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假如李世民魂穿朱高煦还想要争夺皇位还会有胜算吗

时间: 2021-07-18 12:10: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假如李世民魂穿朱高煦还想要争夺皇位还会有胜算吗

朱高炽、朱高煦的皇位之争是怎么发生的?

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俩个人都有一种好胜之心。那么谁也不肯让步,这样就造成这样的打斗局面,这个现象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吧。
朱棣在成为皇帝以后,他没有明确说要把皇位传递给那个儿子,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有机会,因此,他的两个儿子就因为皇位问题产生了争夺之心。
说白了就是在心里不服气,羡慕嫉妒恨。这样一来就可以发生争斗了,就跟一些小家子气的人是一样的,看不得别人好,就要眼红。

朱棣想传位给朱高煦,为什么最后是朱高炽登基了?

如果没有靖难之役,朱棣恐怕就不会为接班人的问题所发愁,自己的儿子也不会互相残杀,最终还导致朱高煦仿效着自己造了反,也导致自己的孙子明宣宗杀了皇叔。

说起来,朱棣虽然是通过造反坐上了皇位,但是与大唐的李世民一样,作为皇帝倒是合格的,至少还是颇有一番作为的,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对明朝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内发展经济,兴修水利一度也开创了永乐盛世。

可是朱棣在储君的选择上,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看似选择了长子朱高炽,但他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哪里都看不上。倒是对另一个儿子朱高煦喜爱有加,朱棣也是明里暗里好几次向朱高煦表达过要立他为太子,虽然没有成功,但朱棣朝,朱棣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念头。

那么朱棣想传位给朱高煦,为什么最后是朱高炽登基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跟着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最终朱棣赢了,但是多少次他也是面临险境,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

而这种时期,虽然身在后方的朱高炽也经历过,但是他毕竟是在后方。其实他的功劳也不小,但是通过战争造反的朱棣,自然不能忽视朱高煦这样的有军事才能的儿子。

显然在朱棣的标准里面,他需要的是这样的人,喜欢的也是这样的人才。

相比之下,朱高炽倒有点和朱标类似。朱高炽是个体弱多病的胖子,据说胖的上马都费劲了。他心地仁厚,对舞文弄枪不太感兴趣,他后来做皇帝也是如此。

朱棣恐怕还担心如果朱高炽继位,就怕他遇到和朱允炆一样的境遇,所以他希望能够是杀伐果断的朱高煦掌控这个国家。

但是,朱高炽有个天然优势,那就是嫡长子,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之所以朱棣最终确立了朱高炽,除了这个身份外,其实关键还在于群臣的力荐。不管在靖难中朱高炽表现出来的能力,还是其仁爱的性格,都让群臣非常满意。

再说,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不仅对皇子,对国家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从历史上看,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导致众皇子明争暗斗,就像后来的大清,康熙废掉太子后,导致了九子夺嫡,这也是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所以群臣自然也是建议朱棣尽快早立太子,同时一定要坚持下去,不可随意更改。犹犹豫豫没有任何好处,李渊当初立了太子,反而还对老二李世民宠爱有加,导致接下来一系列不可控的事件发生。

但朱棣虽然没有李渊严重可是也差不多。

做了如此久太子的朱高炽,简直是如履薄冰,在这期间,他遭到了朱棣的猜疑,以及朱高煦的抹黑,可以说过得是心惊胆战。

但最终,朱棣倒是没有坚持下去,默认了,他也看到了朱高炽的能力。相反,朱高煦越来越无法无天,始终拒绝就藩,还不断的构陷太子,甚至动过采取武力的形式,扭转这一切的念头,还在明宣宗时期彻底造了反。

从结果看,其实朱高炽登基是众望所归的。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因为使用的年号叫做永乐,所以人们也称呼他为永乐帝。

永乐皇帝在历史上颇有作为,在政治上,他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巩固了南北边防。此外,他还有着疏浚大运河,兴修水利等贡献。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然而,这样行事果决的一个皇帝,在继位问题上却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和汉高祖刘邦一样,朱棣先是立了一个皇太子,即嫡长子朱高炽。但他看朱高炽横竖不顺眼,想废掉改立次子朱高煦为储君,想了老半天,也付出实际行动,却愣是没废掉。最终还是让朱高炽继位,也就是后来明仁宗。

那么,在军政大事上果断冷静,集天下大事于于一身的朱棣,为什么在继位问题上甚是纠结,想废却废不掉呢?

首先,我们要把问题分开看。一是朱高熙作为次子,为何得到朱棣的青睐呢?毕竟朱高炽作为嫡长子,应该更被朱棣倚重。且从朱高炽继位后的表现来说,他都是合格甚至难得的君王,军政上有政绩证明能力卓越。心胸上,他没有因为朱棣想改立朱高煦就恨朱高煦,在继位后打击报复,这在难容骨肉情的帝王家非常难得。

但朱棣却不喜欢朱高炽,偏爱朱高煦。因为与朱高炽相比,朱高煦更类己。

众所周知,朱棣精通军事,也喜欢行军打仗,不管是靖难之役中的精彩指挥,还是征讨北元时的节节大胜,都与他的军事才能不无关系。而朱高炽则十分内向,喜欢引经据典,而不爱舞刀弄枪,这令朱棣感到不满和失望。

此外,因为不喜运动,朱高炽体态臃肿,十分肥胖,据说甚至连马都骑不上。



在朱棣看来,这实在是丢自己的脸面——如此英明的帝王,儿子怎么能够如此无能呢,这是朱棣不能接受的。

不只是外在行为,还有内在性格上,朱高炽也跟父亲太不像了。朱棣为人性格急躁、残忍、坚毅,这帮助他成为了皇帝,也帮助他坐稳了江山。

然而,身为长子的朱高炽却十分和善、宽缓、迟钝。

在内心上,朱棣并不看好朱高炽。

而反观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他在靖难之役中作为先锋立下了不少功劳,史载:"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他救过朱棣一命,立下了大功。建文四年(1402),朱棣在被建文帝军队打败后,本想与之议和,但朱高熙率兵赶到,这让朱棣又升起一丝希望,史载,他"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言下之意便是,朱高炽常常生病,等他病死,就让朱高熙当太子。朱高熙听罢,率军奋勇冲杀,最终大胜敌军。战争结束后,史书总评道:"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朱高煦骁勇善战,被朱棣认为更像自己,也就更得喜爱。



朱棣偏爱类己的次子也就朱高煦有心立他为太子,然而在登基之后他却立了他不喜欢的朱高炽,这种违背好恶的做法肯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但朱棣为何如此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高炽的先天优势,因为他是嫡长子,而当时的明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朱棣是靠武力从侄儿建文帝手里夺了皇位,为了掩盖武力夺权的不正当性,朱棣做了很多事,包括改史书,标榜自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而太子朱标并不是嫡子,这种说法在当时遭到热议,朱棣也知道难以服众就又改了,改成他们都是嫡子。朱棣是不是嫡子不讨论,但这种做法说明朱棣心虚,说明他在意武力夺权这件事。

朱棣武力夺权,打出的旗帜是维护朱元璋时期的制度,建文帝继位后确实对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做出调整,朱棣的旗号也算说得过去,但如此一来,他也给自己设下了限制,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朱棣如果真的维护朱元璋,他只能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储君,不能更改。

朱棣的大臣解缙反对废立太子,他直言道:"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说的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不可轻易更改。



朱棣继位之初其实是很敏感的时间点,此时的朱棣,最谨小慎微,最如履薄冰。

他虽然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却也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必须与仅剩的股肱之臣搞好关系,以确保帝国的正常运转。这才是他在立太子一事上不能随心所欲的本质原因。

朱高炽虽不被朱棣喜欢,却因为仁爱、儒雅的性格,深得文官集团的推崇,解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朱高炽在朝堂中的声望和支持率要远高于朱高煦,朱棣偏爱二儿子朱高煦,实则是与群臣意见相左。朱棣的江山离不开朝臣的支持,他不能公然违背朝臣的意愿。



朱棣和刘邦一样,有了废立的心思却不得不考虑废立的后果,实权皇帝可以强行废立太子,可一旦废立却危及江山,这是他们不能承受的,在爱子和江山之间,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想要保全延续江山,只能选择放弃废立。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他既有父亲的仁善,又有爷爷的才能,简直就是完美帝王的化身。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欢也最器重的嫡长孙,朱棣最终没有废长立幼,确实有隔代传位给朱瞻基的意思。当然,朱高煦小过小失不断,让朱棣有些不满,也是原因之一。

选择继承人历来都是为君者一生所做无数决策中的重中之重,选择得当,社稷才能稳固。

而如果选择的有失偏颇,则很可能会酿成惨剧。轻者,导致帝王家内部的兄弟相残,重者,导致社稷倾覆、朝代更替。

朱棣放弃废立,为的是明朝江山的更好延续,当属正确之举。

朱棣虽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成为了史上唯一举兵夺权成功,当了皇上的藩王。但说实话,这个记录对朱棣来言,有多大荣耀,也就意味着有多大的悲哀。

其一,不管怎么说,朱棣起兵造反,属于得国不正。这就需要他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得到认可。朱棣也的确这么做了。

其二,起了一个坏榜样。主要体现在他选太子的这件事上,是犹犹豫豫,甚至优柔寡断,完全失去了一代雄主的风范。而究其原因,便是害怕自己的后代学了自己,再唱一出“靖难之役”,不但丢人到家,且大明朝也经不起这么隔三差五的折腾,非散架子不可。

这其实,就是此问题的本质。


对于汉王朱高煦,朱棣的确非常喜欢。曾表示过:自己的诸子中,就朱高煦最像自己!而且,在“靖难之役”时,朱棣多次面临险境,正是靠朱高煦力挽狂澜。为了鼓励朱高煦好好干,朱棣曾说:你大哥呢,身体不好,儿啊,你可要好好努力哦?

潜台词就是,你大哥朱高炽,体质差随时都有可能丧命,你朱高煦的表现,直接决定着你未来哦。可想而知,得到了这种暗示,朱高煦会怎样玩命。

所谓,事易时移。当朱棣终于坐在金銮殿上后,他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他的大明朝,有撕裂的危险。

汉王朱高煦,由于跟着他南征北战,性格刚烈,杀伐果敢,在军中威望非常高,可谓是军中第一大佬。如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等,都请求封朱高煦为太子。

长子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镇守北京,且由于为人宽厚,处事稳重,因此成了文官集团的首推,可谓一呼百应。

显然立太子这事上,若处理不好,便会加剧这种撕裂。如今的大明朝需要的是整合!因此当了皇上后,朱棣在初期非常犹豫。由于靖难之役的影响,此刻的他,虽倾向于朱高煦,而不太喜欢朱高炽,但也不能任性。

因为,得到文官集团拥戴的朱高炽,势力之强大,韧性之足,他是心知肚明的。同时,目前最需要“整合大明”,唯有文官集团才有这能力,武将只会造成更大的撕裂!

因此经过一年的思考、权衡和观察之后,朱棣终于在永乐二年,封朱高炽为太子,让朱高煦去云南就藩。

不过,太子之争却并未结束,相反却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朱高煦非常不满意,公开喊冤:我有啥罪?一竿子打到了万里之外的云南,我不去!而朱棣也无可奈何,只得同意了。

其实,直到此刻朱棣依然没有放弃朱高煦,也就是说他还在严重摇摆,朱高炽的地位并不稳固。哪料就在这时,朱高煦却送来了神助攻。

朱高煦竟然开始自比李世民了!须知李世民可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威逼老爸。朱高煦这一乱自比,一下子捅了朱棣肺管子——你李世民,我朱棣是李渊?想啥啊你!

朱棣开始真正冷静下来了——朱高煦虽很像自己,但大明朝的每个皇帝,若都跟自己一样,那大明还怎么玩下去?

于是永乐三年,朱棣突然留下了解缙,一番交谈后,朱棣把话题引到了太子位上,再次求证,谁当太子好!

解缙微微一笑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朱棣豁然开朗!解缙所提的好圣孙,便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堪称有明君之资!不但朱棣喜欢,也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可。

显然立了朱高炽,接下来便是朱瞻基,大明可旺三代。而若立了朱高煦,就算朱高煦也出色,却由于不见出色的接班人,故而只能旺两代。因此从这一刻起,朱棣才算定下了决心,把皇位传给朱高炽。

以上,大致就是朱棣确定朱高炽为接班人的过程。显然朱高炽的最终胜出,受益于三点。

其一:时机好。大明由乱到治,不再需要雄主开拓,最需要仁君修养。朱高煦虽不能说是雄主,但他若当了皇上,穷兵黩武是跑不了的,而朱高炽则不会!

其二:自己的才华!朱高炽厚重仁德,是公认的。虽朱高煦处处针对他,但他却几次替朱高煦求情,符合仁君的定义,因此得到了文官集团的鼎力拥护。且公允来言,朱高炽的治国才能,其实比朱棣强!

其三:有个好儿子:朱瞻基!


明成祖朱棣最为宠爱的儿子,莫过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朱高煦,但是,最终明成祖还是选择将皇位传给了自己并不喜爱的朱高炽。

一、皇位传承的依据

1、嫡长子继承制

自古以来,皇位的传承都不是最高统治者个人好恶的事情,而是有着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其实从中国的周朝开始,就开始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只选择嫡出的长子来继承皇位,至于其他的儿子,在原则上都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

比如说刘邦的长子其实并不是刘盈,但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因此他具备了继承刘邦皇位的权利,其实主体来说,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明朝为止,在这些朝代里,大多数都是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2、嫡长子的特殊优势

其实,嫡长子继承制还存在另外一个特殊的优势,嫡长子的母亲之所以能成为皇后,很大程度和自己的家世乃至背景有关系,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出自小门小户的皇后。但是,即便是小门小户出身的皇后,往往也可以反作用力自己的娘家,比如西汉的王政君家族就是典型。

二、朱棣的纠结

本来朱棣和皇位是没什么交集的,但是因为靖难之役的缘故,他得以推翻明朝的建文皇帝,明成祖做了皇帝以后,对于皇位的传承问题产生了纠结,纠结的原因很简单,他想册立朱高煦为继承人,却又不得不选择册立自己十分不喜爱的朱高炽。

1、伪造历史的朱棣

朱棣的大军攻陷了南京以后,朱棣距离大明朝的皇位其实还隔着千山万水,因为按照过去的传统,就算是建文帝死了,他还有儿子和兄弟,大明朝的江山,说破大天也轮不到朱棣来继承。

不过这个问题并没有难倒他,因为他选择了伪造历史,首先,《明太祖实录》就被朱棣进行了大规模的篡改,比如按照《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临终之前要召见朱棣,但是被朱允炆(建文帝)阻挠,甚至连城都不让朱棣进城。

这个细节其实很明显,是朱棣为了向后世的人暗示:朱元璋当年打算把皇位传给自己,只不过因为朱允炆暗中做手脚,自己才没能继承皇位,因此,朱允炆才是篡位者,而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子。

不过,单单改这个记录,其实也存在站不住脚的地方,比如朱棣他并不是嫡出的儿子,而是庶出。这就意味着,皇位不论怎么传,都传不到他的头上来,因此,也就不存在朱元璋召见他,要传位给他的这个事情。

不过,这个问题还是没有难倒朱老四,既然《明太祖实录》可以篡改,那么,自己的身世当然也可以轻松篡改。朱棣直接将自己的生母,也改成了马皇后,这样,自己就成了皇帝的嫡出儿子,也就存在继位的合法性。

2、朱棣的苦恼

早在朱棣造反的时候,他就曾对二儿子朱高煦承诺过,只要自己能够取得皇位,那么太子的宝座就是他的。朱高煦是一位武将,而朱棣当时最需要舍生忘死的武将,朱高煦听说自己将来可以继承皇位,于是玩了命地为朱棣打天下。

其实,当时朱棣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可以把他的承诺理解成开空头支票,不过,等到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他才意识到当年的承诺给自己惹来了麻烦,因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册立朱高煦为太子。

朱棣不管怎么说,都是靠篡位的手段取得的政权,虽然朱棣篡改史书和资料,论证自己的行为合法,是在捍卫嫡子继承制(按照宗法制,嫡长子去世或者犯错的,其他嫡子可以按照排行依次行使继承权),但毕竟朱棣做贼心虚。

而想要让天下人信服自己是嫡子继承制度的捍卫者,就需要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毕竟不管怎么说,朱高炽都是他的嫡长子。

并且,朱棣终其一生都有一定的担忧:建文帝的残余势力会不会反扑。一旦自己废长立幼,选择册立朱高煦为继承人,到时候,很可能存在不轨之徒以维护朱高炽权益为名,再度挑起叛乱。如果这股叛乱和建文帝的残余势力出现合流,很可能导致朱棣自身一系的传承出现断绝。

不过,朱棣的出尔反尔还是让朱高煦愤愤不平,因此,朱高煦始终不忘造反,推翻朱高炽的统治,最终,在朱瞻基(朱高炽的儿子)在位期间,朱高煦被处决。

明成祖朱棣最为宠爱的儿子,莫过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朱高煦,但是,最终明成祖还是选择将皇位传给了自己并不喜爱的朱高炽。

甚至在明成祖眼里,朱高炽是一个肥胖迟钝的家伙,事实上,明成祖的认为似乎也没错,最起码朱高炽身体素质十分不好,以至于登基仅十个月,便过世了,那么,明成祖为什么不传皇位给朱高煦呢?

朱高炽体型肥胖剧照

一、皇位传承的依据

1、嫡长子继承制

自古以来,皇位的传承都不是最高统治者个人好恶的事情,而是有着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夏朝和商朝的继承制度,由于缺乏历史资料的缘故,后世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商朝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也就是说哥哥死了以后,弟弟继承哥哥的王位,不过这种继承制度,给殷商王朝带来了长达9代的战乱,这在被历史上叫做“九世之乱”。

当初,西汉景帝在位期间,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主张汉景帝册立自己的弟弟为皇位继承人,继承汉景帝的皇位,结果遭到大臣的反对,大臣反对的依据就是援引历史上的“九世之乱”,窦太后见朝廷里面反对声音太大,也只好作罢,就这样,才有了汉武帝继位的机会。

其实从中国的周朝开始,就开始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只选择嫡出的长子来继承皇位,至于其他的儿子,在原则上都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

比如说刘邦的长子其实并不是刘盈,但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因此他具备了继承刘邦皇位的权利,其实主体来说,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明朝为止,在这些朝代里,大多数都是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2、嫡长子的特殊优势

其实,嫡长子继承制还存在另外一个特殊的优势,嫡长子的母亲之所以能成为皇后,很大程度和自己的家世乃至背景有关系,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出自小门小户的皇后。但是,即便是小门小户出身的皇后,往往也可以反作用力自己的娘家,比如西汉的王政君家族就是典型。

原本王家何尝不是小门小户?但是因为王政君成为了皇后,王家的人也纷纷在朝廷做官,最终形成了一股势力,而这股力量,也可以保证嫡长子能够坐稳江山,这也算嫡长子的一个特殊优势。

王政君成为皇后剧照

二、朱棣的纠结

本来朱棣和皇位是没什么交集的,但是因为靖难之役的缘故,他得以推翻明朝的建文皇帝,明成祖做了皇帝以后,对于皇位的传承问题产生了纠结,纠结的原因很简单,他想册立朱高煦为继承人,却又不得不选择册立自己十分不喜爱的朱高炽。

朱棣与儿子们在靖难之役中剧照


1、伪造历史的朱棣

朱棣的大军攻陷了南京以后,朱棣距离大明朝的皇位其实还隔着千山万水,因为按照过去的传统,就算是建文帝死了,他还有儿子和兄弟,大明朝的江山,说破大天也轮不到朱棣来继承。

不过这个问题并没有难倒他,因为他选择了伪造历史,首先,《明太祖实录》就被朱棣进行了大规模的篡改,比如按照《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临终之前要召见朱棣,但是被朱允炆(建文帝)阻挠,甚至连城都不让朱棣进城。

这个细节其实很明显,是朱棣为了向后世的人暗示:朱元璋当年打算把皇位传给自己,只不过因为朱允炆暗中做手脚,自己才没能继承皇位,因此,朱允炆才是篡位者,而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子。

不过,单单改这个记录,其实也存在站不住脚的地方,比如朱棣他并不是嫡出的儿子,而是庶出。这就意味着,皇位不论怎么传,都传不到他的头上来,因此,也就不存在朱元璋召见他,要传位给他的这个事情。

不过,这个问题还是没有难倒朱老四,既然《明太祖实录》可以篡改,那么,自己的身世当然也可以轻松篡改。朱棣直接将自己的生母,也改成了马皇后,这样,自己就成了皇帝的嫡出儿子,也就存在继位的合法性。

朱棣选择伪造历史剧照


2、朱棣的苦恼

早在朱棣造反的时候,他就曾对二儿子朱高煦承诺过,只要自己能够取得皇位,那么太子的宝座就是他的。朱高煦是一位武将,而朱棣当时最需要舍生忘死的武将,朱高煦听说自己将来可以继承皇位,于是玩了命的为朱棣打天下。

其实,当时朱棣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可以把他的承诺理解成开空头支票,不过,等到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他才意识到当年的承诺给自己惹来了麻烦,因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册立朱高煦为太子。

朱棣不管怎么说,都是靠篡位的手段取得的政权,虽然朱棣篡改史书和资料,论证自己的行为合法,是在捍卫嫡子继承制(按照宗法制,嫡长子去世或者犯错的,其他嫡子可以按照排行依次行使继承权),但毕竟朱棣做贼心虚。

而想要让天下人信服自己是嫡子继承制度的捍卫者,就需要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毕竟不管怎么说,朱高炽都是他的嫡长子。

并且,朱棣终其一生都有一定的担忧:建文帝的残余势力会不会反扑。一旦自己废长立幼,选择册立朱高煦为继承人,到时候,很可能存在不轨之徒以维护朱高炽权益为名,再度挑起叛乱。如果这股叛乱和建文帝的残余势力出现合流,很可能导致朱棣自身一系的传承出现断绝。

朱高煦剧照


不过,朱棣的出尔反尔还是让朱高煦愤愤不平,因此,朱高煦始终不忘造反,推翻朱高炽的统治,最终,在朱瞻基(朱高炽的儿子)在位期间,朱高煦被处决。

朱棣明明喜欢朱高煦,为何却将皇位传位了朱高炽?

在传位上,朱棣也是相当犹豫,多方考虑下,最终还是传给了朱高炽。

朱棣

朱高炽的性格,后人对于朱高炽的评价多用“温顺”两个字来描述,从这就可以看出来,朱高炽的性格和他老爸朱棣是相反的。真正像朱棣性格的是老二朱高煦。不管是从长相上,还是从性格和战功上来说,朱高煦都比朱高炽要好得多,单是那争强好胜、好勇斗狠的性格就和老爸朱棣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本来,朱棣是非常看好老二朱高煦的,也有意想将皇位给老二朱高煦,但是朱棣对此事还是比较犹豫,一是朱高炽儒雅仁慈的个性,得到文臣拥戴。此外,即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为名正言顺。而朱高煦比较英武,性格也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护朱棣,立下不少战功,而朱棣也许过立其为太子的诺言。

朱高煦

翰林学士解缙在高炽能立为太子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朱棣立高炽为太子。朱棣又征求黄淮、尹昌等人的意见,他们的看法完全与解缙一致,也是也终于下定决心,立世子高炽为太子的决心。

朱高炽

另外,关于选中朱高炽做皇帝,还要一个说法是,朱棣非常看重自己的孙子朱瞻基,这就相当于朱元璋宠爱朱允炆一样。朱瞻基文韬武略,才华横溢,朱棣对他也是相当的疼爱,认为朱瞻基日后必定是个太平天子,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朱高炽的嫡位。

朱高炽宅心仁厚,更加适合当一个仁爱之君。
是因为朱棣觉得在能力上朱高炽比朱高煦更适合做皇帝。
朱棣虽然喜欢朱高煦,但是可能心里觉得朱高炽更适合当皇帝吧。
虽然朱棣喜欢朱高煦,但是皇位还是适合朱高炽

朱高煦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何朱瞻基要活活烧死他?

朱高煦就是一朵奇葩,虽然四肢发达,但是却头脑简单,先是和大哥朱高炽争太子之位,多次陷害太子,朱高炽死后,又想夺侄儿朱瞻基的皇位,偏偏都失败了,却又要伸脚故意绊倒朱瞻基,使得朱瞻基非要杀死了他不可,所以被朱瞻基烧死,完全是他自己作的。

一、为争太子之位,多次陷害大哥朱高炽

据史书记载,朱高炽是一个连走路都很困难的大胖子,朱棣对于这个儿子是非常不喜欢的,虽然顾及祖制,立他为太子,但是一直想将他的太子之位给废了,而朱高煦在父亲靖难时随军东征西战,所以朱棣确实动过要立朱高煦为太子的心思。

但是按照祖制,朱高煦想要做太子,必须得等到太子朱高炽死掉,所以他在朱棣的面前总是说朱高炽的坏话,并且多次陷害他,没有想到,最后他的阴谋没有一次得逞,朱棣死后,朱高炽稳稳地坐上了皇位。


二、想学父亲,抢夺侄儿的皇位

朱高炽只在皇位上坐了十个月就去世了,朱高煦这时一颗原本已经沉静的心又开始浮动了,因为当时朱瞻基在南京,他要继位必须要北上,所以朱高煦沿路设下埋伏要暗杀朱瞻基,没想到又失败了,最后竟然起兵造反,要从侄儿的手上抢过皇位,但是他的手下刚听到朱瞻基打算御驾亲征的消息,就将朱高煦给绑了起来。


三、自己作死,伸腿绊侄儿跌倒

朱高煦被押到京城的时候,朱瞻基并没有打算杀了他,只是将他贬为了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有一天,朱瞻基去看望他,可是不作不休的朱高煦竟然伸出一条腿故意将朱瞻基绊倒,并且在旁边哈哈大笑,这下彻底惹恼了朱瞻基,命人将朱高煦倒扣在铜缸内,然后在铜缸四周点火,就这样朱高煦因为自己的愚蠢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一造反,朱瞻基登上皇位的时候,朱高煦起兵造反。
第二有传言说朱瞻基的皇后怀的是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基被带绿帽子了。
朱高煦在宣宗朝时密谋造反,被明宣宗囚禁,自己作死,明宣宗看望他时绊倒了明宣宗,被活活烧死。
朱高煦在被封为汉王之后,迟迟不肯就藩,最终导致了自己身败名裂。
朱高煦感觉自己学不成李世民,还可以学自己的老爹,于是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一切准备就绪。

二叔朱高煦后来为什么没有得到皇位呢?

朱高煦是朱棣最喜欢的儿子,史书记载:"成祖以为类己",他本人因为是嫡次子,又在靖难之役中随父征战且屡立军功,所以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既然是自比李世民,那掀翻兄长夺得皇位也就是当然的奋斗目标,恰恰朱棣也曾暗示过他有一定希望,朱高煦更是信心满满。

不过朱高煦最终还是失败了,他在皇位之争上一直是属于进攻一方,朱棣不喜欢长子朱高炽是公开的事实,虽然有个皇太孙朱瞻基杵在中间做调和剂,但朱高煦并非没有机会,支持他的势力是以手握兵权的武将、勋贵为主,在明初,武将和勋贵的实力是大于文官们的,可为何他还是没能得到想要的?原因也很简单,正因为武勋们支持他,他才有了最后的失败。

有了武勋们在背后的支持,朱高煦自然不能再去刻意讨好文官集团,文武之争历来有之,武勋们还等着朱高煦继位后彻底压制住那些酸儒,朱高煦必须和他们站在一边。文官集团本也就不喜欢和朱棣比较相似的朱高煦,除了他们要坚决维护所谓的祖制外(朱元璋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把对朱棣的不喜放在了朱高煦身上。

朱棣怎么说都是篡位,他执政时期和文官集团的关系一直都比较紧张,夺位的时候还杀掉了被天下人称之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别看"永乐盛世"搞得红红火火,其实文官集团是不屑一顾的,不过他总归是坐稳了江山,赶不下来了,所以,文官集团把目标放在了曾被朱元璋赞誉"孙有君人之识矣"的仁义太子朱高炽身上。

朱高炽这位肥胖的皇太子性格不错,和文官集团走得近,有一定的共同语言,文官集团希望通过朱高炽来达到他们心中理想的盛世,而不是让性情类似朱棣的朱高煦来延续被他们不屑一顾的"永乐盛世",所以,文官集团是前赴后继不畏死的死保朱高炽的皇太子之位不丢,朱高煦一直没有当上太子,除了性格方面的自大被朱棣担忧外,文官集团是居功至伟的。

文章标题: 假如李世民魂穿朱高煦还想要争夺皇位还会有胜算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5308.html
文章标签:会有  皇位  胜算  争夺  想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