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8:26:21 | 作者:马梦雪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为民”的思想一直源远流长,白居易的“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传递的都是心中有民的情怀和理念。作为党员干部,人民的“勤务员”,当用心熬制人民心中的“幸福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准“人民至上”的时代要求,让人民心中的“幸福汤”变得更“清”、更“热”、更“香”。
清正廉洁,让“汤”“清莹秀澈”不“浑浊”,使人“秀色可餐”。1944年,毛主席在八路军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说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无疑,这是毛主席对生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熬制人民心中的“幸福汤”过程中,每个步骤都要确保让“汤”保持“洁净纯洁”,确保“汤”“晶莹剔透”高“纯度”,绝不可有半点“含糊”,半点“浑浊”。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要时常“以镜为鉴”,时常对照自身,以一名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树立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情暖民心,让“汤”“热气腾腾”不“凉薄”,使人“沁人心脾”。中国民生的发展与改善,不仅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期待,也牵动着世界的目光。一个国家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民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当前,人民既有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有日益凸显的教育、医疗、生态、社会治理等公共产品需求,还有不断增长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可以说,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人民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等特点。每一名党员干部,在熬制人民心中的“幸福汤”过程中,必须要确保“熟透”,切忌“三分热”,不要让“汤”“热了又凉”。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时常“清清嗓”,敢于在保障、改善和增进民生中有作为,切实让亿万中国人民共享发展的伟大成果,让党的利民惠民富民强民政策惠及最广大的人民。
香满人间,让“汤”“口齿生香”不“乏味”,使人“回味无穷”。“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要想获得百姓的认可,让“汤”“香远益清”,让人民尝到“口齿生香”不“乏味”,要让人民真正从我们的服务中得到收获,真正感受到“幸福来敲门”,那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得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要始终心中装着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人民公仆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头戴竹叶帽,身披蓑衣,脚踏草鞋,扎根大凉山,义务植树造林,在时代的大考面前,交出了一份“把荒山秃岭变成绿色丛林”的满意答卷,这是为人民所办的实实在在的实事,也是真正的功劳和成绩。选择泥泞、告别繁华、扎根基层、反哺家乡的驻村书记黄文秀,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同样诠释着共产党人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使命。有时候,所谓的政绩并不需那么伟大,让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政绩;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是政绩;黎民不饥不寒也是政绩。
人民至上,执政所向;行程万里,不忘初心。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劈波斩浪、化危为机,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新历史、擘画属于中国人民的崭新篇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