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01 08:26:13 | 作者:喬先生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1、元谋人
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这是通过对化石地层和动物群主体的测定而得到的。后来通过古地磁学对标本的重新测定,已将元谋人的年代修正为50-60万年前,即更新世中期。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
元谋人属于直立人,当代东亚人属于智人,两者之间是否有亲缘关系,尚无定论。
2、蓝田人
蓝田人(学名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称作蓝田猿人,学名直立人蓝田亚种。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
3、郧县人
郧县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因出土地名而被中国古人类专家贾兰坡命名为“郧县人” 。 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先后出土两件化石 ,两个化石分别命名为“梁子”和“青曲” 。“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前,属于距今73万年前开始出现的晚期“直立人” 。
4、北京人
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猿人,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会打制工具(石器)。
5、大荔人
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大约距今20余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大荔人的工具以石英岩石片为主,石器类型单调,器形较小。与大荔人伴生的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肿骨大角鹿、鸵鸟等十余种。植物孢粉分析表明当时的气候不像蓝田人生活的时期那样温暖而湿润。大荔人的体制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其面部的特征与现代的黄种人比较相似,与欧洲、西亚的早期智人相差较大,所以他代表了早期智人的一个新的亚种。
6、许家窑人
许家窑人,最初在1973年被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之间,距今约10.4万年到12.5万年。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体制特征有的像北京人,有的则像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化石材料表明许家窑人的头骨骨壁较厚,顶骨内面较复杂,颅顶较高,头骨最宽大的部分比较靠上,吻部不太突出,下颌枝低而宽,牙齿粗大,齿冠结构比较复杂,其纹饰和北京人的牙齿相近。许家窑人发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许家窑人文化以石制品和骨角器为代表,石制品类有1.4万余件,其中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砍斫器、石球等。仅石球就发现1079个这是非常少见的。其他石器均形小精细,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间重要过渡环节。迄今为止获得人类化石共有17件,包括顶骨11块,其中两块是较完整的左、右侧顶骨,枕骨2块,小孩左上颌一件,右侧下颌枝一块,牙齿两枚。另外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动物化石主要有普氏野马、披毛犀、普氏原羚、鹅喉羚、野猪、狼、虎等20余种。
7、资阳人
资阳人是发现于在中国四川省资阳县黄鳝溪桥下的智人化石,于1951年发现,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大约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出土的化石是一个头骨,并保存有上颌骨的部分。伴随其出土的化石主要有鬣狗、虎、马、中国犀、麂、水鹿、大额牛和东方剑齿象等。判断这些化石的年代为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不等。
8、寿山仙人洞
寿山仙人洞遗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寿山村北安屯西侧,哈达岭山脉寿山主峰东坡上部,东麓山脚下为南北流向的寿山河。该遗址是一处较大型的天然溶洞,是吉林市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2万年。
仙人洞洞口高2.87米,宽3.1米,全长约300米。洞内发现人类活动堆积的面积约100平方米,可分为前后两室,洞内堆积可为上下两层,下层绝对测年约距今16.21±1.8万年,与同时期的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相近,具有以小石器为主体的中国北方主工业类型的普遍特征;上层绝对测年约距今34290±510年,传承了下层的文化特征,同时在石制品类型和加工工艺上较下层有明显的进步,出现了黑曜岩石制品和磨制骨器。
仙人洞遗址是目前吉林省经过正式发掘的保存最完整、层位关系最为清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经过系统科学研究的吉林省内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洞穴内地层堆积厚,石器和动物化石丰富,是东北地区继辽宁营口金牛山、本溪庙后山洞穴遗址之后的又一处重要发现。
9、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指1933年发现于中国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的晚期智人化石。因化石地点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北京猿人洞穴上方的“山顶洞”内而得名。
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山顶洞人以渔猎和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虽然山顶洞人化石已难于寻觅,但当时对重要的化石均制作了质量精良的模型。
10、玉蟾岩遗址
玉蟾岩是一个石灰岩溶洞,俗称“蛤蟆洞”,玉蟾岩遗址是一处由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一处文化遗存,它为人们展示了人类水稻农业产生过程的初级经济形态,诠释了人类制陶工业起源的过程,演绎了人类最早的手工编制工艺的兴起。
11、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仰韶文化之前,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
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也有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裴李岗文化是汉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裴李岗遗址及其一批同类遗址,具有特征明显的器物群,加上碳十四测定的年代,为距今7000余年,认识到它是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的文化类型,大约70年代末期,提出裴李岗文化命名。这是中国确切认识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肇始。
12、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北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得名于1982年发现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的西辽河、大凌河流域。距今约7500-8000年,早于红山文化。
13、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得名于1933年在河北省武安县发现的磁山遗址,年代约为距今8000年-7100年前。
居民从事原始农业,农作物以粟为主。考古人员发现了较多的石镰、石铲、石刀、石斧,说明此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磁山和花窝遗址出土的猪和狗的骨骼为原始家畜饲养提供了证据。各遗址普遍出土的骨簇、鱼镖等狩猎工具说明渔猎也是居民经济生活的重要辅助。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火候不高,前期多夹砂褐陶,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等,器形以陶盂和支座为主,亦有罐、杯、盘等,后期夹砂红陶和细泥红陶逐渐增多,三足钵数量较多,出现了与圆足罐等。石器多为磨制,亦有打制。住房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早期无门道,后期出现阶梯式门道。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内有粮食堆积。
14、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中国浙江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至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15、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为中国的一种新石器文化类型,陶器以手制的夹砂陶和泥制红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陶,晚期出现轮制。
马家浜文化的年代约为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
16、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为中心,范围由陕西省宝鸡市向东延伸至河南省等广大区域。
17、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较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因发现于热河省(今属内蒙古)的红山而得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5000至6000年前,持续时间约2000年。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
18、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4500年前)是中国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以泰山地区为中心的山东中、南部以及江苏北部的淮北地区,晚期遗址的分布更广,东起黄海之滨,西到河南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淮北,安徽北部、河南中部也有受到该文化影响的遗存发现。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陶器以灰陶为最多,红陶次之,黑陶和白陶各占一定比例,也有少数彩陶,从地层关系和陶器特征上都证明大汶口文化是这一地区龙山文化的前身,大汶口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或稍晚,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约2900年至公元前约4400年)的涂绘装饰手法演变成以绳纹和篮纹等表面压印为主,本时期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像是象牙梳、象牙管雕刻。而在大汶口墓地也发现一些富人的陪葬品,多达一百多种珍贵的陪葬品,如玉珠、玉斧等。
19、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
20、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2021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1、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 (Longshan Culture),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龙山文化因被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济南市章丘区)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考古认为,华夏族是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孕育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