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蔡锷:李宗仁视他为偶像,34岁英年早逝,梁启超痛呼:天祸中国

时间: 2021-07-20 08:26:39 | 作者:青禾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蔡锷:李宗仁视他为偶像,34岁英年早逝,梁启超痛呼:天祸中国

蔡锷,近代著名的“护国将军”,民国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他的生平很多人并不了解,但他和小凤仙的那段风流韵事,却是无人不晓。

“美人助英雄”,本就是一段佳话,再加上影视作品一渲染,传播力那是杠杠的。

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那部献礼片《建党伟业》,蔡锷与小凤仙火车站诀别,两个人执手相看泪眼,蔡锷深情款款地对小凤仙说出那句经典的——

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

壮怀激烈,又入骨缠绵。

再加上刘德华那张360度无死角,帅到掉渣的脸,时隔多年回想起来,还是会被秒到。

不过,对于历史人物来说,风流韵事向来是把双刃剑。

有了风流韵事,会给这个人物增加上一层传奇色彩,很容易流传开来;可一旦风流韵事传得太广,其真实的历史功绩、历史形象就会被模糊掉。

就像蔡锷,留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都是风流、英勇、神奇的多情将军形象,却不是很清楚:

34岁就英年早逝的蔡锷,为何会有如此高的历史评价?甚至享有民国史上“国葬第一人”的殊荣。

今天这篇文章,就带大家走近这位爱国将领的短暂一生。

一、初入时务学堂

蔡锷1882年出生在湖南邵阳,原名艮寅,字松坡。

他的出身并不算很好,父亲蔡正陵是个裁缝,也做些小买卖,母亲王氏是磨豆腐的。但幸运的是,蔡正陵颇有些文化,以前还开过私塾,所以很重视子女教育。

蔡锷6岁时,便由父亲亲自启蒙读书,后来又送他到私塾去学习。小蔡锷不仅聪明,读书也非常刻苦,13岁就中了秀才。

过了两年,蔡锷又到长沙考举人。

时值1897年,维新思想正在湖南如潮水般蔓延。当地的维新派名人、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龄,领衔开办了时务学堂,聘请维新派主要领袖梁启超担任中文总教习,其他教习谭嗣同、唐才常等,也都是主张维新的名流。

蔡锷举人科考失利后,便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时务学堂,成了梁、谭等人的弟子。

当时的时务学堂,学生们以研究西学,鼓吹维新为时髦,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开开辩论会,打打嘴仗。

可蔡锷这个小朋友很特立独行。同学所读的书他虽然也都读,但却沉默寡言,很少参与讨论,而是在课业之余阅读各种军事著作。

有同学嘲笑他落伍了,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吧啦吧啦的,蔡锷就一本正经地回答:“吾将学万人敌,不仅龂龂于时髦派中讨生活。”

意思就是说,我要往军事方面发展,不跟大家那样整天喊时髦的洋务、维新口号。

可以看得出,蔡锷从小就是个很沉稳,有独立思考能力,且很有主见的人。这种沉稳,可以说是贯彻他的一生。

二、立志做有名军人

时务学堂的教习们,像梁启超、谭嗣同等,虽然是文人吧,但都是锐意革新之人,性格上也都比较旷达豪迈,对蔡锷这么一个在军事表现出兴趣和天赋的学生,相当地喜欢和器重。

蔡锷这个时候,算是进了维新派圈子。

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菜市口就义,很多维新派主要人物也都仓惶逃至日本。

蔡锷和十几个同学,后来也辗转跑到日本,找到老师梁启超、唐才常等,大家就租间房子同住,一块做学问。

另一方面,维新派广泛联系国内会党,组成自立军,进行反清起义。

1900年,蔡锷回国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起义,被派到了支持维新的湖南清军统领黄忠浩那里。

但是黄忠浩判断这次起义在军事上不可能成功,没有起兵响应,而且抱着“要为湖南保留一个优秀人才”的想法,坚决地把蔡锷给扣下了

热血小青年就这样逃过一劫。但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他的很多同学都牺牲了,老师唐才常也英勇就义。

这对年仅18岁的蔡锷,刺激还是挺大的,第二次到日本,他正式把名字蔡艮寅改为蔡锷。

“锷”,意为锋利的剑刃。改名,显示了蔡锷抱定“利剑出鞘,以流血救吾民”的决心与志向。就像他在《杂感》诗中所写: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但师友的鲜血也让蔡锷明白:流血,要以获取胜利为目标,“无故牺牲”应该减少。他立志要学好军事,请求梁启超帮他进武官学堂。

梁启超起初还有点担心,怕他身体太瘦弱,受不了军事训练,蔡锷却铿锵有力地回答:“只要先生为我想办法,能够去学陆军,将来不做一个有名军人,不算先生门生。”

后来的事实证明,蔡锷从来不是喊喊口号而已,他的一生,都在切切实实践行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三、中国士官三杰

蔡锷先进了成城学校,后来又考入著名的日本士官学校,由于表现突出,和自己的同学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在留学生里颇有名气。

1904年毕业后,蔡锷第一时间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等地教练新军。

那时他不过二十多岁,文武双全,仪表堂堂,桂系著名将领,后来当过中华民国副总统的李宗仁,当时就在广西陆军小学当学员,老崇拜这位蔡总办了。

李宗仁晚年写回忆录,还能记起蔡锷那英姿飒爽的范儿:

他骑马时,不一定自马的侧面攀鞍而上。他常喜欢用皮鞭向马身一扬,当马跑出十数步时,蔡氏从马后飞步追上,两脚在地上一蹬,两手向前提着马臀,一纵而上。

这匹昂首大马,看来已够威风,而蔡氏纵身而上的轻松矫捷,尤足惊人。我们当时仰看马上的蔡将军,真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感。

当然蔡锷可不只是花架子,他讲解军事精辟独到,指挥练兵要求严格,深受官兵和学生们敬佩。

四、领导起义,治理云南

1911年,蔡锷调任云南,担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相当于旅长。

蔡锷平时从来没有暴露出倾向革命的言行,很受上司李经羲信任,实则和同盟会的人早有联系,暗中悄悄控制着局面。

同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蔡锷就被推举为总指挥,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积极响应武汉。起义胜利后,担任云南军政府都督。

很多人都知道,辛亥革命其实挺特殊的,虽然颠覆了清政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的暴力程度其实并不大。

真正的激烈暴力行为,是发生在革命后分配权力的阶段。

当时各地政府的社会、经济状况十分混乱,很多地方不同势力之间倾轧、争斗,闹得鸡飞狗跳。

云南是个落后地区,蔡锷初任都督时,面临着巨大的财政、经济压力,而且还有一部分云南籍官员不服从他这个外乡人,形势可以说相当严峻。

但由于蔡锷的出色领导,云南本地没有发生激烈的分配权力的暴力,局面是比较稳定的。

此后的两年,他扎扎实实搞地方建设,更新人事,革除弊政,兴办教育,政府的各个条线都秩序井然,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之后的护国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成归国这些年,从教练新军到重九起义,再到建设云南,蔡锷不仅在军事上表现突出,也显露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是民国初期名副其实的优秀军政人才。

五、密谋反袁

1913年,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领导全国经界局工作,一则笼络,一则监视。

与此同时,这位袁大总统的内心,复辟称帝的欲望之火正在熊熊燃烧。1915年8月,杨度等人发起“筹安会”,公然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标志着袁世凯正式进入了称帝程序。

蔡锷表面上很乖觉,对公开举起反袁大旗的梁启超,逢人便吐槽:我们先生是个书呆子,不识时务,是做不成什么事滴。

然后有事没事就去八大胡同瞎混,喝酒、赌博、嫖妓,和名妓小凤仙的风流韵事传得沸沸扬扬,做出一副胸无大志,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姿态。

其实私底下,早就跟梁启超暗通款曲,商量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并且多方面联络,紧锣密鼓地安排起义力量。

当时蔡锷已经有结核病,就以健康名义到天津,住进共立医院,之后又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转道台湾、香港、越南,奔赴正在翘首以盼他的云南。

这次行动中,协助过他的人,有梁启超、蒋百里等老友,以及黄兴派去的革命党人,基本都是老到、优秀的军人和政治老手。

即使离开了日本后,蔡锷还事先设计好亲笔信,让在日本旅游的朋友隔几天就发封信给袁世凯请假一次,以掩人耳目。

整个计划,安排得极为机密、仔细。

袁世凯的侦探,以及蔡锷离开前不久还一起打牌的陆军中将哈汉章等人,为了逃避责任,就故意放风说是小凤仙帮助蔡锷逃走的。

“美人助英雄”的故事,本来听起来就很带感,稍微那么一炒作,小凤仙“风尘侠女”的名声就在京城传开了。

蔡锷向来是个沉稳、严谨之人,大概率是不会向小凤仙透露消息的。俩人这段风流佳话,大家就当个花边新闻,权且听那么一耳朵,不必太当真。

六、领导护国战争

蔡锷辗转抵达昆明,12月25日,和唐继尧等人发布《讨袁通电》,正式宣布云南起义,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1916年的四川纳溪之战,是整个护国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袁世凯几乎是拿出血本对付蔡锷,而护国军方面,除了兵力弱于敌人,而且后方掣肘,补给也跟不上,

在基本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作为总指挥的蔡锷,依然试图咬紧牙关,做最后一次进攻。

随着蔡锷在四川的苦战,护国运动也逐渐在全国得到了响应,连袁世凯曾经的心腹,江苏都督冯国璋也领衔北洋实力派,明确反帝制立场。

袁世凯四面楚歌,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但依然花言巧语向蔡锷求和,而蔡锷坚决不妥协,一定要把袁世凯赶下台。

同年6月,袁世凯去世,护国战争结束,副总统黎元洪继任。

七、英年早逝

可惜,从来上天妒英才。

蔡锷在指挥四川战役时病情就已经恶化,护国战争结束后,他大致处理了善后事宜,便去往日本治病。

11月8日,年仅34岁的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医院。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成为民国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锷去世后,整个西南地区没有了能够让所有人震服的主心骨,中国持续时间最长、战争最频繁的西南军阀大混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难怪梁启超在得到蔡锷去世的消息时会悲呼: “天祸中国,松坡病竟不救。”

关于蔡锷的评价,借用孙中山的一副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班都护即班超,是东汉平定、开拓西域的大功臣,班超在西域共三十一年,年老临死前才上书请求返回故乡,“投笔从戎”的典故,就是出自班超。

而伏波将军马援,英勇善战,多次率兵平定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就是出自马援。

这两位,都是古代建立奇功的名将,不但在军事上有所成就,而且也为地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中山在政治角度与蔡锷有一定分歧,两人也并没有特别的私交,盖棺定论时,能给这样高的评价,也是对蔡锷的人格和毕生功绩的巨大肯定了!

文章标题: 蔡锷:李宗仁视他为偶像,34岁英年早逝,梁启超痛呼:天祸中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5632.html
文章标签:历史人物  名人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