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雍正的养廉银制度

时间: 2021-06-25 15:02: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如何评价雍正的养廉银制度

雍正推行的养廉银制度是为了减少官吏贪污腐败,为何最后会失败?

因为雍正没有考虑到人性本来就是贪婪的,挣多少钱都还不够的,有些官员怎么都会贪污
因为当时的官吏各种活动和开销用度是很大,各级官员正常的俸禄和养廉银也无法足够开支,因此最后还是衍生出来很多的贪污腐败。
因为清朝晚期国库空虚,没有钱来发给官员养廉银了,官员的俸禄又非常少,根本不够日常开销,所以官员们又开始贪污受贿,导致朝廷腐败。
因为官员贪污腐败这件事由来已久,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减少的,而雍正当时实施了养廉银制度之后,他就想要立马收到成效,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后就失败了。

请介绍清朝养廉银制度

清朝施行低俸禄制,正一品官年俸1 80两,七品知县一年才45两俸银。官僚本性加上奉禄过低,决定了他们必然大肆贪污。雍正实行耗羡归公的同时,把其中一部分按照职务分给地方官。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做为他们的生活补助费和办公费,叫做养廉银。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这一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时期成为清朝吏治最好的时期之一。
养廉银是从乾隆开始的

为遏制腐败,雍正推行的“养廉银”制度效果如何?

“养廉银”是清雍正朝确立的一项为促进官吏廉洁的制度。雍正朝后,清代官员除常俸,饭食银外另可获得一笔养廉银,据萧一山《清代通史》所记,这笔银子远远高于官员常俸,其用意在“高薪养廉”。这项开销的来源主要是雍正二年(1724)始,火耗归公后新辟的财源。然而“养廉银”制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雍正

养廉银最大的弊端在于严重拖累了国家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据萧一山先生统计,清代官员,除却亲王以下至公、侯、伯、子、男等勋爵宗室外,自正一品至从九品薪俸自白银180两(京官另拨俸米90石)到31.5两(京官另拨俸米15.75石)。而与此相对应的地方上督抚一级的官员(最高级别)一年的养廉银达到15000两上下(清代亲王一年俸银为10000两上下),布政使8000两上下,各级官员均享受养廉银,一直发放到知县一级(多为正七品)。据统计雍正朝每年花在养廉一项上的银子高达422万两之多,与此相对,当时政府一年总收入约为4300-4400万两,总支出约为3500万两。换句话说,国家收入的10%,支出的约1/8花在了高薪养廉上。

清代品官岁俸章服表(雍正朝)(最后两行看不清的数字中,养廉银均为1000两以下。)

其二,养廉银最受诟病之处在于“养廉不廉”。养廉银在雍正朝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自康熙末年以来吏治败坏之局面稍有缓和(康熙朝官俸过低,几不能满足官员日常开销,清廉官吏连骑马、坐轿都难以维持,故其时养廉银却有必要),而经乾隆一朝浮华影响,吏治更行败坏,贪腐盛行,知识阶层与官吏道德沦丧,“巨贪”和珅广为人知,然乾嘉两朝大贪绝不止于和珅一人。进入道光朝后,吏治败坏已至不可收拾的境地,此后晚清腐败,更是令人发指。应该这么说,养廉银给了官员以优渥的生活,使得其不靠贪污能活出官员的“体面”。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反腐惩贪的手段并没有能够配套,不管是雍正朝的“完赃减等例”,还是乾隆朝的“议罪银”都严重败坏了吏治。前者给了官员以侥幸,贪污的成本下降了;后者曾荒唐的抓小放大,真真应该严抓的问题被掩盖在了议罪银所议的小过小失之下。

道光银锭

其三,养廉银来自于火耗归公。火耗归公本是不得已之法,实在是地放巧立名目征敛过盛,雍正帝才收归国家。然而,火耗归公把本不合法的附加税合法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不过最后我想特别提出一点补充,养廉银设立之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官员廉洁。康熙末年吏治败坏不仅是贪腐盛行,且由于康熙帝本人在政治上“不生事”的守成倾向,官员碌碌无为,不任事的风气大兴,这对国家危害甚于贪腐。这个“养廉”字不仅针对腐败,也是针对懒政。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雍正的养廉银制度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1352.html
文章标签:雍正  养廉  评价  制度
Top