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09 08:27:37 | 作者:锦衣夜行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尤金少将
字数:8781,阅读时间:约30分钟
编者按:汉藏人民共同抵御英国殖民者入侵的电影《红河谷》,想必不少小伙伴是有一定记忆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英国对我国西藏领土的入侵是如何开始和被阻止的呢?那个时期的西藏地区军队与武备又是什么样呢?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亚洲的侵略,英国先后吞并印度和锡金,而后对西藏发起殖民战争,1888年初,英军与其印度仆从军开始在锡金集结,此举引起了西藏方面的重视,后者随即修复并使用碎石扩建了边境上的旧要塞,并派遣大量代本军驻防当地。2月,战争爆发,起初藏军利用地形优势,居高临下对敌军进行阻塞射击,对英军和仆从军构成了可观的伤亡。但随着英军越来越近,藏军火器老旧射速射程偏低的问题便暴露无疑。至3月底,英军炮兵抵达前线并炮击藏军要塞,守军因伤亡较大迅速崩溃。此后藏军两次建立新防线,亦遭摧毁,英军长驱直入,占领了非常广阔的地区。藏军除在5月22日,凭借新抵达的骑兵数量优势,成功偷袭冲击一次英军营地外,再无任何战果。曾经强悍的重装高原汉子们在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军队时,显得无比脆弱,不堪一击。为了弥补前线恐怖的伤亡,藏军开始不得不大量征召民兵甚至是农奴投入作战,而这些空有血性却对于战争一无所知的人,显然是无力阻止英军的。而屋漏又逢连阴雨的是,此时的驻藏大臣升泰奉命极力阻止西藏的抵抗活动,解散民兵与僧兵。最终前线藏军的抵抗努力完全付之东流,1890年,中英签约,划则利拉一带山顶为藏哲边界,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
▲西藏地区制造的带架轮推火炮,应该是用于据点防御用的,受制于高原火药燃烧效率不佳,改炮的威力可能只和一磅回旋炮相当
“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道理中原人很早就懂,清廷对此也不可能一窍不通,但在内外矛盾日渐加剧的当下,“一夕安寝”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奢望了。倒是藏军因为被刀子顶到了脖子上,开始快速重建军队,但已经无法被大量制造的铠甲和比腐朽的清政府还要落后的武器技术,让他们重建军队的努力举步维艰,他们只能制造少量的土炮和更多的叉子枪,以提升部队中热兵器的比例,但临时拼凑出来的军队终究只是拼凑品,锁子甲与札甲挡不住马蒂尼-亨利步枪,藤牌也一样,更何况英军已经开始换装全新的恩菲尔德-马蒂尼步枪了。战争与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了,那一点点装备上的进步就像是没有进步一样,西藏的军队像是喜马拉雅山千年冰封里的化石一样,是进化历史上宝贵的中间切片,但切片终究只是切片……
▲老电影《红河谷》的宣传画,我推荐各位读者有空可以去看一下
1903年,英军发起第二次入侵行动,夺占大片地区并与藏军形成对峙。1904年,他们以和谈为名,诱骗藏军进入河谷地区,并使用维克斯重机枪居高临下对藏军骑兵和步兵进行屠杀。曲米香果的泉水被藏军的鲜血染成红色,当地也因此得名“红河谷”,而这也正是那部关于西藏抗英电影的名字的由来。
▲电影《红河谷》的拍摄地和江孜战役的发生地江孜宗山城堡、抗英战争纪念碑,和布达拉宫结构相对接近,由于缺乏烧砖和精加工石材的能力,藏军的堡垒在面对火炮的持续射击时撑不了太久
1904年4月,英军武装入侵江孜,江孜位于日喀则东部年楚河上游,为西藏南部的兵家必争之地,守卫拉萨的屏障。这也使得这场战役的胜负关系到整个西藏的归属。就战术指挥上而言,藏军的表现远超他们的前辈,且可圈可点:5月,英军出动主力攻打卡罗拉时,藏军使出围魏救赵之计,于5月4日晚出动一千五百骑兵直插江孜侧翼,收复许多要地并迫使英军解卡罗拉之围回防,有效牵制了英军优势兵力的进攻活动此后在5、6月间,藏军又利用自身有效的信息收集能力,多次出动骑兵和步兵小队袭击英军补给线,游击行动严重影响了前线英军的作战效率。
▲抗英战争期间拍摄到的叉子枪叉子的正确用法,枪叉无法承担刺刀的功能,至多像是狼筅上的小枝一样起到一定限制对方行动的作用
此时的藏军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支蛮勇而呆板的军队了,他们的战术体系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原人和草原人,懂得灵活的审时度势进行战术选择。他们聪明,灵活,就像是高原上的藏狐一样狡猾,让英军的进攻行动变得举步维艰。而占据了江孜要塞区的藏军亦凭借地利与要塞优势,采取热兵器压制,冷兵器部队和民兵利用地形和烟雾适时发动冲击的方式进行动态防御,并多次击败侵略者。但在1904年7月,随着英军增援的步兵、野战炮集群抵达,以及要塞内火药和粮食的消耗殆尽,藏军终于难以支撑,但他们直到最后一刻依旧保持着血性,这座要塞抵御了英国侵略者长达4个月的要塞里没有任何投降者。
▲关于西藏抗英战争江孜战役的油画
但就像是巴黎的革命者们一样,当最有骨气的抵抗者死去后,剩下的就都是最没有血性的投降者,8月3日,英军进入拉萨。9月7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签订了《拉萨条约》,沦为了大英帝国在西藏的代理人。
如果说中国的其他地区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西藏地区的社会结构则要更加悲惨,那里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奴隶制社会。随着满清朝廷的垮台,中国沦为了军阀们的舞台,原本就地处偏僻的藏地彻底失去了从汉地补充工具和粮食的渠道,国民生活水平、生产力和必需品供应进一步下滑,而地主和宗教势力又想要维持自己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对地方和农奴的剥削和压迫。许多人皮唐卡、人骨法器于内脏和四肢制造的令人作呕的祈祷用品都是在这一时期被制作的,他们依靠这种血腥的方式维护自己的统治,威慑民众中的反抗者,而靠血腥维持权威者,必将在未来为恐惧所吞噬。
▲用农奴的手脚、皮肤和骨头制作的法器,这些东西在西藏几乎每一个地方贵族家里都有一堆
为人鹰犬与叛乱:而为了维持自己的渗透和统治,英国占领又进一步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他们对地方地主和奴隶主采取扶持,并对西藏政府和藏军实施代理人渗透,纵横捭阖,频繁的内斗粉碎了西藏地区之前的团结,仇恨在增长。最终,拉萨政府根本征集不到像样的兵员,亦无法给予作者人员足够的薪俸,地方贵族的军队则越做越大,而九个代本的西藏政府军则越来越弱,无力限制地方。代本军为了维持生计,亦不得不与英国殖民者和旧贵族结好,沦为奴隶主和外来殖民者的附庸,曾经对抗侵略者的藏军,再次调转刀枪指向了同胞。
这一时期的西藏武装力量中,贵族私兵的概念进一步复苏,其数量和质量都开始超过代本军,他们使用从英国军队手中购买的手枪,且依旧使用弓箭和藏刀,披挂旧式的札甲和锁子甲和盾牌,用于弹压贵族领地内的反对者和参与部落冲突,无论是用法还是装备都和同一时代沙俄格鲁吉亚地区的赫雷苏维季战士差不多。而同时期的代本军则现得面黄肌瘦形容枯槁……
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不被地方贵族取代,拉萨的宗教领袖和西藏政府开始变本加厉的向英方出卖主权并以此获得保护,并将代本军扩充至14个,而英国方面的回报倒也是简单:他们将自己的军队退下来的旧式步枪转交给了代本军步兵,并抽调驻印军对他们进行培训,并提供额外的口粮。
尽管这是英国议会加速对西藏控制的一环,但英军对此其实并不上心,相较于其它带来财富的殖民地而言,西藏的经济价值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英帝国无暇东顾,这事儿也就这么放下来了,但这并没有减少藏人头顶的苦难,他们依旧在受着最原始,也最痛彻心扉的苦。为了争夺权力、地盘和奴隶,藏地的贵族和军阀们依旧时常内战彼此攻伐,而民众所受的压力和伤亡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减轻。
▲大英帝国博物馆馆藏的西藏骑兵的标准装备,含印度式锁子甲、护心镜、铁封腰、叉子枪、复合弓和有着一定宗教含义的螺旋握把藏矛,这套装备被一直被藏军使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尽管步兵已经换装了现代化武器,但藏军内却依旧保持了数量可观的旧式骑兵,这些骑兵主要被用于节日庆典、阅兵和展示武力,也经常被用于镇压与逮捕发动起义和逃跑的农奴。由于军饷不足,连军下级官及其家属都吃不饱饭,代本军的军纪日渐败坏,许多代本军还会到汉地劫掠商贾甚至农民,他们不止与时代脱节,也已然忘记了自己成立是抵抗外敌和保境安民的初心。在贵族指挥官的指挥下四处劫掠农庄、勒索钱财、绑票杀人,几乎无恶不做,被藏地居民与瘟疫和天灾并成为“三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经历了战火淬炼的中国共产党也已经成为了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的一支全新的强大力量。
▲关于解放前西藏地区农奴的苦难岁月,60年代拍摄的电影《农奴》里有着十分真实的描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
手疾眼快的大英帝国也显然看到了火中取栗的机会,他们迅速用二战的剩余物资——多如牛毛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刘易斯、布伦轻机枪、维克斯重机枪和迫击炮对藏军进行武装,并派出参与过世界大战的教官对藏军进行培训,并对汉人进行妖魔化包装,对藏人进行分离主义洗脑,希望借此达成西藏地区的“事实独立”。到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成定局,CIA和印度的尼赫鲁政府也加入其中,加速对藏军的装备进行升级,并策动西藏高层准备实质独立,藏军为此更是扩军至17代本。英军相信,凭借这样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力量,自己将能够继续维持在青藏高原上的特权。
▲堡垒外的整训藏军,英军新整肃的代本军连口令和行军步伐都是英式的,当然,他们也继承和发扬了了英国军队特有的呆板与森严的等级制度
不过,英国人多少有些高估自己了,他们亚洲区的普通训练和战术水平在第二次大战中就已经十分落后了,整训后的藏军步兵单位的作战实力实际上也只和印度二线部队相当,而由于美国人更是重装备而不重培训,他们大量空运给藏人的缴获与自造的轻武器、轻型与防空火炮当地人也并不会使用……不过,他们提供的大量电台倒是起到了些许作用,它们至少增强了藏军各个据点之间的联系和通讯能力。
与大量不会被使用的武器形成对比的是,藏军的骑兵——无论是代本军还是贵族私军,还是只会叉子枪帕提亚战术和冲击,仅少数代本骑兵换装了现代武器。,在20世纪中叶,在人类海拔最早的居住区,还有着这么一群停留在18世纪初期,甚至更早年代的重装和具甲骑兵部队,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沦为了地主和宗教势力打压和屠戮藏民的爪牙。平叛与东流入海1950年3月,在清政府失去对西藏的统治40多年后,一支新的中国军队开始再次踏上青藏高原。他们大多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却用自己的双手掰碎了旧枷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华夏大地的万水千山。现在,他们将会把红旗插上世界上最高的一块土地。
▲由于缺乏车辆,解放军组建了许多畜力运输队,其中甚至还包括数量相当庞大的骆驼,为了保障运输队的安全有效,他们还组建了一支临时的骆驼骑兵进行押运风化的宛若干尸的旧军阀和旧宗教势力依旧不愿意交出手中的权力,他们还在做着自己可以继续骑在农奴头上的美梦。他们一方面逮捕、遣返和屠杀高原上的汉族同胞,一面在昌都一线布置数个带本,准备像是当年准噶尔部一样,利用高原独特的气候和地形,迎击前来收复故地的中原军队。
后面的事情就很有趣了,藏军效仿英军和自己之前的作战方式,沿制高点和旧式石制堡垒像是撒胡椒面一样部署自己的步兵和炮兵,同时又将骑兵击中在三四个防线后方的防御支点里,准备在解放军发起攻击露出破绽的同时,利用骑兵发起他们最为擅长的冲击毕其功于一役。在战斗爆发之前,藏军一度和解放军形成对峙,这让拉萨政府方面一度认为自己的行动有效震慑了对手,而美英方面也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准备起草新的条约。但实际上那只是张克华将军在等待补给的抵达和部队适应高原气候,同时准备机动包围以实现全歼。解放军与藏军的骑兵——新时代的骑兵与古典时代的骑兵,在各个山口遥相对望,战马的口鼻里喷吐着白色的吐息,锁子甲与钢盔、步枪与长矛在月光下闪着寒光,时隔上千年,大唐与吐蕃骑士的后人再次在高原的雪月下对峙着。
▲早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红色中国的骑兵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在淮海战役中,兵力处于劣势的解放军骑兵甚至通过果决的追击击败和俘虏过整连的国民党美制坦克部队尽管时值五月,高原却依旧寒冷异常,由于去年的收成不好,许多藏人都只能躲在不能遮挡寒风的草窝里等死,人民的军队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将民众请进温暖的帐篷,省出口粮提供给这些饥肠辘辘的人们,这样的义举迅速获得了当地人的支持,当噶厦政府从玉树地区派出数个精锐代本试图趁着解放军立足未稳之时通过劫营进行突袭时,当地的所有康巴人向藏军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并将藏军即将偷袭的消息报告给了解放军。这些英式军队的指控体系是如此呆板,以至于在应对伏击时几乎未及作出反应便已全军覆没,而夺取了他们电台的解放军又同时向噶厦政府发出了假消息成偷袭已经得手,这让西藏方面错误的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大胜,便更加狂妄起来。
▲昌都战役中伏击藏军偷袭部队的解放军民三六式重机枪班组,正负射手都装备了风镜已保证在恶劣天候下作战,击枪巢表面亦有草木伪装
即便在胜利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依旧希望可以和平的接收西藏,但随着作为和平代表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格达活佛在拉萨突然死亡(这极有可能是一场暗杀),谈判破裂,战争一触即发。解放军继续派出使者对代本军和当地贵族进行劝降,但整体上只有很少人愿意放下武器,他们享受特权惯了,依旧对未来存在幻想。而这种幻想,终归是要被打破的。
▲实际上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仍有少数西藏的旧贵族过着骄奢的生活,直到他们被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无论是在与唐,还是在与英国人的对抗中,青藏军队都以极为强健的体魄与极为坚韧的作战精神而闻名,但这次他们输定了,在正面留下少数部队与藏军对峙的同时,解放军的主力骑兵兵团已经开始了大范围迂回。青海骑兵在高原上纵横跨三个省区(西康、青海、西藏)穿过横断山脉,两渡金沙江和澜沧江及许多不知名的山河,并在甲藏卡和类乌齐等地持续击破当地的藏军和贵族私军,14天高原强行军战斗1500多华里,几乎达到了人类骑兵史上的极限。长期的高原行军导致许多战马死亡,许多骑兵变成步兵后继续用双脚穿越河流与山地,他们击败了无数拦在路上的无数地主私军,将他们土地和农具分给穷人,随后继续马不停蹄的推进。被从奴隶主手中解放的农奴也赶着牦牛和驮马,为军队提供补给,在奴隶们看来,这些不知疲倦,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语言士兵是神明们派来解救苦难的,并将他们称为“金珠玛米”(菩萨的士兵)。骑兵们所过之处,从寺庙中僧侣到尚未成年的孩童,都来到路旁迎接祈祷。最终,骑兵们抵达了昌都以西称为“五路口”的恩达,奇迹般地完成了大迂回包围的任务。
▲实际上代本军后期也存在少量手枪和步枪轻骑兵,但他们主要承担的任务更接近将领卫队
当战斗爆发于10月6日夜间,解放军各部队分别向藏军6个据点发起攻击,当地的藏军据点被早已得心应手的解放军轻松攻克,许多支援据点内的骑兵吓破了胆,连交火都没交火便丢弃武器乘马溃逃。8日,解放军继续攻势,由牛古渡、角登、竹巴笼渡口强渡金沙江。9日,消灭竹巴笼守军20余人后,沿空子顶、莽岭,经古树林向宁静县城逼近,整个突击过程行云流水,伤亡几乎微乎其微,那些在农奴面前骄横已久不可一世的代本军,在人民军队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打着“向西藏大进军”标志的起义骑兵部队
一些藏军骑兵试图从恩达方向溃逃,随即遭遇已经抵达当地并布置好防线的解放军骑兵阻遏,无论是远程射击还是马上格斗,他们都远非有着“中国哥萨克”美誉的解放军骑兵的对手,驳壳枪比他们的弓箭射的更快,略带弧度的雪枫刀可以轻而易举的招架错开他们的骑枪并戳破铠甲将他们置于死地。在仅仅损失了几十名骑兵之后,藏军骑兵就再次龟缩回了昌都城,而此时,昌都城内已经遍布溃军,解放军进攻的枪炮声也越来越近。
▲第九代本的士兵在堡垒外迎接解放军的到来,这些士兵的营养不良几乎写在了脸上,“我没有钱买鞋子,常年走在石头路上,骨头都畸了形。”这是一位藏军排长的女儿在诉苦会上对解放军政委所说的话
此时在各个代本之中,还有一支并没有与解放军交手,那就是第九代本,在之前的藏军之中,九代本的存在感相当稀薄,但他们的指挥官德格-格桑旺堆非常特别。他的父亲是一位旧土司贵族,而他本人则自幼热爱学习,阅读过大量文献且懂得英语和军事指挥。在他的打压和教育下,九代本不再盘剥地方,纪律和训练程度亦大有提高。这位代本玛奔拉(指挥官)也因此获得了军队内和地方上的支持。当时许多被击溃的骑兵和步兵以及他们的家属挤在九代本的驻地里,通过之前的战报和市井间的言语,格桑旺堆很清楚双方的实力差距,也命令九代本决定执行代本军在清朝成立时被赋予的任务——执行中原的命令,九代本随即起义。在被归于地方200多年后,代本军再次如东流入海一般归附中央。很快,昌都总督阿沛-阿旺晋美亦命令城内的其他部队停止抵抗,旧藏军部分起义部分投降。九代本也因其之前200多年的历史,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存在历史最长的部队,在1951年,这支部队开始改成昌都警备区藏军第九团。一些其他参与起义的单位亦被授予了其他番号。
▲缴械的藏军,除了步枪和机枪外,地面上的武器堆里还有迫击炮和反坦克枪
这场战斗也被称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战,此役共歼灭藏军5700余人,计有5个代本全部,3个代本大部。1个代本起义。俘代本以上高级官员20余名,俘获在藏军中服务的英国和印度军人数名,西藏政府的核心战力被消耗殆尽,主要领导大举流亡印度。而在之后不久,起义的藏军骑兵就和解放军的骑兵一起抵达了拉萨城,一些之前隶属于代本军的被西藏政府强征的人员被就地遣散,并被给予了路费和路条,余下的则被作为翻译、地方工作人员、向导和补充兵,在经历了思想和文化教育后,他们迅速成长为人民军队的一部分。
▲在西藏骑兵向导的引导下,我军乘胜追击
当然,就像是清军击败了准噶尔时,大量参与了叛乱的贵族依旧在各自的领地里积攒实力蠢蠢欲动一样,许多贵族依旧保留了大量的武器和私兵,并在各自的领地内蠢蠢欲动,而这直接导致了之后的一场战役——属于西藏骑兵最后的战役。1958年,在美、英、印的支持和策划,无数喇嘛和地主的指挥下,西藏各地爆反大规模叛乱,那些先前躲起来的贵族私兵又像是传说中的僵尸一样从泥土里拱了出来,开始袭掠百姓和干部,那些具甲骑兵又开始到处袭击和劫掠地方屠杀农奴,袭击运输粮食和干部的卡车,拉萨告急。
▲老照片,59年平叛作战中的新式骑兵部队
在大厦将倾的危局下,经受了解放军整训的前代本骑兵和步兵与贵族军们再次交手——他们依旧是藏人,但在接受了先进的新思想武装、新的操典训练,吃饱穿暖之后,这支骑兵的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就像是无甲的哥萨克也可以轻易的击败法国的胸甲骑兵与奥斯曼的重装骑兵一样,在这些已经成为新式骑兵的同胞面前,旧贵族的骑兵们屡屡受挫。
▲在这次平叛战役中,空军的图4轰炸机承担着近距离火炮支援、轰炸、布雷和补给空投等重要任务,且取得了极佳的战果
而等待这些宗教和旧贵族武装的远远不止是这些新训骑兵,这时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早已今非昔比,银白色的图4轰炸机和深绿色的图2轰炸机,以及那些橄榄绿色的新式装甲车,都在宣告着这些旧贵族的死兆。至1961年底,除少数外逃外,藏地内的旧贵族和宗教残余武装几乎被扫荡殆尽,此次战争有力的打击了西藏上层神权反动集团勾结外国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随着新民主主义改革的推进,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持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也被彻底废除。百万农奴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解放。
“东方出了个顶红顶红的太阳,太阳里站着个顶高顶高的菩萨。他什么都看得见,他看见了这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有人在受最深最深的苦。菩萨的手一指,菩萨的兵就跨越了千山万水,来解救人们的大苦大难!每个菩萨兵的头上都顶着一个五个角的红星星。”这是当时藏人的传说。就像是所有的其他传说一样,它也有着真实的原型。
尾声:据档案记载,在1959年西藏平叛时,中国人民解放藏军第九团除老弱病残看守营房和继续生产外,青壮年和第二代年轻的子弟积极报名参加平叛,他们被广泛分配到各个部队中参与战斗,为平定叛乱和逮捕化妆潜逃的叛乱分子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有不少前藏军和前藏军的后人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战果,这和他们之前受英军培训,熟悉英军和印军的指挥作战风格有很大的关系
而在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选送到内地步校和西藏步校深造的九团子弟及九团的年轻战士全部奔赴前线作战。第九团的官兵在参加生产、平定叛乱、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英勇顽强。据不完全统计,参战者当中立三等功的就有120人次,被授予二等功臣的有次仁巴旦、加措、罗加、索朗多吉等,他们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统一和民族团结。1970年,由于新生代士兵们都加入了其他部队和工厂,而老兵们也早已垂垂老矣,昌都地区亦已不再是危险的边境,在老兵和团指挥官的多次申请下,当年4月中旬,昌都警备区藏军第九团宣告撤编。这也标志着西藏地区和清王朝最后的一支军事产物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1990年庆祝西藏和平解放的表演中演员所穿戴的复原的藏式扎甲
至此,西藏地区完全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彼时彼刻那些曾经强大的吐蕃步兵,骁勇的西藏骑兵,坚韧的西藏民兵的后裔,亦在此时此刻,融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家庭之中,他们至今依旧在边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战士们一起与喜马拉雅山脉下方的敌人对峙着,守卫着中华民族位于世界屋脊上神圣的领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尤金少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