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太阴阳虚能否复感太阳伤寒

时间: 2021-07-04 05:58: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1次

太阴阳虚能否复感太阳伤寒

中医中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的真正含义

首先这是中医对于人体十二条经络的名称的描述,我们人体有十二天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其次呢,在伤寒论(张仲景-医圣)里面呢,太阳经是我们体表的经脉,外界病邪首先侵犯太阳经,一般中医认为是太阳膀胱经,就是发热怕冷的疾病,临床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发烧了。然后,少阳经呢,就是在半表半里的,邪气侵犯的话,容易寒热交替,口苦口干,肝郁胀气等。阳明病的话呢,就是要不脏器燥热,要不非常口渴,就是疾病的病位偏内的。而剩余的三阴呢就是阴寒在内的了,一般疾病比较里了。
1/指十二条经络:足太阳膀胱手太阳肠足阳明胃手阳明肠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太阴脾手太阴肺手少阴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手厥阴
2;首先清阴阳太阳指含阳气(太者比要点)阳明含量阳气居比太阳少少阳含阳气少(少者);厥阴阴气极(厥者极尽)少阴阴气居太阴阴气少
3配合十二经络循经路线记忆阴阳标准结合体各经络接受太阳照射面少比足太阳膀胱经体背部至腿外侧体接受阳光
经络,就是人体的阴阳,内为阴,外为阳。人体的四肢百骸是有经络连接的,万物都分阴阳,所以人体也分阴阳。你是想知道具体怎么循行,还是什么,你这个问题很模糊。
1/指十二条经络: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太阴脾,手太阴肺,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手厥阴心。
2;首先分清阴阳,太阳指含阳气最多的(太者比大还要多一点),阳明含量阳气居中比太阳少,少阳含阳气最少(少者小也);厥阴阴气最极(厥者极也尽也),少阴阴气居中,太阴阴气最少。
3,可以配合十二经络的循经路线去记忆,这里的阴阳标准是结合人体各经络接受太阳照射面的多少,比如足太阳膀胱经在人体背部至腿外侧为人体中接受阳光最多的地方。
中医辨证的一个体系
人体的十二正经,手足各一条为六经
中医纵向辨证的六个层次
也有理解为从外到内的六个层次
细说还很多,手机上网不能给你复制相关内容

古代中医怎么防伤寒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

,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体会2: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气短声低
心 ―――心慌面白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阳 阴
舌 舌红苔黄干燥 舌淡苔白滑润
脉 脉大有力 脉弱无力
神 有 无(但欲寐)
气 亢奋 疲乏
声 高亢 低弱
色 红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三、坎离卦解
离卦寓心,真阴寓于中
坎卦寓肾,元阳潜于内
二者互为其根
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体会3:郑氏理法特点

一、理论上: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元阳、真气。
气化六经――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二、诊断辨证上:
首辨阴阳!
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三、论治上: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四、用药上: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简方重剂,大辛大热,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体会4: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

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

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银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体会5: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阴浊阴寒凝久伏不

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六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梅

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体会6:治阳气阴血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

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后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疴,为回阳救逆之正局。

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疴,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

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昏迷窍闭者,加麝香以开之。
最佳之剂,莫过于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汤,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敛欲散之气,仍欲重剂,可仿李老之剂重用法。
少阴阳气实一身阳气之根,六经阳虚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脉微矣。太阳阳虚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汤用之。少阳阳明皆多热证。但

三阴阳虚,皆可用之。太阴阳虚,轻则理中、建中,重则合四逆辈。厥阴阳虚,也用四逆,观乌梅丸可知也。

体会7: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论

三阳统于阳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诸脏腑有形之邪外

出之径也。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

皆以阳明为出路也。
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

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禀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则为最重,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

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李东垣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

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但四逆汤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剂。总之,时时处处要

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心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

,水火不交,否结诸证生矣。

体会8:南人阳气更亏论

北人南人孰之阳气更亏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长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阳气虚于外而实于内。多热饮热食,助内在之阳气,

故北人阳气不易亏也。
南方天地所长养,天气暑热,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阳随汗泄。常饮凉茶冰水,少食辛辣,阳气多伤而少助,故南人阳气更亏也。
因之,则南方更宜仲景之学,养生则宜时时处处顾护阳气,治病则不忌大剂理中四逆,虽观之禀赋较北人稍弱,但有故无殒则无殒也!至少

姜附桂萸之用不应比北方少矣。

体会9:师列书单
奈跟师不能久也,遂向老师讨教书单,师不易轻授,学生讨矣。但不敢独吞,遂公之与同道诸君共享。
一、郑氏三书――伤寒之学诸家莫于伦拟。
二、陈修园医书十三种――可师可法!
三、黄元御医学全书――重在四圣悬枢!
四、赵献可,医贯――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云1.伤寒论类方汇参2.杂病治疗大法
六、朱丹溪,格致余论,反观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医宗金鉴
学问之道,读书为要!李老之学,60%淑于内经仲景,未列者因应知之列也。

体会10:张仲景三阴本质

阴阳水火,共居一体,不可分也,但有多少偏颇,有阴无阳,谓之死阴;有阳无阴,谓之孤阳。
1.少阴是阳衰,三阴之极,最终均要累及少阴,故四逆汤,三阴皆可用也,治之回阳、助阳、救阳。
2.太阴是中焦寒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胃气之所在,后天之本也,五脏六腑皆所赖之以生,禀生之时,先天以生后天,禀生之后,

先天皆赖后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赖。故仲景时时处处顾护胃气。补中、健中、温中、理中,皆一理也,程度不同而已。
3.厥阴病要在“阳散”,厥阴之上,风气治之,风大则散也。疏泄太过之谓也,治之以敛之、镇之、潜之、降之。
山萸、乌梅、五味以敛欲散之阳也,磁石、紫石英、龙牡、桂萸镇之、潜之、降之也。

体会11:体悟仲景时时顾护胃气

仲景禀《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之言,在六经用药中处处皆能体现。
1.太阳――桂枝汤以姜枣和营卫。亦以姜枣和胃气也,炙甘草和诸药,亦和胃气也。啜粥以滋胃气,以助汗之源也。
2.阳明――白虎汤以粳米同煎以和胃气也。
3.少阳――小柴胡汤之用姜枣参草皆助胃气之剂。
4. 太阴――建中、理中之助中焦,强脾胃之正局也,为万世不易之法,后世诸家皆禀之。
5. 少阴――炙草、干姜也温中之剂也。
6. 厥阴――乌梅丸蒸之以五斗米下,特顾胃气也。

体会12: 拾穗集

1.吴氏回阳饮
熟附子50-100-300 少阴之阳药
干姜30-60 太阴之阳药,以辅之助之
肉桂10-15 厥阴之阳药,可以吴茱萸助之
炙甘草10-15
2. 砂仁、半夏――开中焦之痞气 ,中焦乃天地气交之所
3.细辛――交表里阴阳之气(太阳之表和少阴之里)
麻附辛――主要是细辛的作用――交内外之阴阳
4.敛厥阴之气――山萸、乌梅、五味子,气血阴阳欲脱欲散者重用之。
5.小青龙汤以五味子――顾护卫气
6.交心肾上下之水火――葱白
引心之真阴下交于肾
启少阴之阳上交于心
7.淡豉――和胃而宣胸膈之郁,勿以轻而忽之。
8.炙甘草(四逆汤中)―――伏少阴之火―――护火之神剂也!
9.清震汤―――治暑湿头重不解者。
苍术100 升麻60 荷叶30(后入)
麻附辛+四逆汤+清震汤
治头重不解者。

体会13:附子、理中、四逆可助六经之阳

六经阳气亏者,皆可加附子,皆可加四逆汤以助之,六经本是一经,六气乃是一气,皆人体坎中阳气也。
一、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心悸证,不愈者或较重者,可加炮附子,或四逆,或理中汤。桂枝甘草汤助心阳,四逆、附子、理中类可助之。可

与桂枝附子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互参。
二、甘草干姜汤可治虚寒肺萎,可治多涎,可治少阴咽痛,甚者可加附子以助之,合而成四逆也。
三、麻黄甘草汤可治水,开腠发汗,若阳虚者,可加附子,或麻附辛汤,或麻附草汤。
四、附子甘草汤可治阳虚畏寒,甚者加干姜,以成四逆汤也。
五、吴茱萸汤治厥阴脏寒犯胃证,若剧者,可加附子或加四逆或理中类以治之。
六、当归四逆汤以治厥阴经证,不愈者加吴茱萸、附子、生姜以助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六经阳衰皆可加附子、理

中、四逆,以上可证之。
七、五苓散证若不愈者,可加四逆或加附子以助之,效佳。

体会14:论栀子豉汤系列方

1.栀子豉汤
栀子―――清热(郁热)
豆豉―――宣表
合用清宣胸膈郁热,除心烦―――从太阳而出也
2.栀子枳实汤――伤寒差后劳复食复者
胸膈郁热――栀子
痞满食滞――枳实
3.栀子干姜汤
兼脾气虚寒――便溏者――加干姜
4.栀子厚朴汤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枳实――消痞(滞塞)
厚朴――除满(胀)

体会15:三阳病机,重在经气转输失常――失开、失枢、失阖

1. 天之大宝唯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唯此一息真阳!
2.人之一身,凡阳气不到即是病。
3.救治阳气,治病之总则。
4.三阳病机――重在开阖枢失用!
⑴太阳――失开!故治疗太阳经病重在开腠疏表
⑵少阳――失枢!故治疗重在枢三焦之气液,通畅上下内外,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也”。
⑶阳明――失阖!――失于通降!三阳统于阳明,六府以通为顺!六府皆借阳明为出路!
白虎、承气皆为阖剂,潜镇阳气,通降六府也。

体会16:三阴病机

第一个问题:重在本气失化――湿盛!热少!风大!
⑴少阴病机―――阳衰――热少――四逆辈
⑵太阴病机―――阴寒――湿盛――理中类
⑶厥阴病机―――风大或风小――气散或气闭(疏泄太过或不及)
经证―――当归四逆汤;
脏证―――乌梅丸加减。
三阴乃阴盛之地,更以阳气为用,但人之真阳乃一阳生于二阴之中,阳本不足,阴盛阳亏皆和朱丹溪相反。三阴病机重在本气失化,少阴之

上,热气治之,乃坎中一点真阳。坎阳乃命火也,为一身之生机所在,故少阴病机重在阳气衰虚。

第二个问题:1.少阴失枢。2.太阴失开。3.厥阴失阖(气散)。
阴阳本为一体,阴中有阳,阳中存阴,从生理上看,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热气即元阳也。人之元阳,先天本已不足,后天则更亏易损

。故人身之阳有亏而无满。人身之病皆阳气为病也,阳气一处不在,则一处即病,阳气一处有亏,则一处阴凝,多寒湿并至也。故阳气乃人

生之本。但阳气易温不宜补,温则阳气通达,补则阳气凝滞。人之一身阳气本为一体,乃一气流行也。少阴病则阳衰阳亏,太阴病则湿阻饮

停,厥阴病则风气不治,多散漫也,故可以乌梅、山萸、五味收之。
李老破格救心汤乃三阴并治之剂,附子以救少阴之阳,干姜以救太阴之阳,除太阴之湿,亦阳盛而湿化也;山茱萸、龙牡等以敛厥阴欲散之

气。
厥阴主要是风气失治,疏泄失常。风大气散――来复汤。风小气郁――四逆散。
三阴病机,总括概之,也可以曰:
阳衰――少阴病机是热少
寒湿――太阴主要是湿盛
寒凝――厥阴主要是风大或气厥
此皆以本气病为主。
六气本为一气,六经本为一体。乃真阳氤氲其间,子时发于少阴,出于三阳,故少阴阳旺则一身阳气皆旺,少阴为一身阳气之枢也。三阴阳

气皆以赖之,但少阴阳气欲赖太阴阳明之胃气以滋之,欲赖厥阴风气以疏之,少阴阳衰则六经阳衰,皆可用附子以助之。厥阴风气不疏则阳

气滞塞,血脉不行,在经则阴寒凝滞。当归四逆汤之类证发也。
三阴之寒凝皆赖厥阴以疏之。脏寒凝滞则赖通脉四逆加吴茱萸、桂心以温之。少阴厥阴同病,阳衰欲散。则一身之气血阴阳皆欲亡。故赖厥

阴以收之。在大剂四逆汤基础上,加用乌梅、山茱萸之类。
来复汤乃收厥阴之峻剂也。收厥阴者乃收厥阴之风,使阳气不得散也。疏厥阴乃疏阳气之滞,故阳气不凝也。
太阴乃阳气之助,先天之阳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故四逆汤干姜之温中。太阴少阴合病则四逆、理中合用,附子理中是也。三阴本为一体,

三阴合病,则四逆、理中、桂萸同用。四逆,救其阳也,理中救其中也,桂萸治其风也,非重剂救阳不可。
熟附片30-100-200
干姜30-60-120
炙甘草30-60-120
桂心或油桂3-10-20
回阳之剂也
重在挽垂绝之阳!
其液欲脱者 ,加人参以救暴脱之阴!
阳气欲散者,加山萸、乌梅、三石以敛欲散之气!

体会17:归来兮,中医之魂!

近日,师李可老近半月,感悟彼多,激情奔涌,思复仲景之道!
仲景为医圣!
伤寒论乃中医之魂!
感目今之状,中医无魂,故作文以挽之。
第一、要回归仲景之六经辨证,六经乃仲景之魂也。仲景之理法也。
第二、要回归仲景之药量,非仲景之药量,难起重疾沉疴也。
仲景之方药理法,中医之瑰宝也。六经内通于五脏,外应于六气,是站在天地人这一层面上的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六经本于阴阳,根于

太极,实天地氤氲之一气所化。无极――太极(太极图乃阴阳之模型)――阴阳――四象――八卦。
明六经才得知天地气化之理!
明六经才得以仲景方药之用!
六经是中医的时空宇宙,六经是中医的相对论。
仲景是中医之圣,六经乃中医之魂,不可不知也。不通六经气化,仲景之方成经验之方,乃是“死方”。不明六经气化,仲景之药乃是对症

之药,乃是“死药”。六经气化乃伤寒论一书之灵魂!
同道诸君,不可不知也。
几多中医已成西医,几多中药已成西药,同道诸君可鉴矣。此中医之悲哀,亦仲景之悲哀。
不通六经气化,不可以用仲景方。不通六经气化,不可用李可方。无有驾照,不得驾车!
六经气化,乃天地之气化,客主加临,司天在泉...
六经气化,乃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开阖枢及六经气血多少、阴阳盛微之理。
挽兮,中医之魂!
归兮,中医之魂!
挽之之道――
朝有读经之声!
昼有据经之诊!
夕有歧黄之辨!
于兹,朝夕励练,几番春风夏雨,大中医之氛围可创矣!“中医学术站在前沿可望矣!”

体会18:大疾沉疴,师法仲景原因

一、仲景之方乃千锤百炼之“经方”,指征明确,疗效卓著,渊源悠远。多经千锤百炼而成。
二、仲景之方,多为小方重剂,小方则减少相互牵掣,重剂则疗效卓著。中医之药,量效关系肯定,多呈正相关也。麻黄少则4两,多则六两

,大黄少则2-4两,多则六两。
三、仲景之方,多用药峻烈,青龙白虎、承气玄武、四逆理中、麻桂辛夏,大多用药皆威猛如虎,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硝黄巴豆,麻桂姜

附之效,路人皆知。
石膏用至一斤,吴茱萸、半夏用至两升,细辛常用3两,乌头多则五枚,柴胡用到半斤,生地用到一斤。酸枣仁用2升,今确切考之,东汉一

两乃今之13.92g,一升约合200ml,目今用量上少有望仲景之项背者,经方之效差乃经方之量差矣,回归仲景,时不我待!

体会19:论仲景华佗之学

分证体系 张仲景六经 华佗五脏
总纲 先分阴阳,总体把握 先分五脏,分列把握
要目 舌脉神气声色便 心肝脾肺肾
论理 以六经六气,标本开阖 以五行生克,分别罗列
特点 从整体上把握更易抓住要害。五藏分别罗列,容易导致迷惑。
理念 阴阳一体,重视阳气。
治疗方法:
重在调节开阖枢,标本从化,据于理而明于法 五脏补泻,补气血阴阳,治本脏或隔治之。
总的原则:
1.调开阖枢;2.补阳;3.除湿;4.疏泄(风气治之) 1.补某一脏腑的气血阴阳;2.泻其邪气

二者均以人体生理为基础来治疗疾病, 但张失要在调六经,张氏更具整体性, 华氏主要在调五脏,华氏局限性较大。
方药特点:
太阳:麻桂;阳明白虎承气;少阳大小柴胡;太阴理中;少阴四逆;厥阴乌梅吴茱萸。 泻心汤、补心汤、温脾汤、补肝汤。

体会20:灵枢经脉篇有感

是动――脏腑之证――本经自病(包括本经脏腑)
所生――经络之病――他经传来(包括他经诸证)
五脏气绝证: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不振)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急引舌于卵
六府主所生病:
手阳明大肠―――主津液之所生病
手太阳小肠―――主液之所生病
手少阳三焦―――主气之所生病
足太阳膀胱―――主筋之所生病
足少阳胆经―――主骨之所生病
足阳明胃经―――主血之所生病

体会21:人迎寸口辨

1.左为人迎,以候外感
右为寸口,以候内伤
2.气口
五脏属阴,以寸口候五脏阳气盛衰,寸口盛则阳气盛,寸口衰则阳气衰,与人迎相比较,三阴经病,主候寸口。
人迎 = 寸口
手太阴肺 < 3 盛
> 虚
手少阴心 < 2 盛
> 虚
足太阴脾 < 3 实
> 虚
足少阴肾 < 2

足厥阴肝 < 1

手厥阴心包 < 1

3.人迎
六腑属阳,以人迎候六腑强弱。人迎盛则阳气盛,人迎衰则阳气衰,或三阳经病,主要候人迎。
阳经 人迎 寸口
足太阳膀胱 2 > 盛
< 衰
手太阳小肠 2 > 盛
< 衰
足阳明胃 3 > 盛
< 衰
手阳明大肠 3 > 盛
< 衰
足少阳胆 1 > 盛
< 衰
手少阳三焦 1 > 盛
< 衰
三阳之枢机:
1.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
2.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萎疾起矣。
3.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
三阴之枢机:
1.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膈洞。
2.阖折--则气绝而喜悲。
3.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可以明确,仲景六经,十二经,或仲景所说的经脉,已脏腑而活也,已或仲景或可疏也。

体会22:六经之终,十二经之所终也

1.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魄汗乃出,出则死矣。
2.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
3.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4.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也。
5.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呕则逆...
6.厥阴终者,中热咽干,善尿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也。
历代以来,重视五行远胜过重视六经,中医界以五脏五行独揽天下!仲景方药仍用而六经之道已晦矣!仲景之道晦,乃舍本逐末,是废理而

存方。废理而药,仲景之悲,中医之悲也。
回归仲景,回归六经!

体会23:人身一小宇宙

人类是先认识外界然后才认识自身的,而且认识自身的难度更大,人们为了生存,首先要生产和生活,就应该顺应自然的气候变化,寒暑风

雨是我们始祖最早认识的对象,阴阳、五行,把这些认识的思想方法拿来认识人体。
取类比像的方法
自然界有阴阳――人体亦有阴阳
自然界六气―――人体亦有六气(六经)
自然界五行―――人体亦有五行(五脏)
六气六经―――张仲景―――伤寒论
五脏五行―――华佗―――中藏经

体会体会24:谈辨证论治之难

中医治病,有两难之境。
辨证,一难也,辨证难在何处?
1.是阴证还是阳证?可以从辨证大要来考察――舌脉神气声色便也。
2.真证还是假证?纵观20余年之经历,临床假症颇多,水极似火,阴极似阳,处处可见假证!阳虚可见面赤如妆,可见咽部化脓,可见舌红

无苔,可见脉数、脉实,可见便结尿赤,甚者可见高热不退。皆假象也,不识假像,药必增病,辨假之难,难于上青天!
前提:
1.人身一切,阳气一处不到便是病。
2.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见。
3.寒湿证十之八九。
二、论治,二难也
西医重在诊断,诊断一旦明确,即可据可查之现成治疗方案,中医违矣,即使辨证明确,遣方用药仍难矣。
同是气血亏,是用八珍还是归脾?
同是阳衰,是用四逆还是通脉?
同是四逆,是用仲景原方还是后世法?
用量之差,天渊之别也,疗效之差,亦天渊也。即使是同一病证,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时刻,不同的医生,即或是高明之医,方药肯定也

大不同也。千人千方,万人万方,一人一方!后学诸君,有何可师可法?
论治之难,难于上青天。
医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体会25:论三焦之阳

三焦者,人体一身之膜膈也,主通行三气(元气、谷气、清气),乃气化之枢纽,乃人身最关要之大腑也。
三焦之阳,上焦以心肺统之,中焦以脾胃统之,下焦以肝肾统之。虽言三焦,其实一焦而已。其气化相呼应。上焦阳衰,心肺之阳衰也。不

能统摄在上之津液也,故清涕不止,咳嗽不休可治之。姜桂加麻附辛可也。中焦阳虚,脾胃之阳衰也。中焦者上下阳气交通之枢纽也。中焦

阳衰则寒湿水饮痞膈之证作矣。上之真阴不能下降,下之命火不能上交于心。阴阳不交,心肾不交也。故郑氏理中汤最佳。理中温中焦之阳

,法夏去其湿浊水饮,西砂辛香宣通中焦之滞塞也。下焦之阳衰,乃真火不足也。不能统下焦之关窍精血,遗尿、滑精、带下、二便不禁,

诸症作矣。 四逆汤类回阳救逆可也。
三焦乃是一焦,三阴乃是一阴。六气乃是一气,其阳衰甚则皆可于先后两天着眼,以四逆、理中、回阳以救之、助之、挽之。没有天地一统

的思想,不可以为医也。

体会26:六经用药之理

内经、仲景皆首重阳气,阳气者元气也,真气也,生气也。六经本为一经,六气本为一气,三焦本为一焦,皆坎中真阳流行其间也。
阳气为一身之本,只求阳气充裕流畅,则万病不生,故四逆、理中、桂萸为常备之药。三阴病多阳气衰,皆以少阴阳气为其根本,故三阴病

多合病,并病,故三阴阳药多合而用之,回阳饮(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为三阴并治万全之剂。但太阴之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给你看一下这个案例吧. 本条讲表症脉浮,可以发汗. 正气抗邪于表,故脉应之而浮,因此,见到浮脉,即知邪在表,治当发汗解表.前已有“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和本条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必须明确这类突出脉象的条文,并非单纯凭脉定治,只是通过脉象说明病机、病势,因而举脉略证,临床仍当脉证合参,决不能仅据脉浮就用麻黄汤,何况同是脉浮,也有浮紧有力与浮缓无力的区别,浮紧才是麻黄症的脉,所以必须掌握论中文字的特点,才能避免局限片面,才能求得深入理解与获得完整的认识.

伤寒学习“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这句谁能给具体讲讲?下之是什么意思?一般用什么药
上面这段应该来自伤寒例,下面是语译

凡阳热盛而阴液虚损的病证,误用发汗就会引起死亡,要用攻下药就会痊愈。阳气虚损而阴寒外盛的病证,发汗就会痊愈,误用攻下法治疗就会使病人死亡。
《刘渡舟-伤寒论语译》

我觉的要理解应该得先弄懂 阴 阳 汗 下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应该是指阳明里证的实热。阳明病的治法应当用下法。就所谓的三承气
那为什么不能用汗法?
我这里引用原文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1条
阳明病已经胃中干燥,津液已有所伤 所以发汗只会进一步的加重病情。所以才有上面的“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我觉的这句应该是指太阳表证的,阳应该是卫气,卫气主一身之表所属阳。卫气虚而阴寒外盛 (阴:寒邪)
太阳病应该用汗法 比如麻黄汤或者桂枝汤 因为病位在表得用汗法,不能误用下法。如果误用了下法就会有181条的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应转属阳明”

上面是我的一点理解,和刘老的有出入,希望可帮到你,我也在学习伤寒论。
下是下法,一般是三承气 大小承气还有白虎汤 还就有润下的麻子仁丸
文章标题: 太阴阳虚能否复感太阳伤寒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2874.html
文章标签:阳虚  太阴  伤寒  太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