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孟古托力:辽代北疆开发考论(3)

时间: 2021-08-01 14:28:01 | 作者:金周大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孟古托力:辽代北疆开发考论(3)

  原载干志耿、王可宾主编,《辽金史论集》第8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孟古托力:辽代北疆开发考论(1)zhuanlan.zhihu.com图标孟古托力:辽代北疆开发考论(2)zhuanlan.zhihu.com图标

  三 历史意义

以胪朐河—镇州为中心的屯垦区之创立和发展,当是辽朝乃至我国边疆开发史和漠北地区农业发展史中的大事,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一)带动经济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祖国北疆

在胪朐河—镇州这局部地区对数十万斛粮食的储藏和保管,不能不是个重要问题。偌多粮食能够储藏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无疑采取了科学的方法。其实,自古以来我国储藏粮食就积累了一整套有效的经验。对此,辽人并不陌生。他们选择土地干燥,排水方便和容易通风的地方,建置粮仓。出于政治、军事等因素,粮仓地点均建于边防城里。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赫雷姆城中发现辽人修建“粮库”的遗址。粮食入库前需要经过干燥的过程,仓内必须有防止鼠啮、虫伤、雨漏和火灾等措施。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仓中粮食也要定期乃至逐年更替,选精汰劣,推陈储新。就粮仓类型而论;大体属于我国历史上的“常平仓”。对于粮食储藏、保管等一系列复杂而长期的业务,没有专门人员和专职机构承担是不行的。《辽史》中的“仓部员外郎”和“仓司”⑳等,就属于这个系统中的官员和机构。

发展农业需要定居人口,那些戍边辽军中的屯田者当然得定居;移民,也需要定居。有鉴于此,他们用固定的房子代替可移动、拆装的毡帐。以皮被河城为例,考古工作者“根据〔该〕城市建筑物材料遗物判断,建筑物可分为以下几组:1、有青砖围墙,有瓦房顶的建筑物;2、无围墙,但有瓦房顶的建筑;3、无围墙,无瓦房顶的建筑物。”前两种比较讲究,可能是机关所在地和军官、富有者的住宅。后一种是单纯的木土建筑,较简陋,可能是平民的住宅。“住宅借助中国式供暖系统〔火炕〕取暖。在对火炕(烟道)的残体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住房的火炕冬夏都可使用”。㉑由此得知,我国东北民族创制的取暖设备火炕,至迟这时已传到漠北。取暖设施的引入和睡眠环境的改变,有助于室内活动和身体健康。无疑是个不小的进步。定居和房屋建筑的发展,当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还带动手工业的发展。从皮被河城出土的器物中有手推房和石碾上的铁轴衬。这些实物足以说明,辽代漠北在粮食加工方面已突破石臼或木臼舂米的方法,而使用石碾和石磨。佩尔列经过长期考古发掘而断定,在皮被河城有“各式各样的手工业作坊:陶器窑、铁匠铺、生产建筑材料的作坊。最大的行业是制陶业”。前文提及的青砖和板瓦,无疑是当地建材作坊生产的。“手工业作坊烧木柴,铁匠炉则烧专门烧制的木炭”。㉒丘处机一行过镇州遗址时颇有感触,他们认为这里的“制作类中州”㉓,即手工业作坊类似中原。

农业发展,粮食增多,必然减少屠宰牧畜的数量,使幼畜得以充分的生长,减轻对畜牧业的压力。同时,庄稼梗叶,特别是冬季,可作为牲畜的饲料。显然农业的发展,也有助于畜牧业的发展,从而导至农业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

陶器窑、铁匠铺和建筑材料作坊的有些产品是商品。粮价本身,就是粮食作为商品流通的佐证。驻牧在胪朐河—镇州左近的敌烈、札剌、萌古、达旦九部和梅里急等蒙古先世诸部所需要的粮食、铁器等,总可以就近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有助于他们的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

就文化类型而言,开渠、储粮、城郭、房屋、定居、火炕和手工业作坊等,大体属于农业文化之中。辽人将上述农业文化的内容引入草原文化的腹心地区,“应记一功”。在整个漠北,虽然不多,但毕竟是新鲜事物,有助于草原文化更好地发展。

漠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带动了经济全面发展,使得辽政权在漠北诸部族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从而加强了民族之间,如漠北和契丹本土之间的接近和联系。辽亡前夕,契丹皇室耶律大石率残部从夹山北遁,得到许多部族的支持和拥戴,并在镇州召开“七州十八部王众会议”。建立政权,重整队伍,树起反金大旗。这件事情并非偶然,当与辽人在这里的积极开发有一定的关系。

辽人在开发和巩固北部边疆的过程中,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就这一点而言,远胜过以前的任何皇朝。这是辽人的一大功绩,契丹人耶律唐古应作为开发北疆的有功人物载入中华史册。

  (二)避免长途挽运根食的麻烦

按辽制度:“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㉔在当时情况下,服兵役者一次仅能携带一年、顶多二年的粮食前往数千里之外的漠北镇州等地戍守。一旦携带多了,个人的运输乃至储藏等都要发生问题。其后,均由自己设法按时运送。于是服兵役者的家庭又兼服长途挽运粮糗的繁重摇役。为叙述方便,特以“二役兼合”称之。在当时运输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只能用牛车。又道路坎坷,载重量不能过大,一般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六百斤左右。牛车的速度很慢:若从上京临潢出发至北疆镇州,来回路程至少也得需要四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车夫和牛只的耗粮总有二百斤。基此,送到戍守地点的有效粮食只有四百斤左右。这种沉重的挽运任务,即富裕之家也难以承担。为此,倾家荡产者有之,家破人亡者有之。针对这件事情,契丹著名学者萧韩家奴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中特别指出,那些“无丁之家”对“二役兼合”更加困难了。不得不出高价雇人给戍边亲人运送粮食。被雇者畏途中艰险而常“半途亡窜”,车毁牛亡的情况也常出现,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如果“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同时,辽政权还严格规定:“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㉕显然“二役兼合”永远伴随某些家庭,成为他们没完没了的负担。两万余骑兵驻守漠北边疆,至少有两万家不能团聚,十万人不能安业。从中不难看到,长途挽运军需对辽人是一项多么沉重的负担!“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㉖这是军事家孙子经过多方研究而总结出的深刻教训。

以胪朐河—镇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屯田之成功,不仅为国家开辟了财源,而且又给驻守漠北边疆的辽军带来福音。即使戍边者“自备粮糗”的规定仍然执行,那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因为这里的粮食多,价格低,可以随时买到。实际上等于把长途挽运粮糗的繁重摇役废除了。于是很多人从这种无尽无休的负担之下解脱出来,致使矛盾缓和。这是辽朝一项重要的政绩。

漠北屯田的主要劳动力是戍边辽军,故属军屯。我国历史上的军屯,一般情况下的生产关系单一化,即将国家与军队的关系“移植”到农业生产上。士兵作为劳动力的生产所得几乎均归国家,其剥削量相当大。然而唐古主持下的屯田之生产关系,却不完全如此。即使屯田所得没有发给士兵个人,但却免除围绕兵役而足以使他们倾家荡产的沉重负担即长途挽运,解除了“二役兼合”中的徭役部分。这种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军屯,是由辽朝兵制之特殊性所决定的。由此必然激发起屯田者的生产积极性。这也是胪朐河—镇州屯田区能够连续十四年夺取大丰收的原因之一。

  (三)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漠北农业自古有之。我国北方诸族匈奴、柔然、突厥和回鹘等对这里的农业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对此,勿需多言。然而他们在漠北搞的农业极为有限,不仅面积小,产量低,而且有些农垦区至今尚不能定点。辽朝之前,胪朐河—镇州地区虽不能说没有农业,但很难找到准确的记载。至少没有形成象样规划,更无值得注意的产量。故这里的粮食,正如前文所述,基本是通过各种“渠道”来自中原和漠南等地区。

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人富于进取。他们把漠北广大地区纳入版图后,通过设治、驻军、移民和派遣流官置守等措施,努力经略这一地区。其中,经济发展更为突出。辽人在广大处女地上披荆斩棘,索取了大量粮食,显著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充分说明,辽人不仅集北方诸族经营农业生产之经验的大成,而且远远超过他们的发展水平。

在我国,军队屯田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辽代以前所有的屯田,就地域而言,最北当是西汉车师等地的屯田和唐初瀚海都督李素立领导的屯田。前者在西域,仍没超过北纬44°;后者在漠南,约北纬41°的地方。然而辽人耶律唐古领导的屯田,却在北纬47°左右的地方展开的,将农业区大幅度地向北推进,屯田史上可为最北部的地区。这实是一项大胆的创举。

辽后,在漠北,由辽人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由于长年战乱和政权递嬗,而受到影响和破坏,但并没有消失殆尽,后人不可避免地有所继承。二百多年后的蒙古汗国时期,在辽人耕垦过的土地上,仍然有引人瞩目的农业生产。

元太祖十六年(公元1221年),长春真人沿胪朐河西进,在通往鱼儿泺的交叉处(该河河曲,黑山之阳,辽人屯田之地),接触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人。这里的蒙古人热情地接待他们,并献“黍米”一石五斗。㉗元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中原张德辉应忽必烈之召,北上涉胪朐河,依亲眼所见记载如下:“频河之民,杂以蕃汉,稍有屋宇,皆以土冒之,亦颇种艺麻麦面。”从地望看,没超出辽人屯田区。由上面两条史料得知,胪朐河畔仍是相当开放的地区,蕃汉混杂、交融,定居或半定居,农业生产占有相当的比重。辽人种植的粮食作物“手米”即黍延续下来了。

辽人在“和林川”(蒙元人对镇州西南之称)留下的农业并没有完全荒废。张德辉看到:“居人多事耕稼,悉引水灌之,间亦有蔬圃,时孟秋下旬,糜麦皆槁。”㉘苏联学者格·鲁缅采夫通过考古进一步证实,蒙古汗国时期在哈剌和林北面和西面(统称和林川),“开水渠引来鄂尔浑河(即前文提及的斡耳寒河)水进行灌溉,这些地段至今还保留着农业的遗迹,可以发现水渠、打谷场和石臼”。并出土“生铁犁、铁锄”等器物。㉙就是今天,仍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农业区之一。

蒙古汗国时期,胪朐河畔及和林川的农业生产,当是辽代以胪朐河—镇州为中心广大地区农业生产的继续。应当说,辽代北部边疆的农业发展在当地实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后,镇州及其左近常常作为漠北广大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与辽代对这里的开发密不可分。

综观全文,辽人为了巩固北部边疆,而履践我国古代守边备塞之要道,从经济入手,努力垦田、务农和积谷。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以胪朐河—镇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换上新貌。土地辟、田野治、水利修、仓廪实、诸业兴、城郭固、部族欢。在屯田史上的最北地区开辟了大面积的稳产田,创造了当地粮食价格的最低纪录。不仅理想地解决了驻军、移民的用粮问题,而且带来了经济的全面发展。致使北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巩固;同时也为后世的边疆建设提供某些条件和经验。

⑳《辽史》卷十四《食货志上》;《辽史》卷一〇三《马人望传》。

㉑㉒《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契丹古城古村遗址》。

㉓㉗王国维:《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载《王国维遗书》13册。

㉔㉕《辽史》卷一〇三《萧韩家奴传》。

㉖《孙子兵法·作战》。

㉘《张德辉纪行》,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100。

㉙鲁缅采夫:《12—17世纪蒙古文化史上的几个问题》,原载《中央亚历史语文资料集》卷三,乌兰乌德,1968年。姜世平译,《蒙古学—情报与资料》1985年2期。

文章标题: 孟古托力:辽代北疆开发考论(3)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7746.html
文章标签:中国历史  辽朝  边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