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五代十国的史学家都有谁

时间: 2021-07-28 15:58: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五代十国的史学家都有谁

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哪几位?

有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司马光等。

1、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

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

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3、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4、范晔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迁宁朔将军。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将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随从孔熙先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5、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固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3、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4、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今属山东省)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中国十大历史学家及理由

  1、 左丘明

  2、 司马迁

  3、 班固

  4、 陈寿

  5、 范晔

  6、 刘知几

  7、 杜佑

  8、 司马光

  9、 章学诚

  10、梁启超

  1、理由一,左丘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奠基人、先秦史官文化时代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史学家、相传他所著《左传》与早前的《尚书》相比,应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堪称中国史学形成的标志;理由二,《左传》与五经中的《春秋》有明显的互文性联系,其记人叙事不但更清晰完整,而且史料更丰富,范围远超出一国一地,对社会重大发展变革更加敏锐,典籍专家孔颖达特别指出“传实经虚”以示区别;理由三,《左传》作为纪传史学的最早范本,具有很高史学文学价值,尤擅战争描写,许多场面已成为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和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人物性格鲜明,夹叙夹议手法简洁,述评公允,对人事的预言精准。

  2、理由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西汉史传文学泰斗,他的史学地位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世界上也堪称一流大师;理由二,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的《史记》对汉族与周边多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一视同仁,首开记录社会经济的范例,不但有耿直犯颜的公义勇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拨乱反正的调查研究,而且,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叙事的整体构思、对史实因果关系的精辟分析、层次分明而五种类型相融的体例编制所具的原创性,都堪称千古典范;理由三,《史记》既是史家之绝唱,又是无韵之离骚,表现出发愤著书的顽强毅力,其人物之鲜明丰满、叙事之简洁老练、语言之丰富多彩都代表了中国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

  3、理由一,班固是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学家、中国断代史学第一人,传世名著《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经班氏家族门生四人之手历数十年呕心沥血而成;理由二,班固治史意在追述西汉帝业,“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体例仿效《史记》而有所增删,内容因事命篇,述及五朝70余年大事,开创了以群雄夺权为始,以篡权贼臣被诛告终的断代记述新格局;理由三,班固叙事规模宏大,内容广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外征战与国际关系、物质生产与文化交流,以五行灾变说来取代司马迁的兴衰规律论,观念有蜕化而体例有改进,对后世官方正统史学影响深远。

  4、理由一,陈寿是西晋时代最重要的史学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史学名著《三国志》属首次撰述的当代史书;理由二,陈寿以天下大事分合有律的史学理念整体观照纷争战乱,魏、蜀、吴三书贯通编撰,既相对独立、各有君臣朝纲,又相互勾连、浑然一体,宏伟地展现了从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再到西晋统一的全过程,开创了以帝王年号划分史界的先例;理由三,陈寿治史,首先确保史料的原真性,同时又带入忌讳与美饰笔法,详略主次褒贬取舍合度,力避“讳败夸胜”,编撰特点在于突出英雄的谋略作用,文臣优先于武将,其优美文笔和精彩纷呈的战争权谋描写,直接影响了经典小说《三国演义》。

  5、理由一,范晔是南朝首屈一指的史学家、纪传史学的代表作家、种类繁多的东汉史之集大成者和佼佼者;理由二,他“详观古今著述”,自成一格,“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纪传体例虽非他独创,但因他而成熟完备,列传叙事,以类相从,所述广泛涉及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许多民族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理由三,他的《后汉书》力图“正一代得失”,其主观史学特点鲜明,猛烈抨击外戚后妃干政、军阀权贵暴乱的现实,多有真知灼见,作者自称其文采杰思为“天下之奇作”,但叙事过于简略,引起许多史家为其作注,今本《后汉书》即加入了司马彪《续汉书》志30卷为补注。

  6、理由一,刘知几是中国史学走向自觉时代的伟大史学家、唐朝史学泰斗,他打破了学术界独尊皇家正史的局面,私撰《史通》代表了盛世史学的最高成就;理由二,作为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巨著的《史通》,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千年史学的成果,突出了纪传体史学的正统主流地位,其学术范围“上穷王道,下谈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指斥史界弊端,以为鉴戒,为史书规范化和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他最重要的史学思想是“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对立统一,既注重史料考据核查,又强调公义之名、教理之善,并把义理置于真相之前,他对中国史学方法论和史官制度的成熟具有指导意义,并发展出史学评论分支学科。

  7、理由一,杜佑是中晚唐时期最重要的史学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奠基人、社会风俗史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通典》建立了认识社会结构的新体系和历史编纂的新系列;理由二,他治史的超前性在于率先从政体入手“探讨礼法刑政”,从过去对个人作为的描述兴趣转移到追寻社会制度变革的因果关系,他著名的“理道”说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论发展为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政理”掌握,堪称史学创举;理由三,他以社会进化观反对是古非今论,力主“随时立制、既弊而变”,启发了经世致用史学思想萌芽,他重视以家庭为细胞的经济基础与礼仪伦常关系的考察,开创了社会风俗史研究的新范畴,预示了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8、理由一,司马光是西汉以后千年一现的史学大师、不但代表了宋朝史学的最高成就,而且把中国编年体通史发展到巅峰状态;理由二,他的不朽巨著《资治通鉴》 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多人协力的集体智慧,皇帝御赐书名并提供思想指导,其书规模宏伟、结构严整、秩序井然,纵览1362年史实,范围也超越了治乱兴衰,开创了社会文化史学的新思路,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通鉴学派;理由三,它首次将“国家兴衰” 与“生民休戚”并列的先进史学观意义重大,对历次农民起义给与了更多关注与反省,其感慨论评虽为权谋之术,体现了正统保守观念,以资当朝借鉴,但其民本之思、法制之识、和平之意、用贤之策,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朝政及史家。

  9、理由一,章学诚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清王朝盛极而衰时代史学界的领头羊;理由二,他博闻强记、著作等身,30年心血写成“性命之文”《文史通义》,以臻不朽,立意纠正“世俗风尚”之偏颇,校勘文史诸论之讹误,主张文与史互通互义,复兴先秦跨学科融汇的优良传统,并脚踏实地建立起庞大的学术体系;理由三,他以主客观辩证统一的理念发展了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的精神,充分发挥史学叙事论理、经世致用的功能,认为六经诸子皆为史,可通用通变,他在修正整理旧史、考证史书体裁演变源流、提倡方志专修、强化学术基本功训练方面的贡献均直接影响到近代和现代史学。

  10、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杰出的学术大师和史学家、史学革命的发动机、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奠基人;理由二,他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比较文化等学科多有建树,是引进宣传西方文化及史学并用以改造国学的旗手,新世纪之初接连发表重要史论《中国史叙论》(1901)《新史学》(1902),终结了近代旧史学,拉开了现代新史学的序幕;理由三,他清算了两千年中国官方史学的弊端,批判“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倡导以进化论为指导的人民史观,他把史学革命推广到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领域,其史学救国论震惊朝野,深刻地影响了五四运动,平心而论,他对史学的破坏性贡献要大于建设性。
有很多啊,像是郭沫若,翦伯赞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学家

1、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3、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

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

4、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5、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的作者。这部编年史,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丰富和充实,使得这部书成为史料丰富、文字流畅生动的史学名著。
司马迁 《史记》的作者。这部史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他的笔下,人物性格、场景、事件无不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在取材上参考了很多来自皇家收藏的历史文献,以及他还采取了不少古代传说,使得这部著作别具一格。
班固《汉书》的作者
范晔《后汉书》的作者 这部断代史内容很丰富,取材于《东观汉记》这些比较原始且丰富的文献资料。在传记后面还有非常出色的评论。范晔文学水平很高,能写出很优秀且富有深意的骈文。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作者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学家
1、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公元前422年)
入选理由:一,左丘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奠基人、先秦史官文化时代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史学家、相传他所著《左传》与早前的《尚书》相比,应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堪称中国史学形成的标志;二,《左传》与五经中的《春秋》有明显的互文性联系,其记人叙事不但更清晰完整,而且史料更丰富,范围远超出一国一地,对社会重大发展变革更加敏锐,典籍专家孔颖达特别指出“传实经虚”以示区别;三,《左传》具有很高史学文学价值,尤擅战争描写,许多场面已成为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和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人物性格鲜明,夹叙夹议手法简洁,述评公允,对人事的预言精准。《左传》一书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后世史学至深且远,梁启超评价它是“商周以来史界的革命”,并非过誉。
2、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
入选理由: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西汉史传文学泰斗,他的史学地位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世界上也堪称一流大师;二,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的《史记》对汉族与周边多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一视同仁,首开记录社会经济的范例,不但有耿直犯颜的公义勇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拨乱反正的调查研究,而且,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叙事的整体构思、对史实因果关系的精辟分析、层次分明而五种类型相融的体例编制所具的原创性,都堪称千古典范;三,《史记》既是“史家之绝唱,又是无韵之离骚”,表现出发愤著书的顽强毅力,其人物之鲜明丰满、叙事之简洁老练、语言之丰富多彩都代表了中国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
3、班固(32~92年)
入选理由:一,班固是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学家、中国断代史学第一人,传世名著《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经班氏家族门生四人之手历数十年呕心沥血而成;二,班固治史意在追述西汉帝业,“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体例仿效《史记》而有所增删,内容因事命篇,述及五朝70余年大事,开创了以群雄夺权为始,以篡权贼臣被诛告终的断代记述新格局;三,班固叙事规模宏大,内容广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外征战与国际关系、物质生产与文化交流,以五行灾变说来取代司马迁的兴衰规律论,观念有蜕化而体例有改进,对后世官方正统史学影响深远。
4、陈寿(233~297年)
入选理由:一,陈寿是西晋时代最重要的史学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史学名著《三国志》属首次撰述的当代史书;二,陈寿以天下大事分合有律的史学理念整体观照纷争战乱,魏、蜀、吴三书贯通编撰,既相对独立、各有君臣朝纲,又相互勾连、浑然一体,宏伟地展现了从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再到西晋统一的全过程,开创了以帝王年号划分史界的先例;三,陈寿治史,首先确保史料的原真性,同时又带入忌讳与美饰笔法,详略主次褒贬取舍合度,力避“讳败夸胜”,编撰特点在于突出英雄的谋略作用,文臣优先于武将,其优美文笔和精彩纷呈的战争权谋描写,直接影响了经典小说《三国演义》。
5、范晔(398~445年)
入选理由:一,范晔是南朝首屈一指的史学家、纪传史学的代表作家、种类繁多的东汉史之集大成者和佼佼者;二,他“详观古今著述”,自成一格,“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纪传体例虽非他独创,但因他而成熟完备,列传叙事,以类相从,所述广泛涉及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许多民族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三,他的《后汉书》力图“正一代得失”,其主观史学特点鲜明,猛烈抨击外戚后妃干政、军阀权贵暴乱的现实,多有真知灼见,作者自称其文采杰思为“天下之奇作”,但叙事过于简略,引起许多史家为其作注,今本《后汉书》即加入了司马彪《续汉书》志30卷为补注。
6、刘知几(661~721年)
入选理由:一,刘知几是中国史学走向自觉时代的伟大史学家、唐朝史学泰斗,他打破了学术界独尊皇家正史的局面,私撰《史通》代表了盛世史学的最高成就;二,作为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巨著的《史通》,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千年史学的成果,突出了纪传体史学的正统主流地位,其学术范围“上穷王道,下谈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指斥史界弊端,以为鉴戒,为史书规范化和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他最重要的史学思想是“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对立统一,既注重史料考据核查,又强调公义之名、教理之善,并把义理置于真相之前,他对中国史学方法论和史官制度的成熟具有指导意义,并发展出史学评论分支学科。
7、杜佑(735~812年)
入选理由:一,杜佑是中晚唐时期最重要的史学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奠基人、社会风俗史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通典》建立了认识社会结构的新体系和历史编纂的新系列;二,他治史的超前性在于率先从政体入手“探讨礼法刑政”,从过去对个人作为的描述兴趣转移到追寻社会制度变革的因果关系,他著名的“理道”说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论发展为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政理”掌握,堪称史学创举;三,他以社会进化观反对是古非今论,力主“随时立制、既弊而变”,启发了经世致用史学思想萌芽,他重视以家庭为细胞的经济基础与礼仪伦常关系的考察,开创了社会风俗史研究的新范畴,预示了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8、司马光(1019~1086年)
入选理由:一,司马光是西汉以后千年一现的史学大师、不但代表了宋朝史学的最高成就,而且把中国编年体通史发展到巅峰状态;二,他的不朽巨著《资治通鉴》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多人协力的集体智慧,皇帝御赐书名并提供思想指导,其书规模宏伟、结构严整、秩序井然,纵览1362年史实,范围也超越了治乱兴衰,开创了社会文化史学的新思路,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通鉴学派;三,它首次将“国家兴衰” 与“生民休戚”并列的先进史学观意义重大,对历次农民起义给与了更多关注与反省,其感慨论评虽为权谋之术,体现了正统保守观念,以资当朝借鉴,但其民本之思、法制之识、和平之意、用贤之策,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朝政及史家。
9、章学诚(1738~1801年)
入选理由:一,章学诚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清王朝盛极而衰时代史学界的领头羊;二,他博闻强记、著作等身,30年心血写成“性命之文”《文史通义》,以臻不朽,立意纠正“世俗风尚”之偏颇,校勘文史诸论之讹误,主张文与史互通互义,复兴先秦跨学科融汇的优良传统,并脚踏实地建立起庞大的学术体系;三,他以主客观辩证统一的理念发展了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的精神,充分发挥史学叙事论理、经世致用的功能,认为六经诸子皆为史,可通用通变,他在修正整理旧史、考证史书体裁演变源流、建立方志学理论体系、强化学术基本功训练方面的贡献均直接影响到近代和现代史学。梁启超评价道:“章实斋为清代第一史学大师,方志尤所专精提倡,故其作品宜为斯界最精之模范。”
10、梁启超(1873~1929年)
入选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杰出的学术大师和史学家、史学革命的发动机、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奠基人;二,他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比较文化等学科多有建树,是引进宣传西方文化及史学并用以改造国学的旗手,新世纪之初接连发表重要史论《中国史叙论》(1901)《新史学》(1902),终结了近代旧史学,拉开了现代新史学的序幕;三,他清算了两千年中国官方史学的弊端,批判“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倡导以进化论为指导的人民史观,他把史学革命推广到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领域,其史学救国论震惊朝野,深刻地影响了五四运动,平心而论,他对史学的破坏性贡献要大于建设性。
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万斯同、赵翼、钱大昕、王鸣盛
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司马光、陈寿等等

五代十国都是哪几个

五代
后梁(907——923年)
后唐(923——936年)
后晋(936——947年)
后汉(947——950年)
后周(951——960年)
十国
吴(902——937年)
前蜀(903——925年)
吴越(907——978年)
楚(907——951年)
南汉(911——971年)
闽(909——945年)
南平(荆南)(924——963年)
后蜀(9334——965年)
南唐(937——975年)
北汉(951——979年)
  五代:后梁 200万平方公里 后唐 280万平方公里(后期面积缩水 被契丹打败) 后汉 240万平方公里 后晋 201万平方公里(割让燕云十六州) 后周 300万平方公里 十国:吴 178万平方公里 吴越 98万平方公里 闽 100万平方公里 楚188万平方公里 南平 12 万平方公里 北汉 280万平方公里 南唐 282万平方公里 前蜀 89万平方公里 后蜀 86万平方公里 荆南34万平方公里 南汉 100万平方公里五代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后梁 汴州(开封) 907年——923年 朱温
  后唐 洛阳 923年——936年 李存勖
  后晋 汴州 936年——946年 石敬瑭
  后汉 汴州 947年——950年 刘知远
  后周 汴州 950年——960年 郭威

  十国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吴国 扬州 892年——937年 杨行密
  南唐 金陵(南京) 937年——975年 李昪
  前蜀 成都 891年——925年 王建
  后蜀 成都 925年——965年 孟知祥
  闽国 长乐(福州) 893年——945年 王审知
  楚国 长沙 896年——951年 马殷
  南汉 兴王府(广州) 905年——971年 刘隐
  荆南 荆州 907年——963年 高季兴
  吴越 杭州 893年——978年 钱镠
  北汉 太原 951年——979年 刘旻
  五代十国:
  五代指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指南方分别建立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闽、南平、楚及南汉9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五代十国(907~960年)
  后梁 ( 907-923 ) 后唐 ( 923-936 ) 后晋 ( 936-946 ) 后汉 ( 947-950 ) 后周 ( 950-960 )

  ▪ 吴国 ( 892-937 ) ▪ 南唐 ( 937-975 ) ▪ 前蜀 ( 891-925 ) ▪ 后蜀 ( 925-965 ) ▪ 闽国 ( 893-945 )
  ▪ 楚国 ( 896-951 ) ▪ 南汉 ( 905-971 ) ▪ 南平 ( 907-963 ) ▪ 吴越 ( 893-978 ) ▪ 北汉 ( 951-979 ) 登录 注册 豆瓣社区 豆瓣读书 豆瓣电影 豆瓣音乐 豆瓣同城 豆瓣FM 更多
  九点阿尔法城 首页 首页浏览发现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2021-10-21 19:23:39 来自: 小沫大人(双向关注取消麻烦您直接拖黑)
  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 、闽、楚 、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十国世系表
  吴 (902——937)
  (1)吴武忠王杨行密 ───┬─── (2)吴烈祖杨渥
  902-905 │ 905-908
  │
  ├─── (3)吴高祖杨隆演
  │ 909-920
  │
  └─── (4)吴睿帝杨溥
  921-937 ─── 南唐灭吴 吴亡

  前蜀 (903——925)
  (1)前蜀高祖王建 ─────── (2)前蜀后主王衍
  903-918 918-925 ─── 后蜀灭前蜀 前蜀亡

  楚 (907——951)
  (1)楚武穆王马殷 ───┬─── (2)楚衡阳王马希声
  907-930 │ 930-932
  │
  ├─── (3)楚文昭王马希范
  │ 932-947
  │
  ├─── (4)楚废王马希广
  │ 947-950
  │
  ├─── (5)楚恭孝王马希萼
  │ 950-951
  │
  └─── (6)楚王马希崇
  951 ─── 南唐灭楚 楚亡

  吴越 (907——978)
  (1)吴越武肃王钱镠 ─────── (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 ───┬─── (3)吴越忠献王钱弘佐
  907-932 932-941 │ 941-947
  │
  ├─── (4)吴越忠逊王钱弘倧
  │ 947
  │
  └─── (5)吴越忠懿王钱弘俶
  947-978 ─── 北宋灭吴越 吴越亡

  闽 (909——945)
  (1)闽昭武王王审之 ───┬─── (2)闽嗣王王延翰
  909─925 │ 925─926
  │
  ├─── (3)闽惠宗王延钧 ─────── (4)闽康宗王昶
  │ 926─935 936─939
  │
  ├─── (5)闽景宗王延曦
  │ 939─943
  │
  └─── (6)闽殷德帝王延政
  943─945 南唐灭闽 闽亡

  南汉 (917——971)
  (1)南汉高祖刘龚 ──┬── (2)南汉殇帝刘玢
  917─942 │ 942─943
  │
  └── (3)南汉中宗刘晟 ───── (4)南汉后主刘怅
  943─958 958─971 ─── 北宋灭南汉 南汉亡

  荆南 (924——963)
  (1)荆南武信王高季兴 ───── (2)荆南文献王高从诲 ──┬── (3)荆南贞懿王高保融 ───── (5)荆南高继冲
  924─927 928─947 │ 948─959 962─963
  │
  └── (4)荆南王高保勖
  960─962 北宋灭荆南 荆南亡

  后蜀 (925——965)
  (1)后蜀高祖孟知祥 ───── (2)后蜀后主孟昶
  925─934 935─965 ─── 北宋灭后蜀 后蜀亡

  南唐 (937——975)
  (1)南唐烈祖李昪 ───── (2)南唐元宗李璟 ───── (3)南唐后主李煜
  937─943 943─960 961─975 ─── 北宋灭南唐 南唐亡

  北汉 (951——979)
  (1)北汉世祖刘崇 ───── (2)北汉睿宗刘钧 ──┬── (3)北汉少主刘继恩
  951─955 955─968 │ 968
  │
  └── (4)北汉英武帝刘继元
  968─979 ─── 北宋灭北汉 北汉亡

  附录

  桀燕 (895——913)
  (1)桀燕王刘守光
  895─913 ─── 后唐灭桀燕 桀燕亡

  清源 (949——962)
  (1)清源晋江王留从效 ───── (2)清源王留居道
  949-962 962 ─── 北宋灭清源 清源亡
  十国世系表
  吴 (公元902——937年)
  都城:江都(今江苏扬州)

  (1)吴太祖武帝杨行密
  生卒:852——905.12 54岁
  在位:892——905.12
  于902年3月建国
  长子
  (2)吴烈祖景帝杨渥
  生卒:886——908.5 23岁
  在位:905.12——908.5
  天祐(906——908)
  二弟
  (3)吴高祖宣帝杨隆演
  生卒:897——920.5
  在位:908.5——920.5
  天祐(909——919)
  武义(919——921)
  弟
  (4)吴睿帝杨溥
  生卒:901——938 38岁
  在位:920.5——937.10
  武义(921)
  顺义(921——927)
  乾贞(927——929)
  大和(929——935)
  天祚(935——937)
  废,于次年死
  南唐灭吴 吴亡

  前蜀(公元903——925年)
  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

  (1)前蜀高祖王建
  生卒:847——918.6 72岁
  在位:891——918.6
  于907年9月建国
  天复(907)
  武成(908——910)
  永平(911——915)
  通正(916)
  天汉(917)
  光天(918)
  少子
  (2)前蜀后主王衍
  生卒:886——926.4 41岁
  在位:918.6——925.11
  乾德(919——924)
  咸康(925)
  被废
  后唐灭前蜀 前蜀亡

  楚 (公元907——951年)
  都城:长沙(今湖南长沙)

  (1)楚武穆王马殷
  生卒:852——930 79岁
  在位:896——930.11
  于927年6月建国
  子
  (2)楚衡阳王马希声
  生卒:898——932.7 35岁
  在位:930.11——932.7 2年
  弟
  (3)楚文昭王马希范
  生卒:899——947.4 49岁
  在位:932.7——947.4
  弟
  (4)楚废王马希广
  生卒:?——950.12 ?岁
  在位:947.4——950.12
  马希萼夺位,杀之
  兄
  (5)楚恭孝王马希萼
  生卒:?——951.11 ?岁
  在位:950.12——951.11
  马希崇夺位,杀之
  弟
  (6)楚王马希崇
  生卒:?岁
  在位:947.4——950.12
  降南唐
  南唐灭楚 楚亡

  吴越 (公元893——978年)
  都城:钱塘(今浙江杭州)

  (1)吴越武肃王钱镠
  生卒:852——932.3 81岁
  在位:893——932.3
  于907年5月建国
  天祐(907)
  天宝(908——923)
  宝大(924——925)
  宝正(926——931)
  子
  (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
  生卒:887——941.8 55岁
  在位:932.3——941.8
  子
  (3)吴越忠献王钱弘佐
  生卒:928——947.6 20岁
  在位:941.9——947.6
  弟
  (4)吴越忠逊王钱弘倧
  生卒:929——973 45岁
  在位:947.6
  被废
  弟
  (5)吴越忠懿王钱弘俶
  生卒:929——988 60岁
  在位:947.6——978.8
  北宋灭吴越 吴越亡

  闽 (公元893——945年)
  都城:长乐(今福建福州)

  (1)闽太祖昭武王王审之
  生卒:862——925.12 64岁
  在位:907——925.12
  于909年4月建国
  子
  (2)闽嗣王王延翰
  生卒:?——926.12 ?岁
  在位:925.12——926.12
  弟
  (3)闽惠宗王延钧(又名王璘)
  生卒:?——935.10 ?岁
  在位:926.12——935.10
  于933年称帝
  龙启(933——934)
  永和(935)
  被杀
  子
  (4)闽康宗王昶
  生卒:?——939.7[闰] ?岁
  在位:935.10——939.7[闰]
  通文(936——939)
  被杀
  叔
  (5)闽景宗王延曦
  生卒:?——944.3 ?岁
  在位:939.7[闰]——943.2
  永隆(939——944)
  废,于次年被杀
  弟
  (6)闽殷德帝王延政
  生卒:?——951 ?岁
  在位:943.2——945.8
  天德(943——945)
  南唐灭闽 闽亡

  南汉(公元917——971年)
  都城:番禺(今广东广州)

  (1)南汉高祖刘龚
  生卒:889——942.4 54岁
  在位:911——942.4
  于917年7月建国
  乾亨(917——925)
  白龙(925——928)
  大有(928——942)
  子
  (2)南汉殇帝刘玢
  生卒:920——943.3 44岁
  在位:942.4——943.3
  光天(942——943)
  被杀
  弟
  (3)南汉中宗刘晟
  生卒:920——958.8 59岁
  在位:943.3——958.8
  应乾(943)
  乾和(943——958)
  子
  (4)南汉后主刘怅
  生卒:943——980 38岁
  在位:958.8——971.2
  大宝(958——971)
  降
  北宋灭南汉 南汉亡

  荆南(公元924——963年)
  都城:荆州(今湖北江陵)

  (1)荆南武信王高季兴
  生卒:858——928.12 71岁
  在位:907——928.12
  于924年3月建国
  子
  (2)荆南文献王高从诲
  生卒:891——948.10 21岁
  在位:928.12——948.10
  子
  (3)荆南贞懿王高保融
  生卒:920——960.8 41岁
  在位:948.11——960.8
  弟
  (4)荆南王高保勖
  生卒:924——962.11 39岁
  在位:960.8——962.11
  侄
  (5)荆南高继冲
  生卒:943——973 31岁
  在位:962.11——963.2
  降
  北宋灭南汉 南汉亡

  后蜀(公元925——965年)
  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

  (1)后蜀高祖孟知祥
  生卒:874——934.7 72岁
  在位:925——934.7 9年
  于934年1月建国
  明德(934)
  子
  (2)后蜀后主孟昶
  生卒:919——965 47岁
  在位:934.7——965.1 31年
  明德(935——937)
  广政(938——965)
  降北宋
  北宋灭后蜀 后蜀亡

  南唐(公元903——925年)
  都城:江都(今江苏南京)

  (1)南唐烈祖李昪
  生卒:888——943.3 56岁
  在位:937.10——943.3 6年
  升元(937——943)
  子
  (2)南唐元宗李璟
  生卒:916——961.7 46岁
  在位:943.3——961.7 18年
  保大(943——957)
  中兴(958)
  交泰(958)
  958年,南唐主去帝号、年号,称国主
  子
  (3)南唐后主李煜
  生卒:937——978 46岁
  在位:961.7——975.11 15年
  降北宋,后被宋太宗毒杀
  北宋灭南唐 南唐亡

  北汉(公元951——979年)
  都城:太原(今山西太原)

  (1)北汉世祖刘崇(又名刘旻)
  生卒:895——954.11 60岁
  在位:951.1——954.11 4年
  乾祐(951——954)
  子
  (2)北汉睿宗孝和帝刘钧
  生卒:926——968.7 43岁
  在位:954.11——968.7 14年
  乾祐(955——956)
  天会(957——968)
  养子
  (3)北汉少主刘(薛)继恩
  生卒:935——968.9 34岁
  在位:968.7——968.9 2个月
  被刺杀
  弟
  (4)北汉英武帝刘(何)继元
  生卒:?——约992 ?岁
  在位:968.9——979.5.11年
  天会(969——973)
  广运(974——979)
  降北宋
  北宋灭北汉 北汉亡
望采纳
分别是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除五代外,当时中国南方境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割据势力,即吴、楚、闽、吴越、前蜀、後蜀、南汉、南唐、荆南、北汉等十个王朝,统称为十国。史称五代十国,但实际的国却不止十个。
望采纳,谢谢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合称十国

五代十国中最厉害谋士是谁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可以介绍详细点
文章标题: 五代十国的史学家都有谁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7072.html
文章标签:史学  有谁  十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