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州平苗——乾隆帝登基后的第一场大考验

时间: 2021-07-23 17:27:38 | 作者:macro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古州平苗——乾隆帝登基后的第一场大考验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乾隆皇帝,年轻的爱新觉罗.弘历刚宣读其继位遗诏后的第三天便下了一道重要谕旨,将贵州苗疆用兵作为目前两项最重要的“紧急之事”之一,不久,他进一步指明:“苗疆用兵,乃目前第一要务。”(《清高宗实录》)。

可以这么说,贵州苗疆战事,是乾隆皇帝即位后面临的第一场大考,可是,按道理说,新皇登基要处理的事情是非常多的,为何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西南边陲小省贵州发生的战事会让年轻的乾隆如挂心?

首先要从西南地区管理说起,在现代工业时代,一个正常的国家对自己疆域内部各个地区的掌控力是非常强的,即使是边远地区也能做到基本管控,然而在之前的封建农业时代,中央政府对于偏远又交通不便的地区很难输送影响力,所以对这些地区没有那么强的掌控力,西南边疆的云,贵,川等省份的很多少数民族山地地区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

但是,中央王朝的实力毕竟太强,对抗中央对于这些部族头目来说实在是下策,所以通常他们会在名义上服从中央朝廷,来换取中央朝廷对他们在当地统治权的认同;而对于中央朝廷来讲,既然对于这些边远地区很难完全掌控,那么得到这些地头蛇名义上的认同,求个面子,图个安分也是不错的选项。

于是,这便形成了一种羁縻性质的统治方式,到了元朝,这种方式演化成了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又称“土官”),指的是中央朝廷将边疆地区的官职封授给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当然也有少数是汉族,典型的如杨应龙)。

“土司”名义上仍然是中央朝廷的官员,但性质和真正的“朝廷命官”完全不一样,“土司”职位是世袭的(但也需要得到朝廷名义上的批准),土司虽然对朝廷承担一定的税金、傜役的任务并按照朝廷的敕令提供军队,但在内部,土司有着几乎绝对的统治权。可以认为,“土司”就是“土皇帝”。

改土归流

雍正五年(1727),永顺宣慰司被迫纳土,改永顺司为永顺府,设永顺、龙山二县。雍正六年(1728),废桑植、保靖二土司,设桑植、保靖两县,归永顺府管辖。雍正七年(1729),清廷用兵威逼湘西上六里苗族“编户输租”,设永绥厅(今花桓县)。雍正八年(1730),清廷又派兵进攻铜仁府“坡东、坡西”苗族,设松桃厅。雍正十三年(1735),川东酉阳土司献土,设酉阳直隶州,接着邑梅、石耶、地坝、平茶四长官也被迫献土,设秀山县,属酉阳直隶州辖。

在鄂尔泰的努力下,云贵地区的土司势力受到极大打击,大批苗人(并不仅指今天苗族的先人,而是指贵州和中国其他西南省份的共享相似文化特质的各种本地和山区部落。)土司,土官被鄂尔泰淘汰,以贵州为例,苗区设立了长寨,归化、八寨、丹江、都江、台拱、清江、古州等厅(厅,县级行政单位,通常清朝在新开发的地区设厅),任命朝廷官员管理苗汉人民。“改土归流”对于原来土司辖区,废除土司的封建领主所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出租,有些地区还允许农民自由占田。龙山县农民自由占田达二百九十多顷(每顷合一百亩).对于原来地主的田地,由官府发给执照,确定“有产之家,永为世业”。“改土归流”废除了这些地区的封建领主所有制,促进了封建地主制的发展。

当时这些新开拓的地区一般被称为“苗疆”或“新疆”(当时新疆是指的贵州新拓之地),这些土地地域广大,占了整个贵州一半以上,“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圣武记》)。

“改土归流”当然是大功一件,不过毕竟土司在当地经营很久湘西苗区设官后,另一重大变化,就是流官客民大量拥入苗区,打破了苗疆的封闭状态。在苗疆的中心区全部是设立厅县之后才被新进入汉人客民兼并的,在原有土司挑唆下,这引起了苗民对汉人客商和官吏的不满。

“改土归流” 的初步成功并不意味着长治久安,不久,苗疆再叛。

古州苗民起义

虽说“改土归流”成效很大,但很多矛盾都没有合理解决,而现在安定了局面,大量客商涌入给苗民收购放赊,兼并土地各类反抗事件层出不穷,加上一些旧土司等又不愿放弃祖传特权,蠢蠢欲动,终于闹出了大变。

雍正十二年七月,黎平人包利到苗疆腹地古州,以“苗王出世”相号召,大造反清舆论。十三年二月,官吏滥征钱粮,古州地区的八妹、高表等寨苗民蜂起反抗。包利乘机聚集2万余苗众,于二十六日围攻古州城北之王岭汛地。古州总兵研勋率兵前往镇压,苗众溃散。包利收集余众,北移至清江、台拱(今贵州台江)地区,从者复至2万。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贵州古州(榕江)九股河地区苗族农民,为反抗汉人官吏征粮,在包利的带领下以“苗王出世”为号召发动起义,临近各处的苗民群起响应,一时聚起了2万多人,事态迅速扩大。而清廷初期麻弊大意,使得起义军迅速做大。该地官吏告急,远在贵阳的贵州巡抚元展成、提督哈元生令古州、清江(今剑河)各派数百兵丁前往弹压。三月二十一日,包利率众包围台拱番招坉汛城,元展成仓促调附近各营汛驻兵共5000人,前往解围。途中反被包利军包围。四月,提督哈元生亲自领兵300人,前来督师,行至清平(今黄平南)杨老驿,始知情况严重,畏惧不前。包利等探知清军驻防兵大半已移戍西北,各城守备空虚,便乘机发起攻势。之后清军又指挥失当,使得动乱“蔓延不可招抚”(《清高宗实录》),五月初至六月中旬,苗众先后攻占凯里、重安堡(今黄平南)、黄平、岩门(黄平与凯里间)、清平、余庆等州县司驿,逼近镇远、思州(今岑巩)等府。雍正帝谕令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十余人组成办理苗疆事务大臣会议,筹划用兵事宜;并于六月间急调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6省清军会剿。授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贵州、云南、四川清军万余人,由清水江上游进攻;任命湖广提督董芳为副将军,统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清军万余人,由清水江下游进兵。

七月,雍正帝又命刑部尚书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前往督师,兼理后勤。在调集清军之时,云贵总督尹继善已遣云南清军2000,星夜赴援,湖南、广西清军亦相继开到。起义苗众见清军云集,便弃城回寨。哈元生为打通云南清军东来之路,先进军凯里,又合攻重安堡。苗众回寨后,乘各地营汛兵力空虚,攻围营汛,阻截运道。于是,台拱、清江、丹江(今雷山北)、八寨(今丹寨)清军诸营同时告急。而八寨协副将军冯茂诱杀已降苗众600余人,更加引起苗民愤怒反抗,以致起义蔓延到更大范围。

而此时正是雍正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当年八月,雍正去世,在六个月的时间里,清廷调集两湖、两广及云贵川七省兵力数万人前去镇压,但苗乱始终延续,甚至还越闹越大,汉民纷纷逃往湖南等邻近省份,西南大乱。

乾隆帝的抉择

正值多事之秋,雍正帝去世了。此时,清军将领哈元生与董芳发生内讧,尚书张照和将军哈元生、副将军董芳一起率兵征讨苗乱多时,仍然没有成效。结果大兵云集数月,旷久无功。现在这个烂摊子该轮到乾隆处理了,那么乾隆准备怎么办呢? 是弃是留?乾隆的抉择是什么?

最省事的做法是什么呢?当然是立刻停止改土归流,放弃已经开拓的苗疆,由于平乱不利,当时很多官员都是持此意见。事实上雍正皇帝本人都有过这种想法,新开辟的疆土这么快就发生如此大的动乱,这给雍正皇帝的打击是巨大的,勤政的雍正亲自处理苗事,但苗事却几乎一无进展,雍正除了处理一批失职官员外,似乎也无计可施。

而此时清廷内部很多鄂尔泰的政敌也开始以此发难,以反对“改土归流” 为由攻击鄂尔泰,一时放弃苗疆的声浪甚嚣尘上,连意志坚强的雍正都有所动摇。八月初三,雍正帝下诏说到:“从来经理苗疆之意,原因苗姓凶顽,久为地方居民之害,是以计议剿抚,为乂安百姓之计…而成害民之举,朕与经理之大臣安能辞其过耶?”(《清世宗实录》)。

雍正正式承认,开拓苗疆属于失误,很明显,他是动了放弃苗疆的心思的。

不过所幸雍正还没正式决定放弃就驾崩了,继位的乾隆皇帝则根本没有这个想法,他决心将改土归流推行下去,他首先拿“抚定苗疆”钦差大臣张照开刀,解除了张照职务并对其严加斥责,追究责任。

张照是哪件事做的不对呢?除了能力不够,安定苗疆不利外,就是提出放弃苗疆的建议,而且张照不仅自己有这想法,还公开宣称“雍正帝也有欲放弃苗疆的圣旨”。乾隆完全不打算放弃苗疆,于是就给张照安了一个“假传圣旨”的大罪,然后反复表示自己父皇“绝无放弃苗疆之意”。乾隆这么一干,那帮大臣就知道皇帝的意思了,没人敢提什么“放弃苗疆”给皇帝找不痛快了。乾隆为何如此坚决继续推行改土归流?其实是因为乾隆本人很熟悉苗疆事务,在雍正时期他就是处理苗疆事务的“王大臣”之一,他相当清楚:这个时候放弃苗疆,那西南数十年开拓之功将毁于一旦,中央王朝的威信也将受到严厉打击。

乾隆本人处理过苗疆事务,知道症结所在,其快刀斩乱麻,罢免庸臣张照后,决定委任湖广总督张广泗为经略,统领军务,全权总理苗疆事务,事权统一,这样可以使得之前清军各路大臣相互掣肘的情况得到解决。

年轻的乾隆帝

平定苗民起义

乾隆为扭转战局,除继续增调援兵外,下令将张照、元展成、董芳等,以玩忽职守、贻误军机罪革职拿问, 罢免哈元生将军之清军平定苗乱职,以其为提督听从张广泗的调遣。命张广泗兼领贵州巡抚之职亲自去贵州平乱,将军以下的官员全部听他节制。张广泗上任之初就上疏乾隆帝,弹劾张照贻误军机,征集了数万兵马,哈元生的军队沿途分布,但是用来攻剿苗乱的却实际不过三千,顾此失彼。董芳驻守八弓,仅仅进行招抚。巡抚元展成进行赈济之时,条款错乱,做事不利,导致官民并困。

史载:“自鄂尔泰定苗疆,至是九股苗复为乱。尚书张照偕将军哈元生、副将军董芳率兵讨之,久无功。高宗即位,授广泗经略,赴贵州,将军以下听节制。广泗疏劾照阻挠军机,徵集兵数万,元生沿途分布,用以攻剿者不过三千,顾此失彼。芳驻守八弓,仅事招抚。巡抚元展成治赈,条款纷错,官民并困。”

此外乾隆对于剿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要以“德”济“威”,严令禁止滥杀,任命湖广总督张广泗为七省经略,重新部署进剿。张广泗认为前一阶段进剿失败原因,在于分兵为战、守二部,致使用于作战的兵力不足。他决定采取剿抚兼施,以抚待剿的策略,先抚“熟苗”,后捣“生苗”,再惩“熟苗”,集中兵力,以整击散。

十二月初,张广泗到凯里,分兵三路,进剿苗族村寨:副将长寿从空稗出动,总兵王无党从台营从进军,张广泗也亲自率军出动,克日并进。凯里一路4000人,由四川督标副将长寿、贵州定广协副将军曾长治率领;台拱一路3000人,由广西左江总兵王无党、贵州黔西协副将康世显率领;清江一路5000人,由张广泗和湖北襄阳总兵焦应林、湖南九溪协副将李椅率领。三路清军分别向九股河上、下游和清水江下游各苗寨同时发起进攻。广大苗民堵路、筑城、挖壕、埋签,顽强抗击,但终因力量悬殊,无法阻挡清军围攻。

年底,上九股的挂丁、郎川、空稗,下九股的台雄、打革,清水江下游的摆尾等数十个较大的苗寨,先后被清军攻破,苗民死伤惨重。乾隆元年正月,张广泗进一步部署围剿苗众,诸军合围苗匪,清军依山围剿,步步进逼:命总兵焦应林、副将长寿统兵留驻已攻占之苗寨;增调古州总兵韩勋、广东高州总兵谭行义、四川川北总兵王廷诏等部,连同原有清军,分为8路,进剿丹江、高坡、羊色、摆调、乌留等地。并利用“以苗攻苗”的手法瓦解苗乱。

清代苗民
清代苗民

平叛结束

三月底,清军攻破近200座苗寨。包利被迫率众退入牛皮大箐。牛皮大箐位于黔东南苗疆中心,盘亘数百里,北为丹江,南为古州,西为都匀,东为清江。其主峰雷公山危崖入云,老树蔽天,泥泞没膝。是为易守难攻之处。包利率众将路径挖断,试图据守于此地以图再举。张广泗采用沿山筑长墙围困之策,檄诸军分扼箐口,然后四面搜剿。四月,起义军首领包利,于乌糯箐被俘。义军士气大受损伤,加之粮尽援绝,战斗力锐减。五月底,清军搜剿牛皮大箐,苗众损失惨重。六月至九月,张广泗回军清江、台拱、凯里、清平、黄平、施秉等地,大肆搜剿苗寨,数万苗众惨遭屠杀,一场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最终在君臣努力之下,闹了一年多后终于被平定了。

历史学家戴逸指出历代都有这种民变,而而清代记载尤为详细,“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万事大吉”。在康雍乾时期,自三藩之乱平定之后,中原地区就没有战争,国内也没有长期和大型的战争,社会上就没有大规模的破坏,因此社会安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变乱算是平定了,关键问题是善后。

乾隆毕竟是有经验的人,平定苗民起义后,他立刻改在苗疆施行了新政策,首先在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九,乾隆下圣旨:“永除新疆苗赋”;此外,乾隆还吸取教训,下旨较少干涉苗民内部事务,规定生苗“一切自相争讼之事,俱照苗例完结,不必绳以官法”,此外对于派遣入苗疆的官员,乾隆严加审核,选用“廉静朴质之有司”,并严令他们要善待苗民,“勤加抚恤……”

此外,乾隆还在贵州施行屯田政策,发展当地经济,巩固统治秩序。这些措施大大缓解了苗疆地区的尖锐矛盾,在18世纪下半叶苗疆保持了相对平静的态势近60年,这期间虽然仍有大量当地的冲突事件,但不足以挑战政府权威,也不足以构成大规模动荡,这种安定态势一直持续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于白莲教起事,西南地区局势不稳,苗疆乘机再乱。

清代苗民
清代苗民

平乱人物

1.张广泗

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名将。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知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职贵州思州。后平定准噶尔、苗疆等地,晋升为轻车都尉。

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他追随鄂尔泰征讨苗疆,屡立战功。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出任贵州巡抚,张广泗深得鄂尔泰信任,是他最得力的助手。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二十四日,从西路军前线撤回的张广泗升任湖广总督。一年后出任贵州总督,继续负责平息苗疆叛乱事宜。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转任川陕总督,经略平定大小金川军务。与此同时,加太子太保衔。

因进剿金川的事务久无进展。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命大学士讷亲为经略前往,又起用岳钟琪至军营效力。讷亲、岳钟琪俱劾张广泗玩兵养寇,贻误军机,张广泗被革职解京。乾隆帝亲自在瀛台审讯,张广泗拒不服罪,最后以失误军机罪处斩。

清史稿评:“广泗倾钟琪,劾照,知讷亲不可撼,乃坐视其败,以忮杀其身,虽有劳不能逭。吁,可畏哉!”

张广泗

2. 鄂尔泰

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尔泰二十岁中举,进入仕途。二十一岁,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累任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继位之时。雍正三年(1725年),拜广西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

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狱,被撤出贤良祠,鄂尔泰著有《西林遗稿》。雍正帝编著的《朱批谕旨》,收有《鄂尔泰奏折》,汇集了他在云贵广西总督任上的奏疏。

3. 哈元生

(引自文章:哈元生将军年考)

哈元生,字天章,回族,河北省河间县人。

康熙年间入伍,发迹戎行。

公元1722年,康熙末年,授把总,累迁江西建昌路都司(正四品),因坐失察“私木过关”被免职。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起用补为扶标右营守备(正五品),随军贵州。

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升为贵州威宁镇中军游击(从三品)。

当时正值清朝政府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开始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时候,少数民族的土司纷纷起来反抗。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五月,首先平定贵州长寨土司的叛乱,设立长寨厅(今贵州长顺)。

不久,清廷将原隶属四川的乌蒙、镇雄、东川三土府划归云南。鄂尔泰派游击哈元生,摧毁了叛乱的乌蒙土知府禄万钟、镇雄土知府陇庆侯的势力,改设乌蒙府(后改称昭通府,今云南昭通)、镇雄州。乌蒙土知府禄万钟联合镇雄土知府陇庆侯起来反抗,扰及已完成“改土归流”新划归云南的东川府。(东川府今会泽)。东川府土司禄禄氏(女)知书识礼,认为家族不顾亲情代代争战杀戮的原因是土司之位,导致骨肉离分,说服儿子和大小土官,放弃世职,向中央缴印,主动恳请朝廷改土归流。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11月,鄂尔泰在赴东川府考察途中,路过威宁,召见总兵孙弘本、游击哈元生、地方官杨永斌,商定解决乌蒙土知府的办法,迫使乌蒙土知府投诚献土。

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乌蒙、镇雄叛乱。

奉云贵总督鄂尔泰之命,哈元生率兵三千,增援四川总兵刘起元协剿。师发乌关,山路崎岖,林树茂密,土司兵占据险要地势进行顽抗。哈元生身先入阵,冒矢石奋力攻打,所到之处,逆叛都被杀的散乱倒下,伤亡过大,余逆掉下山崖死者数万,弃寨而逃了。

这次大胜仗,哈元生因功授云南寻露营参将(正三品)。

公元1728年,雍正六年,米贴禄氏土司联合四川雷波土司聚众反清,劫取军粮。

公元1728年,雍正六年农历3月24日夜,禄氏土司趁清军不备攻人兵营,300多名官兵除逃脱10多名外全部被杀。鄂尔泰即派总兵张耀祖、参将哈元生等人分兵三路进攻米阳寨(米贴)。哈元生设下埋伏,占据险要,横攻背击,攻夺其寨。

公元1728年,雍正六年农历4月3日,进入井底。

公元1728年,雍正六年农历5月1日,擒获禄氏土司武装头目,水牛母鸡(人名),大获全胜。平定了米阳寨(米贴)(云南永善北)苗族妇女禄氏的反抗。接着在米贴地区设立了永善县,并委派杜思贤为永善县的第一任知县。

哈元生又乘胜进攻阿驴(寨名、四川雷波境内),击破雷波土司,再立战功。

公元1728年,雍正六年八月,晋升为元江协副将(从二品)。

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升迁为黎平副将。

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二月,晋升为安龙镇总兵(正二品)。

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哈元生去朝见皇帝,刚离了云南几天,同年十月乌蒙土司兵再次叛乱,杀伤了官兵。鄂尔泰调兵三路分剿,东川路,由临元总兵魏翥国统领,率兵两千余人,于九月初,首先到达东川。后兵至万人。威宁路,由安龙总兵哈元生统领,并以梧州副将徐成贞副之。镇雄路,由镇雄营参将韩勋统领,听哈元生调度。哈元生率兵进攻乌蒙,征讨禄万福叛乱。

哈元生率兵两千由威宁进攻乌蒙,至得胜坡于苗军二万余人遭遇。哈元生力战,矢无虚发,射杀苗军首领黑寡、暮末兄弟二人。哈元生乘胜领大兵攻入叛阵,杀伤俘虏甚多,不数日击灭土司兵数万人。踏平敌营八十里,连克回龙、金锁、黑铁三关,直抵乌蒙,缴获甲械辎重如山,苗军头目禄万福兄弟均被俘杀,获全胜。先到鲁甸,攻破叛乱者大本营,斩擒敌众甚多。进至太乙山,抚剿兼施叛乱者相继投降,前后不到3月,昭通、鲁甸、大关、永善尽克。雍正皇帝深奖其功,赐给孔雀翎顶带、冠服,赏白银万两。

哈元生命三子、千总哈尚德入京报捷,皇上召见。皇上对哈尚德说:“你父亲现在职位是总兵,亲身在士兵的前头,杀死了敌人的头目,功劳很大,然万一有失,恐怕损了他的威名。”授哈尚德为云南游击官。赏赐给哈元生母亲人参、彩缎。哈尚德顺道回家探望祖母,口传皇上的圣旨,安慰老人。从此将乌蒙土知府改为昭通府。

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皇上召见哈元生的二子、把总哈俊德,授予守备,不久晋升都司。

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二月,晋升哈元生为云南提督(从一品)。

不久改任贵州提督时,哈元生母亲年逾八十,皇帝赐予封浩,恩予三代诰封。(对哈元生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为一品诰命。)

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哈元生勇力绝人,善骑射,又精通韬略,统带营伍恩威并济,所以深受皇帝的宠信。

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七月,奉旨被召入京,赐路费银四千两。

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十月,皇上召见于圆明园。特命哈元生坐在身边,解御衣赐之,座谈很久,让他在办理军机处行走。(任职仅一个月)第二天赐假回家省亲。此时恰是哈元生母亲的八十寿辰将到,雍正帝赏赐钱物很多。哈元生回家后,把赏赐的钱物,周济族人和同乡,并捐资修建清真南大寺。

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十一月,雍正命哈元生赶快返回贵州,平定凯里和台拱(台江) 间的九股苗的反抗。并口谕元生:今后不要在亲自出马临敌。这次回去不但九股地方,凡是云南、贵州一带全交你办。哈元生赶到驻地,尽心筹划。当他母亲去世的噩耗传到时,恰又接着皇上的圣谕说:“哈元生镇守苗人住的地方,功劳很大,可在任守制”。

公元1733年,雍正十一年,贵州苗人包利叛乱。贵州提督哈元生统一指挥黔、楚、粤、湘、桂五省清兵向苗军进攻。哈元生以康世显、仇龙、霍升等分三路进军,首先攻下高坡,然后全力向莲花城堡猛攻。由于苗军的顽强抗击,第一次进攻受挫。哈元生仍亲自指挥,分兵六路,强攻莲花城堡。经过三天激战,莲花城堡被清军攻占。

公元1733年,雍正十一年六月,哈元生上奏清庭,已讨平九股苗人的叛乱,之后才回籍办理母亲的丧事。

公元1734年,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哈元生呈上由他主持修撰的《新辟苗疆图志》雍正帝责令贵州巡抚元展成勘订。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二月,清官吏在征收田赋中,敲诈勒索,激起苗民反对。古州八寨、高表、寨嵩、台拱等地苗民在包利、红银的带领下,聚众反清。贵州提督哈元生,遣古州镇总兵韩勋攻破古州之王家岭。包利又在清江、台拱间集聚二万多人,攻打古州东番招屯清营和古州城北的王岭汛地。哈元生拟大举进剿,怎奈贵州巡抚元展成,轻视苗事,与哈元生意见不合,只遣副将宋朝相,带兵五千增援,进攻台拱,行至半途,遇苗民倾寨而来,众寡不敌,相率溃退,途中被苗军围困。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六月中旬,苗军侦知各城守备空虚,于是大举进攻,一度攻占凯里、重安堡、黄平、岩门、余庆等州县司驿。在苗民上层的策划鼓动下,逐渐演变成席卷黔东南的苗民反清起义。当时贵州清兵,“征调殆尽、奔救不遑、驿路四绝、省城戒严”。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四月,贵州提督哈元生,率兵三百人,进至清平之杨老驿指挥。此时九股苗复叛,北进至黄平,屯兵被围,营中樵汲,都被断绝。军士掘草为食,凿泉以饮,死守数月,方得提督哈元生亲率援兵,突围出走。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六月,雍正遣湘、鄂、粤、桂、滇、川六省清兵增援贵州,特授哈元生为扬威将军,湖广提督董芳副之。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七月,任命刑部尚书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副督御史德希寿副之,统一指挥。

此时尹继善已遣云南兵二千星夜赴援,哈元生进军凯里,檄各镇克复诸城,又合攻重安江苗军,以开滇师之路。此时广西兵八千已至古州,广东兵饷亦昼夜溯流而上,湖广兵先后集镇远界。湘、鄂、粤、桂、川兵相继至黔。苗军见各省援兵相继入黔,掠夺回巢,放弃所占各城镇,集中兵力进攻新设各营汛,于是台拱、清江、丹江、八寨诸营同时告急。哈元生遣古州镇总兵韩勋攻毁首逆各巢,又分兵三路:一由藁贡以通台拱,一由八弓援柳罗以通清江,一走都匀援八寨。哈元生沿途剿苗,迭复名城,颇称得手,收复黄平、施秉等地。不想八寨协副将冯茂,诱杀降苗六百余名及头目三十余人冒功,余苗逃归传告,纠众诅盟,先把妻女杀死,誓抗官兵,遍地蔓延,不可收拾。陷青溪县城,而清江之柳罗、都匀之丹江,自春夏被围半载,粮尽援绝。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九月,围始解。抚定苗疆大臣张照是鄂尔泰的政敌。借古州苗族再次叛乱,攻击前滇、黔、粤总督鄂尔泰处治苗疆的“改土归流”政策,甚至主张放弃苗疆,将滇、黔、粤总督鄂尔泰调回京师。哈元生是鄂尔泰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坚持“改土归流”政策,主招抚。拒绝了张照要他共同参劾前总督鄂尔泰的要求。因与张照意见相忤,张照调亲信副将军湖南提督董芳,节制扬威将军哈元生并与其抗衡,致使这次平定苗疆叛乱不力。亲聆御旨的钦差大臣张照“举动怪张、妄行调遣、办理失宜”偏袒副将军董芳,专主招抚,对董所办之事,“极口赞扬”,于哈元生则“痛加丑诋”。雍正错误的同意了张照的建议,将大兵一分为二。身为主帅扬威将军哈元生,仅辖滇、黔军,只管施秉以上地区。副将军董芳却统帅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省之兵,征剿施秉以下地区。在张照的偏袒下,董芳、哈元生之间,文稿往来频繁辩论,专注于划分双方之间的辖地,不致力于征剿,严重的贻误了军机。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驾崩。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乾隆登基。

乾隆登基后,仍坚持“改土归流”政策,首先更换统帅。

撤换雍正钦命的抚定苗疆大臣张照,乾隆说张照:“挟诈怀私,扰乱军务”。

委任湖广总督张广泗为经略,兼贵州巡抚,统领军务。

自扬威将军哈元生、副将军董芳,俱令听张广泗“节制调遣”。由于张广泗(经略)弹劾奏章,乾隆多次下谕:指责张照扰乱军务。副督御史德希寿随声符合。贵州巡抚元展成抚绥不当,玩忽公事,轻视民命,文武不和。扬威将军、贵州提督哈元生事先不能豫为防范,用兵又观望迟疑,筹谋无术,调度失宜,稽迟军务。副将军、湖广提督董芳仗恃张照之势与哈元生“有意龃龉”。仅以招抚为事,皆令革职拿解至京,严审定罪。经略张广泗弹劾哈元生徒事招抚。

哈元生被罢官逮至京师,以贻误军机罪论斩。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九月丙申,王、大臣等奏劾,张照、哈元生、董芳、元展成、德希寿贻误苗疆罪,特旨宽免。”

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乾隆皇帝赦免了哈元生的死罪,赐给副将衔,发往哈密军营效力。

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正月初六,这个曾经威震云贵的提督军门,以副将衔死于哈密军营中。乾隆皇帝深为惋惜,给加了个总兵头衔,赐予祭葬。哈元生自1681年至1738年正月初六逝世,享年58岁。

4. 张照

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南娄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南书房行走。雍正初,累迁侍讲学士。圣祖训士民二十四条,世宗为之注,题曰圣谕广训,照疏请下学官,令学童诵习。复三迁刑部侍郎。雍正十一年,授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疏请更定律例数事。大学士鄂尔泰初为云贵总督,定乱苗,稍收其地,置流官。既而苗复叛,扬威将军哈元生、副将军董芳讨之,不以时定。上责鄂尔泰措置不当,照素忤鄂尔泰,因请行。

雍正十三年五月,上命照为抚定苗疆大臣。照至贵州,议划施秉以上为上游,用云南、贵州兵,专属元生;以下为下游,用湖广、广东兵,专属芳:令诸军互易地就所划。元生、芳遂议村落道路皆别上下界,文移辨难。照致书元生等,令劾鄂尔泰。会高宗即位,召照还,以湖广总督张广泗往代。上怒照挟私误军兴,广泗复劾照谬妄,元生等并发照致书令劾鄂尔泰事,遂夺职逮下狱。

乾隆元年,廷议当斩,上特命免死释出狱,令在武英殿修书处行走。二年,起内阁学士,南书房行走。五年,复授刑部侍郎。照言:“律例新有更定,校刻颁行诸行省,期以一年。旧轻新重者,待新书至日遵行,不必驳改;旧重新轻者,刑部即引新书更正。庶一年内薄海内外早被恩光。”特旨允行。上以朝会乐章句读不协节奏,虑坛庙乐章亦复如是,命庄亲王允禄及照遵圣祖所定律吕正义,考察原委。寻合疏言:“律吕正义编摩未备,请续纂后编。坛庙朝会乐章,考定宫商字谱,备载於篇,使律吕克谐,寻考易晓。民间俗乐,亦宜一体釐正。”下部议行。七年,疏请矜恤军流罪人妻孥,罪人发各边镇给旗丁为奴,其在籍子孙到配所省视,旗丁不得并没为奴。寻擢刑部尚书,兼领乐部。民间贷钱徵息,子母互相权,谓之“印子钱”。雍正间,八旗佐领等有以印子钱朘所部旗丁者,世宗谕禁革。都统李禧因请贷钱者得自陈,免其偿,并治贷者罪。至是,照言印子钱宜禁,如止重利放债,依违禁取利本律治罪,禧所议宜罢不用,从之。九年十二月,父汇卒於家,照方有疾,十年正月,奔丧,上勉令节哀,毋致毁瘠。至徐州,卒,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敏。

照敏於学,富文藻,尤工书。其以苗疆得罪,高宗知照为鄂尔泰所恶,不欲深罪照,滋门户恩怨。重惜照才,复显用。及照卒,见照狱中所题白云亭诗意怨望,又指照集愤嫉语,谕诸大臣以照已死不追罪。后数年,一统志奏进,录国朝松江府人物不及照,上复命补入,谓:“照虽不醇,而资学明敏,书法精工,为海内所共推,瑕瑜不掩,其文采风流不当泯没也。”

照通法律,工书法,尤精音律。尝与庄亲王奉敕查明《律吕正义》源委;又参修《一统志》。

5. 董芳

陕西咸宁人,清朝将领。初入伍,隶督标。中式武举,补千总。雍正二年,师征青海,从副都统达鼐等追获丹津珲台吉及其孥,并罗卜藏丹津女兄。四年,超授三等侍卫,出为直隶正定镇标游击,累迁云南临元镇总兵。十一年,思茅土酋刁兴国等为乱,芳与提督蔡成贵等率师讨之,擒兴国及助乱土目杨昌禄等,斩三千六百馀人,降四万二千六百馀人。总督高其倬留芳搜馀党,悉平之。十二年,擢湖广提督。

十三年,贵州九股苗为乱,授云南提督哈元生扬威将军,芳副将军,率师讨之。寻命尚书张照总理抚定苗疆,乱未定,高宗即位,授张广泗为经略,视师。广泗劾芳驻军八弓,依附张照,与元生互讦,师集数月,剿抚初无端绪。夺芳官,逮京师。


参见

古州苗民起义-百度百科

1735年古州苗变——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场大考

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七·列传八十四 张广泗传

哈元生将军年考


PS:更多收集的细节内容有时间再继续慢慢补充

文章标题: 古州平苗——乾隆帝登基后的第一场大考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625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