目中,这几位都是忠道缺失的人,义道残损的人。很怀疑,郦食其在汉军中,是一种孤独的存在。

那么,面对田广的质问,郦食其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再来看他的那句话:“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谁是举“大事”者?谁是“盛德”之人?他究竟想说什么?

我认为“大事”有两层意思,既指刘邦,也指获得齐地这件战略结果。那么前半句的意思也就有两层:其一,刘邦忙着大事,忘了关照韩信停止对齐国的军事行动这个小细节;其二,相对于齐地的战略地位,郦食其这条命就是小细节!

第一层意思好理解,第二层怎么理解?


韩信的军事行动虽然是背信弃义,但是它带来的结果却是刘邦更想要的。郦食其说降的齐国,其实并不靠谱,刘邦不能实际掌控,今天可以投降刘邦,明天就可投降项羽。而韩信打下来的齐国,则十拿九稳地落入刘邦的袋中。

所以,韩信的行为很可恶,结果很可爱。由于“举大事”的刘邦,疏忽了止停韩信军事行动这个“细谨”,反而意外占有了齐地这个“大事”,虽然牺牲掉了郦食其这个“细谨”,但是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当郦食其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心中既悲凉又满足。

悲凉的是,自己被韩信害了,还无处伸冤,刘邦也不可能为他出头。满足的是,自己的死为刘邦赢得了齐地,没有自己,韩信不可能成功!

所以,他说“盛德不辞让”:我是有大德的人,为了实现刘邦的目标,难道还怕被你田广指责?还怕身后责难?


那么,我郦食其之死,岂不是生命的礼花?灿烂绚丽,光耀史册!

这就是郦食其的忠义观,以最壮怀激烈的方式释放。他当然可以选择不绽放,替田广和自己,在刘邦面前跟韩信打官司,可是这么一来,郦食其的忠和义就是发了霉的烟花,未来和他的躯体一起腐烂。

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存活的,所以说最终还是放弃了。他为了自己的梦想。
因为他想以死明志,所以他面对陷害没有逃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
因为他已经看淡了这一切,不想追名逐利了,认为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放弃了生的机会。
文章标题: 郦食其临死为什么冒出这样一句话: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8055.html
文章标签:辞让  冒出  句话  临死  盛德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