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诸葛亮军事战绩放在历史上比他好的应该寥寥无几吧,不懂来问下

时间: 2021-06-28 17:58: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诸葛亮军事战绩放在历史上比他好的应该寥寥无几吧,不懂来问下

正史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咋样?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怎么样这个问题,说难也难,毕竟他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写出来实在太长了。说简单也简单,就一句话:他是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有的对军事拥有超越时代的理解的天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他的思想打造出来的军队,基本就是三国时期的解放军。换句话说,他的治军思想和理论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要知道,他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个古人。

季汉灭亡之后,司马昭就曾经派人到成都收集诸葛亮本人的兵法著作,依照这个来练兵。“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

晋武帝司马炎时代,鲜卑起兵造反,将领马隆按照诸葛亮的八阵之法,“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奇谋间发,出敌不意”,以千名步卒大破鲜卑上万铁骑。

《中国军事史略》当中,将诸葛亮与曹操并称,"曹操、诸葛亮的思想可以代表三国时期军事学术的发展水平。"

他的军事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强调军队是政权的保障。《便宜十六册》当中提到【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简单来说,他明确了军队、战争是国家政权的保障和基础,是政治的延续。

强调治军、武备。【夫国三大务,莫先于戒备】,通过治军之法打造一支虎狼之师。【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强调教育,反对一味地惩罚。

具体呢?【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令鼓之声,动静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

又提出上为下教,【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主张带兵者必先正其身,才能教育好部队。

此外强调治军应严于法纪,赏罚分明。【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对于带兵将领的要求呢?【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提出了完善又具体的作战指导思想。战前动员以及准备,【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擒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

强调士气和作战勇猛【静如强弩之张,动入关机之发,所向者破,而劲敌自灭】,【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败,此用兵之势也】。

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不知其敌,则每战必殆】,【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强调掌握敌我军情,敌我国力强弱,将领实力,地形等的信息。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曾经视察汉军的营寨,感慨“天下奇才”。每次行军驻扎的时候,营垒,并燥,厕所等必须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布置,力求任何时候都能根据战事战局变更战守。各项政治举措保证了大后方政治清明,仓廪丰实,【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月调赋而民不知赋】,让军队没有后顾之忧。只有魏国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以超强的执行力整顿疲敝之局,把蜀汉团结成一个拳头,然后以六万之众,数次北伐有二十万大军做后盾的雍凉地区,【自来自去,驰骋纵横】,打的魏国【雍凉不解甲,中国不释鞍】,【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到后来魏国平公孙渊时,占天下9州之地的曹魏起四万兵都捉襟见肘。曹叡这人在诸葛亮以诸葛亮的死为节点,前后完全是两个形象。诸葛亮死前一直是以明君示人,诸葛亮死后终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可见诸葛亮北伐给魏国带来的压力。

自孙权背盟袭荆州,刘备火并孙权败光家业之后,季汉已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隆中对的两路进兵已经是空中楼阁,季汉的战略方向已经变更了。简单来说,其一就是通过北伐的骚扰,试图制造“天下有变”的机会。其二,通过局部战争来吞并蚕食魏国的领土。第二个目标实质上已经初见成效,武都阴平已经为季汉所掌控,只可惜诸葛亮被老天劝退了。要是再给诸葛亮十年寿命,三国的局势会是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很多人一直拿诸葛亮的战绩来攻击他的军事水平。我们来看看:

一伐直接拿下三郡,可惜用人不当失去前军惜败,但是迁走了千余户人口,给季汉带去了有生力量。

二伐虽然受阻于陈仓,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瑜在关羽绝北道阻击援军的情况下,围了一年才拿下南郡。其次,二伐时汉军仅带了二十天的口粮,实质上是为了响应同时期吴国的攻势,牵扯魏国西线的兵力,退兵时顺手反杀了追击的王双。

三伐占领武都阴平,郭淮派兵来攻,诸葛亮率军亲至,郭淮怂了。

四伐出祁山,还兵行险着集兵一处,司马懿和张郃领兵支援,断了汉军粮道并对汉军形成钳制之势,此时出现经典【畏蜀如虎】。在汉军后勤被断,前后夹击的情况极大优势下,司马懿依然不敢相信诸葛亮会做出这么冒失的举动,怀疑其有后招而不敢出战。最后思来想去,我都围着你了你还能怎么着,遂于张郃分兵夹击。这个行为正中诸葛亮下怀,他一生谨慎,这次露出了这么大的破绽,就是要引你跟我决战。他命王平固守南营抵御张郃,自己亲自领兵在卤城大破司马懿,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按照三国时期魏国的披甲率,基本上就是上万人的战损。而张郃始终无法攻克王平,司马懿不得已带张郃退兵,诸葛亮一路北进越过木门道,与魏军相持了一段时间,后来粮尽退兵,张郃前来追击被射杀。

五伐与魏军相持,星落五丈原,部署退兵,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司马懿领兵来追,汉军扭转旌旗一副决战姿态,司马懿石化目送汉军撤退。百姓谓之死诸葛走生仲达,仲达自嘲吾能料生不能料死,随后视察汉军营寨,感叹天下奇才。

综上,诸葛亮自入蜀开始亲自带兵,到最后星落五丈原,但凡自己亲自指挥督战,未尝败绩。领几万步兵,面对魏国西线和随时驰援东西两线的中军,一直保持着主动进攻的态势,自来自去,想割你麦子就割你麦子,正面能大破你,退兵能反杀你,强如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也只能落下个畏蜀如虎的称号。

至于陈寿评价诸葛亮奇谋为短,翻翻诸葛亮的履历,攻心平南中,而后无再反。一伐奇袭,二伐牵扯,四伐诱敌深入,我实在是不觉得诸葛亮是个缺乏临场应变,不懂奇谋的人。司马懿确实曾经评价过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但从事后的“天下奇才”看来,要么就是稳定军心,要么就是真香定律了。毕竟连他的儿子,他的孙子,都无比崇拜诸葛亮,还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乃至于他的儿子使用的是诸葛亮的练兵治军之法,简直就是打脸现场。

当然,既然司马懿这么说了,诸葛亮这个人谋略不行,那陈寿当然只能这么写了,毕竟寄人篱下是不?那后世怎么评价的呢?李靖直接说了,史官鲜克知兵。战场上的事情,你懂个屁。当然考虑到立场问题,陈寿的父亲作为马谡的参军,被罚剃头,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小心翼翼地吹了起来:【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什么意思?诸葛亮呢,治军比较厉害,但是奇谋就没那么灵光了。治理人民的才干比起行军打仗要厉害。而且对上的都是一时人杰,再加上敌众我寡,还是客场作战,所以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什么意思?我小明本来是玩中路的,上路没有中路打得好,而且对线的都是韩服王者前十水平,对方打野和中路还总是过来支援,我在你家坐着小板凳用个几十块钱的蓝牙鼠标操作着四千块钱的笔记本,你却坐着电竞椅玩着两万块钱的电脑,我拼进全力只能把你堵在塔下让你吃塔刀,最后网线被拔掉了只能惜败。

这些话看起来是不是很像借口?我也觉得很像,但是这是敌人的评价。

在关羽偷大龙被团灭,刘备被破三路高地之后,诸葛亮接手了这把游戏。他没有打出GG,没有责怪队友。他兢兢业业地做视野,处理三路超级兵,稳扎稳打破了对方的上路高地塔,为季汉流干了最后一滴汗。

他权倾朝野,他是季汉的实际统治者,但是刘禅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主刘禅为诸葛亮发哀三日,李邈上书说:“吕禄、霍禹未必想反叛国家,汉宣帝也并不想成为杀害大臣的君主。因为大臣惧怕君王逼迫,君主畏惧大臣的功勋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间才会相互猜忌。诸葛亮独自一人依靠精锐的军队,如狼虎视物,五种权力大的人物不应该守边疆。我对此为国家的安危担忧。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所以宗族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人们也因此而庆祝。”

一向给人软包子印象的刘禅大怒,将李邈下狱诛杀。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一直与诸葛亮不和,然而史书上,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手下的心腹大将。诸葛亮交代后事时曾经说过:“你们领兵撤退,魏延殿后。如果他听令了那就好,如果他不听,那就随他去吧。”给了魏延极大的自由,你甚至可以带兵投魏。魏延倒也没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他虽然不听调令,与杨仪领兵对峙,可也最终没动过叛汉的念头。

姜维,一个降将,穷兵黩武九犯中原,象征着一个落寞皇朝最后的垂死挣扎。用张公子的话来说,【甚至在季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最后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季汉的最后一刻。
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只为回报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小时候读三国,自然是知道诸葛亮的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当时觉得,不就是一句谁都会说的话吗?

长大之后,读了史书,看着诸葛亮将刘备从一个县长推向皇帝,看着五虎一个个死去,想的事情越来越多,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他没有时间好好教导儿子,所幸他们都还争气,所谓故瞻、尚亡,则武侯存,他们为季汉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再回头想起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由潸然泪下。

也许,诸葛亮故意维持这种“战时格局”,是为了积聚力量,等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以改变的。可是一则最终北伐也没有成功,他就算有这个心,也成了梦幻泡影;二来讲论历史不能靠猜测,没有体现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说它有,诸葛亮就算把他的长远计划天花乱坠写将出来,也多空想的成分,没有实行,谁也不能说肯定成功,从而给他戴上大政治家的高帽子。
  后主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据说因为运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资治通鉴》还说:“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这历来都被作为诸葛亮治政和用兵高明的一大佐证。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书,虽然大多数作者的治史态度都比较端正,不会瞎加篡改,但是“华夷之别”的封建观念都是很浓厚的。他们根本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觉得中央政权不把他们屠杀干净,就已经很算是善政了。因此,对于诸葛亮征南中,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是可以肯定的。
  南中地区,生产力低下,而诸葛亮才平定它,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究竟有没有搜刮之实呢?而且夷人真的“不复反”吗?《三国志》记载名臣李恢的事迹:“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这肯定是有大肆搜刮的就不用说啦,查李恢卒于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而诸葛亮则死于建兴十二年,所以这次叛乱,应该是在诸葛亮生前发生的。
  还有张嶷的事迹中也提到:“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以上两证,可以说明,所谓“夷不复反”,完全是虚构的。现在西南地方部分少数民族,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传说存在,可见西南夷实际上对孔明的印象是怎样的。
  谈完了政治,咱们再来讲军事。首先先要确定,演义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及其过程,十成里有九成是虚构的。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郃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平二郡”,属于策应进兵,不计在内。建兴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曹)真等皆还”,属于防御战,而且接触规模很小,也不能算。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算是撤退时候最辉煌的胜利了。最后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最终病死五丈原。
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事天赋的无比推崇。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发生过没有?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郭冲这个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里还有五件事情是你们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文章。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空城计吧,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
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东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国演义》,当时诸葛亮借东风是个什么形象?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汉啊,这类的人物。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帅哥。《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这个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合现在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26岁,大家想一想26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该是什么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我们舞台上的一样不一样?借东风这个事情当然也是没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该是诸葛亮,该是周瑜啊。我们读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没说东风不与诸葛便啊。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他的军事将领都变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着军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军师给我的锦囊妙计,打开看看,哦,这么办。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
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转自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
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大为美化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但最近,批评诸葛亮的人越来越多,说他“不足以言智”。对词,我觉得应该对诸葛亮作出正确的评价。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因此他当然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然。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当然,诸葛亮也是有许多优点的。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还有一点,也是诸葛亮最妙的战斗策略:让关羽于华容道放走曹操。为什么说他妙呢?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吗?其实不然。假如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再者,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计策,如“骂死王司徒”、“破西羌兵”、“巧借东风”等。
    
有些人言孔明不具有将略之才,那么试问一下,孔明没有军事才能,如果助刘备入川,如何北伐中原?还有甚者居然批评《出师表》是垃圾。首先《出师表》中文字慷慨激昂,激励后辈子孙,其次它反映了当时蜀中人们的思想,假如说它是封建时期的垃圾,这只能说现在与当时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也不同,因此我们要评价事物时,主要考虑的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期望。诸葛亮当时提出北伐中原,与人们统一中国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孔明的行动深受人们表扬。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从不同角度正确分析,不能就一些错误而全面否决他在当时的领导才能。曹操不是曾经大败于赤壁,大败于汉中吗?但人们还是认为他是乱世之英杰。那人们也不能为孔明的一点错误而说他不足以言智。
    
总其上述,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无以伦比,军事才能也有很高造诣,不过还是比其政治才能略逊一筹。因此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将略为短”是即正确又谨慎的评语。
历史早就给评价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2000年来被人传颂的神人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应当是属于一流的水平,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亦是备受称赞,不仅是因为其优秀的军事能力,还有凭借军事才能所打下的胜仗,同时也是因为其严于律己、廉洁自守的美好品质以及对刘备忠心不二、临危受命也绝不推脱的人品。

一、强大的军事思维

在战场上要想打胜仗,除了勇猛威武的抗战战士,对抗敌人所利用的军事策略同时也是举足轻重的。诸葛亮能被刘邦三顾茅庐请出山,想必其在作为谋士方面的才能一定是十分受到世人赞赏的,也因此名声在外传到了刘邦等人的耳中,得到了刘邦的重用,也才有了后面的名流千古的出名的战役。军事力量的体现范围十分之广,有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等直接体现军事能力的方面,更有为了战役能够顺利进行而需要做的前期准备,例如经济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要进行的战役是十分重要的,粮草、武器等都是需要金钱作为基础的。因此,诸葛亮的军事头脑也体现在十分注重国家政治、经济等的建设上。

二、打下的战绩

历史人物的军事能力,既体现在个人的基础知识上,也同时表现在个人所带领打下的有名的战役数量或者不同凡响的战术上。正所谓,只学不用那就是在纸上谈兵。学的再好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落到实处那便是毫无用武之地,没有一点作用。而诸葛亮打下的战役下就有一场战役足以让其名流千古,那就是卤城之战。在卤城之战中,诸葛亮使用的战术可谓是前所未有。从过去到现在,一般人打仗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处在优势的地位,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但是诸葛亮却一反常态,先是让自己处在不良地位,甚至是自己的粮草都快被拦截了的地步,营造出一副败相,诱敌深入,最后出其不意,以劣势战胜对方。

诸葛亮在历史上所获得称赞,是十分值得肯定的。毕竟这样一个有头脑,为人谦虚而且人品还及其不错的人难道不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历史上是属于高级水平,而且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超越的
诸葛亮智谋过人,军事上也是非常有建树,他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谋士,很难遇到对手
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伟大的军事家,留下了丰富的军事思想,还有自己独特的战术战略思想,加强军队建设的军事思想一直影响后世。

诸葛亮的实力到底怎样呢?要怎样来看待他呢?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这个《隆中对》也成为后来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在诸葛亮被刘备请他出山后,就尽心竭力的为刘备集团效力。在他的努力下,刘备集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首先分析诸葛亮的实力。

在刘备集团最困难的时刻,曹操在当阳长坂击溃了刘备的主力。诸葛亮临危受命,亲自到东吴劝说孙权,结成了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

在刘备拥有荆州江南四郡的立足点后,诸葛亮又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在诸葛亮的出色治理下,荆州为刘备实力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刘备得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入川夺取了西川。

在刘备入川前后,诸葛亮先是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随后和张飞、赵云一起入川增援刘备。在夺取西川后,诸葛亮随即在西川开始了治理工作。在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坐镇成都。他听从部下的建议,全力支援刘备的军事行动,足食足兵,保证了刘备的胜利。


由于诸葛亮的才干超人,功绩突出,在刘备集团里,他理所当然的成为文官之首。在刘备即帝位后,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的丞相。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蜀军遭受惨败。刘备也忧愤交加,病死于白帝城,在去世前,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嘱托他以后事。

诸葛亮在接过国家的重担后,他就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编练新军,发展经济,整顿朝纲,团结君臣,他尽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所有可以做到的一切。在他的努力下,蜀汉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年月,重新稳定下来。

诸葛亮先发动南征,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然后,他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但是,诸葛亮一共向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都没有能够达到目的。最终,诸葛亮也在第五次北伐期间生了重病,死在五丈原的军中。


诸葛亮在中国古代,是以一个完人的形象被人们所称道的。在他那个时代,他一心扶保蜀汉江山的精神就已经让世人所称道。在曹睿托孤司马懿的时候,也希望司马懿能够像诸葛亮一样扶保曹魏的江山。但是,司马懿却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了曹魏的政权。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可见,做人做到诸葛亮这一步是极为不容易的。诸葛亮的高尚品德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在《三国志》中,陈寿也为诸葛亮单独立传,对他的生平做了详细的评述。在《三国志》中,能够单独立传的人物寥寥无几,可见陈寿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才能大加称赞,但是,有的人对陈寿的《诸葛亮传》却很不满意,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的才能。并且还找出陈寿贬低诸葛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家庭和诸葛亮之间的私怨。

陈寿的父亲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担任马谡的参军。当时马谡由于不听从诸葛亮的节制,造成了街亭的惨败,使得诸葛亮只得撤回汉中。在事后,诸葛亮斩了马谡和他手下的两名将军以谢天下,自己也自贬三等,对当时军中有责任的将领也相应的做了处罚。

陈寿的父亲就受到了髡刑的处罚。而陈寿本人也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手下任过职,诸葛瞻也没有对陈寿有过什么好的态度。因此,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不高。


其实,我们看陈寿的写的《诸葛亮传》,就可以看到,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唯一对诸葛亮有所微词的是在军事能力方面。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要超过他的军事才能。而且认为,诸葛亮应该向古代的管仲学习,提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来担当战争的重任。

如何正确看待诸葛亮的综合能力。

这其实是陈寿对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批评。陈寿认为,诸葛亮相对于管仲是才能相当的,但是要比做乐毅是有差距的。这就引起了许多诸葛亮的崇拜者的反对。不要说《三国演义》中那个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古代就有无数诸葛亮的崇拜者公开反对这种评价。有的帝王甚至把诸葛亮送进武庙,让他成为“武庙十哲”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那么,陈寿对诸葛亮的看法是否公允呢?这个问题实际是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不可能会统一的。我们看《诸葛亮传》的注释,就能够看到,在当时就有很多神话诸葛亮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郭冲记述的几件著名事例,比如说空城计、贺拔西城百姓、更换休整不失信等等,这些事在注释里就批驳了纯粹是子虚乌有。可是,到了今天,依然还有人认为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的意愿代替了客观的情况,就不好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了。不过,我们如果从诸葛亮的生涯来看,他在接受托孤之前,确实没有什么军事经验。他虽然自比管仲乐毅,但是,刘备对他的使用更多的在于行政工作上。

诸葛亮当时在刘备阵营里,实际上是做着调度各地的赋税粮草,做到让刘备足食足兵。他的角色,实际是就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萧何。所以,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到了诸葛亮掌握蜀汉政权后,他开始亲自指挥作战。在南征中,他显露了自己的才能,顺利平定了叛乱。但是在北伐中,缺乏经验的短板,制约了诸葛亮的发挥。

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建议,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战争。可是,由于经验缺乏,被张郃轻易击败。诸葛亮总结经验,开始加紧训练军队,改进自己的战法。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随着北伐次数的增加而在提高。


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的军事指挥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计谋,敢于和司马懿主动野战。司马懿虽然老奸巨猾,但是在吃了几次亏后,就再也不和诸葛亮交手。可惜,诸葛亮天不假年,身患重病的诸葛亮终于没有能够达成他的理想。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一直随着他的军事生涯而提高的。但是,由于刘备在世的时候,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使得他的实战经验过少,影响了他的发挥。这也是陈寿说他的政治才能超过军事才能的原因。

文章标题: 诸葛亮军事战绩放在历史上比他好的应该寥寥无几吧,不懂来问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1914.html
文章标签:放在  不懂  寥寥  战绩  他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