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09 22:28:31 | 作者:墨子连山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从来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赋。
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有学识,是因为以古人为榜样,敏锐的察觉每一个细小的错误,并快速的加以迭代。
很多人批判“好古”这两个字,认为孔子食古不化,那么请他们解释一下孔子所说的“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
孔子方法论的核心就是“时中”,强调的是与时俱进的“中”,这一点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一脉相承。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看到了吗?从殷至周,中国的文化始终在强调的都是与时俱进。
若非如此,谁能想象出来,一个因循守旧的文明能屹立于世界五千年而不到是怎么做到的呢?
读经典还是要带着敬畏之心,沉下心来梳理其中的层次,明白哪些是根,哪些是干,哪些是枝,哪些是叶,切不可只看到一片叶子就妄言整棵参天大树。
那么孔子说的好古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这就涉及到了中华文明的特点,重综合。
我们至少从尧舜禹的时代就开始这种综合的趋势,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便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传。
为了达到那个“一”,中国的先贤们将文学、历史、哲学全部综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现在应该叫他“中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学”。这个“中”是中庸的中,也是中国的中,而中国的中也应该是中庸的中才对。
我们现在熟悉的西方意义下的某种分科也叫“历史”,其实那个不应该翻译为历史,而更应该翻译为考古,他们强调的是事实。而我们的历史,虽然也重史实,但那只是基础,真正的目的是背后的价值观,孔子著《春秋》,微言大义,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中国历史中的人物,他们并不只是作为考古事实存在的,而是代表了某种精神。尤其是那些圣贤,后人在他们故去之后,将他们优秀的品质保留下来,用这些品质塑造成榜样。这些榜样受万世景仰,人们会向着那个方向努力,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榜样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偶像,区别在于榜样是精神感召,偶像只是盲目崇拜。榜样是用来追赶的,偶像才是跪下去口头的。而偶像的极端就是神秘主义的上帝,人在那些偶像面前只有跪着的份,不只身体跪着,精神也要跪着。
明白了“好古”的含义,要做的是向榜样学习,而榜样高山仰止,与其说是一个终点,不如说是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探索,我们需要的是敏锐,需要清醒面对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细节,进而发现自身的问题,不断迭代,最终构建出自己完备而宏大的价值观。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